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践行合力育人路径研究

2022-12-28 08:20徐惠垚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2年10期
关键词:合力辅导员育人

陈 诚,徐惠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生格局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系列方向性与根本性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前进方向。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节点,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任务的高等院校,必须讲好思政大课,积极躬身入局,强化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高层次人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股一线力量,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存在着天然的育人联系。通过研究二者各自的职能分工、工作特点与教育手段等要素间的耦合关系,在突出各自功能和价值的同时,聚合两支队伍先天的优势与特色,形成育人共同体,以期找到践行合力育人效能最大化的路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亟须焕发新生的时期,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构建同向同行的工作新格局,对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育人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及育人主体各自为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深入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践行合力育人的障碍因素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的不断提高,高校要充分认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刻把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在现实工作中,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现象暴露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欠缺渗透与融通,所以研究二者在高校合力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障碍因素是首要要求。

(一)育人主体彼此认同感低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专职教师岗,主要工作是教学与科研,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任务。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学科背景多元,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对学生的所思所想认识深刻。两支育人队伍日常工作交集少,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辅导员只是大学生的管理者与服务者,缺乏思想政治学科相关专业知识,理论素养积淀不深厚,难以胜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的角色;部分辅导员认为,思政课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不能深刻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极少会结合专业所长解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思想问题,两支育人队伍因缺乏沟通交流导致彼此认同感低。

(二)顶层设计未嵌入完整育人链

当下,各高校大力发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交互育人模式,充分调动了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在“第一课堂”建设上颇见成效。但在实践课程方面,辅导员往往只是根据上级管理部门指令或经验开展育人工作,没有从合力育人闭环管理的角度出发作出应有规划与制度设计,造成育人链的环节缺失,不能形成合力育人的良性循环。

(三)缺乏合力育人协调机制

第一,在高校的管理体制上,思政课教师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而辅导员则由学生工作部门与二级学院实行双条线管理。由于两支队伍的主管部门不同,在考核机制上大相径庭,彼此工作的侧重点也就趋于平行。第二,部分高校党委虽然意识到两支队伍缺乏合力育人机制,但并没有落实到系统设计与执行上,在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建立合力育人平台等方面未开展实质性工作。第三,两支队伍的工作交流以私下、非正式形式为主,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导致育人合力分散,难见成效。

(四)学科壁垒束缚育人主体作用发挥

辅导员队伍要求“具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从近年高校辅导员招聘信息来看,多数以人文社科类专业为主,也有部分高校不限专业或以学校相近专业为招聘条件。而思政课教师专业大类基本一致,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背景。伴随着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不断发展,学科壁垒将成为横亘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鸿沟,势必造成理论与实践日益脱钩,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成效造成冲击,难以形成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对大学生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教育知识的责任,为塑造大学生正确三观提供基本价值遵循。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1]。二者均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是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的中坚力量。高校必须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联动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切实发挥好二者的协同性,构建优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实现共融共通,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落地抓实。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实效性的要求

立足当前思政育人格局,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观,找寻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最佳路径,不仅是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讲话精神的迫切需要,更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实践融合价值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借助课堂教学主渠道,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讲授。高校辅导员负责大学生课余生活中的思想指导。二者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升级,贯通课上、课下,各有侧重、全方位地分工协作,构建运行合理、有序的合力育人生态圈,提升育人实效性。

(二)夯实铸魂育人根基,实现育人队伍双向成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铸魂育人的重大工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做好学生工作,以学生的要求、需求、诉求为出发点,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在育人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专注于不同的业务领域,存在工作的优势与短板,思政课教师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而辅导员在育人实践方面经验丰富,两支队伍只有补短板、扬所长,才能建立起功能完备的合力育人体系。从现状来看,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度重视理论讲解,没有拓展课程外延,与学生互动较少,对学生关注的时政问题与热点问题缺乏了解,教学模式单一,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价值引领、品格塑造、精神滋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育人合作关系,实现双向成长,有利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三)优势互补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大学生身心正向发展

辅导员最主要的工作职责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辅导员普遍较为年轻,易于接受并理解大学生看待问题的态度与见解,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思政课教师授课经验丰富,对社会主流价值观把握到位,是学生掌握正确理论知识的关键,但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育人目标重视度不够,往往在学生思想出现问题时,因不知如何引导而草草了事。因此,探索两支队伍合力育人的有效路径,有助于将学生的思想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发挥两支队伍最大育人效用,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实现两支队伍优势互补壮大育人合力。同时,基于学生学习、生活与就业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引导,多维度介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践行合力育人路径探索

