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民国电影中女性角色的现代化演变

2023-02-05 18:55姜莉莉
剧影月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都市

姜莉莉

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思潮经历了流变的过程,其中的民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时期。性别群体文化传播媒介中的女性角色,往往有针对性地对应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本文以早期民国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为基准,观察这一时期社会文化影响下的不同女性形象,整理其与当时社会文化的“自觉”关系。

一、女性主义思潮的源起与早期民国电影里的女性形象

(一)中国古代女性主义思想

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就是一部女性受奴役、受压迫的历史。在中国历史的绝大多数时候,这一说法都是证据确凿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异常注重人伦关系的和谐,每个社会个体都处在彼此密切联系的关系网络中,由此建构出一种相济相存、关联互补的关系。这要求封建礼教在压迫、束缚女性的同时,也要对她们的生存权益提供一些基本保障,女性生命意识拥有一定弹性空间。在这一空间中,我们可以看到六朝女子的风雅和妒性,唐代“闺门失礼”的蔓延与女皇帝的政治才能,少数民族政权的皇后干政,以及“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美丽景象。

先秦時期,诸子百家争鸣。以儒家为代表的“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尽管强大,但是还有道家的“贵柔”思想对其加以牵制。儒家执周道、崇父权,有意地将具有男权意识的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作为人类之始,而将造人神话的创世女神女娲“排挤”出三皇世系之外,从而创立了一个完全由男性传承的男系神话系列。道家执商道、崇母权,将创世祖先向前提至黄帝,这更接近母系遗风的时代,所以也更多用崇母的观点来阐释整个世界:“天下有始,思天下之母”,得其母,知其子,知其子保护妈妈,没有身体就不会危险。在汉代之前,中国社会尚处于礼教的创建和发展阶段,一些母系社会的风习得以延续下来。另外,由于妇女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享有了与男性相当的权利,她们在生活和婚姻方面也享有相当的自由。随着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施行,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观念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并一直延续下来,但是儒家思想对女性要求也不是铁板一块,由于儒家伦理对女性的多种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这种矛盾在儒家文化对女性的强力压迫中撕开一道裂缝,在这道裂缝中间,女性生命的绽放有了一定的可能性,尽管这种可能性微不足道。

到了明代中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个明显变化。在东南沿海地区,手工业和商业领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生产、流通、消费方式的变化促进了城市市民阶层的兴起。这个新兴阶层推崇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要求破除封建礼教的束缚,社会上兴起了一股中国本土化的启蒙思潮。这股思潮时强时弱,但是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期。其中,女性解放思想成为这股个性解放启蒙思潮的题中之义。“明清时代不是女性被压抑的时代。事实上,这是几个世纪动态多样的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导致了社会性别关系的深刻变化。”由此,中国古代的女性主义思潮也在这一时期到达顶峰,一批男性知识分子有感于女性解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著述为女性据理力争,如李贽、归有光、韩君望、汤显祖、冯梦龙等等。他们其中还有一些人以身作则,率先在自己的周围推行放足,主张自由恋爱,并招收女弟子、出版女性诗集,成为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先行者。

(二)清末民初女性主义思潮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向西方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伴随着经济交往活动的日益频繁,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得以大规模进入。

上海是最早有女性涉足公共领域的中国城市,早在戊戌维新20年前,上海的报纸上就已经掀起过女性解放的舆论热潮。根据张仲礼的研究,19世纪70年代的《申报》上已经出现妇女解放的论说,内容涉及男女平等、妇女教育权、妇女工作权、男女社交公开、放足等日后女性思潮的核心理念。在“戊戌变法”时期,经过十余年的理论储备和思想积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扮演重要角色。相较于洋务运动时期,他们的思想更系统,也更新潮、更大胆。他们着重论证了女性在挽救民族危亡中强国保种的作用,把女性解放当作维新变法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到了“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自由与解放的现代精神旗帜,全面清算“吃人的”封建伦理道德,并进一步将女性解放当作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来看待。在这一时期,中国女性主义思潮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众声喧哗的场景。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集中领导了女工和农妇运动,开始将阶级分析的观点运用到女性解放问题的思考中。

