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心理需要感知对青少年身体活动自主性动机和参与行为的影响

2023-01-18 04:15魏瑶李迎
湖北体育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归属感自主性动机

魏瑶,李迎

(湖南理工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路径,动机是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的重要动力。心理行为学研究从强化视角,解释个体行为的动力机制,强化理论认为外部因素是行为活动的动力源,认知心理动机观认为行为价值认知是个体行为主要推动力。身体活动促进领域研究者,根据动机认知观,社会认知理论,提出身体活动自我效能、目标定向、成败归因、需要满意感,成就价值感等因素,是促进个体身体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1-2]。目前身体活动促进领域研究,大多将行为、认知和情感等整合,探讨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的动力机制。其中,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具有先天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而且这种先天自主性发展,需要通过情境因素的诱发,并假设任何满足个体自主性、能力感、归属感的情境,都能激发并维持行为活动动机和参与坚持性[2]。

研究者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探讨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动机影响机制,并应用于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干预实践研究。有学者通过目标设置,培养体育活动兴趣,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决策与展现的机会,满足学生体育基本心理需要,激发内部动机和行为[3]。也有研究者通过分析锻炼时间、强度等因素,揭示体育锻炼动机行为促进机制[4]。还有研究者从身体活动价值认同和兴趣体验视角,探讨个体认同和内部动机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5]。此外,研究还发现青少年参与锻炼活动,能满足个体基本心理需要,进而提高自主性动机和规律性锻炼参与水平[6],并结合自我决定理论分析青少年锻炼活动参与外部动机内化机制,结果表明环境因素通过个体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感,间接促进体育锻炼外部动机的内化过程[7]。

自我决定理论目前已成为体育动机与行为解释的主流理论,研究者依据动机自主性水平,将动机分为自主性动机和控制性动机[8]。也有将动机分为趋近性动机和回避性动机,相应表现参与行为和回避行为[1],依据自我决定理论,自主性动机可能与个体积极主动的身体活动参与行为相关。并且,青少年自主性动机可能对身体活动促进效应更为持久。但是,目前就笔者掌握的文献来看,有关青少年身体活动自主性动机的研究不多,更没有探讨青少年身体活动自主性、能力和归属需要等基本心理需要感,如何影响自主性动机及参与行为。为了探讨基本心理需要感知对青少年身体活动自主性动机和参与行为的影响,依据自我决定动机理论,提出理论假设:①基本心理需要感知直接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行为;②基本心理需要感知通过自主性动机中介变量间接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行为。

为此,本研究采用相关心理问卷测量青基本心理需要感知、身体活动自主性动机和参与行为水平。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并检验基本心理需要感知对青少年身体活动自主性动机和参与行为的影响路径,通过分析讨论揭示基本心理需要感知对青少年身体活动自主性动机和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为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行为研究提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先随机抽取某市6所普通中学,然后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这6所中学的初高中生样本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第一轮抽取100人进行问卷测量,检验问卷的信效度,第二轮发放问卷330份进行正式测量。填写前由调查员将问卷条目,对调查对象进行解释并提出要求,作答过程要求被试独立思考真实填写问卷条目。问卷填写结束后回收。先后回收正式问卷325份,剔除不符合要求的2份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2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9%。样本来源初中及高中学生,其中,男生人数185,女生人数138;学生平均年龄15.6岁,标准差2.67岁。

1.2 测量工具

1.2.1 基本心理需要感知

基本心理需要感知测量包括自主性、能力及归属感知3个维度,量表来自Philip M.Wilson的《锻炼基本需要满足感量表》国内修订版[9],将“锻炼”修改为“身体活动”。18个条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数值“1”代表“非常不符合”,“2”至“4”代表介于“非常不符合”和“非常符合”的不同主观体验程度,依次递增,数值“5”代表“非常符合”,表明体验到非常高的需要满足感。3个分量表维度克隆巴赫Alpha系数分别为:自主需要感分量表(6条目)0.847,能力需要感分量表(6条目)0.900,关系需要感量表(6条目)0.930,表明总量表和各分量表都具有较好信度。量表结构效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结果显示:χ2/df的值为2.856,RMSEA为0.076,NFI为0.908,CFI为0.938;IFI为0.938,TFI为0.981。表明该量表结构效度良好。

