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研究综述

2023-02-07 20:09张亚润谢江平
实事求是 2023年6期
关键词:内涵中心思想

张亚润 谢江平

(1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62;2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34)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论图景逐渐丰富、延展,成为国家话语体系中的标识性内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作为关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理论被反复提及与阐发,凸显了该思想的多重意蕴与重要作用。我国学术界对这一具有创新性的思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内涵特征、形成基础、价值意蕴以及与相关论题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关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涵特征研究

如何解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涵特征,是研究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起点。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不同学者基于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分别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涵特征进行了不同维度的阐述。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

对内涵的研究有助于准确理解思想本身。学术界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涵研究可以分为基本内涵与时代内涵两种。从定义上看,基本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自身的根本属性的总和,时代内涵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自身所蕴含的时代属性的总和。对基本内涵的探讨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韩喜平、巩瑞波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的人民概念出发,探究了在发展目的、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效果以及发展成果中人民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强调人民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统摄性特质和导向性地位。[1]陈智指明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基本内涵的价值旨向,认为该思想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以依靠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根本途径,以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根本目标,[2]使该思想所具有的深刻的社会历史观和世界观得以表征。从概念到观念再到思想理论,基本内涵的抽象提炼意味着概念的语义指涉已然相对“成熟”,从而不断推动思想本身较为普遍的、基础的意蕴得以彰显。在学界对该思想的基本内涵逐渐形成普遍共识的过程中,也随之映衬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发展样态。

时代内涵便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新的历史场域中获得的新发展。张富文全面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演发的逻辑路径,并将该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归纳为基本立场、基本动力、根本目的、评判标准“四位一体”的严密逻辑体系,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守正创新。[3]盛林从该思想具有的新的时代地位展开论述,剖析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明确该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顶层设计的内在逻辑,是衡量新时代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4]在新的关系范畴中探究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时代内涵。齐卫平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将增进人民福祉的诉求与国家治理的目标内在地统一起来,赋予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新的时代内涵。[5]在对时代内涵具有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基础上,部分学者自发或自觉地表征了该思想的历史性意义。这就要求学者在面对各种现实条件相互交杂的背景时始终保持警惕,避免出现将偶然当作必然、将特殊当作普遍、将空想当作事实的认知偏差,积极地探寻主导性条件和决定性要素,把握好该思想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特征

特征是指某一事物可供识别的特殊的征象或标志。学术界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特征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丁兆梅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整体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这一特征“彰显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彰显了人民整体利益与人民个体利益的高度统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6]在个人与集体、当下与长远、中国与世界等不同对象的关系中把握该思想整体的联系,归纳出各个部分之间的统一性特征。李淑梅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包含着对人民具体、全面的理解,具有具体性和全面性特征,是对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理解人民及其历史创造作用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是为了应对党长期执政的考验,破解深化改革的难题。[7]陈跃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其生成过程中形成了传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发展性与共享性的统一、人民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等三点特征。[8]朱文琦则围绕思想的发展性特征进行讨论,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时代的话语表达,具有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发展布局的全面性、发展举措的协同性、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四点特征。[9]楚向红认为这一思想的发展性特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发展主体与共享主体的统一、发展目的与发展规律的统一、发展价值论与发展方法论的统一。[10]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该思想的特征。或是从整体性特征着手把握思想的具体呈现形式,或是以人民为关键对象厘析核心要义的特性,或是就划分的不同阶段对特征作出归纳,或是以某一特征为中心展开深入研究。多样化的视角展现了思想内蕴的丰富意涵,为观察与比较思想的独特性与普遍性提供有益参照。

二、关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基础研究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发展,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与规律。学术界多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依据和实践经验三个维度,探讨该思想的形成基础。

(一)从理论逻辑看

整理分析发现,学术界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溯源主要可以划分为重点来源类和多种来源类。重点来源类多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来源,但在具体层面略有不同。如俞婷认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属性和理论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真正坚持和创新发展。[11]冯颜利、李怀征重点阐述了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归宿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作用。[12]王天义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发展。[13]顾名思义,多种来源类是指将多种思想理论看作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基础,例如诸凤娟、赵华兴认为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最新中国化成果,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扬弃,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的智慧总结。[14]刘康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等的坚持和继承,[15]许创强则增添了该思想借鉴和超越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内容。[16]

(二)从历史逻辑看

学术界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基础进行了历史梳理。梁伟指出,该思想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概括的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继承发展了邓小平提出的衡量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四个标准,继承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17]赵笑蕾认为,这一崭新思想是新中国70年来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社会主义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形势、任务,积极探索的理论成果。[18]曹文宏、濮瑞恬则认为该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集中体现了我党一百年来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19]梁伟军、刘书婷进一步划分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历史演进的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20]周明明从大历史观的视角进行论述,认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对170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关于全人类的解放价值旨归的进一步传承,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以人民为初心”奋斗目标的新赋能,更是对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为人民谋幸福”治国理政价值追求的新诠释。[21]

(三)从实践逻辑看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凝聚的经验智慧构筑成坚实的实践基础,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化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科学路径。付海莲、邱耕田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其自身的生成逻辑,对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至上观念的诠释与坚守是其生成的实践逻辑。[22]吴爱萍指出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的经验总结,是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实践启示。[23]孙余余认为,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社会发展方式的理论成果,其形成发展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实践之中。[24]王宇翔、洪向华将实践基础分阶段总结,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走过了发动人民革命、建立人民政权、促进人民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四个时期。[25]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智慧与心血。他从担任基层党的领导干部做起到成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始终关注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境况与现实需求。[26]