(三)早期民国电影里的女性形象

早期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如《庄子试妻》中的妻子和丫鬟,《活无常》中的新娘,《荒山得金》中的宜春,《弃儿》中的邢珍,《孤儿救祖记》中的余蔚如等,其角色定位均为家庭妇女,其叙事空间也均为传统的家庭空间。在这一时期的电影中,能够走出家门、出入公共空间的女性角色基本上都是妓女,如《闫瑞生》中的王莲英,这一现象也符合中国传统和当时现实状况,在《劳工之爱情》中,妓女能够出入“全夜俱乐部”等娱乐场所,而女主角祝医生的女儿只能固定在诊所中做针线活。

在所能见的资料中,除妓女之外,最早出现的能够出入社会公共空间的正常女性形象当属《红粉骷髅》中的黄菊英,片中黄菊英的身份为女学生,放学途中遭遇车祸,被送到医院救治,也由此得以与男主角鲍宗瀛相识相爱。在当时的“开女智,兴女学”思潮中,女子教育与女子学校的兴办不仅使女性获得了知识和文化,还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女性的身体,大大拓展了女性的生命空间,正如有学者说“开女智是女性身体解放所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比如《好兄弟》中的绯兰和沈芝瑛、《爱国伞》中的文春丽、《战功》中的童懿涵,《爱神的玩偶》中的国英、《多情的女伶》中的陆昭仪、《破浪》中的梁玉瑛、《国风》中的张兰等。可以这样说,在中国早期电影中,女学生、女教师是最常见的能够合理、合法出入公共空间的女性群体。女性职业的发展与社会开放的程度以及现代化转型的进度息息相关,在女性外出求职风气之初,社会上充斥着诋毁和阻拦的声音,一些优秀女性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向世人证明了女性的才华和能力。

二、女性角色的现代化演变

从《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一书对“现代”一词的解释入手,其字面含义为当下或此刻,现在或者最近的这个时代;思想观念层面则意味着对当下新颖性的敏感,是一种新的时间意识,或者说历史观。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对时间的感受与古人是有差异的,往前走自然会对传统有反思和批判,当下重视个体的创造力,这是对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的肯定。

现代矛盾往往通过女性形象来演绎,她们试图生活在这些矛盾中,但经常失败,在电影终结时变成了尸体。如果女性不是城市的现代寓言,至少也是那个转喻。她们体现了城市的诱惑、不稳定、匿名和黑暗,用叙事的语言来说,女主角成为社会压抑和不公平的焦点,从被强奸、挫折的浪漫爱情、被抛弃、被牺牲、妓女身份成为现代文明危机的隐喻。民国新女性是某种理念或女权主义的产物,民国初期的电影中这种新的女性形象显然具有被现实影响的痕迹,特别是由于其女性形象多重身份的积累而引起的变化,值得注意。

同时在这一时期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女性”作为中国新兴词汇,和“民主”“科学”和“个人主义”等大量西方词语一起成为重要的中心词。女性作为一种力量进入中国并开始对中国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例如电影《新女性》是以艾霞的故事为基础的,艾霞是一个女演员,1934年她撰写并演出的电影《现代—女性》面世后不久,她就自杀了。演员阮玲玉在她的《新女性》发行后不久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似乎是悲剧的重演。阮的自杀成为极大的公共事件,引起了关于自杀原因、自杀与小报骚扰的关系以及妇女地位的社会意义等问题的无数争论,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了她的葬礼。在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电影女演员与公众话语的细致分析中,迈克尔·张看到了自杀以及人们对它作为公共与死人堆里坍塌的症状的接受性问题,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女明星不是“表演”而是“成为”。他看到了作为性别特指的反映理论的这一应用——“本色”与好女孩两个标准都贴在女人身上。当男人被允许在真实的自我和扮演的角色之間做出区分时,女明星却被“理解为一个单纯地反映的角色,通过她,内在化的‘自我和真实存在‘女人应当立刻认同,然后在荧屏内外重新表现出来”。

