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元素在湖南瑶族长鼓舞中的运用探究

2023-02-05 12:23杨明芬
剧影月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盘王瑶族神话

杨明芬

神话作为古代社会的精神产物,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瑶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它有属于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通过神话、歌、舞、戏等艺术形式来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记录和传承。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一种极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是精神内涵的具象展现,瑶族长鼓舞体现的神话元素背后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值得探究。

一、中国神话概述

在远古时期,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清晰的理解,所以通过超自然的幻想,试图去解释这些现象,以表达他们对世界起源的理解、对自然的敬畏。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是口传文化的核心部分。中国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出版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他在该书的序中对神话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他认为神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话应包含九个部分,分别是神话、传说、历史(其中包括神话了的历史和历史化了的神话)、仙话、怪异、带有童话意味的民间传说、来源自佛经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关于节日、法术、宝物、风习和地方风物等的神话传说、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1]。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人类远古时期的神话,如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2]。袁珂先生认为中国的神话自然是广义的神话,笔者也赞同此说法,因此本文所指的中国神话元素即广义中国神话中的神话元素。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先民们对于人类起源以及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进行科学的探索与解释,于是根据生活实践来想象世界,用幻想的方式来描述所发生的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也从侧面反映出远古时期人们的社会心理。民间流传着大量的神话故事,它们通过人与人之间口头交流传递信息,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流传至今。不仅如此,神话还通过祭祀仪式、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中国神话元素目前并没有一个官方、权威的解释,其更多是作为一个自定义概念来运用。“元素”本身是一个数学概念,集合由元素组成,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也称为元素。如今此概念不仅运用于数学中,也被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只要组成特定集合的具有特定属性的事物,都可以称作“元素”。

在本文中,“元素”是划定在舞蹈文化研究范畴内对艺术形式的高度凝练,“中国神话”是对“元素”一词的次生产物,从其表征内涵就能发现其中有的中华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艺术瑰宝中的璀璨的明珠。胡杰先生曾谈到过,“中国元素其实是在今天的世界视野或融入世界视野中用到的中国传统。”由此我们可以衍生出对“中国神话元素”概念的界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或艺术元素为主要表达手法,能表现出中国神话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皆可被界定为“中国神话元素”。

二、湖南瑶族长鼓舞的风格特征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聚居地区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它从祭祀盘王的仪式中演变而来,历史悠久,如今已发展成瑶族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态特征是某个民族群体心理的鲜明反映,和该民族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在湖南瑶族,大部分人都居住在山上,少部分人傍水而居,人们要适应爬山越岭的地理环境,上坡时躬身,身体前倾,下坡时双膝微弯,身体稍向后仰,有时为了防滑甚至出现前脚内的体态。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动作是对生活动作的模仿、提炼和美化,瑶族人民进倾后仰、躬身屈膝这一典型体态被运用于瑶族长鼓舞中,在行步、走步等这些基本步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湖南瑶族人民的生活环境是形成“屈伸颤动律”的重要因素,她们居住在山地,为了生计,需在高山险路间频繁穿梭,这无形中加强了他们膝盖的控制力和韧劲儿。“屈伸颤动律”是湖南瑶族舞蹈的核心动律,指膝盖连绵不断、有规律地上下弯曲的运动。舞蹈中膝盖的屈伸是跟随动作、节奏、呼吸的变化而进行有规律的变化。在舞蹈时,膝盖屈伸是连贯、松弛有度的。湖南瑶族的屈伸和其他民族的屈伸不一样,它蹲得格外深,舞蹈中腿部有很多半蹲和全蹲的动作,在湖南瑶族民间以深蹲作为其审美标准,甚至以下蹲的幅度来评判舞蹈表演者的优秀程度。

湖南瑶族人生活在林区,过着“吃一山过一山”的游耕生活,频繁地迁徙也导致他们频繁地盖房子、负重劳动。在砍伐树木和搬用重物时,悠摆是一种十分省力的方法,与此同时,伐木时也需其以腰部为发力点,进行身体的来回拧转。长此以往的劳作方式对其舞蹈的风格特征也产生了影响,形成其独特的“悠摆拧动律”。部分湖南瑶族人生活在河谷溪旁,他们多以渔猎为生,在溪涧纵横的地方需要跳跃来跨过河流,因此“跳动律”也是其舞蹈的一种动律特征。瑶族长鼓舞脚下的“跳动律”多为单起单落或单起双落,以向左右、前后的小幅度点地或离地小跳为主。这种跳动使舞者在表演时给人以轻巧灵动、欢快活泼之感。

