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2023-02-05 12:23黄嘉瑜
剧影月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舞姿哈萨克族民间舞蹈

黄嘉瑜

哈萨克族作为新疆地区三大民族之一,历史悠久,人民能歌善舞。大家熟知它的不仅是优雅美丽的舞蹈和华丽的服饰,还有其独特的律动和审美特征,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创作出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作品,如《走马舞》《天鹅舞》《猎熊舞》《鹰舞》等,广受好评。以哈萨克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在舞蹈作品《鲜花》中的展现为例,可以看出哈萨克族舞蹈审美特征受自然人文等环境因素影响,形成了特有的律动特点、舞蹈形式和服饰造型。

一、哈萨克族民间舞蹈概况

哈萨克族从出现至今,一直生活在草原上,荒漠、戈壁及高山之间狭长的草原是其主要的生存空间,这里的气候终年干燥、冷暖多变。千百年来,草原始终是游牧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沃土。从旧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再到现代社会,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非凡的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哈萨克族曾与多个民族进行融合,也多次进行民族大迁移,但他们食肉、穿皮衣、住毡房等具有浓厚游牧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传承至今。由于哈萨克族生活的地区食物少,自然灾害频发,他们有更加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对外部新世界的征服与驾驭的欲望,从而逐渐形成了该民族那充满生机活力、豪迈阳刚、慷慨激昂的民族精神和深层的文化结构。为了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提高民族凝聚力,团结起来勇敢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他们表现出的不屈精神,也正是他们的民族精神之一。这一点在哈萨克族民间舞蹈中有着很好的体现。他们的舞蹈热情、豪放,体现出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坚强不屈的意志。一直以来与动物一起生活,这也与他们的劳作方式、生活习惯有关,这一点延续至今。哈萨克族人与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哈萨克族民间舞蹈中对动物的模仿也正由此而来。

近年来哈萨克族受到民族学者、人类学者的关注,加之与周边哈萨克斯坦等地区相邻的特殊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使他们在文化与经济的交流上越发深入。不断有学者对哈萨克族进行研究,主要分为文史研究、民俗宗教研究、音乐研究与舞蹈文化研究等多种类型。通过对文献的整理,能够发现,对哈萨克族舞蹈的记录与描述主要为动物模仿与草原文化。动物模仿主要有对马的崇拜与模仿,最为明显的是“黑走马”,无论是在节庆仪式或平常的娱乐活动中都少不了“黑走马”的表演。在哈萨克族人的观念中,天鹅飞翔很高最接近天空,所以天鹅很自然地成了他们崇拜的动物,因此在哈萨克族节庆仪式中“天鹅舞”的模仿表演也成了重点。当前哈萨克族舞蹈主要通过口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传承,由于每位舞者的理解不同,相应的肢体表达也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现有的舞蹈种类和分布情况。舞种主要包括黑走马和阿嘎加依。尽管受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影响,其分布零散无规律,但哈萨克族人矫健的舞姿依然在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璀璨夺目。

二、哈萨克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一)哈萨克族民间舞蹈的律动美

哈萨克族长期以来从事游牧生活,因此与其他民族的舞蹈相比,舞蹈风格更加奔放,动作更加矫健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哈萨克族的舞蹈中脖子不动,大部分为左右晃动头部,带动帽子上的羽毛随风而舞,别具特色,充满了草原气息。尤其是女子的帽子上通常会插一束羽毛,羽毛随着舞步迎风律动,配合音乐,赏心悦目。哈萨克族舞蹈手部动作较多,没有固定的动作限制,十分灵活自由。哈萨克族舞蹈除了头部特征,还有手腕和手臂的动作特征,如手腕向里绕腕,手臂或像流水一样蜿蜒波折,或像天鹅般迎风展翅。虽然和蒙古族一样同属于草原民族,但哈萨克族主要在高山放牧和游猎,因此动作不像蒙古族那样大气,会有很多表现月亮、流水、动物和生活的舞蹈动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如今,许多哈萨克族人在城镇上工作学习,也把自己的舞蹈与文化带入城镇中,婚礼、割礼等民俗仪式中,卡拉角勒哈都会出现在高潮部分。有单人舞蹈、双人舞蹈和群体舞蹈,舞法因人而异,主要动作是翻手硬肩、踏步、点步。男性模仿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展示出粗犷豪放的风格特点;女性则以含蓄、活泼为主,常用羞窥、展裙等舞蹈动作展示女性的柔美,肢体语言丰富,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二)哈萨克族民间舞蹈的旋转技巧美

