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书·艮山》起源考

2023-01-02 08:34董婷婷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秦简义理周易

董婷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日书》属古代占卜数术之书,是据当时的天文历法,同时结合一定的占卜思想,以时、日推断吉凶祸福,对日常事物进行占候、预测,内容涉及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在传世文献中,掌握占卜之术的人被称为“日者”,《史记》中就有关于“日者”的记载:“齐、楚、秦、赵为日者,各有俗所用。欲循观其大旨,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1](P3318)而令人遗憾的是,《日书》并没有流传下来。

20世纪70至90年代间,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一种名为《日书》的古代文献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在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秦简《日书》(以下简称“睡简《日书》”)中,以“此所胃(谓)艮山,禹之离日也”为开头的这部分内容,因“艮山”二字被整理小组命名为《艮山》,并在注释中说“艮山,《周易·说卦》:‘艮为山’”,[2](P190)首次将《日书》与《周易》相联系。此后,李学勤在研究睡虎地秦简《日书》时说到:“《艮山图》虽然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数术禁忌,它的思想来源却是《周易》,包括《易传》对《艮卦》的分析。”[3](P149)此观点肯定了《周易·艮卦》与《日书·艮山》的关系。李零、[4](P161)刘乐贤、[5](P91-97)王子今、[6](P145-150)陈炫玮、[7]晏昌贵等学者都在其文章中肯定了李先生的说法,晏先生还联想到《艮山》与《连山易》之间的关系。[8]然而,《周易·艮卦》与《日书·艮山》之间具体有何关联,目前尚无深入的研究。

实际上,从两者的出土文献资料、思想内容及算法义理上不难发现,《日书·艮山》当是借鉴并继承了《周易·艮卦》的思想观念,并利用天文历法的形式,使其更加具体化和生活化。借此,本文将通过对《周易·艮卦》与《日书·艮山》的具体情况加以讨论,尝试厘清两者之间的关联。

一、“艮”与“艮山”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各地出土了不同时期以简帛形式存在的《周易》和《日书》。《周易》有:敦煌唐写本《周易》残卷、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以下简称帛书《周易》)、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残简《周易》、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周易》、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易》等。《日书》最为完整的有:九店楚简《日书》、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放马滩秦简《日书》和湖北随州孔家坡汉简《日书》(以下简称孔简《日书》)。帛书《周易》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根据该墓出土的一枚纪年木牍,可以断定该墓下葬的年代是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再根据帛书中的避讳情况以及字体,可以推测该帛书写于汉文帝初年。[9](P2)孔简《日书》出土于随州孔家坡M8号墓,其中有一《告地书》记有年代,可以确定M8所在的第二期墓葬年代可订为汉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孔简《日书》应是抄写于汉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之前。[10](P33)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战国秦汉简牍中的《日书》残简(以下简称香港藏简《日书》)被断定为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之后抄写的文献,出土地被认为是随州一带。[11](P4-9)这三件出土文献成书年代及地区相近,因此,下文以它们为例,展开讨论。

孔简《日书》中《艮山》(整理小组命名为《离日》)的内容:“是胃(谓)根山禹离日也。数从上右方数朔初,日及字(支)各居一日。尽,复道上右方数。日与字(支)夹根山是胃(谓)离日。离日不可取(娶)妻,□□及入人,畜生(牲),货。可分异。”[10](P78-80,P147-148)

香港藏简《日书》中《艮山》的内容:“此禹之根山,数,上道□。”[11](P26)

从以上三则材料中可以看出:

首先,《周易·艮卦》与《日书·艮山》在文字层面上关系密切,即三者中之“艮”字均写作“根”。在更早一些的上博战国楚竹书《周易》与睡虎地秦简《日书》以及之后的汉唐石经和流传下来的王弼注本《周易》中,相关文字均为“艮”字。《说文解字》云:“根,木株也。从木,艮声。”[13](P114)“根”通“艮”,即艮也,是为通假字。[12](P50)李学勤先生指出西汉初期的简帛写体通假字极多,甚至在同一本书中也有采用不同的通假字的情形。[14](P202)《周易》八卦的名称经历了有符无名、有实际指称、依筮辞题卦名以及第二次更名这几个阶段,[15]才演变为如今我们看到的样子。秦汉之际《周易》的卦名还处于尚未定型阶段,《周易·艮卦》有“艮”“根”“谨”“狠”等几个不同的称谓,[16]当时楚地应流传“根”这一卦名的文本。《日书》作为择日之书,属于动态文本,流传于民间,是人们的日常用书,而这一特性决定了《日书》在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生变异。[17](P130)在这一时期,“艮”依社会的习惯作“根”字,由于在《周易·艮卦》与《日书·艮山》中,“艮”为同一字形,字义相同,所以抄写者在传抄过程中,将其他文献中出现的“艮”字也写作了“根”。