湖南瑶族长鼓舞和其他民间舞蹈一样,在一些动作中有着其固定的一招一式,甚至有一整套固定的动作,如在舞蹈开始和结束的时候会拜天地或拜四方;赵明华老师的长鼓舞“七十二套”、冯茂林老师的“十八掌”、赵雄老师的“十全十美”等。这些固定的动作套路不仅有相同的程式化动作,还有具有差异性的表演性动作,将程式化动作与表演性动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套舞蹈动作。不仅如此,长鼓的持法也是具有规范性的,当我们手持长鼓时,持鼓手掌心向上称之为阳手,持鼓手掌心向下为阴手。这些都是湖南瑶族长鼓舞程式化风格的体现。在远古时代,湖南瑶族人民居住在深山里,落后的生产生活以及对自然界的未知,使得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在他们的宗教信仰里,有对日、月、火、水、树等天地万物的广泛性原始自然崇拜,也有龙犬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瑶族长鼓舞最早存在于祭祀活动中,在仪式中起着娱神娱人的作用。如今的长鼓舞虽已脱胎于仪式,但在“盘王节”“起愿节”等传统节日中,仍会跳起长鼓舞来祭拜祖先、祭拜天地,感谢诸神保佑,以示其虔诚之心。

三、中国神话元素在湖南瑶族长鼓舞风格中的体现

(一)图腾艺术在湖南瑶族长鼓舞风格中的体现

瑶族最具代表性的图腾是犬图腾,龙犬形象主要来源于瑶族人民对盘瓠的崇拜,瑶族有很多神话故事都是讲述龙犬盘瓠的。例如有一段神话故事,讲述的是高辛王出榜招贤杀平王,龙犬盘瓠为其杀死敌人,最后得以迎娶公主的故事;还有《龙犬盗谷种》的神话故事,相传凡间没有稻种,人们靠采摘渔猎为生,而天上的人由于栽种了一种叫稻谷的粮食作物,所以遍地为谷,不愁温饱。神农黄帝想尽一切办法也没能将稻谷弄到凡间来,因为此事整天愁眉苦脸。神农黄帝有一条龙犬,十分通人性,当它见到主人因稻种而发愁时,便暗自下决心要弄到稻种,为主人排忧解难。最后龙犬凭借自己的本领偷得稻谷,神农将谷子精心种植,并将收得的种子交给百姓,教他们种植方法,从那以后,该方法便代代相传,稻谷成了瑶族人民的主要食物。龙犬盗谷有功,神农将其点化成人,招为驸马,封为大官,它也因此成了瑶族人的祖先。所以瑶族人过“尝新节”时把谷穗插在神堂上,先叫狗尝新米饭,吃麸子肉[3]。这一系列神话故事都表明在瑶族民间,龙犬图腾崇拜无处不在,该图腾与瑶族长鼓舞也紧密关联。有些瑶族会在长鼓鼓身绘以“龙犬”图纹[4],不仅长鼓和图腾崇拜息息相关,舞者在跳芦笙长鼓舞时,舞者的体态躬背屈膝,上身向前微倾,双腿呈半蹲状,有规律、有节奏地进行鞠躬敬拜,这就是在舞蹈动作上对“龙犬”盘瓠的模仿。舞蹈动作里也有拜鼓、高承、低承、朝圣、比鼓等一系列专门祭盘王的程式化动作。在赵明华老师的瑶族长鼓舞“七十二套”里,就有磨米、舂米、筛米、打糍粑等一系列模拟生产生活的程式化动作。

(二)文化意蕴在湖南瑶族长鼓舞风格中的体现

湖南瑶族长鼓舞是祖先们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精神的源泉。中国神话元素高度凝练了中国神话故事,亦是中华文化之精髓。

从广义上看,中国古代的婚丧节庆、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等,都可以界定为中国神话元素;从狭义上看,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舞蹈、绘画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瑤族,讲述盘王的神话故事有很多,如盘王上山打猎,追赶山羊掉下悬崖后,子孙们为了纪念他,砍下空桐树,并将其蒙上山羊皮制成长鼓的故事。还有《飘洋过海的故事》,瑶族人民乘船漂洋过海,遇到了狂风巨浪,于是祈求盘王保佑,许愿过后果然风平浪静,瑶人获救等。盘王作为瑶族人的祖先,是他们的精神图腾,祖先崇拜是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的体现。瑶族人民为了纪念盘王,每年都会举行“盘王节”,这是瑶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在这场大型祭祖的民俗活动中,人们会跳长鼓舞,长鼓舞中有一个专门的祭盘王动作套路,也有为了纪念盘王之死,模拟制鼓的动作套路。还有《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反映的是人类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改造自然、改变世界。瑶族长鼓舞中有模仿生活劳动的动作套路,这也体现出瑶族人民的勤劳勇敢。

神话对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神话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舞蹈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应置于整个文化背景的大环境中去研究。湖南瑶族长鼓舞中体现的神话元素,使得该舞蹈更具民族精神,体现民族特色。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参考文献:

[1]袁珂:《从狭义的神话到广义的神话——《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序(节选)》,《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

[2]王玉玊:《广义神话的现代转换——21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神话元素在文艺创作中的运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3]《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中国ISBN中心,2002.

[4]李菁:《试论“龙犬”图腾文化与江华瑶族长鼓舞》,《贵州民族研究》,2016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盘王瑶族神话
广西大瑶山盘王舞文化解读
东方神话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盘王大歌:响彻瑶寨的千年史歌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神话”再现
仪式中的集体记忆——以都江村盘瑶还盘王愿仪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