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困境与对策*

2023-01-09 22:54周艺红
中国出版 2022年17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专业课育人

□文│周艺红 张 振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强化教材体系建设,整体推进不同学段、不同类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教材建设,创新教材编写、审核、出版、使用机制,健全优秀教材编写激励保障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教材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离不开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具有特殊性,不仅要秉持“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建设宗旨,还需兼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打造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发展和成长规律的精品教材。本文对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落实教材建设的国家事权,也有助于培养能够担当大任的大国工匠。

一、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及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的指导意义

“课程思政”概念源自于上海市2014年开始的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探索,旨在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时至今日,课程思政已升华为一种教育理念,衍生出丰富的育人价值,其蕴含的核心价值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的关键议题有较高的契合度,能够有效指导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1]

1.新时代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十分丰富,协同育人、科学创新与融合统一是其中的3个核心价值理念,三者共同组成了课程思政的整体架构。[2]首先,协同育人是课程思政的基本指导思想。课程思政聚焦知识传授与道德培育的协同、理念设计与具体实践的协同、标准引领与统筹推进的协同、教学管理与师生互动的协同,通过上述“四个协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让思政教育的受众对象从“专人”走向“人人”、覆盖范围从“一堂课”走向“每堂课”,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实现课程思政育德和育知、育人和育才的有机融合与真正统一。[3]其次,科学创新是课程思政的基本思维方式。课程思政展现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眼光看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着力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课程思政展现了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重视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举措解决课程思政育人实践中的复杂问题,通过集思广益筑牢意识形态的坚固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4]最后,融合统一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运行准则。课程思政强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有序开展显性教育的同时,注重发掘蕴藏的隐性教育资源,将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等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所处时空之中,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优势互补。课程思政强调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技术技能培养的统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积极参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

2.课程思政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的指导意义

符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遵循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与规律的精品教材是培养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的重要载体,课程思政的3个核心价值理念能够有效指导高职院校的精品教材建设,在完善高职院校育人载体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首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基本指导思想能够有效指导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开发理念的厘清。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的开发涉及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等多个方面,如何兼顾多方的不同诉求是教材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需要明确的教材开发理念作为指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基本指导思想强调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协力运作,为满足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开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多样化诉求提供了思想保障。其次,课程思政科学创新的基本思维方式能够有效指导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内容设计的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科学性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呈现形式的创新性。课程思政科学创新的基本思维方式契合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内容设计的要求,在方式方法上保障工作岗位和环境、劳动工具和材料、劳动组织方式等教材内容分析的科学性,以及学习情境和教学组织等教材内容呈现的创新性。最后,课程思政融合统一的基本运行准则能够有效指导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评价机制的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评价的机制需要融合多元评价主体、多个评价维度和多种评价方法,并在教材建设质量的提升方面实现整体统一。课程思政融合统一的基本运行准则契合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评价机制完善的要求,在推进策略方面能有效保障评价主体的协作性、评价维度的全面性和评价方法的规范性,为教材质量的稳步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对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科学创新和融合统一的核心价值理念,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在开发理念、内容设计和评价机制等3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

