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金奇缘》对东方刻板印象的探索

2023-02-05 18:55耿鶤
剧影月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摘金奇缘刻板

耿鶤

《摘金奇缘》是一部经典的好莱坞式的爱情喜剧,是“一部曲折离奇的现代灰姑娘故事”。这部电影讲述了代表中低产阶级但却有美国梦的亚裔美国人朱瑞秋和代表富人阶级的新加坡富商的继承者尼克杨之间关于爱情考验与阶级冲突的故事,并以亚洲文化为中心,着重展示了华人社会圈的生活原貌,家庭矛盾、身份认知等元素的呈现,展现了在西方媒介代表凝视下的亚洲社会与精神景观。很明显的是,《摘金奇缘》从影片的题目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部影片对于亚洲人的特征指向——疯狂和富有,或者是“疯狂”地富有。这也表明了在目前好莱坞对于亚洲人的主流价值观念是他们是物质生活中的暴富,同时也是形容了这些亚洲富人的精神状态,不与其拥有的财富相匹配的精神贫瘠,和在纸醉金迷城市里的疯狂又低级的物欲,在影片中被频繁、直接且赤裸地展现了出来。所以尽管这是“十年来美国最卖座的爱情喜剧之一”,但其中很多对于亚洲群体的刻板印象刻画,都是些流于表面、自以为是的东方符号,因此影片这一西热东冷的文化现象也折射出西方艺术体系主观上对于东方文化的居高临下。

一、电影文本发生的文化背景

“新加坡是一个种族混杂的国家,华人占74%,马来人占13%,印度人占9%”,强烈地证明了这里是一座以华人为主的城市、尊亚洲文化为首的国际城市,并且这座城市也鉴于自身人口的复杂构成与文化的多样交融,从而时时刻刻树立着自身国际化的移民大都市的国际形象。在其中,华人作为人口比重最庞大的群体,其也拥有关于国籍与族群的双重指向性,即拥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与拥有中国血统的华人,因此,无论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族群矛盾还是为了营造成功国家形象,新加坡政府多年来一直强调着关于这里亚洲群体的观念——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新加坡人”,这样的意识观念在这样的大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

《摘金奇缘》改编自新加坡作家关凯文的同名小说,电影剧本同样也源自此,故事背景中的社会生态构建与人物族群属性的基础设定也都是基于以上概念,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亚洲人大多都是受到亚洲文化与西方文化长久影响的在新加坡的亚洲人。西方世界是如何看待亚洲人,又或者说,他们对于亚洲群体的固有印象又是如何的,往往大多数“由媒体建构、激活并延续”,并在种类繁多的媒体之中,电影是当前时代普及度非常高的方式之一,它能够成为意识群体之间便捷有效的交流渠道,为人们提供简洁又霸道的文化输出。因为“媒体消费是美国人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经历,这种媒体使用会影响一个人对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的总体认识”。长此以往,公式化的文化输入模式往往会导致表层受众对于某一群体产生无意识的认知,深刻且不可逆转,文化转译中的破坏性造就了刻板印象的诞生,它们也逐渐成为被虚构的社会现实。尽管刻板印象只是个中性词,但它是具有双面的指向性的,“刻板印象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尖峰时刻》《卧虎藏龙》等电影在西方世界与审美视野中的成功,往往也离不开功夫、武侠等元素,这就导致了在惯性的文化输出下,西方对于亚洲人的印象始终局限于这一层面,成为永久性的刻板印章,所以,媒介,尤其是电影媒介,长此以往地在社會认知中无意识地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承担越来越多对于身份定义的社会工作。

