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香港电影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像书写

2023-02-05 18:55王万尧
剧影月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香港电影共同体中华

王万尧

1840年的鸦片战争,将中国从传统的封建社会秩序强行纳入近代全球化格局,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鸦片战争的直接关联者,偏处一隅的小岛香港身处其中,成为时代风暴的承受者,被割据为英国的殖民地,直至1997年回归。在华洋杂处、东西交织的香港地区,建基于国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却并没有因为殖民体制而退却,反而在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银幕上一直璀璨发光。

一、现代中华民族概念的诞生

学者黄兴涛认为:“‘中华民族由‘中华与‘民族两词组合而成,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它的形成既同古老的‘中国‘中华和‘中国人概念之内涵及其认同在清代的延续与演变密不可分,也与外来的现代‘民族概念于此期被吸纳与运用,存在着直接的关联。”“中国”“中华”等名词,乃是自古即有,经历了漫长的延续与演化过程。据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一词,出现在周成王时青铜器《何尊》铭文上:“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又民。”类似含义的“中国”,在《尚书》《诗经》等经书中常可见到。在“中国”内涵的演变过程中,司马迁的《史记》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把‘中国作为历朝历代的通用国名,始于司马迁,这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司马迁虽不把匈奴、西域看作‘中国,但却也把其看作黄帝后裔,这对此后各族加入‘中国大家庭起了推动作用。”“中华”一词,大体起源于魏晋时期,最初用于天文方面,乃是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组成。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中华”一词较早见于《晋书·天文志》。据学者考察,“中华”一词产生后,又逐渐具有了“中国”、中原文化和汉族、文明族群等内涵。最终,“中华”逐渐成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家的又一个持久习惯的贯通性名号。

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世被赋予新含义的“民族”一词合构而成的“中华民族”一词,率先使用者是改革变法的先锋梁启超。1902年4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5号上连载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随着其后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五四运动的发生,尤其是“九一八”和“七七事变”的爆发,使得中华民族观念在大众中得到普及,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国地区的强化。

综上所述,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對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现代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为随后不久诞生的香港电影输入精神的支柱,香港电影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多维度内涵,并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球化传播。

二、香港银幕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香港地处祖国东南一隅,地窄人稠,但却机缘巧合,乘着历史的东风,在近现代乘势崛起,成为“东方明珠”,尤其是它的电影生产,不仅数量庞大,影响也遍及全球,荣膺“东方好莱坞”的称号。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瞩目的发展,除了香港电影人胼手胝足地辛勤付出,注重电影的商业性,更是与它巧妙编织中华故事、传扬中华民族精神、满足了全球华人的情感需求是密不可分的。

以香港功夫电影为例,功夫电影是香港电影的璀璨名片,源远流长,长盛不衰,诞生了诸多经典电影。在功夫电影的谱系中,尤其以李小龙的电影最为令人难忘,他将功夫电影推广至全球,建立了独特的品牌,至今仍在产生影响。李小龙的电影,外表是拳打脚踢的功夫争斗,内里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书写,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叙事,以他的电影《精武门》(1972)尤为典型。电影以一段字幕开始,定下了民族主义的叙事基调:一代大侠霍元甲,因挫俄罗斯大力士,败日本武士道高手,一洗我“东亚病夫”之辱,名震天下。惟不幸为奸人所乘,伺机下毒,终告不治。霍氏谢世后,死因人言人殊,本片乃根据当年部分传言所改编。电影正片是徒弟陈真(李小龙饰)返回精武馆,调查师父死因,勇闯日本虹口道场,惩治奸人,为师父复仇的故事。这样的复仇故事在小说、戏曲、戏剧中比比皆是,本片与此类作品不同之处在于将个体的家恨和集体的国仇结合了起来,不再局限于一人之私事,而是上升为一国之大事。所以,在李小龙的凌厉功夫包装下,本片的民族叙事内核切合了华人群体近代以来洗雪国族耻辱的情感结构,大受欢迎,本片打破了亚洲票房纪录。

值得留意的是,电影里的陈真所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字幕上霍元甲所做的事情,只是一为字幕单一显示,易为观众忽略;一为影像多维呈现,易为观众认同。例如陈真独闯日本道场,将“东亚病夫”条幅撕碎,塞入日本武士之口;返程途中,将上海公园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凌空踢碎;然后又“挫俄罗斯大历士,败日本武士道高手”。最终,陈真“不幸为奸人所乘”,面对西方人士的枪支迎空跳跃,定格结束。