1.教材开发理念较为滞后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基本指导思想强调教材开发要兼顾多方诉求,体现高职教育“跨界性”特征。但由于高职院校历史积淀较为薄弱,加之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中面临的诸多难题,使得教材开发较为滞后。一是教材思政元素主线不清,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明显。作为面向实践的教育类型,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开发依旧强调对技术知识实践性运用的叙述,缺乏对相关叙述运用环节中对应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梳理,很少在全书各章节设计互为关联且与章节递进逻辑类似的循序渐进的思政案例,与教材知识技能内容关联不强,甚至脱节的内容不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匠精神。二是教材“职业性”类型特色凸显不足,缺乏行业企业广泛与深入的参与。受传统教育教材开发模式的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开发仍遵循“知识本位”和“学科模式”,[6]进而演化为本科教材的“缩略版”,与职业教育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构建逻辑相去甚远。尤其是作为面向工作岗位的技术知识载体,教材编制通常以一线中青年教师为主,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度不高,[7]这就导致校企“双元”联合开发教材往往流于形式,企业人员多是提供案例,并不真正参与案例关联知识点与技能点的设计与开发,教材也就难以有效对接行业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三是忽略了高职院校生源的多样性特征,难以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从类型上看,“百万扩招”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不仅要接收传统普高生、三校生,还要大规模招收退伍士兵、农民工、企业职工等学生群体,不同人群对于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不同、学习与理解能力不同;从层次上看,新建职业本科院校以及职教本科专业建设需要在教材开发方面与原有专科专业体现出差异性和区分度。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尚未建立面向不同类型学生群体和按照学生层次需求开展教材建设的工作机制。当然,过于分散的教材建设需求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教育资源浪费,尤其在教材受限于纸质媒介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在教材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和数字教材等新技术方面多做研究。

2.教材内容设计创新性不足

衡量教材质量的核心要素在于内容的遴选与呈现,前者回应了斯宾塞关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后者旨在提升内容的呈现形式以及学习者的使用体验。从科学创新的角度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存在内容科学性和呈现创新性的不足。一是教材内容“陈旧老化”问题严峻。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内容难以有效对接技术技能发展趋势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未能有效指向企业生产实践环节的真实问题,无法反映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工艺和规范,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偏离程度较大。[8]上述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利用从教材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二是教材内容遴选缺乏质量标准。不同于中职学校有较多课程标准可供参考,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的开发更多是以专业教学标准作为依据,其中的各个课程标准描述并不详细,且大多数教材编写通常也未参考标准,造成区域间、院校间、专业间的教材内容质量良莠不齐。[9]此外,质量标准的缺乏还导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的断层和重复现象严重,进而影响中职、高职、本科职业教育体系纵向贯通的基本定位。三是教材内容呈现的创新性明显不足。高职院校目前使用的教材仍以纸质版本为主,相关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顶层设计不足、开发水平不高,未能充分融入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最新优秀成果,教学资源呈现的立体化程度不高,对现代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大数据等手段在教材多样化呈现方面的合理使用不足。[10]

3.教材评价机制尚待完善

高职院校在教材评价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评价主体分散、评价维度片面和评价方法单一3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的评价主体相对分散,评价主体涵盖范围较小且合力作用难以有效发挥。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的评价主体以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为主,学生作为教材的直接使用者和利益相关者,在教材评价中的话语权相对较小。[11]学校、企业和出版社等不同领域的评价专家“各自为政”,尚未形成常态化的沟通与协调机制,难以按照相关标准协作开展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的评价活动。二是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的评价维度相对片面,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评价多关注教材的编排和呈现形式,较少关注教材内容的育人属性。[12]编排格式、插图设计和文本呈现在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评价中占据了较大权重,导致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对学生品德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缺乏“亲和力”,无法生动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思政的内涵,难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的“培根铸魂”作用。三是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的评价方法相对单一,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评价含有较多的主观经验成分,较少考虑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的影响,对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师生的质性访谈和问卷调研较少,缺少必要的科学规范和依据。[13]评价标准和指标的操作性相对不足,指标描述的清晰程度有待提升。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的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应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科学创新和融合统一的核心价值理念为引领,持续在开发理念、内容设计和评价机制等3方面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教材载体质量。

