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路径构建与音乐专业的实践融合探析

2023-02-05 18:11郭佳俊
剧影月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哈尔滨融合音乐

郭佳俊

文化关系着国本、国运。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增强文化自信意识,高校应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相结合,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利用中国文化资源营造校园氛围,并且善用多媒体手段尝试从多种渠道创新教育手段,提升文化自信育人成效。高校可以依托专业的音乐素材,在音乐专业的实践中将育人与中国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融合,探索文化自信与音乐专业的实践融合的路径。

一、深刻认识中国文化内涵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前提

第一,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文化自信”是一种民族在面对文化问题时所具有的一种正面的心态。其主要体现在文化建设中,对本国优秀文化给予尊重,结合时代变化进行创新,以从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就是要培育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在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激励其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中华历史文化的热情,积极引导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可以增强他们中华文明发展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进而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地方特色课程,引导学生植根于服务地方发展和社会发展、国家需要的思想方向成长和发展,从而发挥好高等教育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坚定认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第二,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内涵,有利于坚定道路自信,增强政治定力,提高判断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独一无二理念、智慧的中华文化。从文艺发展史,经史书记载、诗词歌赋、古籍书画,皆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凝聚和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理念,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意蕴,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成为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增强历史学习教育的感知度与参与度,在理性地思考中获得精神指引,并从情感交互中获得精神的动力,促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意识。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目标,提高中国在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上的地位。

二、弘扬文化自信与音乐专业的实践融合途径分析

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了解民族文脉的传承载体,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可以将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音乐专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民族性和艺术性的文化形态。慷慨激昂的音乐旋律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哈尔滨音乐学院为例,借助音乐专业传播有利条件,将推动地方文化发展与铸就品牌相结合,用文艺精神补文化之“钙”,坚定文化自信力量,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第一,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铺垫好历史教育大背景。中国历史的发展为课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涵盖了许多历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案例,有丰富的革命人物和英雄事迹,革命人物在革命遗址发生真实而生动的故事,提供了强有力的素材支撑。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了解,加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高度,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到教育的核心价值。以哈尔滨音乐学院为例,学院各系协同打造特色品牌项目。通过“音乐党史课”“四点钟音乐梦想讲堂”“音乐厅里的思政课”等特色党建项目深度“渗透”式育人,通过讲述《党徽闪耀》《青廉说》《在路上》《追寻》等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以歌叙史,以乐化人,用鲜活生动的文艺作品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

第二,创新教学手段与授课形式。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采取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案例式和专题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便更好地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将“以乐育人”和“以文育人”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文化重任,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贯穿教学全过程,将课堂教学打造成培育文化自信的突破口,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蕴含的文化。音乐能提高受众者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而个体的主观体验是增强教学“带入感”的关键,即个体能主动地以主观感知和情绪体验去感悟历史事实,以身临其境的感受真正接受某种客观现实和价值理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意义。同时,学生们更容易体现出自身的认同感和获得感。哈尔滨音乐学院将中国经典音乐作品纳入课程教学大纲,开展音乐课程思政示范公开课。创建“国乐暖民心”系列音乐品牌,举办“喜迎二十大”“学习二十大”等红色主题专场音乐会,学生既学又演,在学习课程中深化理论,在演出实践过程中升华内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光听不练的陈旧教学模式,实现了不仅能学,更能讲、更能奏,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媒体融合联动宣讲,以思想内容为载体,以艺术创作为方法,形成了课程思政、采编播一体化制作、剧场演出等大融合的方式呈现。利用多种媒体途径传播文化,造“时”和“势”,因势而谋、把握主动,建造立体化中华文化传播体系,在错综复杂的舆论场上可以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引导正能量、有内涵的主流舆论。在打造中华文化特色品牌项目时,哈尔滨音乐学院充分利用媒体渠道,在主流媒体龙头新闻、日报头条、极光新闻等媒体上进行同步直播,累计观看量上百万次,主办多场中国作品音乐会、主题音乐沙龙、音乐教育公益推广等特色活动,深度“渗透”与传播,充分发挥艺术的育人功能和基层党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助力哈尔滨音乐之城和黑龙江“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也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职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例如与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哈尔滨音乐大赛”“勋菲尔德弦乐比赛”等国际专业音乐赛事,举办“中国哈尔滨﹣中俄音乐交流国际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拓宽了学生视野,促进了音乐文化交流,现已成为哈尔滨标志性国际音乐文化品牌和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

第四,开辟课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渠道,致力服务社会。通过精准扶贫、艺术支教、援疆援藏、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课外实践,可以把艺术作品带到社区、养老院、中小学、企事业单位专题教育活动的舞台之上。持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这样既可以延伸艺术作品的精神价值,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设,倡导以思政为引领,以音乐为载体,丰富学习形式,再现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通过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模式,使学生增强的职业信心,促使学生用所学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更能获得专业成就感。

第五,精雕文艺作品,丰富传播手段,让中华文化“走出去”。音乐传播作为一种高效传播媒介,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义。由哈尔滨音乐学院创作的交响乐《冰凌花:永远的赵一曼》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资助。作品将民歌及抗联歌曲作为创作素材融入其中,使中、西融合,传统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成功讴歌了伟大抗联精神。由哈尔滨音乐学院联袂打造的漠河音乐节,师生与漠河艺术家们倾情演绎,将现代音乐舞美与山水人文的写意表达有机融合,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和对俄地缘优势。通过这些作品,反映出新时代文艺创作者对艺术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面对新的社会图景,赓续传统文脉,展现民族文化魅力,推动世界深入了解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促进国人文化自觉提升、增强文化自信。

音乐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精神的弘扬,并非抽象概念的空洞说教,也不是简单的教条复制和转述。之外,可以从国家的辉煌成就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挖掘中国精神,以审美的方式对中国精神进行抽象和概述,以深厚的积累转化为对中国精神的赋能。音乐艺术具有极强的跨文化传播能力,通过音乐实践的方式对培养与强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支持和认同,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赞赏者和传播者,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引领新时代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赢得世界话语权的有力途径。

(作者单位:哈尔滨音樂学院。本文系2022年“哈尔滨音乐学院科研培育”项目《新媒介下艺术育人创新联合体产学研融合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22PY007)

猜你喜欢
哈尔滨融合音乐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音乐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