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出口贸易问题研究

2023-01-06 04:42何忠盛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蚕茧丝绸出口

黄 钰 何忠盛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 成都 611100)

中国丝绸享誉世界。“丝绸之路”绵延至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丝绸出口贸易面临着出口总额下降、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品牌影响力被削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由此折射出我国传统丝绸产业自身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我国在对外区域经济合作领域存在的局限性。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与数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我国丝绸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了我国丝绸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四项促进我国丝绸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1 中国丝绸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

1.1 中国丝绸出口贸易总体情况

2009—2020年间中国在丝绸出口贸易中始终处于顺差状态,是国际丝绸供应市场的主要交易对象之一。但从2013年开始,中国丝绸商品出口总额持续走低,并在2014年出现巨大拐点,被印度和欧盟超越从而丧失了丝绸商品出口价值总额全球第一的地位。与此同时,丝绸产品出口价格也逐渐下降。2016年1—10月,蚕丝类出口价格为39.85美元/千克;绸缎类为5.09美元/米;丝绸制成品则为8.29美元/件套,较前一年同期相比下降明显,降幅分别为7.7%、10%和3.32%。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丝绸出口表现疲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部重要因素之一是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竞争更加白热化,主要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的预期增长率下降给世界丝绸贸易带来消极影响,同时我国丝绸行业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近些年我国丝绸商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不断下降,丝绸贸易总量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尽管国家给予丝绸企业一系列政策支持,但受行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和复杂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丝绸产品的出口依旧面临严峻挑战。

1.2 中国丝绸出口贸易主要市场

丝绸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传统商品,目前我国已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丝绸贸易业务。依据具体的市场出口份额数据,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到2017年,我国丝绸出口贸易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08—2009年。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全球经济萧条,世界各国对丝绸商品的需求减少,我国丝绸出口贸易总量急剧下滑;第二阶段是2009—2014年。随着全球经济回暖,国际市场对于丝绸商品的需求量上升,我国丝绸出口贸易总量也开始逐步回升,恢复到初始水平;第三阶段是2014—2017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然而丝绸出口贸易总量呈现下降趋势。我国丝绸出口份额逐年变动,主要的出口对象是印度、日本、意大利、中国香港、巴基斯坦、韩国、越南、美国、罗马尼亚、德国、土耳其、马来西亚这12个国家和地区,传统出口国和地区仍在我国丝绸出口贸易中占主要地位。

2 中国丝绸出口商品结构

丝绸产业一共包括养殖、缫丝、丝织、染整、服装服饰生产五个环节,可分为原料阶段、半成品阶段和成品阶段,对应商品类别为蚕丝类、真丝绸缎和丝绸制成品。2010—2020年间,中国蚕丝类及绸缎类出口占比逐年下降,丝绸制成品出口占比开始上升。2013—2015年,我国丝绸制成品的出口总额分别占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总额的53.82%、50.59%和57.6%,其创造的价值总额为19.04亿美元、15.58亿美元和17.67亿美元;2016年1—10月我国在丝绸产品出口方面发生结构性变化,蚕丝类、绸缎类和丝绸制成品出口的占比分别为18.95%、22.72%和58.32%,其创造的价值总额分别为4.41 亿美元、5.28 亿美元和13.57亿美元。与2015年同期相比,丝绸制成品占比上升8个百分点,而丝类、绸类产品占比分别下降0.97个百分点和4.2个百分点。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结构以丝绸制成品为主,出口品种以服装、领带和头巾等服饰品种为主,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不足,处于市场低端地位。且我国丝绸制成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不到14%,全球占比份额萎缩严重。

