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文化接管纪事

2023-01-09 07:21吴跃农
文史春秋 2022年9期
关键词:夏衍陈毅上海

● 吴跃农

1949年3月5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这次大会分组讨论了关于上海市的接管和建政问题。在讨论中,有人对管理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提出对接管大城市尚无经验,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应请苏联专家来协助管理。陈毅不同意,慨然表态:无论困难再大,疑虑再多,管理城市必须只能靠自己。邓小平十分赞成该意见,提议上海解放后,由陈毅出任上海市市长。

毛泽东对上海市市长人选极为慎重,就此事又专门征求黄炎培、陈叔通等民主人士的意见,并将邓小平的提议与他们协商。黄炎培、陈叔通等人对陈毅早有认识,1939年,陈毅的《茅山一年》传到陪都重庆时,就曾轰动一时,不少民主人士看到后极为振奋。因此,当毛泽东就管理上海的人选征求他们的意见时,民主人士纷纷表示:陈毅能文能武,是担任上海市市长的最佳人选。

中共领导人对上海文教接管工作的指示

为了解放和接管好上海,特别是为了制订接管上海的重大政策,毛泽东亲自查阅资料,多次听取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刘晓的汇报,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接管和搞好上海工作的意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亲自起草或审查修改中共中央下发的政策性文件,使之成为全党接管城市的行动准则。

为了搞好对上海市的接管工作,毛泽东除了决定派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刘晓随陈毅一起行动,参加对上海的接管筹备工作,还亲自点名在上海做过地下工作的潘汉年、夏衍、许涤新等速从香港赶回北平,参加上海解放后的接管工作。

1949年4月20日,国共和平谈判宣告彻底破裂。当日午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突破长江天堑,吹响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号角。同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华东局关于接管上海的机构名单及干部配备人员名单的报告;任命陈毅为上海市市长;潘汉年出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协助陈毅的工作,负责分管政法、统战工作。毛泽东亲自在报告上作了多处批示,特别是在文教接管方面,他批示:“应由陈毅兼(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主任,夏衍、钱俊瑞、范长江、戴白韬为副主任。亦须吸收一部分党外文化工作者参加接管。”这显示了中共中央对上海文化接管工作的高度重视。

上海是世界闻名的大都市,于20世纪40年代拥有500多万人口、1.2万家工厂、6万多家商店,年均工业总产值和贸易额都分别占到全国的一半。周恩来说,上海不仅在工业、商业方面占了全国总量的一半,而且人文荟萃,文教事业上也是“半壁江山”。上海有几十所大学,有不少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上海有20多家大报,四五十家小报,还有大大小小的杂志、通讯社、电台、出版社,既有国民党办的,也有民族资产阶级办的,不仅有中文报,也有外文报。上海集中了全中国最多的知识分子。

5月6日,潘汉年、许涤新、夏衍、沈宁一搭乘一艘货轮,从香港到达天津塘沽,次日坐火车赶往北平。周恩来已经先期进北平城,住进中南海勤政殿,负责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5月12日晚,周恩来请潘汉年等人到他在中南海西花厅的办公室夜谈。周恩来对夏衍说:“抗战前你在上海工作了10年,之后一直在蒋管区,熟悉大后方文教界的情况,所以中央决定派你到上海去主管文教工作。”周恩来还提醒夏衍等人,总的方针是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办事,一定要谦虚谨慎,要学习不懂的事情,从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来看,上海有许多民族资本家,有许多学者专家,还有许多全国闻名的艺术家、名演员,一定要尊重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周恩来还特别询问了梅兰芳、周信芳、袁雪芬等人是不是都在上海,特别提醒夏衍等人到上海之后,一是一定要一一登门拜访这些文化界名流,千万不要随便叫他们到机关谈话,他们在群众中的影响要比新文艺工作者大得多。二是对待旧政权的“留用人员”,如各大学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除极个别的反共分子外,一律让他们继续工作,维持原职原薪。对此,一些工农干部可能会有不满和反对,一定要事先做好思想工作。三是对一切接管机关,必须先作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等大局定下来之后,再提改组、改造的问题。