在电影《精武门》中,“中国人”是频繁出现的高频词汇和关键钥匙。电影中的外国人,包括日本武士、俄国大力士、西方人士都是坏人,而与之相对的中国人都是正面人物,除了一个汉奸胡翻译,因为他不仅亲自把“东亚病夫”的牌匾送到精武馆,还认为自己这个中国人和其他中国人不同,所以最终被陈真手刃。而租界的华人巡捕虽然迫于日本人的压力要抓捕陈真,也不忘安慰陈真说:“别忘了,我也是中国人。”这是一种以国族血统为自身人格的保证。陈真是一个行胜于言的人,他的行动无疑更是彰显了他是一个中国人,并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本片叙事的内在逻辑,也是打动海外游子的情感力量。直至今日,本片依然散发出无穷的感染力量。

民族乃是“最大的共同体,每到危机迫在眉睫时,都能有效激发人民的效忠……为了完成刻不容缓的任务,它是把人变成社会动物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最能把人团结起来的终极手段。”李小龙的《精武门》深谙此道,其后出现了一系列同名影视剧,也启发了后续的同主题电影,如李连杰的《黄飞鸿》、甄子丹的《叶问》等,都是采用了以民族认同为主题内核、以欧美日本为“危机迫在眉睫”的叙事模式,表达了中华民族乃一体共生的集体意识。

“民族指的是文化上同构型的一群人。”这一群人不仅共享一块领土,并且拥有共同的神话传说、历史记忆和精神文明。除了《精武门》这种情节剧式的中华民族叙事,香港也有一批文艺电影从日常生活角度建构中华传统文化的光彩魅力,这方面以许鞍华导演的作品为代表。许鞍华在创作之初,经常在电影中呈现中国元素,随着近年来北上合拍电影,中国元素的比重越来越大,例如《黄金时代》(2014)、《明月几时有》(2017)等。在许鞍华的众多电影作品中,《男人四十》(2002)在人物形象、情节编织和主题内涵上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宛如一曲中华传统文化的赞歌。

电影塑造了一位身在香港都市,却满身书卷气的中学教师林耀国(张学友饰)——一个富有爱国气息的名字——香港立仁中学的国文教师,毕业于中文系,年届不惑,常年在衬衫口袋插一支钢笔;穿着T恤时,背面印着“北京大学”,正面是“Knowledge is power.”家里满是书柜,手不释卷,捧着中文书。电影表现了他多次的授课片段,涉及《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念奴娇·赤壁怀古》《古朗月行》《永州八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文,现代文学只涉及阿城的《常识与通识》和鲁迅。一部电影看下来,俨然上了一堂中国经典文学课,有朗诵,有讲解,并常配以浩渺长江、奇山俊峰等祖國大好河山的录像片段。

电影对中国诗词歌赋的表现,并不是只停留在课堂上,也巧妙地以之为线索,串联人物和时空。电影中,林耀国常常回忆自己的国文教师盛老师,回忆的场景就以李煜的《虞美人》串联。“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恰当地表达了男主角的丝丝愁绪。

电影结尾,盛老师重病昏迷,躺在医院,林耀国和妻子、儿子一起去看老师。在昏迷老人的床前,林耀国一家三口,一人一段接续背诵了苏轼的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在“哀吾生之须臾”的感慨中,林耀国和妻子解开积蓄多年的隔阂,抱头痛哭。林耀国说:“我们读了这么多李白、杜甫、苏东坡,也该去看看长江。晚一点,长江一淹水,好多东西都没了。”这是一种非常深切的中国认同和文化认同,这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抚慰了现代高楼森林中的都市人心。电影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画面结束。

除了上述这两类电影,诞生百余年、产量上万部的香港电影世界里,和中华民族息息相关的元素俯拾皆是,如长城、黄河、美食、服饰、礼仪、风俗、传说等,以之为根基在银幕上塑造了诸多美轮美奂的角色形象,诉说着多少令人难忘的奇妙故事,满足了异国他乡的华人华侨对故国乡土的思念、对文化中国的向往。作为一种绵延百年的文艺作品,香港电影对万众一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和传播意义非凡。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马承源:《何尊铭文初释》,《文物》,1976年第1期。

[3]何志虎:《中国得名与中国观的历史嬗变》,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树民:《中华名号溯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5年第1期。

[5]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6][美]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邓伯宸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猜你喜欢
香港电影共同体中华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