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问题研究

2023-02-06 18:37孙朝阳王卫民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实习生硕士跨文化

孙朝阳,王卫民

(安阳师范学院 学科建设办公室,河南 安阳 455000)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意指不同文化背景之间人们的交往和交际。1959年,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霍尔(Hall)在他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根据该理论,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却又是在不知不觉间对人们的交际产生着影响,基于价值观和处事方式的不同,人们对同一文化现象的理解往往是存在差异的。在实际交往中,人们往往秉持文化中心主义的逻辑,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正常的,与自己相异的生活方式就被视为文化“他者”。在许多情况下,“他者”文化甚至是无法理解的,从而为文化冲突的产生埋下了伏笔。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Oberg) 提出了“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的概念。他指出,文化休克就是“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1]。在奥博格看来,无论个体为进入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作出如何充足的准备,这种深度焦虑都必然会在他身上发生。奥博格的文化休克理论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50余年来,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开展跨文化交际的个体必须不断克服文化休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调整或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交际行为、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以适应新文化环境下的社会交际,并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朋友圈的逐步扩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向深入,海外汉语传播市场急剧扩大,国内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招生数量也随之增长。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服务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需要,各招生培养单位积极推进汉语国际教育海外实习建设项目,或通过各种渠道自建海外实习基地,或以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为载体向海外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或与国际学校合作建立国内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学生专业实习创造有利条件。但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跨文化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质内容,是其内在结构的一部分[2],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实习的主要困难并不是来自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来自跨文化交际所带来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海外实习过程中遇到的跨文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提高汉语海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事业的需要,更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需要。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海外实习过程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海外实习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以汉语实习教师身份与海外汉语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过程,同时也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但也非常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一般来将,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化环境差异引起的生活适应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海外实习开始之日,就身处一个完全陌生的异域社会文化环境,如何适应异质文化带来的挑战,是他们完成实习任务的第一步。有国外学者认为,在跨文化适应结构维度中,社会文化适应被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3]。一般来讲,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海外实习所面临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主要包括语言、习俗、生活习惯、宗教、公共服务、社会秩序和公德意识等方面。以语言为例,语言是研究生海外实习首先面临的问题,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在国内学习的外语主要是英语,但他们被派往实习国家的母语却可能是其他语言,这就使多数研究生在海外实习前仍然可能面临语言障碍。即使被派往英语国家,不同的文化基因也很容易导致实习生与当地居民在沟通和理解方面产生不适与误解。况且,海外实习的研究生大多数既是第一次去赴任国,也是第一次出国[4]。在此之前,他们没有时间去提前适应海外社会文化环境,首次开展跨文化交际就身处异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挑战。有研究表明,在泰国实习的研究生在诸如“对泰国人幽默的理解”“日常生活交流”“参与社会交流活动”“交通手段的适应”“饮食方面的适应”“气候方面的适应”“参加宗教活动”“住宿方面的适应”等方面均存在困难[5]。

(二)文化休克现象导致的心理适应问题

在奥博格之后,阿德里安·弗纳姆(Adrian Furnham)和斯蒂芬·博纳(Stephen Bochner)进一步认为,文化休克就是人们对于另外的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所产生的心理反应[6]。在陌生的符号、习俗、行为模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替代自己熟悉的内容之后,人们在心理上就会产生焦虑、不安定,甚至沮丧的心情,以至于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7]。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海外实习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抑郁、焦虑、烦躁、失望、孤独等负面情绪。学者毕继万将之解释为:“这是由身心不适应所导致的心里不安、失望和恐惧之感,是一种由于对新文化惧怕和反感而产生的失望和厌烦心理,表现出心情压抑,性情孤僻,将新环境看成一无是处,认为周围的人对自己都不友善。自己的遭遇和不幸似乎也被人忽视,像失去了所有人的关心和同情,深深感到孤独无援。”[8]李迺明的调查表明,总体来看,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赴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习生状况良好,负面情绪或想法不多,但诸如郁闷、焦虑、思乡等个人情绪出现较多[5]。

