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生津方加减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部神经感觉的影响

2023-01-17 12:00袁中邓淦
中国医学创新 2022年34期
关键词:活血疗程常规

袁中 邓淦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患病时间越长,DPN 发生风险越高[1]。该病涉及的机制较复杂,主要与氧化应激、免疫紊乱、微循环异常、代谢障碍等相关[2]。研究表明DPN 的主要病变为无髓神经纤维轴突变或消失,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出现弥散性、节段性皱缩,或伴有髓鞘再生[3]。该病可引起足部神经受损,影响足部功能,降低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既往针对该病大多在常规控糖的基础上给予抗氧化应激、改善代谢与微循环、神经修复等治疗,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不适感,但总体效果仍欠佳[4]。近年来,中医对DPN 的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中医认为该病因消渴致气阴两虚,气血瘀滞,四肢筋脉失养,引起肢体麻木、痿弱、疼痛,最终致肌肉萎缩[5]。故治疗以清热生津、通络活血、益气养阴为主。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自拟生津方对DPN 患者进行治疗,药方由具有清热生津、通络活血、益气养阴药效的中药组成,分析该方对患者足部神经感觉的影响,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4 月-2022 年4 月万载县中医院收治的90 例DPN 患者。诊断标准:(1)西医参考文献[6]《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断,糖尿病病史明确,且在之后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包括下肢感觉异常、麻木、疼痛等;经临床5 项检查,包括温度觉、压力觉、针刺痛觉、踝反射、震动觉,提示至少存在2 项异常。(2)中医参考文献[7]《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主证为手足麻木,如蚂蚁爬行,肢体疼痛,主要为刺痛感;次证为气短懒言、自汗畏风、神疲乏力、腰腿酸软;舌象可见舌质暗,或伴有瘀斑,舌底脉络呈怒张状或暗紫色;脉象:脉沉细无力、细涩。同时满足1 个主项,并伴有其他任意2 个症状,则确诊。纳入标准:(1)满足中医、西医相关诊断标准;(2)年龄18~75 岁;(3)入组前2 周内未使用过对周围神经病变有影响的药物;(4)既往长期接受控糖治疗,血糖控制良好。排除标准:(1)妊娠期、哺乳期女性;(2)伴有足部水肿、溃疡;(3)心、肝、肾功能出现异常;(4)既往有精神病史。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生津方组与常规组,各45 例。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对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的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及降糖治疗,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使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0%,空腹血糖为3.9~7.1 mmol/L。常规组给予西药治疗。每次取0.5 mg 甲钴胺片(生产厂家: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440,规格:0.5 mg)服用,3 次/d。生津方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生津方加减治疗。基础方:鸡血藤、太子参、黄芪各30 g,生地黄、山茱萸、当归、黄精、玄参各10 g,甘草6 g。血瘀明显者加用红花10 g、桃仁10 g;上肢病变偏重者加用威灵仙15 g、桑枝15 g;疼痛难忍者加用海风藤15 g;下肢病变偏重者加用地龙10 g、牛膝12 g、木瓜10 g。1 剂/d,加水煎煮后,取200 mL 药液,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均治疗4 周为1 疗程,治疗2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1)中医症候积分判定:参考文献[8],针对患者的中医症状进行评分,主症为手足麻木、肢体疼痛,次症为气短懒言、自汗畏风、神疲乏力、腰腿酸软,主症每项计0~6 分,次症每项计0~3 分,分值与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2)中医疗效评估:基本治愈为中医症候总积分下降≥90%;显效为总积分下降≥60%且<90%;有效为总积分下降≥30%且<60%;无效为总积分下降不足30%。总有效=基本治愈+显效+有效。(3)双足部皮肤温度检测(双足平均值):受试者选取仰卧位,下肢自然平放,通过数字温度计测定足跟、足背、前掌的皮肤温度。(4)双足部震动感觉阈值(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VPT)检测(双足平均值):分别在治疗前、疗程结束时,经数字震动感觉阈值检测仪(北京蓝讯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检测双足VPT,受试者在安静状态下,选择仰卧位,将探头置于足部的第一跖骨关节头处,逐渐增加震动幅度,直到受试者自觉有震感,重复测定2 次,以2 次均值为最终结果。(5)不良反应:记录两组腹胀、恶心、腹泻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20.0 软件统计数据资料,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主症、次症积分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主症、次症积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生津方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 生津方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常规组的77.78%(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例(%)]

2.4 两组足部皮肤温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足跟、足背、前掌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足跟、足背、前掌温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生津方组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足部皮肤温度比较[℃,()]

表4 两组足部皮肤温度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P<0.05。

2.5 两组足部VPT 比较 治疗前,两组双足V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双足VPT 均低于治疗前,生津方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足部VPT比较[V,()]