二、西方文化凝视下的东方刻板印象

《摘金奇缘》在剧情文本上并没有什么值得深刻讨论的地方,围绕一位美国华裔朱瑞秋,一位拥有美国梦精神的纽约大学教授而展开,在一次跟随男友尼克杨回新加坡时意外发现对方是鼎鼎有名的富商之子。瑞秋在克服了来自男友家庭的压力与社会上身份的压迫,经历了两种阶级精神上激烈的冲突后,这对情侣靠着自身对于爱情的理解、信念与坚持走到了最后。这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式的浪漫喜剧,最后的落脚点也是与爱情相关,无比正确的精神内核,情比金坚,真爱必胜。但影片中存在大量对于亚洲人的刻画细节与逻辑,给予了亚洲观众复杂的观影体验。首先,“影片不断展示亚洲超级富豪的过度奢华,这种消费令人震惊,但也令人着迷。除了将中国的觉醒与炫耀财富(有意或无意)联系起来之外。”影片从开头便给予了整部电影的充满金钱与随金钱而来的无上权力的基调。全片很有意思的是,在开头引用了一句拿破仑的话——“让中国沉睡吧,因为当她醒来时,她将唤醒世界”,随即便镜头一转,来到了1995年。杨爱莉在一个雨夜带着全家来到了一座富丽堂皇,由西方人代运营但其实早已被她买下的私人酒店里。但她们因为自身亚洲的面貌或多或少遭到了前台服务员的轻视,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客人,被拒绝服务,甚至连最简单的借用电话都不愿意。于是她便依靠金钱的力量完成了一次对于歧视者华丽的反杀。尽管这短暂的开场结局大快人心,观众也喜闻乐见地享受着这种依靠金钱暴力反杀的爽快又无脑的桥段,但同时又令人矛盾与悲哀,这又未尝不是一种对于华人群体赤裸裸的刻板印象。曾经的华人群体因为其未曾崛起的国家环境背景而被认为是贫穷的,而如今的华人则是仰仗如今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从而又摇身一变成了尊贵或者说是富足的一方。“尽管用金钱来抵制种族主义的机制存在问题,但亚裔家庭的购买力传递了一种尊严感。”导演通过对一组经典又精巧的刻板对比,用毫不掩饰的炫富表达出自己对于电影中所框选的亚洲人的身份认知——疯狂的富有,有意将炫富与华裔联系起来。在此用华裔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合适的误解,“因为这部电影不是关于中国的,而是关于在新加坡的华裔的,这一区别很重要。”更早移民到新加坡的华人大多对于自身的身份认知还是华侨,并且与中国仍存在强烈的情感与血脉上的羁绊,但他们后代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在如今这样易被影响的媒介环境下,他们大多倾向于对自身认知是新加坡人,尽管从种族的意义上来看,他们仍是华人,但从民族的角度,他们已经转变为新加坡人。因此本片所聚焦的亚洲富豪们,尽管大多数都来源于中国,但无论语言、生活环境、家族历史、历史包袱,他们都早已各不相同,因此再结合新加坡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导演反而从这些亚洲人最表层的刻板元素的被赋予,引申出了对于定义亚洲群体这一概念更极致的复杂性。

纵观整部电影,财富的炫耀贯穿并影响全片的发展,导演对亚洲角色对财富的观念有着各不相同的细节刻画。影片中瑞秋第一次到闺蜜林佩家拜访时,被其所居住的富丽堂皇的镀金豪宅深深震撼了,同时也通过其的浮夸的装潢表现出了在这些人对于西方文化崇拜与向往,当林佩的母亲自豪的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房子装修灵感来自著名的凡尔赛宫,林佩在一旁也低声补充道还借鉴了特朗普浴室的设计逻辑,显然她对母亲这种自然而然的炫富行为是早已习以为常。

在《摘金奇缘》中,亚裔群体大部分被描述成了如林佩的母亲类似的,疯狂痴迷于金钱的享乐主义者,这无异于通过电影媒介大范围地增强了亚洲人新的刻板形象,因为在以往的西方观念的认知中,“勤奋、聪明、有礼貌”等个人特质往往是在西方凝视下对于老一代的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群的古板的刻板印象。而在《摘金奇缘》中,将新加坡年轻一代群体为代表的新亚洲人与以瑞秋为代表的亚裔角色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的碰撞。在对待财富的态度上,极其富有的前者“被描绘成贪婪”,并且在物质上是傲慢的,视财富的多少为唯一的评判标准。相比之下,代表亚裔美国人群体的瑞秋是特别的,她是在片中几乎是唯一一位不受尼克杨家族钱财影响的年轻女性,而剩余的角色则被描绘成对钱财垂涎三尺的荒诞的、刻板的形象。通过将美籍华裔与非美籍华裔的区分对待,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亚洲人心灵的空虚。当然,这种夸大的娱乐手法,是导演为了艺术效果而刻意地放大的,但影片通过这些浮夸甚至不道德的财富奇观,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西方认知下对亚洲人的形象辨识,也能从中看出这种夸张的奢靡的唯物主义是在被西方凝视审视与戏谑的。毫无疑问,文化面貌的发展一定来自政治与经济的现实基础,无论是近现代东方世界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又或者可以匹敌西方世界的经济实力,东方世界的基础力量已然无法被忽视。诚然,物质繁荣的差距逐渐接近,但无论文化与精神方面的普及、发展还是传播,在西方人眼中,东方世界始终都是被霸权凝视的文化弱者。

