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清曲在扬剧中的运用

2023-02-05 12:23赵菊萍
剧影月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梳妆台扬剧曲牌

赵菊萍

据史料记载,清初以来,在民歌与小调繁盛的基础上,江淮流域镇扬一带逐渐形成了多种被人们习称为“小曲”“小唱”的民间曲艺。其中有一种被称为“维扬清曲”,又称“扬州清曲”“广陵清曲”。此“清曲”系坐唱形式,演唱者一二人至七八人不等,以琵琶、三弦、月琴、四胡、扬琴和檀板等伴奏,有时还辅以敲击碟子、酒杯。演唱曲调大多是明清俗曲及地方民歌小调。其曲目结构,除一部分单曲外,常用联曲方式演唱较为完整的故事。这种素衣演唱的“清曲”,极少道白,不施化妆,也无表演动作,但其音乐唱腔却是得天独厚的丰富,清中叶即在扬州、镇江、南京一带盛行不衰。

民国初期,在镇扬一带流行的花鼓戏大量吸收清曲的曲目、曲调和伴奏,由此而充实、丰富,面貌一新。因演唱者多用清曲的“窄口”(即小嗓门)唱法,唱腔婉转细腻,并以丝竹伴奏,故被俗称为“小开口”。在花鼓戏吸收融合清曲形成“小开口”的基础上,又与扬州地区香火戏(俗称“大开口”)合流,吸取了京剧等艺术的元素,逐步形成了以“小开口”为主体的扬剧。

清曲是扬剧的源头之一,是扬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扬剧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因为扬剧的演唱是以“小开口”为主体,扬剧的演唱才一直传承着清曲演唱的优秀传统,讲究吐字用腔,非常注重字腔关系,素有“依字行腔”“字领腔行”之说。已故清曲名家王万青所总结的“字正腔圆”“字重腔轻”“字清腔纯”的要求与方法,在扬剧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例如,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筱荣贵的唱腔就十分讲求“四声”(平、上、去、入)、“四呼”(开、齐、撮、合),因而吐字清晰,传音远、韵味浓。扬剧唱腔所用的主体清曲曲调,曾受昆曲影响,因而在演唱上很是注重“声、字、腔、情”的处理。例如,扬剧金派创始人金运贵的唱腔中就饱含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将声与情、字与情、腔与情融为一体,感人至深。

舞台上演员的演唱,自从小开口、大开口合流以后,扬剧乐队实际上都是使用小开口的伴奏,并追求一种“丝竹美”。扬剧的伴奏一直继承发扬着清曲伴奏的一些优良传统,要求伴奏之于唱腔应如“水随山转”“烘云托月”,而不可喧宾夺主。于是,一些优秀的伴奏团队潜心掌握清曲伴奏“迎、让、包、送”的”“四字诀”,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扬剧中。原镇江市扬剧团乐队曾在《中国戏曲音乐》上发表文章介绍他们运用“四字诀”的经验:“迎”,就是伴奏迎合演员的唱腔,不碰、不撞。“让”,就是伴奏不把演员的唱腔盖掉,当让则让。“包”,就是乐队伴奏要和演员演唱融合起来,但又不束缚唱腔。“送”,就是乐队伴奏还要尽量弥补演员唱腔的不足之处。总之,要使伴奏与唱腔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如今,经过长期的演出实践,扬剧伴奏所继承的清曲伴奏“四字诀”,又有了新发展,这就是当代二胡演奏大师卢小杰所总结推出的“七字诀”:“迎、让、包、送、托、带、跟”,从而使扬剧的伴奏艺术更趋完美。

清曲在扬剧中的运用,除了在演唱和伴奏方面,更多地体现在唱腔曲调上。扬剧的基本曲调主要由“清曲”“花鼓戏”“香火戏”三部分组成。还有一些从姊妹艺术中汲取、改造的曲调、板式以及后来创作的新曲牌、新板式。