1.2.2 身体活动自主性动机

青少年身体活动自主性动机测量包括内部动机(求知、成就与刺激体验)和认同调节动机2个维度,共18个条目分别来自Pelletier的《运动动机测量表》国内学修订版[10],将“体育活动”修改为“身体活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数字“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2”至“4”代表介于“非常不符合”和“非常符合”之间的不同程度,依次递增。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内部动机维度克隆巴赫Alpha系数为0.792;认同调节克隆巴赫Alpha系数为0.799。表明两个维度可靠性良好。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结构效度检验,结果显示χ2/df为2.856,RMSEA为0.079,NFI为0.800,CFI为0.855,IFI为0.856,TFI为0.833,表明量表结构效度可接受。

1.2.3 身体活动参与行为

身体活动的参与行为测量条目,来自《高中生体育学习行为测量问卷》[11],包括互动、练习、展示、比赛等参与行为,仅将“体育学习”替换为“身体活动”。18个条目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1”代表“从不”,“2”代表“很少”,“3”代表“有时”,“4”代表“经常”,“5”代表“总是”。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身体活动参与行为全部测量条目克隆巴赫系数为0.840,表明问卷题目具有较好的测量可靠性。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效度,结果显示:χ2/df为2.068,RMSEA为0.058,NFI为0.873,CFI为0.928,IFI为0.929;TFI为0.915;表明身体活动参与行为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1.3 数据收集与统计方法

首先,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量表共同方法偏差(CMB)。将问卷条目纳入一个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未旋转的因素分析结果,共析出了7个因子,且第一个公共因子的解释率为30.1%,小于40%的临界值,表明测量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其次,采用克隆巴赫alpha系数进行测量工具信度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结构效度检验,运用SPSS 21.0计算alpha系数,AMOS 8.0软件计算χ2/df、RMSEA、NFI、CFI、IFI、TFI等指数。第三,使用SPSS 21.0软件计算323名被试是身体活动自主性感、能力感、归属感、自主性动机、控制性动机、趋近行为、回避行为等变量取值的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最后,使用AMOS 8.0软件,运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假设模型拟合运算,删除初始模型不显著的路径,重复进行模型拟合,获得修正结构方程模型。

2 结果与讨论

2.1 基本心理需要感、动机和行为等变量均值和相关系数矩阵

通过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计算出样本身体活动的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归属需要、自主动机、控制动机、趋近行为和回避行为的均值和标准差。均值计算结果显示,除了样本的回避行为得分较低(1.69±0.79)外,被试的自主需要(4.06±1.19)、能力需要(3.67±1.39)和归属需要(4.55±1.11)感、自主性动机(4.51±1.31)和参与行为(3.11±0.71)达到中等偏上水平。然后,计算全部测量变量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矩阵,并检验相关性系数的显著性水平,结果显示自主性、能力感、归属感、自主性动机、参与行为间相关系数显著(p<0.05),具体数据参见表1。

表1 基本心理需要感知、自主性动机和参与行为相关系数矩阵、均值和标准差

2.2 基本心理需要感知、动机和行为结构方程模型

根据本研究理论假设与相关性系数显著性特征,构建自主需要感、能力需要感、归属需要感为自变量,身体活动自主性动机为中介变量、参与行为结果变量的结构方程假设模型,运用AMOS 8.0软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计算样本数据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在参数估计运算过程,将固定参数和自由参数估计纳入结构方程模型中。初始模型的拟合指数分别 为:χ2/df=2.346,RMSEA=0.065,IFI=0.914,TLI=0.905,CFI=0.914;表明假设模型可以接受。归属感知对参与行为的直接效应不显著(β=0.074,p>0.05),删除该路径系数后,再次计算修正后结构方程模型参数,修正后模型卡方除以自由度值改变很少(χ2/df=2.231),其他拟合指数RMSEA=0.061,IFI=0.924,TLI=0.915,CFI=0.922;这些系数值基本没有变化,表明修正后的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度。修正模型的基本心理需要感知、自主性动机和参与行为的路径系数、残差和标准化解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模型最终路径系数:自主需要感(β=0.202,p<0.01)、能力需要感(β=0.313,p<0.01)、和归属感(β=0.496,p<0.01)直接诱发对自主性动机;自主感(β=0.376,p<0.01)和能力感知(β=0.524,p<0.01)直接影响参与行为。自主感还通过能力感、自主性动机(β=0.453*0.313*0.672,p<0.01)对参与行为形成链式中介效应。自主性感知(β=0.202*0.672,p<0.01)、能力感知(β=0.313*0.672,p<0.01)、归属感(β=0.496*0.672,p<0.01)通过自主性动机,间接影响身体活动参与行为,此外自主需要感通过能力需要感、自主性动机形成链式中介,促进身体活动参与行为,修正模型路径主要路径参数参见图1。