哈萨克族民间舞具有独特的魅力,在丰富当地人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展现了非常强的技巧性。其舞蹈中的旋转就有许多的形式,别具一格的美,表达着人们对舞蹈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原地旋转与移动转,即身体保持垂直,主要以头顶到脊椎为轴心进行快速旋转。旋转时留头甩头,即眼睛盯住一个点,双臂打开,身体和手开始转动,头部保持不动,当转动到最大幅度时,身体和头形成反作用力,再利用反作用力甩头360度回到原点。舞者可随节奏的起伏而变换旋转的速度,以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及眼神配合进行情感传达,无论是头、肩、腰、手臂到脚趾都有丰富的舞蹈动作,其重点在于流动与旋转中间的衔接,丰富了舞蹈画面,增强了舞姿变化。再比如舞姿转是哈萨克族舞蹈中常用的旋转技巧,舞者在快速旋转中可不停变换舞姿,像一朵花儿在美丽的西域中绽放,不时运用柔软的手做各种各样的揉手,让舞蹈更加细腻,生动和流畅。旋转后骤然停止在舞点上,使舞蹈更突显节奏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一动作潇洒豪放,干脆利落的同时也考验舞蹈演员所必需的稳定性。完美的旋转使整个舞蹈更具观赏性和技巧性。

(三)哈萨克族民间舞蹈的服饰美

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影响着文化。以游牧为生活方式的哈萨克族人民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羊皮袍、狐皮帽、皮靴等已成为草原服饰的重要标志。据西域考古人员发现,三角纹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由于牧民们大部分生活在高原山区地带,四季明显,光照强烈,浓艳鲜艳的色彩是哈萨克族普遍喜爱的。在草原戈壁的冷色环境中生活,他们选择红色来装饰毡房和服饰,在色彩心理上可以起到抵御外界寒冷和调节环境單调感的作用。历史传承和地理环境成为影响哈萨克族服饰和审美的主要因素。在哈萨克族服饰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服饰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有着密切联系。无论是象征性的拟态,还是巫术活动,都离不开欢乐的歌舞,而这些图腾崇拜仪式或巫术礼仪执行者的服饰往往是该民族的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图腾崇拜的意识和典型灵物逐渐转化成具体的图案保留在了服饰上。如猫头鹰象征着正义,人们头顶插着它的羽毛可以辟邪保平安。白天鹅也是重要的图腾之一,它是天神和灵魂的化身,哈萨克族人民以白天鹅为圣鸟,悉心保护。一个民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借鉴与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等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哈萨克族服饰文化在互相融合中逐渐形成和发展成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服饰,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族服饰也成为新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哈萨克族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在《鲜花》中的展现

(一)律动特征在舞蹈《鲜花》中对民族性格的展现

舞蹈的律动是确定舞蹈风格的前提条件,是呈现舞蹈魅力的重要因素。哈萨克族舞蹈独特的律动特征与其民族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舞蹈《鲜花》中以“动肩”“马步”和“扬鞭”等典型的动作,展现了极强的律动感,风格较粗犷彪悍。哈萨克族民间舞蹈的律动特点主要表现在动肩上,基本为双肩同时上下动肩与前后动肩。上下动肩律动,是哈萨克族民间舞中常见的律动之一,以双肩同时快提快沉,配合呼吸,向上的同时耸肩吸气,向下时沉肩吐气,动作短而脆,呼吸短促,使双肩自如、轻巧。肩部动作要求表演者的双肩必须大幅度扭动,双脚呈交叉状,手掌呈半扣型由身体外侧向内侧掏出。前后动肩律动,通过背部的发力延伸到肩部,两肩交替做前后运动,肩部一收一放,一开一合,强调两肩“力”的转换与配合,要求上肢有一定协调能力。“卡拉角勒哈”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这类舞种在律动上基本代表了哈萨克族舞蹈的律动特点。在哈萨克族舞蹈的动肩律动中,体现在肩膀则要求在节奏准确的基础上,肩部干脆有力。以上两种哈萨克族舞蹈律动具有一些共性特征:舞蹈律动都是以“气息”的配合带动才能更好地完成动作,并通过控制“气息”的呼与吸、长与短、快与慢,表现出不同的哈萨克族舞蹈律动美。

(二)旋转技巧在舞蹈《鲜花》中对少女形象的升华

在观赏舞蹈时常常可以看到舞者用各种不同的旋转舞姿来表现人物情感,以喜悦、欢快的情感居多。当然,在作品中运用的旋转也不一定都是欢乐的,时而害羞,时而焦虑,时而悲伤等,这也是根据作品的需要而有选择性地表达人物情感。随着舞蹈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旋转不单单局限于情感表达和感情升华,它逐渐向塑造人物形象、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将旋转创造成表达特定含义的舞蹈语汇,准确而生动地塑造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以营造舞台意境。在舞蹈《鲜花》中,旋转技巧被运用得淋漓尽致,时而平转、时而舞姿转、时而原地转。舞者通过快速旋转与骤停展现精湛的舞技。

1.含苞待放、自我陶醉的原地旋轉

原地旋转是哈萨克族舞蹈中主要的技巧表现形式之一。舞者快速地原地旋转通常出现在舞蹈表演的结尾部分,进而将舞蹈氛围推向高潮。而在舞蹈《鲜花》中,舞者开场与结尾都运用了原地旋转,人物情绪的表达也因剧情的发展层层深入。

