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态批评视角下《缅因森林》解读

2023-01-06 05:16谭雅珍张建国
关键词:非人类梭罗物质

谭雅珍,张建国

(郑州大学 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缅因森林》(TheMaineWoods)是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的重要作品之一。该书描绘了缅因森林这一原始森林的壮丽景色及其荒芜的一面,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作为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实践者,梭罗被人们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主要的自然阐释者,是美国环境主义的第一位圣徒”[1]。梭罗曾在1846年、1853年及1857年三次进入原始森林。在《缅因森林》中,他记述了其在探索缅因森林时见到的动物、植物和水等非人类物质与人类及其他物质的互动,让人们对原始森林及其中的非人类物质有了更多的了解。目前,人们对于《缅因森林》著述的主要观点包括:李款等[2]通过对作品中文学思想的解读,探寻自然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希望人类学会欣赏、尊重并融入自然,追求物质简朴但精神富足的生活;马秀鹏[3]通过对《缅因森林》的系统解读,揭示了作品中的生态文学价值,即“荒野”第一次成为生态文学的研究中心,《缅因森林》体现了梭罗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及人类渴望与自然重归和谐这一超前的生态思想,梭罗的生态思想也蕴含其中,并能看出其思想在完成这部作品期间的变化;吴长青等[4]通过对《缅因森林》在人与自然及人与精神方面的解析,揭示了梭罗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思想及其带给人们的生态启示;蒋颖[5]通过对印第安向导的刻画,描述了印第安人由于在森林里狩猎及生存而获得的“印第安智慧”,这一传统智慧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入侵后逐渐呈现出微弱态势,印第安人的生活模式也和以前大相径庭。这些研究者多是从人类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依赖性、《缅因森林》中的生态思想、生态文学价值及森林里印第安向导这一群体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等,但是很少有人从自然自身的角度来解读《缅因森林》。本研究将从物质生态批评视角来分析研究《缅因森林》,试图从非人类物质这一新的角度来解读该作品。

一、物质生态批评

物质生态批评(material ecocriticism)是二十一世纪兴起的生态批评的新一波浪潮,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是最先提出生态批评的物质转向将会代表这一理论研究新阶段的学者[6]。塞瑞纳拉·伊奥凡诺(Serenella Iovino)和瑟皮尔·奥伯曼(Serpil Oppermann)分别是意大利都灵大学和土耳其哈希坦普大学的教授,他们为物质生态批评的理论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14年他们所著《物质生态批评》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物质生态批评这一理论的正式诞生[6]。他们认为,包括物质女权主义在内的新物质主义(new materialism)和生态后现代主义(ecological postmodernism)是物质生态批评理论的两个主要来源。新物质主义者更新了物质一词的定义,把人类和非人类自然都看作物质,认为所有的物质共同构成了世界。生态后现代主义以关系哲学理论为基础,主张生态整体观,认为万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唐建南教授是国内第一个阐释物质生态批评概念的学者。2016年,她在文章《物质生态批评——生态批评的物质转向》中阐述了物质﹑内在互动﹑施事﹑叙事等主要概念。物质生态批评理论对物质的理解主要以物质女权主义和新物质主义中物质的概念为基础。物质的含义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社会生产相关,较为关注物的生产和钱财的获得[7];物质女权主义认为,物质指“人类躯体的物质和非人类世界的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经过内部联动而产生的扩展、相连、互换、纠缠和演义”[7];新物质主义把物质概念扩展到了非人类范畴,认为人类和非人类自然都是物质。新物质主义认为,物质具有能动性,它们会积极地参与世界建构过程,这就正如物质女权主义者凯伦·巴拉德(Karan Barad)指出的那样:“物质不是具有固有本质,物质是内部联动的生成——不是一种物而是一个动作, 一种能动力(agency)的凝结。 ”[7]这一观点使笛卡尔等人提出的机械决定论观念受到冲击。物质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物质化过程,它们不断变化的“生成过程”即为施事能力的具体表现[8]。物质之间的内在互动共同构成了现实,物质的施事能力也在内在互动过程中得以体现,人类和非人类物质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组成了生态网,生态网的持续发展要靠人类和非人类物质良好的内在互动来实现。

叙事能力也是物质生态批评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叙事能力就是一种生成故事的能力,所有物质既是文本的描述对象,其本身也是文本,也就是叙事[8]。文本指物质之间发生内在互动时显露出的痕迹,物质具有能动性,都能产生出属于自己的文本信息,其中蕴含着特有的意义,这是物质叙事能力的展现。人类和非人类物质都具有叙事能力,这就很好地驳斥了人类比非人类自然更优越的观点,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反击。在缅因森林中,非人类自然内部的各个事物,如动物、水、植物等通过持续的互动,展现出它们各自的施事能力;动物、树木和湖泊等能向其他事物传递信息,显示出它们所具有的叙事能力。