合力育人的制度设计基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绝不是“空中楼阁”,应可实践、出实效。合力育人的目的是实现融合式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两支育人队伍功能的叠加,必须促成优劣互补,在战略布局、平台打造、机制构建等方面扎实建设,在不断实践中打磨合作细节,最大程度发挥双方正向育人作用,达到双引擎驱动的效果。因此,寻求合力育人的路径需要跨越“关口”,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突围”。

(一)建立校领导牵头的组织管理机构

组织管理机构是推进、反馈、修正某一决策实施的重要实体,设立专门机构,合理配备人员,确保实现组织目标[3]。高校应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校领导牵头的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涉及学生工作处处长、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教务处处长、宣传部部长、校团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等。另外,应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校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知名学者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合力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的智力支持。高校应高度重视两支队伍合力育人机构的建设,不断优化工作机制,推动全员育人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构建交流互派机制

为取得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的实效,高校应当构建两支队伍的交流互派机制,将两支队伍统一进行管理。合力育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合力育人中心,选拔认同合力育人理念、教学能力出众、实践经验丰富的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加入中心,作为合力育人的骨干力量进行培养。另外,应由领导小组挑选思政课教学能手担任学院兼职辅导员或班主任,深入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召开主题班会,开展谈心谈话活动等。同时,将教学质量评价优秀,并获得三次以上校级“优秀辅导员”称号的专职辅导员转岗为思政课教师,实现优秀人才的良性流动。

(三)搭建合力育人平台

平台搭建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见成效的关键,应从思政课教学、日常管理、科研合作三个维度打造合力育人平台。第一,重点搭建教学合作平台。组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结对教学小组,两支队伍共谋一堂课、共上一堂课,凸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亲和力。第二,拓宽日常管理交流平台。定期召开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交流会,分享各自在教学与管理实践中的先进经验、典型做法,并形成会议纪要提交合力育人工作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形成可供推广的合力育人方案[4]。第三,深化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引导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共同申请基金项目,将合力育人的直接实践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进一步促进两支队伍合力育人的融合度,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

(四)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思政课不是一门简单的专业课程,而是要考察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及在实践中的现实表现。当前部分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较为单一,仅是传统的计算教学工作量,因此,有必要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科学设置考核目标、设计指标,实现两支育人队伍的通力合作,激励探索符合实际的合力育人新模式。第一,将立德树人实效作为主要考核目标,联动高校多部门制定量化政策、措施,统一两支队伍的考核目标。第二,科学设计考核指标。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分工细化,采用育人任务积分制,将课程教学、课下实践、特色育人做法等用积分量化,将激励措施落到实处。第三,多主体参与考核。将学生评价、两支育人队伍互评纳入考核体系,并以答辩的形式接受合力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的终评,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将考核工作推向深入。

(五)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构建是推动事业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能为事业向好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高校应在思政课评价标准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在两支队伍合力育人的遴选立项、评比验收与监督检查中引入相应可量化指标,并把教师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情况、教学效果作为其评奖与评优的重要参照依据[5]。另外,高校要通过行政力量的推动与政策机制的正确导向作用,激励思政课教师不断改革创新,将教学科研与辅导员日常工作深度融合,把重点聚焦于丰富教育培养体系、创新教育手段上,高标准要求两支队伍合力育人成果的落地,推进思政教育体系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四、结论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保障其安全稳定是党和国家要求必须完成的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守正出奇,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致力于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与政治觉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角色。因此,高校应安排专门的机构与人员对合力育人开展深层次研究,结合高等教育的目标任务及学校的长远事业发展进行科学布局,将涉及的教师群体归类合并,全面、深刻地推动“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形成,依据分类指导的原则,细化各项指标,并以此检验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具体成效,明确改革方向,个性化制定改进措施。迈进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任务艰巨、使命光荣,高校从上到下应为育人模式建构、改革、优化等提供必要支持,将合力育人的时代使命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激发各类教师群体的育人能量,进而促进高等教育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合力辅导员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芪”心合力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合力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合力同行 创新共赢
在“合力”中呵护未成年人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