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小学古诗教学为例

2023-01-05 14:01闵鹏飞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10期
关键词:表现性准则古诗

闵鹏飞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使思想升华,同时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下,大量古诗已被编写进小学《语文》教材中。但在教学实践中,对于采用何种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古诗学习质量却始终没有找到良好的解决办法。由于教师难以厘定教学评价环节的价值取向,常以狭隘的评价目标作为指引,并延伸到评价任务、评价准则等诸多方面,最终导致现阶段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评价存在评价目标狭隘化、评价任务固定化、评价准则笼统化等诸多诟病。基于此,笔者试着探讨将表现性评价运用到教学评价过程中的可行性,以期帮助教师改进古诗教学方法,提升古诗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表现性评价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斯蒂金斯曾说:“表现性评价是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各种尝试。”即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在真实的或是模拟真实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和任务。评价者的评价过程则贯穿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由此来看,表现性评价具有多种内涵。

(一)表现性评价是解释性的评价

表现性评价的侧重点是对学生内在行为的评价,是“理解性的解释”而非“判断性的评价”。由于学生的内在行为具有不可观察性,所以表现性评价强调的是通过学生具体外显的行为和语言显现,解释其内在行为,并以此来判定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时,教师首先初步引导学生了解古诗内容,然后布置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任务,这时观察学生就会发现,在朗读古诗最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时,有些学生会下意识的边摇头边读诗句,此时学生的摇头便是可观察的外显行为。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描写了作者寻人却未寻到的故事。古诗后三句皆为小童子的回答,学生朗读时微微摇头,仿佛化身为当时的小童正向诗人诉说师傅的行踪,而摇头则表示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师傅在哪里。教师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并以此作为证据,可以解释学生内在的思维状态,从而评价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

(二)表现性评价是个性发展的评价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而个性本身,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个性的丰富多彩、表达方式的多种多样是健全个性发展的具体化表现,是个性的现实形态。[1]而表现性评价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相应的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或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或请教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学生的能力都将得到发展。同时,表现性评价不仅注重学习任务完成的结果,而且更侧重于任务的完成过程,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任务本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发展。

(三)表现性评价是动态的评价

第一,评价主体的动态性。由于个体差异性,其能力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可见,评价主体是动态变化的,那么表现性评价也就具有了动态性。因此,应该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随时变动评价系统,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第二,评价任务的动态性。评价任务是基于教学内容而设计,不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评价任务。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包含六十余首古诗,按照其内容,可以划分为写景诗、言志诗、思乡诗、爱国诗等多种类型,教师应当基于不同类型的古诗设计不同的评价任务。

第三,评价准则的动态性。由于评价主体和评价任务的动态性,所以评价准则也应该随之不断变化。不同的评价任务有着不同的评价准则;即使是同一个评价任务,由于其评价主体的差异性,也应该有着不同的评价准则。

二、表现性评价的应用

将表现性评价应用到小学古诗教学中,需要教师厘定古诗教学的评价目标,并基于这个目标设计评价任务,继而思考如何设计全面的、科学的评价准则。“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分规则,就构成了表现性评价的三个核心要素。”[2]

(一)评价目标的确立

确立评价目标,即通过评价来确定学生是否学会了某一知识,或者是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发展要求。而表现性目标侧重在真实的、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的一系列个性化表现,它所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个性化与多样性,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其结果是开放的。所以,教师在古诗教学实践中要灵活的确立这种开放性的评价目标。首先要确立整个班级的共同学习目标,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再聚焦到具体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确立不同的、个性化的评价目标。个性化评价的目的是实现自由的人格,这种自我实现的努力能够唤醒人未能意识到的一切,使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对世界的各种知觉获得更高的鉴别力,领悟表象及表象间的微妙关系,并深入到各种现象的意义中去,使创造能力得到激发,文化和精神得到超越。[3]例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12单元《古诗三首》时,教材规定了课后具体要达到的目标:背诵默写古诗,根据诗句理解诗人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性目标本身侧重在真实的、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的个性化表现,所以聚焦到不同的学生就应该制定不同的表现性目标,抑或是不要制定具体的表现性目标,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三首古诗的主题都是爱国,至于学生从哪一句古诗体会到爱国情怀,教师不应加以限制,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另外,古诗中不仅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还蕴藏着各种复杂的感情,如悲伤、惋惜、愤怒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发掘这些内在情感,并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

表现性任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任务来检测目标是否达到。由于表现性目标本身就具有开放性,所以在进行表现性任务设计时,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分别设计。例如,在讲授《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写景古诗时,教材要求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教材采用的具体评价方式是“说一说”,教师在基于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画一画”的具体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古诗中描绘的景色画在纸上。一方面,教师通过学生的绘画推断学生是否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在绘画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学生既学习了古诗又发展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再如,五年级下册爱国诗人陆游的临终绝笔《示儿》,这首诗通过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了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教师在讲授这篇古诗时,可以要求学生分组合作以表演话剧的形式将古诗内容表现出来,并且要求学生推选一人充当旁白将古诗蕴含的情感提炼出来。通过“演一演”的方式,学生既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合作,也了解古诗的具体内涵,又展现出自己的创造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教师在讲授古诗过程中,要根据具体内容,设计多种评价任务来进行评价。

(三)评价准则的创设

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是评价准则,由于表现性目标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所以评价准则也应该具备此类特征。教师应该聚焦不同的教学内容,综合创设评价准则。例如,在讲授写景诗时,其评价准则应依据学生是否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来创设,而讲授言志诗时,学生是否感受到其内在含义则成为评价准则创设的主要依据。评价准则的创设要以评价的目标和评价的任务为导向,在针对评价任务进行评价准则的创设中,要根据不同任务设计不同的评价准则。例如,当教师采用“说一说”的评价任务时,其评价准则应该设定为学生的表述是否恰当,语言逻辑是否合理,用词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清晰响亮等。而对于“演一演”的评价任务时,评价准则需要设定为学生的分工是否明确、表演是否顺利,人物演绎是否饱满,内在含义提炼是否准确等,并且教师还要基于不同学生做出不同的判断。例如,有些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略显不足,且在同学面前表达时比较胆怯,但是若该学生勇于突破自己,在表现过程中克服了自己的短处,即便表现中有些许欠缺的地方,教师仍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总之,评价准则是与评价目标、评价任务和评价对象紧密相连的,所以在评价准则的创设时应当充分考虑各个方面。

猜你喜欢
表现性准则古诗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高中说理性文言文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IAASB针对较不复杂实体审计新准则文本公开征求意见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拟古诗”之我见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基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修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