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利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2023-01-10 04:45任新芳
学周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课程

任新芳

(甘肃省岷县城郊初级中学,甘肃岷县 748400)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正向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形成道德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正是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特点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形式,导致课堂沉闷、枯燥,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效率。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利用新颖、趣味性的教学手段调控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综合素养。

一、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创新,就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而薄发。而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教师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崇拜,让学生信服,进而产生喜欢之情,学生只有喜欢教师才会对其任教的课程感兴趣,在上课过程中才能自然而然地集中注意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不仅要对本学科知识造诣颇深,还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灵活运用数学、语文、历史、生物、物理等学科的知识,实现跨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教学《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述1840 年鸦片战争的史实帮助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的错误,还要给学生分析当今国际发展的趋势,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此外,教师还可以发掘国学优势,利用学生熟知的《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内容,让学生回顾以往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课堂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感情融洽、平等互动的心理状态,创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条件。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增强自身的魅力,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始终保持良好的教态,将爱心、微笑、趣味、鼓励带进课堂,增强自身的亲和力,让学生时刻能感受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第二,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能在这种氛围中自主探索、自由交谈、敢于发言,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肯定和鼓励,要允许学生“犯错”,要注意多正面引导“犯错”的学生,注意纠错的艺术性,确保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和自信,教师可以通过“微笑”“认真倾听”“点头”“肢体触摸”等形式鼓励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第三,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积极、愉快的课堂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就近发展区”获得充分发展。总之,新形势下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与学生积极互动,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标准更多的是以识记知识的程度衡量学生是否优秀,这种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性的错误定位,造成学生学习呈现出单一性和单向性,这就是传统意义下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针对不同的课型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要注意课堂导入和结尾,还要注重运用多媒体和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教师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虑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巧设课堂导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语犹如一记重锤,能敲击学生的心灵,奠定课堂学习的基调。初中道德与法治本身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讲好一堂课的开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关系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创设各种情景,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不必局限在枯燥的学习情境中,从而对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要讲好一堂课的开头,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敢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音乐、美术、演讲、游戏、故事、实践活动等作为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载体,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一课时,笔者就先给学生讲了一个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由于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既要做活又要照顾我,所以我是在母亲的背上长大的,而父亲为了这个家整日奔波,甚至春节都不休息,因此早早就驼了背。”笔者的讲述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他们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这时笔者又播放了音乐“爱的奉献”,进一步诱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教我们做人。所以我们要孝敬父母,用我们的行动回报父母。”这样,孝亲敬长的观念就会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运用幽默的课堂语言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容易给人一种严肃、枯燥的感觉,如果教师讲课的语言干巴巴,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这样上课必然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反之,如果教师讲课的语言形象、生动、富有幽默感,就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调节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互动,必然能增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有打瞌睡的现象,于是灵机一动、煞有介事地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垂帘听政’吗?”有的学生回答:“‘垂帘听政’不就是晚清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吗?”笔者回答:“‘垂帘听政’是导致清政府效率低下、晚清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现在的‘垂帘听政’就是垂着眼睛听政治课,效率自然也高不了。”学生听后恍然大悟,继而哈哈大笑,这时打瞌睡的学生也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课堂上。需要注意的是,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名教师优秀的品质之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提高自己的幽默品格,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幽默的素材,把握幽默的分寸,正确处理幽默和教学之间的关系,促使幽默真正成为调节教学气氛、紧扣学生心弦的有力教学手段。

(三)引入生活案例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把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建设与实施课程的基础,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与法治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实际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把课程知识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精选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把正确的价值观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体验,学生学习有所收获就能培养自身热爱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情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案例导入—教学分析—回归生活”,从而使抽象、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现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收录了很多案例,但是这些案例学生在预习时就已经见过并且对其内容也略知一二,如果教师继续用这些案例教学,学生就容易失去新鲜感。因此,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关注日常生活,积累生活中的案例,还要坚持汲取网络、电视、报刊中的新“养分”,将“今日说法”“焦点访谈”中的相关案例充实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在教学《身边的诱惑》这一课时,笔者就选用了“电话诱惑”这一案例:“老师前几天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苹果电脑公司上海分公司的业务员,称该公司正在举办十周年庆活动,其中一项是电话号码抽奖,我的手机号被抽中了二等奖,奖品是价值5000 元的苹果手机一部,但是我需要先交850 元的手续费才能把手机寄给我,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大的诱惑,那么我该不该交这笔钱呢?”这样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吸引学生的兴趣,自然地揭示“诱惑就在我们的身边,要敢于抵制不良诱惑”这一主题,借机引出抵御诱惑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控制、抵抗诱惑的能力。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理解知识是建立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的。初中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但是仍然无法超越依赖可以感知的事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的电教媒体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利用文字、图像、音乐、视频、Flash 动画、幻灯片等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变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背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解决了教学重点,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2008 年奥运会刘翔因伤退赛”“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孟佩杰带着母亲上大学”“张海迪5 岁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完全瘫痪,她自学成才,被誉为‘当代保尔’”“济水一中九(11)班学生张玉杨8 岁因病退学,两年经历8 次手术,始终不曾放弃学习”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些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也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重视课堂结尾

古人在谈到行文时说过:“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可见课堂结尾的重要性。要想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都不能草率,尤其是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收尾部分,是教师富有艺术性、系统化地归纳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它不仅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还肩负着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期待下节课内容的重任。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小结,确保小结的语言精练,促使学生掌握重点,形成知识网络;要富有激情,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要带有悬念,能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乐于思考和探索,起到耐人寻味、意犹未尽的作用,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铺垫。当然课程内容不同,课堂结尾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教师不能生搬硬套一种模式,而要“因课而异”,可以是多种方式互为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课堂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可以采用师生之间互问互答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围绕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还可以借鉴评书联播——且听下回分解的形式,为下一堂课设置悬念。总之,好的课堂结尾一定是耐人寻味、让学生难以忘怀的,不仅能弥补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尾抽象、乏味、枯燥的不足,还能寓教于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期待下次课的到来。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是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