3 中国丝绸出口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缫丝产能过剩,原料成本却居高不下

目前,我国缫丝行业的供给大幅超过需求,导致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过多的企业追逐较少的利润不仅引起部分企业亏损,还使得利润被压到较低水平。而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企业对蚕茧的需求却大幅增加,导致蚕茧的价格快速上升,出现蚕茧价格较高、交易较少的局面,为丝绸产业带来不利的消极影响。以2015年为例,当年的蚕茧价格快速上涨,上涨比例达到14.81%,价格的快速上涨给企业在收购原料的过程中增添难度,企业受到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增多。与此同时,蚕茧的生产区域、生产的数量和规模都逐步减少。我国蚕茧原料生产还处于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依靠蚕农散养,原料生产质量无法满足市场要求。我国一年生产65万吨蚕茧,但产品等级达到5A以上的蚕茧数量却相对较少,无法满足需求量大标准高的国际一线品牌企业的需求。现阶段丝绸原料的质量无法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但由于产量减少而导致国内价格快速上涨,给我国丝绸生产企业冲击国际市场带来较大难度,不利于我国丝绸出口贸易的发展。

3.2 丝绸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够完善

丝绸业包括种桑养蚕、培育幼蚕、加工丝绸、印刷印染、组织加工和销售贸易等多个环节,我国丝绸产业基础加工制造相对落后,一些主要生产地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丝绸业加工体系,生产经营没有明确的方向。长期以来,我国丝绸出口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以一般贸易为主,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都比较低。我国出口的真丝绸产品的技术应用属于低端水平,产品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销售收入与丝绸出口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2016年的丝绸出口贸易情况来看,1—10月,出口的丝绸制品总额达13.57亿美元,相比上年同期上涨12.26%,而出口竞争力的保持主要依赖低廉的价格优势,产品的价值含量较低,主要是因为我国丝绸生产的技术和机械设备相对落后。一些丝绸出口强国的生产采用自动丝机、无梭织机等高级设备,生产出的丝绸制品质量较高。此外一些企业过度重视短期利益,缺乏产品创新精神,没有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我国丝绸产业在国际上知名品牌较少。

3.3 国际贸易壁垒的限制加剧

在我国丝绸出口贸易中,经常受到一些国家对我国丝绸商品抵制的影响,反垄断、反倾销现象普遍存在。比如在2005年,印度对我国出口的绸缎进行反垄断调查,涉及的案件数量较大;2016年,印度对我国出口桑蚕质量较低产品进行调查,并对未达到标准要求的商品征收一定的反倾销税,税率规定每千克征收1.85美元。这些限制,给我国真丝绸商品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除此之外,一些外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还通过制定苛刻的产品技术含量要求来形成贸易壁垒,对我国丝绸产品的出口加以限制,产生不利影响。

3.4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在国际丝绸贸易市场有能力与中国匹敌的国家有巴西、印度等,此前他们都受到过来自世界银行、欧盟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等的资金与技术援助。在日本的科技技术援助下,巴西生产出的生丝品质等级高,其清洁以及抱合力等指标均优于我国目前出口的生丝产品,竞争优势不容小觑;在出口市场方面,其出口欧洲市场的单价水平均高于国际一般水平。2015年巴西丝类出口金额仅次于中国,为2 831.82 万美元,出口数量排世界第4 位,总数量为495 吨,占比为2.92%。另外,印度在世界银行的资金支援下,迅速成为世界丝绸生产的“顶流玩家”,跃居世界第二,其生产出口的丝绸制成品远超过中国,并以倍数递增,在2016年的前三季度中,印度在出口真丝绸商品方面的总额已达到26.27亿美元,超过中国同期的出口金额达6.19亿美元。不仅如此,印度的绸缎出口数量在世界主要进口国——美国市场方面,也远超中国同期出口数量。同时,纵观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泰国的丝绸风格独特,也深受外国游客的喜欢;而价格低廉的越南生丝也对我国丝绸产品出口产生一定影响。