1949年5月27日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市民夹道欢迎

陈毅对夏衍说:实际工作由你负责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为了保障人民利益,维护社会安宁,确立革命秩序,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在上海市所辖区内实行军管,同日宣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上海市军管会),陈毅为主任,粟裕为副主任,下设军事、政务、财经、文教4个方面的接管委员会,统筹各方面的接管工作。接管工作分3个步骤:接收、管理和改造,在接收工作阶段,需要国民党的旧政府机构配合进行移交、清点,军管要不着痕迹地衔接,市政基本原样运作。在此阶段,国民政府的市政制度暂时保存。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上海市军管会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由陈毅任主任,韦悫、夏衍、范长江、钱俊瑞、戴白韬为副主任。范长江负责接管新闻、广播、出版工作,钱俊瑞负责接管教育工作,夏衍负责接管文艺工作。

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领导班子成员还有于伶、黄源、陆万美、钟敬之、向隅等,他们于4月底先期到达丹阳,集中学习接管上海的城市政策和组织纪律等;其他成员还有长期在上海工作的唐守愚、姜椿芳、徐韬等。

潘汉年、夏衍、许涤新、周而复和著名民主人士胡厥文及盛丕华、盛康年父子等一行10多人,于5月16日乘火车沿津浦线南下,走了一个多星期,于5月23日抵达丹阳。

丹阳是江苏省南部的一座县城,是在渡江战役发起后于4月23日解放的,城区人口只有3万。解放上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简称三野)部队当时就驻扎在这座小县城的四周,参与接管上海的2000名干部此时也在丹阳整装待命,准备随部队一起入城。

驻丹阳的三野指挥部设在一座小洋房里,花木葱茏,环境幽静。这天,陈毅正伏在一张方桌上签署上海市军管会的第一号布告。潘汉年、夏衍等人走进指挥部,陈毅站起身来,与他们一一握手,爽朗笑着,热情的欢迎他们的到来,将提前印好的一本关于入城纪律和党员守则的小册子交给他们,并询问是否带来中共中央方面的新指示。

潘汉年将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汇报给陈毅。陈毅鼓励夏衍说,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我当主任,实际工作由你负责,放手工作,不要害怕。夏衍是1927年入党的老党员,他和潘汉年一样,都有长期在上海工作的经历,对上海的情况较为熟悉,与上海的文化界人士也很熟络,用周恩来的话说,文化接管工作有夏衍这样的面孔,具有亲和力,可以消除上海文教界各种的疑虑。后来,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在陈毅直接领导下,由夏衍实际总负责。

陈毅发表丹阳讲话,强调合作共事

在夏衍一行到达丹阳前的5月10日,陈毅对集结丹阳的接管干部和解放军直属机关排以上干部作了专题报告,发表著名的丹阳讲话。

陈毅“丹阳讲话”的主旨是对我军干部进行统战政策及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教育,他重点提出要贯彻执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要给民主人士安排工作做,使他们有职有权,还要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照顾。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传达后,干部的反映不一,多数同志是赞成的,认为中央的决议很好,是正确的,今后成立的人民政府还应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工商业者等;但也有少数工农出身的、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干部有不同看法,有牢骚,想不通。

针对这些情况,陈毅在报告中说,现在上海各阶层民主人士正欢迎我们去上海,我们也要欢迎他们帮助我们搞好接管上海的工作。我们要站在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看问题,不能站在个人利益的立场上看,从而忘记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你们要和民主人士比待遇、比地位,那你们就是忘记了自己是共产党员,如果你们一定要比,那你们就开除党籍再比。

陈毅这次讲话分量很重,是给老同志打“预防针”,要大家牢记进城后,努力完成党交给的接管任务,而不是去和党外人士比待遇、比地位。

在丹阳,陈毅向大家介绍了3位民主人士,宣布这3位将在上海市军管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担任的职务。一位是韦悫,出任上海市副市长、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副主任,他曾先后担任过广州高等师范学校、岭南大学、复旦大学、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的教授,曾任孙中山的秘书,抗战期间担任过解放区江淮大学校长。一位是沙千里,出任上海市军管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他是反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著名“七君子”之一。还有一位是吴山民,出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他曾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参议,研究法律。

