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和时代价值*

2023-02-07 20:09舒光仕李婷婷
实事求是 2023年6期
关键词:调研总书记群众

舒光仕 李婷婷

(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1](P68)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不同场合就开展调查研究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形成了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调查研究、为什么要进行调查研究、怎样做好调查研究等根本问题,贯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只有在全面梳理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生成逻辑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和领会其中的内涵要义和时代价值,才能增强调查研究本领,提高调查研究实效,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各项工作稳步前进。

一、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报告、讲话、文章、批示等文献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发展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理论、历史、实践三重逻辑的支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调查研究思想的赓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的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来的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主张要通过“调查研究”来了解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他们虽未曾明确提出“调查研究”的概念,但其重视调查研究的思想内蕴于辩证唯物主义之中。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在实践中发展认识。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P134)他主张通过社会实践去区分真理和谬误。恩格斯深入基层调查英国工人阶级的具体状况,“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的工人交往”,[3](P273)深化了对于当时英国工人生产生活的整体认知,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着。马克思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4](P23)同时,恩格斯也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2](P291)列宁同样注重调查研究,强调只有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他强调:“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5](P26)综合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论研究、革命斗争等领域一以贯之的调查研究思想,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调查研究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意涵,成为了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理论源头。

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为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开展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有关调查研究的系列认识。毛泽东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通过细致密集的调研,写出许多调查报告名篇,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为党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支撑。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保持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邓小平强调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实际,亲自动手进行调查研究。“我们今后制定具体政策和解决问题,……要经过调查研究,把下面的意见集中起来,然后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政策,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计划,再到群众中去贯彻实行,并且在实践中加以检验。”[6](P306)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程中丰富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认知。江泽民认为,全党同志必须深入各个领域的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做好调查研究这篇文章,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7](P85)胡锦涛进一步指出:“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把握真实情况,我们才能在制定政策、谋划工作、解决问题时做到胸中有数。”[8](P95)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现实情况的周密调查研究。我们党依靠调查研究制定重大战略决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推向前进,为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形成奠定了理论根基。

(二)历史逻辑:中国传统文化中“调查研究”思想的继承创新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调查研究思想,为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调查研究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采风制度,《汉书·艺文志》记载“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意为君王依靠采诗官所采之诗体察民情民意,总结治国的得失,考查官员的政绩,以便作出相应的调整。春秋时期,管仲创作的《管子·问》篇中的“问”,又叫“问事”,现代语汇称为“调查”,其提出数十个要“问”的题目,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被认为是“最古老、最全面的社会调查提纲”。西汉刘向在《说苑·政理》中提出“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意思是耳朵听见不如亲眼看见,亲眼看见不如亲自去做,亲自去做不如亲手把它辨别清楚,强调了展开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宋代大儒朱熹强调“格物致知”,主张只有通过仔细观察、调查和实践,人们才可以获得对事物本质更加准确深入的认识。明末儒士顾炎武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强调学术研究要同国家实际、社会实践的需要结合起来,他的许多著作都是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反复考订而成。总而言之,重视调查研究、重视实事求是、重视践履笃行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主线和价值取向,并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调查研究思想演变的历史脉络,构成了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生成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的讲话、文章、访谈中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意蕴,多次对传统文化中调研观、知行观、践履观等相关思想进行论述,进而丰富发展了调查研究思想。其一,对于调研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墨子·尚同》),指出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其二,对于知行观的问题,“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核心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9](P39)其三,关于践履观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用“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同时他强调“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要求党员干部要善于实践,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调研思想为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提供了历史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调研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将其拓展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三)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个人成长、从政生涯的系统思考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本人的生活成长和政治实践过程密不可分。从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到党中央总书记,他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纵横跨越中国版图,始终传承和践行着党的优良传统,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树立光辉榜样、发挥引领作用。1969年1月,不满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梁家河村,了解到当地缺煤缺柴,于是他前后两次到四川学习调研沼气池的修建技术,回来建造了当时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观察到梁家河村水土流失严重、农田产量低的劣势,他组织带领群众筑坝造田、打大口井,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后来,习近平任正定县委书记期间强调“实实在在地调查研究一番”,用三年时间调研完了全县25 个乡镇、221 个村。接着,习近平一到福州任职,就以调查研究起步开局,深度调研限制发展的各种问题,将每年3月定为福州市的调查研究月,大兴调研以推动科学决策在福州得以蔚然成风。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用一年多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至少每周都会安排一次调研,围绕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这两个关键问题,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创造性提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依旧率先垂范、大力倡导调查研究,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干事路径,基于调查研究对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了科学解答。2012年12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顶风踏雪赶往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考察调研,吹响脱贫攻坚的号角。此后,他不断接访调研、访贫问苦、问政于民,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从十八洞村调研时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到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从主持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十四五”规划建议编制开展“网络问计”,从跨越三省市调研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到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课题再到整体调研东三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十余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躬身调研,不断认识国情、寻求规律、解决问题,不断丰富发展调查研究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法。

二、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做好调查研究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实践指向的新论断、新阐释和新回答,系统而深刻地阐释了调查研究的原则要求、价值立场、目标导向、实践路径,既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又回应了如何看、怎么办的困惑,实现了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从而形成了科学完备、辩证统一的思想体系。