三、关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意蕴研究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意蕴指的是该思想拥有的内在用途或能够产生的积极效用。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社会背景,学者们从人民、国家、世界的逻辑进路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意蕴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一)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目标导向

将人民作为主体、动力、归宿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其最终的目标指向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学术界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价值意蕴的论述,也大多离不开该思想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比如,李淑梅通过分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该思想的贯彻有利于促进每个人人生理想的实现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7]王荣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种“向市场要潜力”“向供给端要动力”“向创新要红利”的新发展模式,从而推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着力点在于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会发展新图景的实现。[27]邓纯东指出,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归宿和党的领导的根本目标,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落实人民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要、新期待。[28]

(二)为推动党治国理政重要实践提供基本遵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具有重要意义。鲁品越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全面贯彻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并由此形成一个价值理念体系,为解决我国主要矛盾、遵循客观规律提供了各领域的治国理政方法论。[29]包俊洪认为,作为系统的科学思想理论与实践方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治国理政实践的核心内容和整体要求,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0]曹秀伟认为,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群众的切实感受作为治国理政的着力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和治国理政实践具有重要意义。[31]也有学者指出,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找到了能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最大公约数,为推动党治国理政各领域、各环节提供了基本遵循,使全国各族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推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32]

(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引领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我国的实践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强大优势,得到了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巴拿马前总统巴雷拉、希腊前总统帕夫洛普洛斯等外国领导人的肯定和赞赏,显示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为解决时代难题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价值引领,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陈巧玲认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世界共享,推动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33]段光鹏、王向明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与世界各国人民实现自身梦想的内在联系。在遵循科学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该思想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切实需求出发,形成凝结各国共同的价值指向和价值追求的思想主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实现人类梦想的美好世界。[34]

党的二十大以来,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这一命题价值意蕴的研究成为了国内学者着墨更多的问题。学界的研究探讨既涉及宏大的政治叙事,也有微观的个别要求,既突出了国家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旨向,也彰显了在世界各国面前中国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多方面的价值意义。

四、关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与相关重要论题的关系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也尝试跳出传统的分析范式,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与其他相关论题的关系进行探讨,形成了新的研究方向。

(一)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在学术界进行过激烈的讨论,最终普遍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韩喜平、巩瑞波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它们都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的价值、方式和战略的正确选择和重大部署,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1]张太原从方法论层面得出结论:党的工作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经济建设则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35]

(二)以人民为中心与以资本为中心的关系

关于以人民为中心与以资本为中心的关系,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制度的本质区别来探讨,还有的从价值取向、发展道路等视角进行论述。张恂、吕立志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从根本上消解并超越了资本权力以资本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构建起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36]冯金华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和以资本为中心是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也是完全不同且根本对立的发展理念。[37]

(三)以人民为中心与为人民服务的关系

学术界普遍认同“为人民服务”与“以人民为中心”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比如韩迎春、曹一鸣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回答了国家建设发展中的根本目的、动力、趋向等问题,是对与其一脉相承的“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创新与发展。[38]郑子君、周文彰也赞同此观点,指出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演进过程表明,党的宗旨的内涵和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39]

学术界通过严格审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与相关论题的关系,或是辩证统一,或是超越发展,或是一脉相承,在多重关系中整体把握该思想的内容,并从本质层面、话语层面、制度层面、目标层面进行不同的划分澄清,侧重从历史经验中反观现实要求,在新的课题中加深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研究,以期开展更为立体、全面的研究。

五、关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研究的总结展望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厚成果,对从整体上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也存在着部分研究政治性特征较强、创新性不足、重复性高的问题,学理性研究还需增强;理论论述多、措施应用少,对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路径研究存在不足;综合性研究的数量较为有限、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和丰富研究方法。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学理研究还需增强

全面分析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部分学者更倾向对重要讲话进行描述性解读,研究成果的政治性较强和重复性较高,学理性阐述和论证略显不足,需要注重政治性和学术性的协调统一。此外,多数研究成果在内容上过于求全,对具体领域和重要观点的精细研究还较为薄弱,研究的问题性和针对性还不到位,对于核心领域还存在分析不足、研究不透、论述空泛等问题,亟需重点突破。比如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发展阶段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等其他衍生思想的关系问题,以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产生发展的时代条件问题,缺少深层次的学理分析。因此,学者们还需要在学科理论基础上进行更加专业、更具深度、更有高度的研究。[40]

(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路径仍需挖掘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并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关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现路径研究,部分学者也有涉及,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一定的路径选择。但是,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可视化的研究数量略显不足,提出的实践路径中有的较为宏大而忽视了具体落实,有的则较为空洞而偏离了现实,未能形成系统性与整体性结合、理论与社会现实真正切合的实践路径。另外,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过程中,关于是否存在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探讨也较少。因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路径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时代之问,从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着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增强学术研究的现实关照,推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实践路径的建构。

(三)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研究方法有待丰富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研究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大多采用文献研究法,探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涵特征、形成基础等基本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初期的研究要求。但是随着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仅仅依靠文献展开探究会使研究成果略微单一,缺乏理论创新。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应鼓励学者在正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采用学科交叉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综合性研究,推动该思想与更多领域深度融合、具体运用、有序推广成为该思想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学者们应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相关理论结合起来,增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形成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生成更多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所具有的独特风格。

猜你喜欢
内涵中心思想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思想与“剑”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挖掘习题的内涵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