此次随潘汉年、夏衍一行到达丹阳的还有上海商会会董盛丕华,他作为工商界代表人士,担任上海市副市长一职。中共对这些民主人士的职务委任安排,是要使上海工商界看到,人民政府是人民的,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也包括民主党派、工商界人士。

陈毅为接管工作指出大方向

1949年5月28日晚,陈毅回到住地三井花园,让勤务员煮了一碗阳春面,他边吃边召开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会议一直开到深夜,他一一听取各接管委员会的工作汇报,与相关人员进一步商讨怎么把各部门的接管工作搞得更好。

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布告

与政法、财经的接管任务相比,文教接管工作看上去似乎要轻松一些,但其实上海有大量全国和国际知名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情况复杂,任务同样艰巨。陈毅在这次市长办公会上没有讲具体工作,而是交代夏衍,文化艺术方面的事不简单,要注意“先接后管”,文化接管工作的对象大部分是教授、专家等知识分子,情况没摸清之前就不要乱管,先让他们安心,然后和他们谈心,交朋友,千万不要居高临下。陈毅请夏衍一定要把这个意见告诉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的所有工作人员,在待人接物时不仅要平等待人,而且要谦虚谨慎。

之后,在一次开会时,夏衍穿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会后,陈毅叫住他,提醒他穿了这套服装会使过去在一起工作的人对他有见外感,不利于工作交流。

当时的上海,在政治界,有清末民初的老政客,有日伪时期脚踏两条船的人物;在学术界,既有具有真才实学、专心做学问的学者,也有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名人”。接管中怎么区别对待和处理,群众中有很多不同意见,夏衍感到很为难。为此,夏衍和上海市委宣传部、统战部、市文化局的同志一同去陈毅办公室请示。陈毅听完汇报,以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说,你们提出的认为难以处理的人,一不跟蒋介石去台湾,二不去香港,三不去美国,这就表明,他们还是有爱国心的。既然有爱国心,只要他们没有反共行动,都应该用,有的还可以重用,而且要考虑到他们生活上、学习上、研究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根据陈毅的指示,夏衍等人在工作中找准了方向,拿出了稳妥的处理意见。

召开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座谈会

1949年6月初,陈毅指示夏衍、姚溱、于伶、黄源等同志筹备召开一场隆重的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座谈会,自己将以上海市市长身份出席,请他们先拟定邀请者的名单。陈毅明确指出,参加者要包括科学家、技术人员、学者、教授、作家、演员及中小学教员,他要在会上谈谈中共的政策,特别是知识分子政策和文化政策,使大家可以安心工作。

夏衍等几位同志连夜工作,第二天就拿出一个100多人的名单,陈毅逐个向夏衍详细询问拟定人员的情况,凡认为遗漏的,都一一补上,陈毅还把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潘汉年找来进一步商量,再对名单进行充分研究,加以细致增补,最后邀请者人数一共增加到162人。陈毅语重心长地对夏衍说,知识分子比起资本家来,更敏感、更自尊、更有个性,因此,请谁,暂时不请谁,要格外用心考虑。这是我第一次与上海文化界见面,要讲讲党的政策,让大家安心工作,团结面越宽越好,凡是愿意为新中国服务的,一律要团结,古话说“一人向隅,举座为之不欢”,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照顾到,团结就体现在这张邀请名单上。

6月5日下午2时,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大楼举行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座谈会,这是上海解放后文教界召开的第一次盛大集会,到会的有巴金、吴有训、周仁、陈望道、周谷城、张乐平、梅兰芳等来自科学、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文艺、戏剧、电影、美术、音乐、游艺界的162名代表,可谓名家云集、群星璀璨。