舞蹈的开场,舞者双手拎裙从舞台的左后方小心翼翼地探视而出,到达舞台中央立造型后,开始快速地仰头原地旋转。旋转时,舞者双手平举绕腕,仰视天空,如含苞待放的少女在蓝天白云下,大草原之间翩翩起舞。

舞蹈的结尾,舞者在原地旋转的过程中变换了许多手势作为修饰和拟象。起初舞者嗅着手中的花朵,由慢到快,手部从嗅花慢慢将双手化作绽放的鲜花至头顶而后垂直而下,之后,左手从腰间绕腕缓缓地向头顶上方延伸,旋转中舞者由平视至仰头的快速原地旋转,为舞蹈增加了技巧性和观赏性。舞者从爱惜眼前的花到感受整片花海,情绪层层递进,也将舞蹈推向高潮。

2.欣喜若狂的移动旋转

移动旋转在《鲜花》中多次出现,对比舞蹈开场与结尾的原地快速旋转,移动旋转就显得流畅而稳健了。通过干净利落、行云流水地移动旋转,使舞蹈画面丰富流畅,让“鲜花”的形象从静到活,富有层次感和画面感。如果说快速的原地旋转表现含苞待放的形象,那么中速而平稳多变的移动旋转就表现了鲜花娇艳芬芳的怒放。舞蹈中,舞者不同地移动旋转姿态宛如形态各异的花朵,竞相开放。双手依次轮开的移动平转,像半开放的花朵;双手在胸前绕花至头顶的移动旋转,像饱满而突然绽放的花朵,形态各异,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绚丽多彩的旋转技巧,就像是簇拥的花儿在灿烂的阳光下,吐露诱人芬芳。

3.奔放热情的舞姿旋转

舞姿旋转是哈萨克族舞蹈给人印象深刻的旋转技巧之一。在舞蹈《鲜花》中,舞姿旋转的变化多种多样,有“含胸掏手舞姿旋转”,有“轻巧跳跃舞姿旋转”,还有“提裙闪身舞姿旋转”等。编导通过舞姿旋转进行动作的连接与刻画,表现哈萨克族少女活泼、青春、热情的性格特点。

综上所述,舞蹈《鲜花》通过舞者丰富的旋转技巧,从快速的原地旋转,到中速稳健的移动旋转,循序渐进地展示出舞者内心情感的变化。演员赋予角色生命,角色给予演员灵感。舞者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生活理解以及艺术修养等方面对舞蹈作品中“少女”形象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诠释,表达自己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与认知。这不光靠舞者的精湛舞技,也要求极高的情感表达水平,做到“情”与“技”相融合,更能凸显哈萨克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也对少女形象进行不断的升华。

(三)服饰造型在舞蹈《鲜花》中对民族元素的诠释

服饰造型是诠释民族特征的重要部分。在舞蹈《鲜花》中,舞者身着白色的大摆长裙,服装上身的手臂、胸前以及裙身上的刺绣,显得服饰更为精致。以哈萨克族舞蹈的动律重心基本以下身扭胯为主,而上身则以手腕、手臂及肩部的动作为主。新疆地区的舞蹈服饰原本就倾向于华丽,长裙摆的抓取与舞动,就可以作为舞蹈的一部分,编导妥善运用服饰道具入舞的部分,而非仅仅是肢体的表现。双手手指上各佩戴一朵红花,通过看花、找花、嗅花以及从花丛中探出的动作神态,表现一位纯真少女对生活和民族的热爱,不仅丰富了舞蹈表现形式,也呼应了《鲜花》主题。由于哈萨克族舞蹈服饰的特点,女子佩戴的帽子上方插有一束羽毛,其头部上方的手部动作比维吾尔族舞蹈要多得多,如:高举至头部上方揉手、绕腕、舞姿造型等。同时也能看出哈萨克族人民喜高,她们希望自己像白天鹅一样美丽自由地翱翔。加上哈萨克族佩戴白色羽毛的帽子是对白天鹅的崇拜,代表着纯洁,也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使他们的舞蹈圣洁中带有民族的热情。以哈萨克族民间舞蹈作品《鲜花》为例,从多个角度审视哈萨克族民间舞蹈独特的审美特征,结合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舞蹈文化,让大家对这个民族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对促进哈萨克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多民族的文化交流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冲击,哈萨克族民间舞蹈文化日益流失和消亡。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份民族瑰宝,我们应该在舞蹈教学这个有效且易推广的方法上做好文章。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宣传,高校积极实践民族舞蹈教学,对学生意识观念进行引导,不仅是哈萨克族民间舞蹈文化,各民族各种类的文化之花都将竞相绽放在中华大地之上。

(作者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本文系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23YJJDZD04)

猜你喜欢
舞姿哈萨克族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梦幻舞姿
舞姿翩跹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舞姿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