1.坚持协同育人,更新开发理念

协同育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跨界性”特征,要求高职院校在教材建设方面坚持以育人为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技能教育和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结合,培养德技并修、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具体而言: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进教材建设过程中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坚持德技并修和训育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二要牢固树立“类型”教育基本定位,拉近教材与就业市场的距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是区别于普通教育并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应准确把握职业教育面向就业、实践导向的“职业性”特征,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作为教材编写的逻辑起点。同时,要广泛吸纳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编写,落实责任分工,借助多方主体的比较优势开发教材,建立多元参与、贴近岗位、动态更新的教材开发机制。三要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灵活运用新技术,精准打造分层分类的教材体系。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结合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需求多元化以及打造职业教育纵横贯通“立交桥”的相关要求,利用好数字化资源配套、数字教材等新技术,一体化统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体系建设。尤其要关注三校生、农民工、退伍军人等不同学生群体,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针对性进行教材分类开发,解决“有课程、无教材”“教材千篇一律”等问题,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开发理念。

2.聚焦科学创新,优化内容设计

内容是教材质量的核心体现,教材内容的科学创新主要体现在内容遴选的科学性以及内容呈现的创新性两个方面。具体而言,一要对接现代产业前沿,建立教材内容的动态更新机制。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内容应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全面对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智能经济等现代产业转型方向,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所提出的“每3年修订1次教材”的基本要求,跟踪产业前沿技术、工艺以及规范并进行动态更新,将其充分纳入教材内容,以提升高职院校教材内容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契合度。二要坚持标准引领,保障教材内容质量。依据专业教学标准编制教材是确保教材内容质量的重要依据,有利于保障教材技能点和知识点的全覆盖,并有效规避教材内容的交叉或遗漏。因此,要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依据标准编制教材的规范意识。同时,在专业课教材内容中,还要进一步对接行业标准、职业标准和规范,尤其注重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关要求,推进教材层面的“课证融通”。在坚持标准引领的同时,还需兼顾区域重点产业的发展趋势与革新需求,进行适当的个性化调整,依据标准,但不唯标准至上。三要创新教材呈现形式,提升教材体系的立体化水平。改变教材内容呈现过于重视理论的传统惯习,灵活采用图片、案例、故事等形式,实现教材内容呈现的直观化、情景化和生活化。对于教材本身的呈现,应结合深化教学改革以及“互联网+教材”的发展趋势,探索建设数字化教材和融媒体教材,以及配套开发数字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等,不断丰富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的呈现形式。

3.关注融合统一,完善教材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的评价需关注融合统一。所谓“融合”,是指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的评价机制需要融合多元主体、多个维度和多种方法;所谓“统一”,是指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的评价机制需要统一于培养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这一目标。具体而言:一要组建由多元主体构成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评价团队。探索建立由课程思政专家、行业领域专家、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出版单位人员和学生等各类利益相关者组成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评价人员资源库。严格遵循相关部门的标准和要求,明确团队成员的遴选和任用、更新和退出等程序,并对其职责和任务进行明确规定,使评价主体处于高质量的良性循环之中。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评价主体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及时分享教材审核与评价中的困难与经验,增强教材评价主体的积极性和评价团队的凝聚力。[14]二要明确形式与内容并重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评价维度。遵循“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职院校精品教材建设宗旨,转变“重形式、轻内容”的评价维度,在重视评价教材形式的同时,关注教材知识的选择、组织和表述是否满足思想性、科学性、教学性等要求,教材文本内容的静态评价和教材使用情况的动态评价是否同时兼顾,教材的显性专业知识与隐性课程思政是否有机融合,教材的知识传授、技术技能培养和价值塑造功能是否实现统一。[15]三要实施科学性与多样化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评价方法。围绕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质量这一核心目标,采取问卷法、访谈法、核查表法等静态与动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法,丰富教材评价的形式和视角。[16]提升评价指标的适切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增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功能。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教材评价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评价方法的创新。

四、结语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材建设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科学活动,对各类相关主体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各方协同一致,充分发挥教材建设的合力作用。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如何有效融入协同育人、科学创新和融合统一的理念,仍有待于不断探索与实践,并在“认识”与“实践”的往复循环过程中实现优化与创新,由此方能为我国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提供坚实的教材基础。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专业课育人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换探析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