在这次座谈会上,陈毅一口气演讲了4个多小时,首先感谢上海文教界。他说:“我们解放军以前在内地苦斗不利的时候,受到上海教育文化界的鼓励,给我们继续斗下去的勇气,因此,我要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大家致革命的敬礼!”说罢,陈毅抬臂向大家行了一个端庄的军礼,满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陈毅在座谈会上与知识分子交心,他说:“我这个共产党人,不是天生的,我也算是知识分子出身。我翻译过波特莱尔的诗,写过小说、诗文。我个人的改变就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头是地主出身,信孔夫子那一套;后来接受了新思想,改信了‘德先生、赛先生’,变成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最后,从法国勤工俭学回来,经过矛盾、消沉、碰壁,才选择了革命的道路,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这几步我走得都不容易,有别人推动,也有环境的逼迫。诸位朋友们,将来我还愿意与你们一道继续走思想改造的道路。”

陈毅动情地叙述了自己参加革命,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过程,并表示愿意将来与大家一道,继续走思想改造的道路。陈毅置身于知识分子之中,现身说法,坦率真诚,词意恳切,使大家深受感染。巴金、周仁、吴有训等人,纷纷发言,特别是吴有训,过去从来不在公开场合说话,这次他公开表示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合作,为建设新中国共同奋斗。

会后,陈毅对夏衍说,有人把上海的接管概括为“接、管、清、改”4个字,这是指先接后管,然后再清理、改造,这个秩序一般来说是可以的,但在文化界,我看“清”和“改”特别要慎重,不要图快,更不要性急,急了就会出毛病,误大事。做统战工作,特别是对知识分子,先要交朋友、谈心,让他们敢讲真心话,不入耳之言也要听,怕的是他们有话不讲,放在心里,形成怨结。通过这次座谈会,上海的知识分子不仅对陈毅有了深刻的了解,更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陈毅、夏衍上门拜访知识分子

陈毅在文化接管工作中一再强调,与知识分子打交道,一定要“礼贤下士”“我们尊重他们,他们才会尊重我们”。

上海一解放,陈毅就分别拜访了宋庆龄、张元济、颜惠庆、张澜等党外人士,上门走访看望著名知识分子。这期间,陈毅分别参加工人、青年、民主党派、工商实业界召开的各种集会,还出席了大学教授联谊会、医务工作者会议等,利用各种场合宣传政策、安定人心。

陈毅首先拜访的知识分子是沈尹默,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担任过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的编委,又是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法大学的教授。陈毅当年在中法大学读过书,与他有师生之谊。陈毅对沈老说:“党和政府需要像您这样的知识分子,我进城后访问的第一位知识分子就是您。”这次谈话后,陈毅就推荐沈尹默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委员。陈毅的举动令沈尹默和一些知识分子非常感动,赞同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许多政策。

陈毅还主动与著名民族音乐家沈知白、卫仲乐个别谈话、交心。被称为民族器乐艺术“通才”的卫仲乐是精通古琴、琵琶、小提琴、二胡、洞箫等多种乐器的高手,但性格颇怪,不爱与人交往。陈毅却能与他相处甚洽,话语投机,展示了陈毅善交朋友,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陈毅说,上海的文艺界千富万富,最珍贵的财富还是人才。

遵照周恩来、陈毅的指示,夏衍也去到梅兰芳、周信芳、袁雪芬等人家中一一拜访,注意听取他们对文艺接管工作的意见,收到了良好的工作效果。上海的一些著名人物,如沈尹默、张元济、熊佛西等,都是各有建树的人才,陈毅、夏衍和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的同志充分尊重他们的知识才华,总是虚心向他们求教学术上的问题,且处处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通过细雨润无声的交往,循循善诱,引导他们不断弃旧图新,投身新上海的文化建设事业。

陈毅还经常指示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对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民主人士,如有主动捐献文物者,应予奖励。在他的影响下,上海市的藏家捐献出来的各类文物有数十万件之多,历代书画作品达五六千件,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种类丰富。1949年8月,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成立,陈毅任命李亚农(历史学家)为主任,徐森玉(文物鉴定家和版本学家)为副主任。陈毅还指示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筹备建立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