其次,《日书》中“根(艮)山”一词依据《周易·艮卦》的义理演变而来。在《周易》中,《艮卦》即是象山之卦,《周易·说卦传》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纸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18](P178)八卦之中,“艮”象为“山”,《周易·艮卦》是八卦中的基础卦——艮卦重卦而来,上下卦均为艮,卦象两山相叠,《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18](P115)因此艮卦称“兼山艮”,在传世文献中亦有以《艮卦》为首的《连山易》的记载。①“根(艮)山”一词便来源于此,并且日者还据《周易·艮卦》的义理画有“艮山图”。

“是胃(谓)根山禹离日也”是指位于该段文字上方的一幅“艮山图”,在《日书》中,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并不少见。孔简《日书》中的“艮山图”(见图1)呈半椭圆形,图形一面朝下,睡简《日书》中的“艮山图”(见图2)为倒置的梯形,两图中间都以一条竖线隔开,左右对称,睡简梯形图中画着五排圆圈,共30个,而孔简艮山图中共有六排,圆圈被“日”字代替,②共38个,都间隔均匀。孔简多出一排“8”行,被认为是误衍了一行,应与睡简相同。[8]在“艮山图”对称的中垂线上,连接两边画的形状,皆为山形,尤其是孔简“艮山图”中山的形状,非常形象。孔简与睡简中的“艮山图”是根据《周易·艮卦》的“艮为山”是为“艮山”创造而来,并将其命名为“艮山”。不仅如此,在“艮山图”下面的文字中,测算运用“艮山图”离日的算法时,还体现出《周易·艮卦》中“艮其背”的含义。关于此点,笔者将在下文详述。

图1 孔简《日书》中的“艮山图”

图2 睡简《日书》中的“艮山图”

二、离日的含义

“有些学者已经指出,《日书》蕴含着系统的五行说。《日书》研究班撰写的《日书:秦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一文,根据《日书》讨论了五行思想在秦国民间的流行,五行说本来是很多数术的思想基础。但是,如大家所知,八卦说也是中国古代数术的重要内容,《日书》是大量数术的汇集,理应体现八卦说,也就是与《周易》有一定关系。”[3](P146)古代数术之书多以五行、八卦思想为基础,《日书》中多有五行思想,而《艮山》篇中则体现八卦说。

“离日”是日者设计的宜忌日,《日书·艮山》围绕这一对象进行说明,其被赋予的含义来源于《易传》对《艮卦》的分析,其思想体现了八卦说。参考睡简《日书》相关内容,《日书·艮山》中“□□”处应为“嫁女”,睡简《日书》其他内容与该段大同小异,只在最后多了一句“离日不可以行,行不反”。[2](P190)这段话的大意是,所画之图名为“根(艮)山”,是大禹的离日,在这一日里不可娶妻嫁女,不可买入奴隶、牲畜货物,可以分家,睡简《日书》中这一日还不宜出门。文中“禹离日”当为托名之辞,利用传说是为了使此说法更具说服力,这在方术一类的古书中很常见。[5](P96)这段文字依据“离日”而展开,按照这段话的意思,“离日的吉凶规定大都与‘离’字含义有关,‘离’有分离、离别、分开、失去等意思,所以凡涉及婚姻、买卖、出行都不吉利,唯独分家为吉利”。[8]而“分离才能无咎”正是依据《周易·艮卦》的义理而来。

《周易·艮卦》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18](P114)《艮卦》中的“艮其背,无咎”是艮卦的中心思想,相背不见才能无咎。[19](P320)《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王弼注曰:“凡物对面而不相通,否之道也。《艮》者,止而不相交通之卦也。各止而不相与,何得无咎?唯不相见乃可也。施止于背,不隔物欲,得其所止也。背者,无见之物也。”[18](P114-115)结合《易传》对《艮卦》的分析,知其有静止之义,在该静止的时候要静止不动,正如“离日”不宜嫁娶、出行等;《艮卦》上下敌应,互不相交,意味着不与人相见,相互背离才能相安无事,所以在这一日只适合分家。因此,“离日”只适合分家,正是日者按照《周易·艮卦》的义理设想而来,且包括《易传》对《易经》的分析。