三、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和回归人本的探索

《摘金奇缘》中,发生故事的大环境新加坡是一个人口大融合、文化多交融的国家,也正是由于这样高度的社会融合,“新加坡人普遍会说其他族群的语言,至少是初级水平的语言”。导演也细致且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文化特征,根据不同角色的背景、所处的社会阶级匹配上了相对应其身份的口音,用巧妙且隐喻的设计表现出了口音就是阶级、语言就是身份的艺术效果。杨爱莉与尼克杨操着一口经典的英伦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所处新加坡的超级富豪的阶层,表现了他们尊贵且高级的生长环境;而这个超级富豪家庭的老太后,一开场便是荣华富贵的气氛扑面而来,一口纯正的京腔,不仅体现了她尊贵的身份地位,更是在不经意间为影片增添了中国贵族的华贵气息。而与富人阶级形成鲜明的对比的则是美籍华裔瑞秋标准的美式口音,在影片里象征了美国价值观,又或者是林佩的母亲那有些蹩脚的新加坡口音的英语,都使其人物形象有一股暴发户土豪的气息。口音与语言的不相同能被看作不同价值观、阶级之间最表层的冲突,正如影片中瑞秋与杨爱莉的冲突,她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属于亚洲文化的一边,因为不欣赏美国价值观对于个人理想的无限追求,这样只顾自己而不关心家庭的唯我主义是有悖于她长久以往的观念与认知的,尽管她无论是教育、财富、口音或地位都更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伦贵族。更具体来说,杨爱莉对于瑞秋的不认可是来自亚洲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下产生的价值观对于美国精神的不理解,又或者是以新加坡超级富有的阶级身份来否定穷苦出身的美国华裔,这是导演关于民族身份与阶级身份的提问。

该片结尾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麻将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元素,成为两位亚洲人——瑞秋和杨爱莉谈判与和解的媒介,两人冲突的战场也从原本富丽堂皇的杨家的欧式大庄园而移步到同样风格杂糅,但更具有中国气息的小庭院里,充满烟火气的麻将馆好像暂时消除了两人之间价值观与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一切的交流都建立在了平等的牌局之上,只关于人本,而和财富无关。最后瑞秋的选择以语言和麻将两种形式,一明一暗,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愿意为爱放弃去守护杨家庭,也在同时放弃了自己麻将的和牌,将听的牌打出,不仅成全了杨爱莉这一桌麻将的获胜,更是站在她的价值观上守护了她心中最重要的东西——家庭,巧妙地将个人勇气和儒家式的牺牲结合起来的选择征服了埃莉诺。影片中这些刻意的语言设计与隐藏的一些文化元素都是处于西方凝视亚洲人的宏观概念,也可以被看作对于刻板印象的再利用与新定义,但同时它们也在复杂的文化杂糅背景下,在导演精妙的艺术设计里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并开始逃离刻板印象。

作为一部少有的以全亚裔元素所构成的好莱坞影片,“该片由全亚裔演员出演,促进了好莱坞的种族多样性,因而受到好评”。它在商业上所取得的成功同样足以证明《摘金奇缘》良好地融入亚洲元素的商业片。尽管《摘金奇缘》在影像中仍然“使‘模范少数群体的刻板印象长期存在”,主要是集中于对于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讽刺,并且男女主角尽管始终秉持着美式独立自主的价值观精神,但没有实质性地对于封建家族制度的反抗与突破,故事最终还是回归到个人和家庭的选择与妥协,这一经典且常见的亚洲伦理问题上。不难看出,导演已试图通过景观与文化的建设来展现独一无二的东方特色,但仅仅停留于表层的符号拼接而缺乏向内的精神探索,无疑使影片的本质呈现出一种走马灯般的文化展览,始终无法脱离西方价值凝视下的刻板惯性。但同时,导演对于亚洲刻板元素的巧妙且俏皮的处理很好地缓解了使用刻板印象时对于这一群体可能产生的恶意(无意识地),尽管影片中对于亚洲人的看法大量融入了来自西方的价值观,但对于亚洲人中所存在的刻板形象和亚洲景观的元素展现、传播也质疑了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使其对于该类刻板印象进行深度倾听观察与反思。不得不承认的是,电影在还原关联于亚洲文化的元素时已经做到了无比的贴切与尊重,无论是生活习俗中一家人包饺子的环节,还是对于麻将馆与麻将文化的艺术再现,又或者是对于成亲时父母的把关,从物质到精神都是无比贴近亚洲世界的固有观念,还原了亚洲的一部分文化景观。影片美好的故事结尾代表了美国追求个人自由的价值观与对于亚洲传统家庭的固有印象的有机结合,强调了以人为本的自由观念,这是超越地域、文化与种族的普遍价值观,也算是触碰到了刻板印象对东方群体的价值枷锁。总而言之,导演已经在文本中通过对于刻板印象的改编使其与西方文化对话,但影片仍受限于对于亚洲身份的探索深度,机械化的桥段和獵奇的享乐主义使得讨论东方文化的话题在此变得格格不入,更像是一部披着西方梦的东方幻想故事,由西方的文化凝视主导、东方的人物符号填充。

(作者单位:英国爱丁堡大学)

猜你喜欢
摘金奇缘刻板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美味奇缘
我的“森林奇缘”之旅
我的冰雪奇缘
爆款电影《摘金奇缘》诞生记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沈阳体育学院花式跳绳队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摘金夺银
羽衣奇缘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