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 取舍定位

2023-02-05 12:23赵俊
剧影月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红船

赵俊

大型扬剧《红船》是镇江戏剧界近年来结出的一枚硕果,获2016年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项目重点一类剧目(2015年12月入选)、江苏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7入选),获得了来自业界和观众的双重认可。

当代题材的剧本创作一直以表现当下生活、介入某个具体的场域或行业为主,而《红船》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民国时期,这就要求剧作家只能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为求在一度创作上就为作品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编剧徐新华、陶然前期先从大量搜集资料、对史料作爬剔梳理和消化吸收、体悟咀嚼入手,在本事之实与艺术之虚当中,合理取舍,巧妙定位,终于成就了一个高水准的剧本。

一、收集资料,了解历史

由于《红船》是以世界上最早的民间救生组织为题材,与西津渡等地密切相关,编剧先从各类渠道找来大量书籍,阅读研究,如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西津渡文化系列丛书》之《中国古渡博物馆——西津渡》《西津渡论丛》(壹、贰两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西津渡史料汇编》等书,计约77万3000字。此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西津揽胜》图册,图文并茂,增强了剧作家的直观感受和视觉记忆。

虽以搜集资料为主,毕竟不能完全停留在纸面上。他们多次去西津古渡街区,参观救生会旧址、待渡亭等地,深入走访当地住户、博物馆业务人员,了解有关红船、救生会的历史和长江在镇江一带地形地貌的变迁等。除了多次去往救生会,了解历史,感受前辈人格、品质和胸怀,编剧还多次涉足观音洞、待渡亭、超岸寺、蒜山、昭关石塔、五十三坡等相关遗址,在它的沧桑流变中,寻找它的气脉。经过阅读书籍和实地考察,对红船、救生会的来龙去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乾隆初年,京口义士蒋豫召集了乐善好施人士全力振兴救生会。他和他的后人连续七代苦心经营救生会!蒋家的事迹感人肺腑,显然给了编剧很大的震动,也为剧本创作注入了最初的情感力量。

京口救生会还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带动众多义士效仿。至民国初年,救生会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总体来看,比起宋、元、明时期设立的官渡,清代京口救生会的诞生是一个进步。官渡主要是政府负责南北客商和货物的渡江运输,兼做救生;而民办的京口救生会则是专门从事江中打捞沉船和救生的机构,意义有别,折射的姿态也不同。这个“姿态”,笔者认为,有力地奠定《红船》的基调。

二、消化吸收,体悟感受

寻找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源头,和京口救生会进行历史“对话”,在中国救捞事业发展的今天,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其中,前已提及的蒋家七代“接力”似的动用家族财力坚持救生的故事更有种直击人心的冲击力,显然成为编剧关注的重点。

从编剧徐新华对这一善举的概括性介绍,可以看出她对原始资料的稔熟与感情:“蒋氏一族创办、经营了京口救生会事业,这是历史记载的史实,也是研究救生会的学者和专家的一个共识。7代救生的轨迹大致是:第一代人,蒋元鼐。经营救生会时间长达33年,但是后期,即在雍正末年之前‘久浸废,已经难以为继。第二代人,蒋豫。蒋豫作为蒋元鼐的直系或蒋氏旁系子孙,继承并光大了祖辈开创的救生会事业,管理救生会应该在六年以上。第三代人,蒋宗海。他是蒋豫之子,年仅22岁的他执掌救生会,历54年,半个世纪以上。乾隆十七年,33岁的蒋宗海曾考取皇太后60壽辰恩科进士,授内阁中书,入军机。这是很高级别的官了,但是他无意于官场,一心想着读书育人和水上慈善事业,才四年就以丁忧归养,又三年正当年富力壮之时便正式辞官。一方面他游学省内各地,著书立说;另一方面当然还是继续从事他心爱的救生会工作。淡泊名利,心中有爱,这个人物的人生境界为我们所特别推崇。第四代人是蒋秷,他是蒋宗海的儿子。一生事迹似乎不像他父亲那么轰轰烈烈和引人注意,但仍在奉行善举,不失父祖之风。第五代人是蒋延菖。他和乃祖蒋宗海的选择不同。蒋宗海是辞官行救生,他是离开救生事业去当官。在封建时代,也是无可厚非的,何况,他人离开,事未废,并做了精心安排。我和陶然甚至想过,这个在俗世中游刃有余、精明务实的人,和他爷爷那种放弃名利、胸有大爱的人之间,稍做改动,其实也可以是一出好戏的。事关不同的人生选择和情怀。当然,这是超出《红船》以外的话题了。第六代人是蒋磏。他自道光四年执掌救生会到咸丰二年。第七代是蒋宝。他自咸丰二年执掌到同治三年。咸丰年间,救生会在战火中烧毁。同治元年,蒋宝请求复会未成。同治三年,蒋宝怀着复会无望的遗憾,撒手西去,经营救生会事实上的时间是13年。此后,救生会改由官派会董主事。这是一个悲情的人物,他有正直的情操却生在一个错误的时代。”

编剧挖掘的这一题材极佳,不仅具有地方特色,而且甚为独特。自1702年至1864年,共计163年时间,七代人,前赴后继,其心不改,其志不移,就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世界纪录,是世界慈善历史上永远绚丽绽放的奇葩,是一个值得写、必须写、必须写好的素材。抓住了它,并真正消化吸收后,感悟自然便有,剧本也就自然进入了第三个环节。