陈毅挽救上海交响乐团、保护地方戏曲

上海有个交响乐团,成立于1879年,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交响乐团,具有一定水平。但是,由于上海交响乐团的指挥是外国人,乐团中三分之一的演奏成员也是外国人,上海市军管会里有人看不惯该乐团穿黑色燕尾服的演出风格,也听不懂西洋古典交响乐,仅凭个人好恶就主张将乐团予以解散。陈毅闻讯,立即下令收回解散令,并指示不仅要保留乐团,而且要搞得更好,他说:“交响音乐是全世界的共同艺术财富嘛。”他认为,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大城市,应该有一个这样高水平的交响乐团。当时乐团所在地环境较差,在一个菜场的楼上,嘈杂混乱,通过陈毅亲自过问,乐团搬进了一座花园洋房,每周日依然在兰心剧院举行西洋古典作品音乐会。

为感谢陈毅的知遇之恩,乐团专门组织了一场演出,请上海市军管会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各部门负责同志出席欣赏。有的人以“听不懂也不感兴趣”为由,在演出中途便三三两两地退场,陈毅见此情形,立即叫工作人员锁上剧场的大门,中场休息时,他告诫大家要尊重艺术家的劳动,即便听不懂也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乐团成员得知后非常感动,立即现场演奏革命乐曲《新四军军歌》和《秧歌舞曲》,那些刚才还说“听不懂”的干部听得全神贯注、热血沸腾。演奏完毕,全场掌声雷动。陈毅满意地对身边的同志说,你尊重了人家,就能感动人家,人家就能让你听懂了,以后,交响乐团可以演奏中国乐曲,但我们要有音乐的耳,要听懂西洋乐曲。

夏衍知道陈毅曾经在法国勤工俭学,喜欢话剧、电影、西洋音乐,便对下属交代,有陈毅参加的晚会,要少安排戏曲、民族音乐会和杂技节目。陈毅知道后,对夏衍和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其他同志说,管文艺的领导人,一定要心胸宽阔一些,趣味广博一些。譬如我是四川人,对川剧有兴趣,但我不能在上海单提倡川剧。这方面你们不要有成见、偏见、个人爱好,要有群众观点。陈毅多次去听评弹、看越剧这两种上海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大力支持上海劳动人民喜欢的苏北戏曲“淮剧”的正常排练、演出。田汉是夏衍的挚友,知道他对地方戏曲不感兴趣,专门给夏衍打“预防针”,要他认真思考保护群众喜欢的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性。

夏衍在这样的领导和挚友关心下,在接管工作中,作出了很好地保护和发展地方戏曲的安排。

文教接管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

在上海市军管会的统一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上海各行各业的接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的任务虽然十分繁重,但在陈毅的正确指导下,也在第一阶段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教育机构的接管:接收大专院校26个,涉及人员有教授、讲师、助教、研究生和职员工人2796人,学生8109人;接收中小学公立学校和教育机关503个,涉及人员有教职工5017人,学生176412人。

新闻出版机构的接管:接管和实行军管的单位58个,其中报社及通讯社25个,书店和印刷厂30个,涉及从业人员2314人。

文艺机构的接管:接管单位共计13个,其中电影院9个、剧院4所,涉及员工173人,技术人员16人。

早在丹阳时,中共上海地下党教委就已把配合接管工作安排的一些主要学校的情况报送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方便其拟定接管工作计划。接管中,接管干部戴白韬、舒文和工作班子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共的城市政策、接管教育方针,分别召开6次代表性(分别是市中学、市小学、私立中学、私立小学、社教机关、民办学校)代表的座谈会,使旧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员工了解中共的政策,明确要求,坚守岗位,稳定人心。南下接管干部和上海地下党同志互相配合,接管工作进行得很顺利。5月27日上海全市解放,至6月底便已完成500多个公立教育单位的接管,没有影响正常教学工作。8月18日,戴伯韬和舒文正式被任命为上海市教育局正副局长。