图1 基本心理需要感知对青少年身体活动自主性动机和参与行为的影响模型

2.3 分析与讨论

首先,模型显示青少年在身体活动过程体验的能力需要感、自主需要感,直接影响身体活动参与行为水平,验证了本研究理论假设1。青少年在身体活动参与行为中,可能体验较高的自主需要感和能力需要感,进而让个体能力和自主需要得到满足,诱发更强的身体活动参与行为。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个体具有先天自我发展的潜力,并且,这种潜力需要通过环境因素才能激发出来,并促进活动参与行为。由于身体活动情境有助于青少年足自主需要和能力需要的满足,让青少年体验更强的自我决定意识,促进个体先天发展潜能与身体活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共同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行为水平。早期的能力动机观和社会效能理论,也提出能力和胜任力感知水平对行为活动参与的重要动力。青少年处于生命发展历程重要阶段,都有强烈的能力和自主需要欲望,身体活动参与往往较其他行为活动,更能满足个体的能力感和控制感,体验更强的自信心。青少年身体活动领域依据自我决定理论,进行大量实证研究,证实青少年这种先天内在发展潜力,在身体活动情境中更容易诱发,并且,个体身体活动参与也极大地满足其自主性和能力需要体验,进而诱发更多先天潜能,激励青少年勇于进取、完善自我、成为自我决定控制未来的主动者。此外,基本心理需要的归属需要感知并没直接影响身体活动参与行为,可能是受身体活动类型和其他动机性因素的调节影响,需要后续研究进一步探讨。

其次,模型显示能力需要、自主需要感和归属需要感,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自主性动机,并通过自主性动机间接影响身体活动参与行为,验证了本研究理论假设2。基本心理需要感知还通过自主性动机,间接影响身体活动参与行为的原因,可能是青少年身体活动能力感知越强,自主性动机水平越高也得到前期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支持。如动机能力观、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活动的能力感知直接影响行为参与水平。个体行为活动能力感越强,对活动控制感越高,表现更强自信心,体验更高自主控制感与自主需要感。依据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自主性和能力感归属感的满足,将有助于促进外部调节因素(外部动机因素)的认同内化过程,进而内化个体成就感、娱乐感等内在动机成分。自主性动机包括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等高自主性动机成分,青少年在身体活动过程,如果在活动过程满足较多的自主感、能力感和归属感需要,这些身体活动就能更加诱发个体好奇心、娱乐感、自我控制感,以及青少年对身体活动的价值认同感,这些自主性动机要素的提高,更加有助于促进青少年自主积极地参与身体活动。同时,个体参与更多的身体活动,反过来也容易满足个体的好奇心、成就感、娱乐感等内在需要,进而更利于身体活动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促进身体活动参与水平。如果在身体活动过程,让青少年体验更多的控制感、无助感、失败感,则这些身体活动情境难以满足个体自主感和能力感需要,降低自主性动机水平,进而削弱身体活动参与水平。个体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对个体身体活动自主性动机及参与行为的正向效应,也得到丁维维、王婷婷和朱姣等人研究结果支持[5,9,12]。