二、缅因森林中物质的施事能力

在新物质主义理论提出之前,人们一直认为非人类物质不具备意志或理性,所以它们不具有施事能力。新物质主义学者认为,人类和非人类都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它们地位平等,在自然界中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会积极主动地施展自身的能力,从而在构建新物质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不只是任由其他事物改变它们。人类和非人类物质共同构成了互为联系的生态网,生态网的持续发展需要物质之间发生内在互动才能实现。生态网中的所有物质都具有施事能力,它们通过内在互动来展现各自的施事能力,在生态网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缅因森林》一书中,梭罗描写了动物、水、植物等物质,它们都与人类及其他事物发生互动,施展着事物自身的施事能力。

在缅因森林中,动物具有施事能力。在森林里,动物与人类不断地发生着互动:狗狗们在乔治大叔回家的时候就立刻高兴地围着他上蹿下跳,差点没把乔治大叔吞下去,而狗狗们对在夜里去梭罗朋友家取水的印第安人乔·艾迪恩(Joe Etienne)则是汪汪大叫,好像不太喜欢乔·艾迪恩这个印第安人[9]82。狗之所以会有不同的反应是因为乔治大叔的狗知道乔治大叔能给它们带来食物和关爱,梭罗朋友家的狗在见到印第安人这个陌生人时会有不安全感,所以会大叫。这些都是动物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不同的人所产生的不同反应,体现了动物与人类的互动,人类在接收到动物的这些信息后也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使人类和非人类物质之间的互动能持续地进行下去,例如乔治大叔对狗会更加喜爱,乔·艾迪恩对狗则较为抵触。梭罗在书中不但描写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动,而且描写了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互动。在森林的农场里,狗保护着鸡免受鸟类的侵袭。每当狗看到在空中盘旋的老鹰时都会朝着老鹰大叫,想要把老鹰赶走,不给老鹰任何可以捕捉到小鸡的机会;每当狗看到树桩上的鸽子或者金翼啄木鸟时,也会冲着它们大叫,想要赶走它们[9]23。动物们的这些行为都体现了非人类物质的施事能力。

在缅因森林中,植物同样具有施事能力。梭罗生活在十九世纪,当时美国西部领土扩张发展态势较好,人们的生活逐渐由从事简朴的农业工作发展到追求物质利益的商业活动,人们追求财富的热情日益高涨。在这一时期,很多美国人都受到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类位于自然的中心,非人类自然的地位在人类之下,人类应该开发改造非人类自然,以便使其能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人类就不断地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改造森林:大量砍伐森林中的树木、猎杀森林里的动物等,这些行为破坏了自然原有的规律,让大自然不断地承受着人类的摧残。梭罗不赞成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认为人类没有权利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去改造自然,人类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去攫取自然的资源[10]。在人类过度索取的情况下,植物不会坐以待毙,它会积极地参与生态系统活动,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控诉人类的所作所为:原来茂盛的森林被人们开垦出了开阔的土地,导致很大一部分土地失去了植被的覆盖,森林里已没有了往日的阴凉。人类为了自己利益而修建的水坝也导致很多树木被淹死。这导致人类的物质财富损失了不少,也反映了植物对人类的不满与反抗。这些都是植物对于人类不知满足的行为的控诉和反抗,也是植物施事能力的体现。

三、缅因森林中物质的叙事能力

物质之间在不断地进行着内在互动,由此产生的各种迹象即是文本,这些文本叙述着不同的故事,有着独特的内涵意义,能够被其他物质所理解,从而展现了各个物质的叙事能力。物质生态批评理论认为,各种具有叙事能力的物质共同构成了世界,所有物质都能够进行叙事,它们都能够持续地在自然界里讲述着自身的故事。在《缅因森林》里,梭罗描写了动物、植物和水等非人类物质与人类及其他物质进行着持续的互动,传递着原始森林中的事物所包含的多种信息,展现了它们的叙事能力。