新闻出版机构方面情况复杂,接管工作需特别细致慎重。《新民晚报》过去与中共有联系,上海解放后照常出版,一天也没有停刊;《文汇报》在解放前被国民党查禁,进步人士、办报人严宝礼、徐铸成提出复刊请求后,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给他们提供了纸张、印刷方面的资助。在处理接管工作同时,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兼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迅速在上海出版,范长江任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文艺机构方面的接管主要是针对电影制片单位。参加电影接管领导工作的除了接管干部,还有于伶、钟敬之、蔡贲及留在上海的中共地下党员徐韬、池宁、张客。国民党在抗战后期接管了汪伪政权所属的电影机构,利用接收过来的厂棚、设备、技术人员建立了“中电一厂”“中电二厂”,“中制摄影场”和“上海实验电影厂”以及管制电影发行放映、进出口业务的“中央电影企业总管理处”“电影审查委员会”。按政策,这些机构都应该实行军事接管,但考虑到这些机构里的艺术、技术人员除极少数是反动分子外,大部分人员都是爱国的,而且在解放前夕,已经和中共地下党及进步电影工作者取得联系,便让这些机构组织了临时管理委员会,清点器材,登记造册,还自发进行政治时事学习。对于中共创办的私营电影厂“昆仑”和民族资本家创办的“文华影业公司”,则帮助其早日恢复生产。陈毅还明确指示:凡在敌伪经营的文艺单位工作过,但没有帮助敌伪迫害爱国民主人士的人,可以不作附逆论处。

如何接管文艺团体和游乐场所是接管工作中较为困难的。灯红酒绿的上海开设有几十家戏院、电影院、书场、游乐场所,这些单位当时被认为是藏垢纳污的地方,在如何处理问题上,党内外都有不同意见,有的主张禁一些戏,有的主张把美国人经营的电影院一律没收,还有的主张在游艺界抓几个明显的反动分子。陈毅针对这些意见一一作了具体指示,夏衍认真领会,采取了稳妥的处理办法,对于少数欠有血债的、具有可疑现行活动的反动分子,交政法部门处理,并没有禁一戏、禁一书。陈毅大力支持夏衍的工作,在专门召开的部队文艺干部会议上说,不要对什么都采取绞杀态度,在剧团、影剧等整顿改造问题上,有人批评夏衍同志手软,是很不妥当的。

文化考查引发的小风波

在负责领导文化工作接管期间,夏衍有一次“出格”的工作行为,他对其工作班子——上海宣传、文化系统干部进行了一次突击知识测试。

起因是,夏衍在工作中发现,和处级以下干部交流意见困难。这些人多为工农出身的干部,只懂一些政治性名词、术语、口号,对文化工作业务上的问题,包括一些普通的名词、人名、书名、地名,从来没有听说过,知识面太窄。为此,夏衍专门在会上提出,中共干部进城之后环境变了,过去熟悉的那一套用不上了,大家要多读书,多学一些过去不知道的事情,但是他的话并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足够注意。

因此,夏衍打算对部分干部人员的文化素质摸摸底,在没有事先请示陈毅的情况下,就自作主张对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文化局科一级干部进行了一次“不署名测验”。夏衍的初衷只是想看看大家的文化程度,测验的结果是:80分以上仅2人,60分以下的竟达70%,不理想的测验成绩引发了被测试者的众怒,腹诽不断,意见纷起,大家指责夏衍“长知识分子的志气,灭工农干部威风”。

对于夏衍自作主张引发的风波,陈毅并没有勃然大怒,而是主动找夏衍谈话,一见面就开门见山表示,搞这样一次测验是好的,既然测验结果不达标,就应该视情况办补习班,给成绩不理想的人补补课,最后实在太差的人可以做撤职处理。陈毅还表示将和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舒同商量,从外省调一些人来,提升上海市宣传、文化系统的干部队伍素质。

正是由于陈毅及时看到城市接管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并一一制定了相应政策措施,才令上海在这个破旧立新的特殊时期,实现了平稳过渡,这与陈毅的正确领导、夏衍等文化干部发挥积极作用分不开。整个接管过程平稳并且顺利,团结了上海广大知识分子,也使得许多在动摇和徘徊中的工商业者放心留了下来,接受中共领导,参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中来。1949年8月底,上海市第一阶段的接管工作告一段落;9月3日,陈毅在逸园(文化广场)作了一次几千人参加的报告,宣布历时3个月的接管工作胜利结束。

猜你喜欢
夏衍陈毅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夏衍巧改剃头诗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我的爷爷奶奶——夏衍与蔡淑馨
对艺术的尊重
夏衍的不敢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