由于清曲曲调丰富多样、唱腔细腻、优美动听,而且比花鼓戏和大开口曲调更具有戏剧性,因而清曲曲牌自然而然成为扬剧的主要唱腔曲调。在演出中经常使用的有十多种:[梳妆台][补缸][数板][滚板][剪剪花][侉侉调][鲜花调][汉调][银纽丝][满江红][芦江怨][哭小郎][跌断桥](又名[穿心]或[川心])等,其中[剪剪花](又名[剪靛花])在清曲曲牌中有一个“大家族”,如[鲜花調][侉侉调][哭小郎][半鲜花][凤阳调]等,它们在调式、定弦、音区等方面都很接近,因此[剪剪花]同它们相互连接,自然转折,构成一个独特的曲调群。

在一些剧目的特定场合中经常使用的清曲曲调还有[道情][虞美人][浪淘沙][湘江浪]等。另外,还有一些清曲曲牌在扬剧中不常用,例如[倒花篮][小上坟][梨膏糖][莲花落]等。

20世纪50年代中期,濒临失传的[软平][叠落][骊调][南调][波扬]五大宫曲(又称“淮安清曲”)被引进扬剧。上述宫曲结构庞大、节奏缓慢、字少腔多、不易驾驭,一般只在剧目特定情景中部分加以使用。演出实践中,它因无论是在古装戏(如《二度梅》等)还是在现代戏(如《杨开慧》等)中都能产生一种独到的艺术效果而获得肯定。时隔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扬剧网上盛传由姚瑶倾情演唱的上述部分宫曲选段,似乎已入佳境,颇受欢迎与赞赏。

在扬剧所用的清曲曲牌中,[梳妆台]是使用率最高的,被称为扬剧的“大锅菜”。[梳妆台]自被扬剧吸收运用至今已逾百年,它“起承转合”的结构和以“2、5、6、5”为落板音的调式特征一直保持着,但已衍变成多种多样的形态。唱词也由七字句、十字句发展成为每句可穿入十几个字乃至三十多个字的多字句,这种形式被称为[穿字梳妆台],也叫[堆字梳妆台]。若根据需要,将主胡改用小筒高胡并用如京剧西皮定弦(即6-3)来伴奏,则又被称为[西皮梳妆台]。

[梳妆台]常常单独反复使用,有时受唱词句数限制,可以抽去第二、第三乐句,由第一乐句和第四乐句连接而成一段,称为[半妆台]。把[梳妆台]和[半妆台]连接使用,就称为[雪拥蓝关]。在大段成套的唱腔中,[梳妆台]也常常分别与[银纽丝][补缸][跌断桥]等曲调连接使用,更多的是同[数板][滚板]等连接,易于形成情绪上的对比。

[梳妆台]唱腔每段为16板(即4/4拍16小节),被吸收运用到扬剧中去以后,扬州地区的扬剧工作者对它的板式突破做过多种有益的尝试,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受到好评。

[梳妆台]旋律变化多,感情容量大,轻重疾徐,喜怒哀乐均能表现。舒缓时字少腔多,如泣如诉;激越时多字堆叠、高亢振奋,故而成为扬剧最常用的代表性曲调。许多著名扬剧演员和流派也都对[梳妆台]情有独钟,不仅运用得多,下的功夫也多,逐渐形成了各流派多姿多彩的[梳妆台],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那腔平、字多、节奏奇巧的[金派梳妆台]。其实,除了[梳妆台],金运贵先生所唱的许多清曲,如[补缸][汉调][数板][滚板][鲜花][哭小郎]等,在经过她的精心再创造后,旋律上均有明显的变化,风格上各具鲜明的个性,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扬剧金派唱腔(也称“金调”“自由调”)。

扬剧音乐结构为曲牌联套体。[梳妆台]和一系列清曲曲牌在扬剧中创造性地运用,正体现了我国传统曲牌体戏曲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就是“一曲多用”“一曲多变”。因此,百年来,清曲在扬剧中一直保持着生命力。一辈又一辈扬剧人为此付出了多少聪明才智、汗水心血。作为当今的扬剧传承人,我们要进一步探究清曲在扬剧中的运用,增强认识,掌握规律,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光大心爱的扬剧艺术。

猜你喜欢
梳妆台扬剧曲牌
让女性保持美丽的梳妆台设计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露天梳妆台(大家拍世界)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出门前的准备
【曲牌园地】
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底妆”梳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