三、定位风格,构架故事

对题材做到了心中有数之后,即进入相当重要的梗概创作阶段。救生题材的豪迈壮烈决定了它本该是一个男人戏,但结果却出人意料成为一部“大女主戏”。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镇江艺术剧院的领军人物为女一号的现实境况必须考虑。脱离了现实的创作是不切实际的。第二,编剧大约本来也想对惯常路数做一个突破。经过缜密思考,故事的雏形渐渐具备。那是一个两大救生家族之间起落浮沉、此消彼长、亦情亦仇然而都对救生事业矢志不移的故事。女一号始而天真,继而受到爱情打击变得沉郁,又因投身于江上救人而英姿飒爽,最后对男主角达成谅解,解开心结之后心胸越加开阔。在宏阔厚重的救生背景下,塑造这样一位既具细腻柔美又兼有刚毅沉着、个性鲜明、敢爱敢恨、卓尔不群且充满了发展变化的女性角色,可谓熠熠生辉。全剧有两个较为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是风格的“刚柔并济”。女主角从不谙世事的小丫成长为惠及一方的当家人,既有百转柔肠、细腻敏感的一面,又有侠骨铮铮、硬朗明爽的一面,这其实也奠定了整部戏的基调:它在爱恨交缠、恩怨情仇的演绎中渗透出委婉凄恻,亲情爱情情思绵绵,不绝如缕;它在拯救黎民、普度百姓的状写上则颇有豪迈豁达、大开大合之气,有着刚健的内在和坚韧的质地。

二是在“动静结合”中展示戏曲艺术“以歌舞演故事”的独特魅力。作品有不少典雅沉静的段落,呈示人物内心,揭示角色灵魂,悠悠潺潺流泄出一个个人物的一支支心曲,为主要演员“唱、念”的展示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而在剧中几个关键之处,又有机插入动作场面,如女主角与众水手应征者的轮番交手,或以女主角为首的救生队与江风江雨江浪等大自然力量的搏斗,为戏曲的“做、打”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且在这动静对比、跌宕起伏的节奏中推进剧情,塑造人物,营造戏剧氛围,增加舞台样式感。

四、提炼主题,挖掘内涵

如何能在《红船》这出戏中提炼出合于特定时代又超越了特定时代、具有永恒价值的主题?

编剧陶然说,国学大师钱穆的一篇文章《美国研究中国文化的缘起——丁龙的故事》给了他们启发。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有一位家住纽约的退休将军,脾气不好,一生独居,所用佣仆,非打即骂。有一个中国山东的小伙丁龙来到将军家,没几日也被气跑了。不久将军家中失火,丁龙闻之竟然去而复返,说听说你房子被烧,需要人帮忙,我们中国人讲孔子的忠恕之道,我应该来。将军诧异,以为丁龙或者其父是学者,恪守中国的圣人之道。丁龙说他们家是祖祖辈辈不识字的农民,就是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将军颇为感动。从此二人和睦相处。丁龙病重弥留之际,将所有将军给他的薪金奉还。将军震动之余,将丁龙的薪金和自己的一大笔钱捐给了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丁龙讲座”,专门研究中国文化。这是全美国第一个设立专讲中国文化的讲座。这个故事之所以能给编剧留下深刻印象,给他们启发,笔者觉得,可从以下角度理解:中国的二十四史,除了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艺术家、学问家、宗教家等等,历史上还有很多人物,只是赤裸裸的一个人,没有任何外在条件,只靠自己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传递着民族的文化。每一个平凡的小人物都可以有自己的小历史,而把这些小历史合拢来,便成为一部中华民族的大历史。这个角度一旦与剧本中的原型蒋家的某种精神连接起来,会擦出璀璨的火花。如:蒋氏第一代开始救捞事业,在弥留之际,曾给出过三份遗产:一份千两百银,一份百亩良田和一艘救生船,三者只可取一。如果选了救生船就拿不到一分钱一亩地,自给自足还要承担起救生的职责。然而蒋家后代居然都争着抢着要继承“红船”!

无论目不识丁置身在国外的丁龙,还是身为望族的蒋家士绅,他们都是在创造着自己的小历史,从而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大历史的人。在中国文化里生了根的、曾经被摧毁的厚德土壤,应该得到培育,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大爱大善,应该穿越古今,得以传承。“作为当代编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记住他们,写下他们。”此种认知,其实隐含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对于最终锁定有价值的主题,助力极大。

不管是一度的剧本,还是二度舞台呈现,我们看到的《红船》,不喊口号,不搬概念,而以曲折动人、峰回路转的故事,生动地体现出人对自我的超越,对恩仇的突破,对狭隘格局的摒弃,对人生境界的提升。它不局限于小情小爱,而是彰显出对人间大爱的追求并付诸行动,对悲悯情怀的向往并勇于实践。无论是儒家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佛家的慈悲,说到底都包含着对生命的珍视。从一己之私中走出,推己及人,宽容包容,放开眼界,身体力行,我以为正是本剧意图传达的主题。可见,一部成功的剧作,从原始材料到逐渐成形,确定风格样式,并提炼出深刻的主题:搜集考察,不可或缺;阅读思考,必不能少;定位构架,必经之路;提炼主题,尤其重要。《红船》在这四个创作过程中所显示的精准眼光、独到视角、细致态度、開阔视野以及深厚的情怀,对于有志戏剧创作的年轻作者,或不无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红船
红船
红船颂
雕红船
这一只船叫红船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什么是红船精神?
红船启航图
画红船
南湖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