(三)海外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工作适应问题

一项对在澳大利亚实习研究生的调查表明,实习生对澳大利亚的教育政策、教学模式很不适应。在澳大利亚,只有提前获得教师资格证,施教者才能作为教师单独授课,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实习生必须在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陪同下开展教学活动,这项政策增加了志愿者群体教学工作的适应难度,有志愿者表示在和负责老师协调教学问题方面存在困难,对于身份上存在的落差产生抱怨。诸如澳大利亚多元化的学生背景,缺乏统一合适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也给志愿者的工作适应带来了较大挑战。在中国“应试教育”氛围下长大的志愿者们通常习惯于以成绩评价教学,以课程秩序评价课堂,这与西方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具有显著差别,以至于受调查学生表示,确实有点儿难以适应澳大利亚学生的课堂表现[9]。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海外实习过程中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解决路径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尽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海外实习适应状况存在差异,但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从跨文化理论出发,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海外实习问题研究,提出解决实习生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具体路径,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工作。

(一)海外实习派遣和管理机构:强化跨文化交际培训等各项服务工作

除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自己建设的海外基地外,该专业海外实习仍然主要依赖于国家汉办,国家汉办主要以选拔方式遴选合格学生作为汉语志愿者赴海外开展汉语推广工作。按照国家汉办规定,遴选产生的汉语志愿者派出前均需接受综合能力培训和拓展训练,经考试合格,获得汉办颁发《汉语教师志愿者资格证书》后才能出国开展汉语推方活动。但调查显示,多数经过培训的学生认为,汉办培训内容过于重视课堂管理技能,忽视了跨文化交际技能的提高,赴任意大利的志愿者甚至没有得到意大利语言文化知识的任何培训[4]。在赴任前,汉办对汉语志愿者开展培训的做法无疑是正确而必要的,但培训效果不佳又不得不让我们对培训什么、如何培训进行深入反思。比如,汉办可否考虑在跨文化交际知识培训中,按照实习生赴任国的语言文化类型实施分类培训,增加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由往年优秀实习生宣讲跨文化交际经验等等。

一般来讲,我国驻外使领馆文化(教育)处负责汉语国际教育学生海外实习工作的管理任务,管理内容既包括实习生的接待、分配、安置、工作和学习,也包括组织实习生参加有关培训、调研和各种联谊活动。除此之外,该机构还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向实习生介绍所在国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方面,通过制作电视片、开设讲座、录制慕课、建立群聊天室、接受实习生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在国文化背景,促进学生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推广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解决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保证专业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作为接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海外实习的重要机构,孔子学院(课堂)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促进实习生跨文化交际方面,孔子学院应将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较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队伍作为重要内容,这支队伍既可以在教学上发挥传帮带作用,充当研究生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他们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开展汉语教学工作;也可以在实习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充当临时导师角色,指导实习生如何利用跨文化实习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还可以充当研究生生活导师角色,指导实习生如何尽快融入所在国社会生活。同时,也有学者指出,孔子学院还应加强制度建设、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和生活管理等,以营造一个能够使实习生感到身心愉快、有归属感、有利于其业务能力不断提升的集体氛围[10]。

(二)培养单位:将跨文化交际置于专业建设核心位置

解决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海外实习问题首先要从培养单位抓起。针对专业实习的特殊性,培养单位应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课程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强化案例教学,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明”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作为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重要演讲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11]。习近平在精辟揭示人类文明本质的同时,也深刻阐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内涵和中国对不同文明的态度与基本方略。习总书记对文明和文明交流方式的理解完全可以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建设和汉语志愿者开展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有针对性地设立相对固定的海外实习基地,相对单一和固定持久的海外实习基地有助于开展针对性的跨文化教育,有助于形成较为稳定的专业培养特色,有助于专业积累和传承跨文化交际经验,有助于培养单位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和稳定关系,解决海外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将论文选题、教学实习、文化传播和跨文化研究等内容相结合,进行一体化设计,突出毕业论文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水平和解决跨文化实习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研究基础和经验借鉴。

(三)研究生:自觉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研究生海外实习环节的顺利完成,最关键的还是研究生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研究生要主动加强跨文化交际课程及相关理论的学习,为出国实习期间开展跨文化交流奠定坚实基础。在赴任前和实习过程中,学生们要充分了解和学习赴任国语言文化、社会习俗和教育状况,为开展跨文化交际备好功课;认真分析海外实习案例,充分考虑到跨文化交际的困难,保持适当心理预期,提前做好应对预案,提高抗压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为自主完成实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研究生还要以尊重、平等、包容的态度看待不同文化及文化现象,防止出现文化中心主义带来的文化优越感、文化自卑感和文化无意识现象,学会与当地同事和民众交朋友,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和活动,与同行分享成功经验,排解负面情绪等。

猜你喜欢
实习生硕士跨文化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与住院医师结对带教模式的探讨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中草药房实习生带教工作探讨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