在电影里,女性面孔飘忽不定,时而保证内在的可洞察性、感情的可表达性和深层含义的可阅读性(即使所读到的是阶级压迫的痛苦),时而又是城市本身不可理解性和欺骗性的表现场地,她们通常被迫成为妓女就是这样的一个缩影。然而,尽管这种不可理解性和欺骗性包含在明星制度对统一的、透明的“自我”的坚持上,我们仍然能在一些文本中发现问题,影片中的某些片段,由于形式的压力出现了与该制度相反的矛盾。在《新女性》中,韦明的照片循环传阅,经常成为事件的导火线。那张照片使出版商相信她的书肯定有市场,因为她是个漂亮的女人,后来,照片被校董偷去,当他调戏韦明遭到拒绝时,把照片撕成了碎片。校董的妻子看见了碎照片,并把它重新粘在一起,发现是自己的朋友,就怀疑她与丈夫有亲密关系。当韦明躺在医院就要死去的时候,她在报纸上看到了自己的另一张照片,这激发了她的求生欲望。她去世后,那个流氓校董把带有她照片的报纸扔出车外,被一群行进的工人踩踏。电影结尾处,革命的集体主义与“新女性”的个人主义之间的矛盾得到凸显,同时,照片的流动轨迹也描绘了这样的方式:社会、技术设备使照片流通,从而制造了“新女性”的观念。

在那个年代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们对妇女解放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中推翻封建道德束缚,争取自我支配权利的“新女性观”正在形成。将实现为“人”价值的理念付诸实现,演化为女性与封建代表性的旧式家庭的决裂。

三、早期民国电影女性形象与都市的互指互喻

清末民初时期,女性主义思潮的崛起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它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强加于女性身上的道德律令,妇女解放的言论开始活跃于中国的公共舆论中,新的女性形象得以在历史舞台上现身。时代女性在社会空间里艰难而绚丽的实践是一种中国社会现代意识的展现,宣告了中国女性形象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追索这一嬗变得以形成的背后推动力,都市因素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必要条件,都市为女性现代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场域。

现代都市不仅孕育了现代女性的形象,都市的“现代性”经验也重新定义了女性的特质。在现代都市中,社会风气的开放、经济上的繁荣以及教育的民主化等诸多因素为女性开辟了广阔的生命空间,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遇和舞台。在这一人造自然中,女性争取到了作为个体人的自由和权利,依附男性的命运开始改观,开始拥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女性的现代个体意识和性别意识也日益凸显。现代女性的容颜、身体、装束打扮与讲究“速度与力量”的现代都市构成隐喻,他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暗示着现代人的都市境遇,传达着现代人的都市感受。女性与都市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一方面,都市为女性独立提供了条件,也为女性创造了引领时尚和展示自我的可能;另一方面,女性身体也成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是都市里最亮丽的一道景观。

女性意识的建构、发展与都市化、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关,所以,对中国早期民国电影中的都市影像进行研究,女性形象是必不可少的审美客体。她们是典型城市的“现代产物”,她凝聚的性格象征着半殖民城市的城市文化。银幕上的女性不仅作为感官刺激的载体为观众提供了观影快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社会的现代性以及现代性与传统性、现代性与现实性的矛盾往往是通过女性的形象得到演绎,并时常具体体现在这些女性的身体上。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遵循着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和男主女从的社会性别分工。而现代都市文明的发展以及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等现代人权思想的引入,使得女性独立自主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成为可能,也为女性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契机。在新的城市文明条件下,被束缚已久的女性欲望得到了释放的空间,传统女性伦理规范被颠覆,女性的审美意识和道德意识被重新诠释,都市中涌现出一批心理与行为上叛逆的女性。这些叛逆女性的特立独行代表着对既存女性规范的质疑与突围,对女性出路的探寻,但从事情的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对传统男性权威的挑战与夺权。由这种人物形象来构型都市,她们身上生动地体现出都市的脉动,传达着都市的情绪,体现出一种新奇、变化、孤独、困惑并存的现代都市精神,显示了都市生活物质性享乐和精神性迷失并置的矛盾属性。女性,作为现代都市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承载着新式知识分子对都市及现代生活的思考和想象,经由电影这一新式大众艺术的影响和辐射,现代女性及其身上体现的新式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得以广泛传播,逐渐被社会认可并接受,变成流行与时尚的观念,最终形成现代化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精神。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第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2]何成洲,(美)王玲珍:《性别与中国电影》,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

[3]徐雅宁:《清末明初时期女性主义思潮与中国早期电影》,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版。

[4]李良嘉:《西学东渐:民国电影美学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版。

[5]李伊琳:《从“五四”新女性到革命新女性——评析电影《新女性》的女性形象》,《安徽文学》,2010年第3期。

[6]李欣,杨新宇:《天使与幽灵——论《马路天使》中的女性形象》,《电影新作》,2020年第5期。

猜你喜欢
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加油员变身都市新白领
都市度假屋
“内循环”与都市圈
都市独白 都市白领的心声代言系
都市更新之概念
都市更新之概念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