同时,与自主性动机相对的控制性动机,主要涉及外部调节和内摄调节,这些外部动机性因素更可能导致个体控制性和强迫感体验更多。如果学生为了避免体育成绩影响升学,或者逃避家长老师的批评惩罚等原因,不得不参与身体锻炼,那么学生可能体验害怕、逃避和压迫等情绪更多。这些消极性情绪体验可能严重削弱身体活动内在动机,学生为了避免惩罚而参与身体活动的原因,很容易受外部压力变化的影响。当外部压力因素消失时,个体中途退出活动的可能性很大。张喜来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个体学习主动性与自主性学习动机正相关,由于内部动机和外因内化水平提高,学习者自主性动机水平也逐步提高,导致学习趋近行为增加[13]。也有研究显示,个体在自主性动机诱发体育活动参与过程,体验乐趣、新颖、刺激、自尊和归属感越强,这些情感体验伴随更多自主性需要满足感,促进身体活动自主性动机和趋近参与行为水平提高,如果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主要依赖外部调节,则个体更多表现是为了避免压力或消极性评价,因而表现更多的回避行为[14-15]。有关中学生体育中考动机的调查也发现,如何学生参加身体锻炼活动动机只是为了升学(外部动机),而并没内化为自主性动机,那么中考外部压力消失后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水平急剧下降,进而无法达到中考体育训练的活动量与强度,学生表现更多的消极回避行为[16]。因此,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干预实践中,应关注自主身体活动情境营造,降低控制感体验,应该让青少体验更多自主性感知,外部调节因素才能由外部情境逐渐内化自主需要,进而降低外部控制性动机水平,表现更多身体活动积极趋近行为,提高青少年身体活动主动性与坚持性。

第三,模型还显示,归属需要感知也通过身体活动自主性动机间接促进参与行为。归属需要感知也称归属感,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的感知,也是个体基本心理需要之一。归属感对自主性动机的促进效应得到心理学研究证实。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个体缺乏归属感时,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工作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马斯洛提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类重要心理需要。自我决定理论提出,归属感是基本心理需要感之一。参与身体活动是个体与他人交往互动的重要途径,如果青少年通过参与身体活动,提高归属需要感满足水平,那么这些身体活动就可能更加吸引青少年的参与。特别是球类等集体项目,其运动团队更能满足个体的集体归属感需要,进而促进青少年自觉参与身体活动。可见,身体活动不仅能具有身体锻炼价值,还能提供个体与他人相互交流的平台。让青少年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促进个体提高身体活动社交凝聚力,满足个体归属于活动团体的心理需要。身体活动如果充满竞争与合作情境,有力提高团队成员间的社会凝聚力,体验更多体育活动的协作精神,吸引青少年更多的身体活动参与水平,通过身体活动过程归属需要的满足,体验更多的积极情感和归属需要感,有效促进身体活动的自主性动机和趋近参与行为。

因此,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的实践过程,教师应主动营造自主参与、自主选择机会情境气氛,让个体能够从容地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体验更多自主性支持感。个体依据自身特点选择任务难度也是非常重要。同时,在身体活动参与过程,青少年应树立“健康第一”理念,淡化运动竞技和社会性比较,体验更多积极情感、活动胜任控制感。研究显示,自主性动机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积极主动参与,还可以提高个体成就动机水平与积极情感体验,而控制性动机和无动机会阻碍学生的学习[17]。在体育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外部调节因素内化,提高自主性动机水平。要明确外部动机内化并不是自发的,而是与环境因素主动交互构建的过程。但是,身体活动社会情境因素对参与动机的影响,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自主支持性情境气氛,提高青少年自主性需要感知水平,促进身体活动参与行为[18]。身体活动促进领域也要关注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过程的基本心理需要感知水平,充分利用青少年先天潜能,通过能力感、自主感、归属感的满足,促进自主性动机和参与行为[19]。后期研究应关注青少年身体活动自主性情境气氛的优化策略,突出个体潜能与情境因素交互效应合,提高青少年身体活动能力需要、自主需要、关系需要感知,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的自主性动机,保障青少年长期身体活动参与动力源。

3 结论

自主性、能力需要等基本心理需要感知直接影响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水平,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需要感知直接促进身体活动自主性动机,并通过自主性动机间接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参与行为。

猜你喜欢
归属感自主性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