(一)动物的叙事能力

缅因森林里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有着各自的叙事能力(narrative power),能够讲述不同的故事。梭罗有善于发现自然之美的眼睛,所以他能够发现缅因森林里那些事物的独特之处,能够体会到缅因森林的温暖与野性。梭罗与动物互动时能“领会”到这些非人类物质传达的文本信息:在清晨时分,梭罗及其同伴在睡梦中尚未清醒时,白喉带鹜的叫声会把梭罗及其同伴叫醒,开启他们一天中美好的清晨时光。这些鸟类不仅可以充当梭罗等人的闹钟,而且能为梭罗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白天,梭罗及其同伴在看到潜鸟独自嬉戏的场景时,会被逗得一乐;当梭罗一行人在林中小径行走时,能听到鹊鸭欢唱,松鸦和山雀也开了嗓,在这种情形下,金翼啄木鸟也不甘示弱地唱起了歌,想与其他鸟类一竞高下[9]15。鸟类的歌声这一文本信息给梭罗及其同伴传达出了森林富有生机和乐趣的一面,让他们的精神为之振奋。然而,缅因森林这片荒野不只有美好的一面,还有其荒凉及野性的一面:到了夜晚,当梭罗和同伴躺在湖滨时,可以听到潜鸟的声音,这种声音让他们陶醉,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原野的荒凉和孤寂[9]222,在森林中人们有时还会听到狼嚎,这种声音会让人感到像一百个恶魔突然挣脱了枷锁,让人不寒而栗[9]223。动物的声音让梭罗等人产生不同的感受,他们从这些声音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荒原的严峻和荒凉,从而对大自然产生了更深的敬畏之情。梭罗在读懂非人类物质的信息后,更好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温暖及野性,也体现出了这些动物的叙事能力。

(二)树木的叙事能力

在缅因森林里树木也具有叙事能力。缅因森林里苍翠的树木能给荒野带来生机,能让进入森林里的人们感受到原始森林的野性与生命力,以及荒野的空旷与强劲的力量,这是与看到经过人类改造后的自然截然不同的感受力。梭罗见到森林时深感震惊:“缅因的荒野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连绵不绝的山林,间隔和空地之少超乎你的想象。”[9]75森林里的树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给梭罗带来了深切的感受,他觉得还有果实的刚刚倒下的常青树横在路上,都看起来比生长在人类居住的最好环境里的树木更有生命力[9]90,甚至连森林里大树倒下的声音都能让他产生一种超乎寻常的宏大感受。这些树木除了能让梭罗感受到荒野的生命力,不同的树木传达出的信息也不相同:轨道两侧的云杉和冷杉像在欢迎梭罗及同伴的到来;金钟柏叶子变换着色彩,像在引领着他们快步向前;纸皮桦则使他们产生想做独木舟的想法[9]90。此外,通过观察森林里树木的情况,印第安人就可以“读出”其中蕴含的方向信息,例如通过看树木的大枝干向哪个方向弯曲,他们就能说出哪个方向是南,这是由于树木本身有着独特的文本信息,因为阳光在南侧照射较多,所以树枝会朝南弯曲[9]183。

(三)湖泊的叙事能力

在缅因森林中湖泊数量众多,它们也在不断地传达着自己的文本内容。梭罗在森林里见到了很多的湖泊:穆斯黑德湖像是桌子尽头一个闪着光的银盘,奇森库克湖湖面很是开阔,米利诺基特湖有数以百计的岛屿等[9]63。他认为,这一景象就像其他旅人描述的那样:这情形宛如摔碎的镜子的碎片,就这样散落在森林中,映照着太阳的光辉[9]63。梭罗在看到湖泊传递出的这些信息后,读出了它们所蕴含的内容,感受到了湖泊的辽阔﹑湖水的晶莹透彻及森林与湖泊的相互映衬,更真切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杰作及这些非人类物质的灵性与美妙。在森林里,所有的物质都是“叙事场所”[8],它们都能产生自己独特的文本信息。梭罗在与湖泊的互动中,从湖泊的美丽景色里感受到了一丝文明与温和的气息[9]76,这就与荒野的严酷和蛮荒形成了鲜明对照,体现了湖泊的叙事能力。

四、结语

物质生态批评理论认为,非人类物质和人类以平等的方式构建了互为联系的生态网。在缅因森林中,动物、水和植物等事物都能够跟人类及其他事物进行互动,能够施事,同时森林里的事物作为文本,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也能够叙事,如动物、树木和湖泊等事物都在与周边事物的互动中产生了意义,传递了信息,“讲述”了各自独特的内容。通过对森林里物质的施事及叙事能力的描写,梭罗认为,人类应当尊重非人类物质的能动性,要学会仔细辨别物质互动中产生的文本信息。人类在发现自身的行为会对自然造成损害时,要学会及时调整自身的行为,以此来确保生态网的持续发展,从而使非人类物质和人类能够持续并且健康地存在下去。

猜你喜欢
非人类梭罗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非人类纪”的星际艺术及宇宙媒介——答林万山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上海首家“非人类”餐厅
卷土重来
梭罗的账单
200
论当代不分类属的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