此外,“三合之前一辰为‘养’。《周易·序卦传》说:‘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即养的意思。《周易·颐·象传》说:‘颐,贞吉,养正则吉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即天地养万物是有规律的,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也是有规律的。而无论养人抑或自养,关键在于养之道正与不正,正则吉。故凡‘养’之时,必慎而求正。由此看来,秦简《日书》在四时值‘养’之日,即慎而‘勿以作大事’,不动土,不远行等等,或是‘本’与《周易》之颐卦。”[20]可见,《日书》中借鉴了《周易·颐卦》的思想,同时也包含《易传》对《易经》的分析。

三、离日的算法

《日书·艮山》中“离日”的算法与《艮卦》中的“艮其背”义理相一致。关于离日的算法,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解说方案。[8]1991年,李学勤先生最先提出按照图下文字,即自图右上角的圆圈数起,数的次序是由上而下,向左转行,和读汉字的情形相同。从月初数起,每日以及反支日各占一个圆圈,按照元光元年历谱算出反支日,与反支日夹艮山的日子便是“离日”。[3](P147-148)在此基础上,陈伟先生认为,“支”应是各行中间的垂线以及由之生出的犄角形弧线,《艮山》采取横向自右而左、渐次下行的读法,按照每年从开始的那天算起,每天移动一“日”或“支”,位于中垂线直线两侧的日辰是所谓“离日”。[21](P312-319)晏昌贵在这两个方案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方案,读法和陈先生一致,简文中的“日及支”分别指天干和地支,构成纪时日的干支且夹着“艮山”的便是“离日”。[8]晏先生推算出来的结果,与放马滩中记载的12个“离日”中有11个相一致,此推算方法也得到有关学者的认可。[8]

虽然上述三个方案推算过程及说法不一致,但最后得出“离日”的方法相同,即“离日”是靠近艮山图中垂线并与推算日相背的那几日,与《艮卦》中“艮其背”的义理相一致。在《日书》的《艮山》篇中,“离日”是该书中近百个宜忌日中的一日,日者赋予其一定意义,而含义的根据是从《周易·艮卦》的义理演变而来。从《艮山》篇中对“离日”的宜忌可以看出,在这一日只适合分异,日者确定了该日的主题后,以天干地支为运算依据,同时利用图画进行辅助,再依托一定的思想来自圆其说,正如文中用大禹的传说来增加其可信度一样,同为占卜之书的《周易》中的思想也是日者的首选,于是取法于《周易》中的《艮卦》。正如李先生所说:“《艮山图》表明,《易传》关于《艮卦》的解释在秦代已经普遍流行,在其影响下形成了‘离日’的禁忌。”[3](P149)

综上,从对《日书·艮山》中“艮山”“离日”这一天的宜忌以及算法与《周易·艮卦》的卦辞含义比较,可以看出《日书·艮山》是在《周易·艮卦》的八卦说基础上创设而来的。古代社会中,占候卜筮之术占有重要地位,古人凡事都先占卜问吉凶,再进行日常行事。利用筮占法预测吉凶的《周易》,从西周初叶开始便已存在。[14](P1)《左传·僖公十五年》云:“筮,数也。”[22](P382)张政烺据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一些数字分析,认为数字应当就是《周易》卦爻符号的源头,[23]以时、日推断吉凶祸福的《日书》,其中以十二辰表示十二时的做法,至迟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天文历法的发展而产生。[24](P353)《周易》的形成应该说要早于《日书》。《日书》作为日常活动中人们使用的工具,较少关涉国家大事,在社会上的地位不如《周易》,可以说《日书》借鉴并继承了《周易》的观念,利用天文历法的形式,使其更加具体化和生活化。由此看出,《周易》的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在民间有所普及,在其影响下产生了包含《周易》思想的衍生品,用于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日书·艮山》就是这种现象的具体呈现。

注释:

①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〇一引汉桓谭《新论》云:“《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在宋元间这两部书相继失传,仅在传世文献中或有佚文留存,后在出土文献中发现有《归藏》钞本的残简,《连山》也在出土文字材料中有其印迹。详参宋镇豪的《谈谈〈连山〉和〈归藏〉》,《文物》2010年第2期。

②圆圈即代表“日”字,参看张政烺《王臣簋释文》,《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10辑;《古文字研究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猜你喜欢
秦简义理周易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云梦睡虎地秦简,让秦史“活”起来
甜甜的“蝴蝶茧”
以象数扫落象数
浅谈义理和人情
贾樟柯电影的义理、伦理和地理
秦朝已有九九乘数表
秦简“识劫 案”发微
送你一片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