4 中国丝绸出口贸易发展对策

4.1 加强行业管理,优化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丝绸产业还存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产业模式集成度低,产业较为分散,导致我国丝绸产业生产效率低下,不利于丝绸出口贸易的发展。另外,我国蚕茧的生产范围较广,但是存在很多小规模的生产作坊,产量低,生产效率不足,质量管控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政府层面应该制定合理的统筹方案,将众多规模较小的丝绸制造单位有机地组织起来,进行统一协调,尽可能地提高丝绸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要对养蚕、种桑、丝绸制品相关企业进行整体优化重组扩充,加强一体化管理,提高丝绸生产企业整体竞争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伴随着丝绸生产组织的集约化程度不断增强,相应的丝绸成品价格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因蚕茧市场混乱而引发丝绸制品价格大幅度波动现象。除此之外,丝绸生产企业自发组织的蚕茧协会也要发挥自身职能,对蚕茧的定价和出产标准进行统一管理,保障农户以及丝绸产销各利益群体的合法收益,对丝绸的整体产量和出口价格进行统一管控,这样有利于我国丝绸出口贸易加快发展。

4.2 加强技术创新,开发产销对路产品

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加快丝绸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才能不断增强丝绸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制造出更多多样化、优质的丝绸产品,满足出口国对丝绸产品的需求,进而加大我国丝绸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为了吸引更多的丝绸产品消费者,就需要对丝绸产品出口国民众的消费偏好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当地居民对丝绸产品的品种、样式、颜色偏好等等,然后在尊重对方国家文化的基础上,对我国丝绸产品进行升级和改造,有针对性地生产多样化和高品质丝绸产品,将适合消费者口味的高端丝绸产品送出国门,走向世界,尽最大可能满足丝绸出口国消费者偏好,提高丝绸产品的出口贸易总额。

另外,尽量提高丝绸产品的附加值。尽量减少初级丝绸产品的出口,加大丝绸终端产品的出口比例,提高丝绸产品出口贸易的利润空间。第一,充分吸收、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新设备,比如万事利通过并购法国MARC ROZIER,将两者的技术充分融入,提升了产品的生产质量;第二,政府部门应该对关键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通过无偿贷款、低息贷款等形式,开发有区别于国际市场的差异性产品;第三,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从企业的现实发展状况考虑出发,充分结合地域优势和传统产业特色,打造出特色产品;第四,应该重视环保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加强技术创新,积极与社会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形成紧密的合作,将高新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开发具备低污染技术的生产方法,实现企业环保生产的要求。

4.3 借助“一带一路”,积极开拓新市场

从我国的丝绸产品贸易出口地的结构来看,主要集中在美国、印度、欧洲以及日本4个区域,其丝绸出口总额占据我国整体丝绸出口贸易额的一半以上,这就说明我国丝绸出口贸易市场集中度较高,受出口国的国内经济波动和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其出台相关的反倾销等贸易壁垒政策会对我国丝绸产品出口贸易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主要出口市场需求并没有恢复到原有水平,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为我国丝绸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提供新机遇。我国丝绸企业应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开拓新兴市场。一方面我国企业应该形成紧密合作,加强各部门、团体组织之间的联系,借助于互联网等平台打造新的交易方式,借助自媒体等渠道加大丝绸产品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应该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结合我国产业状况,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改善供需关系,扩大市场占比份额。

4.4 注重品牌建设,拓展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随着参与国际市场的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如何打造特色产品,形成产品的差异性来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成为关键。万事利公司发展“丝绸+”,通过扩大丝绸的业务涉及范围,积极与王星记扇子、中石油、敦煌研究院展开跨界合作,进一步细分市场,将加工步骤进行细化,打造具备特色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使得销售利润快速上升,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了我国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

丝绸行业的跨界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丝绸文化的属性,积极与一些富有特色的资源所有者进行结合,比如与艺校进行合作,建设博物馆、特色小镇等;第二,将丝绸行业融入旅游行业中,打造丝绸相关的生态园;第三,注重丝绸生产的环保要求,坚决避免污染环境。此外还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了解消费者多样化的个性需求,为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蚕茧丝绸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参展“丝绸苏州2020”的思考与启示
遥望“丝绸路”
卖蚕茧
给情绪找个出口
丝绸情调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