表5 两组足部VPT比较[V,()]

*与治疗前比较,P<0.05。

2.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生津方组有2 例恶心,1 例腹泻,不良反应率为6.67%(3/45),常规组仅有1 例腹胀,不良反应率为2.22%(1/4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2,P=0.609)。

3 讨论

DPN 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肢体胀痛、麻木、感觉异常等,以下肢症状更明显,随着病程进展,可引起持续或间歇性麻木疼痛,关节反射能力减弱,甚至消失,严重情况下发展为糖尿病足[9]。既往常规西药对症治疗,总体疗效不够理想。DPN 属于中医中“痹痿”“血痹”的范畴,中医认为DPN 的主要病机为阳虚,阳气空虚则不利于血液运行,致血液瘀滞,易感寒邪,血液寒则易凝,形成瘀血,久必成瘀,故这类患者多伴有血瘀之症,四肢筋脉失养,可引起肢末冷痛、肢体麻木、畏寒等症状[10]。针对上述病症反应,中医主张对这类患者给予清热生津、活血通络治疗,改善血瘀之症。本次则针对DPN患者拟用自拟生津方治疗,该方中选择了多种益气生津、活血化瘀的药物,一方面可益气养阴,另一方面还可兼顾疏经通络,可能对改善DPN 患者病情有益。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组相比,生津组疗程结束时的中医症候积分更低,中医疗效更好(P<0.05),提示自拟生津方加减治疗,能提升总体治疗效果。该方中以鸡血藤、太子参、黄芪为君药,其中鸡血藤可活血通络、流利经脉,太子参、黄芪可益气健脾[11-12],三者合用,能发挥疏经通脉、益气生津功效;生地黄、山茱萸、当归、黄精、玄参为臣药,其中生地黄凉血,山茱萸、黄精具有生精填髓、益气养肾的功效,当归养血润燥,玄参滋阴润燥[13-16],各药物合用能补血养血、益气生精;甘草为使药,对诸药有调和作用,且能补中益气、散寒。纵观全方,能起到活血通络、祛瘀止痛、温阳散寒、益气生津的功效。此外,本次还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在自拟生津方的基础上给予加减治疗,红花、桃仁主治血瘀疼痛,能祛瘀通经,养血活血;威灵仙、桑枝、海风藤主治关节麻木、酸痛、风湿痹痛、屈伸不利,能通经络、祛风湿;地龙、牛膝、木瓜可清热息风、通经活络、强筋骨、引血下行。上述中药的应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的气虚血瘀、筋脉失养等症状。故自拟生津方能够更有效缓解DPN患者的中医症状,提高中医疗效。

双下肢畏寒是DPN 患者的常见症状,通过测定足部温度,能反映患者畏寒症状的变化情况。此外,足溃疡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通常VPT>25 V,提示存在足溃疡风险[17]。本研究显示,与常规组相比,生津方组疗程结束时足部皮肤温度增高,而双足VPT 降低(P<0.05),表明自拟生津方加减治疗能更有效改善下肢发凉症状与足部神经感觉功能,降低足溃疡风险。现代药理研究指出,鸡血藤提取物具有抑制炎症的作用,能使模型小鼠的足趾肿胀得到缓解,提升热痛觉阈值,它含有儿茶素类化合物,对造血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且能够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功能良好[18-19]。当归含有黄酮类、有机酸类等物质,能发挥抗炎镇痛、补血活血、修复神经、抗氧化等作用,有利于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20]。黄芪内含皂苷、多糖、氨基酸及黄酮,能调控血糖,提升免疫力,黄芪内硒元素具有抗氧化功能,对周围神经的生长、修复有益[21-24]。甘草含有多糖类、黄酮类等物质,能镇痛、抗炎,且甘草黄酮能下调空腹血糖,提升机体的抗氧化功能,清除自由基[25-26]。上述药物合用不仅能调控血糖,而且可进一步改善肢体血液循环,补血活血,抗氧化,有利于纠正足部的微循环紊乱,改善足部温度与神经感觉功能。生津方组在西药基础上给予自拟生津方加减治疗,弥补了常规西药的不足,在减轻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同时,还可发挥中药的活血止痛、滋阴养血、益气生津等作用,能使肌肉、筋脉得养,减轻肢端疼痛,改善足部神经功能。本次发现两组用药方案均有较高安全性,未见严重不适反应病例,治疗过程未受影响。

综上所述,自拟生津方加减在DPN 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能提升中医疗效,进一步促进患者足部神经感觉的改善。但本研究也有不足,如观察的疗程较短,尚未分析远期效果,未来还需增设随访,深入分析该方案对糖尿病足的预防价值。

猜你喜欢
活血疗程常规
常规之外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别受限于常规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活血舒筋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
活血化痰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