(一)原则要求:摸实摸透真相,注重实际效果

调查研究要以事实为依据,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基层调研,为全党树立了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的光辉典范。他在阜平县调研时谈到“要看就要真看,看真贫,通过典型了解贫困地区真实情况,窥一斑而见全豹”,[10](P19)只有这样,才利于我们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出台政策措施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广泛听取意见,兼顾各方利益”,[11](P43)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是喊口号,要经过深入调研,结合当地实际,形成符合党中央精神的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11](P44)在陕西调研时强调“重要的是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情况、吃透问题、找到方法、总结经验”,[11](P47)始终将撸起袖子、俯下身子作为提高调研实效的关键一步,以事实为依据,时时处处把求实精神牢记于心、付之于行。

调查研究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注重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重视深入实际、了解实际。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12](P526)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直接到贫困户看真贫、扶真贫,直接听取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意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精准扶贫”,指出要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强调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在“精准扶贫”方略指引下,各地围绕着“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不断优化扶贫思路和扶贫措施,最终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调查研究,善于解剖麻雀,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吸取基层经验和群众智慧,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11](P43)因此,作为党员干部,只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符合规律、符合科学的各项政策、制度和措施,有效指导和推进各项工作。

(二)价值立场:坚持人民至上,走群众路线

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价值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气。”[13]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就是要在调查研究中倾听民声、尊重民意、汇聚民智、顺应民心。一是调查研究要倾听民声。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期望,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避免走马观花、坐而论道的“假调研”和“伪调研”,真心诚意倾听人民心声。二是调查研究要尊重民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改进调研作风,“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14]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尊重民意、把脉问诊,推动调查研究蔚然成风。三是调查研究要汇聚民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干部要甘当“小学生”,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学习借鉴人民群众的“真知识”“金点子”,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四是调查研究要顺应民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当前最大的民心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各种需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调查研究才能深入民心,充分彰显党的初心使命。

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不断提升服务人民群众本领的根本所在。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决策权。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观点,站稳人民立场,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道理,将群众路线贯穿调查研究全过程。一方面,在调研中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要下沉调研、扎实调研,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为群众身边大大小小的“问题”找到化解之招、破题之策。必须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在调研中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社情民意,掌握真实情况,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智于民。“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都应该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2](P58)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把调研结果转化为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目标导向:聚焦突出矛盾、解决发展关键问题

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1](P20)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必须聚焦突出矛盾,持续跟踪关注社会热点,聚焦重难点问题,有效打通堵点、破解难题,拿准吃透基层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切实把实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搞清搞透。因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线索应该贯穿于调查研究整个过程之中。首先,调查研究必须从当前社会中亟待解决的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出发,找准切口、找到出发点,让调研更有针对性。然后,把调查所收集整理的资料素材加以汇总归类,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以科学分析,深入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让调研更有科学性。最后,调查研究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其效能评价应该将是否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作为重要评判标尺,使调研更具实效性。

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必须清醒认识我国当前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当前,我们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但仍存在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1](P20)为切实解决上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了基于调查研究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的三类方法。一是以调查研究促进补齐短板。短板是指存在短处、有待改善的地方。补齐短板,意指对短处不足进行弥补改良,并要达到相关要求的标准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自己工作方面的短板是什么,以扎实的思路、举措尽快把短板补齐,避免各种各样的短板牵扯我们的工作、影响既定目标的实现。”[15]二是以调查研究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调查研究有助于掌握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从根本上增强改革举措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16](P38)三是以调查研究助力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学会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从基层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促进各项工作推陈出新、取得突破。

(四)实践路径:提高调研能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调查研究能力是衡量党员干部能力素养的重要方面,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17]他对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提出了提高“七种能力”的明确要求,其中第二种能力便是“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包括调查能力和研究能力,调查是前提工作,重在全面把握客观实际情况,通过在调研中获取和掌握实际的第一手资料;研究是关键环节,重在科学分析实际情况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入实际、了解情况、形成成果、转化决策、调整优化都是干部调查研究能力的重要内容。调查研究作为了解和把握客观实际情况的重要方式和有力手段,是提升领导干部能力素养的基础性能力。因此,党员干部要切实发挥作用,不是靠说了算,而是靠说的对,这就要求做决策、干工作、解难题都要坚持实事求是,把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养成坚持学习、深入调研的好习惯。

大兴调查研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作出的重要部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必须为完成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服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动员令。恰逢伟大时代,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心骨”,要秉承用心用情、唯真求实的工作态度,让调查研究发挥实效。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一方面,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也是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功,“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18]另一方面,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需要经过扎实调查研究才能细化为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任务,形成既符合党中央精神又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的落实方案,避免简单化、机械化、形式化地抓落实。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只有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真正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在服务决策、解决问题、推动落实上狠下功夫,才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三、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系统阐释和科学回答了什么是调查研究、为什么要进行调查研究、怎样进行调查研究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们党在对调查研究的认识和实践上实现了新的飞跃、进入了新的阶段,对新时代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思想、促进正确决策、密切联系群众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具有重要理论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引价值。

(一)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处理问题,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理论贯穿于治国理政全部实践之中;既系统分析了调查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重大问题,又创造性解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曾论述和涉及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一系列原创性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理论。

第一,创造性提出调查研究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等重大理论观点,深刻回答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目标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等重要论断深刻揭示出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调查研究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理论的进一步继承与创新,实现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与发展党和人民事业在方法论上的统一,为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等提供了思想引领与理论支撑。

第二,创造性提出开展调查研究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党员干部必须提升调研能力等新论断,系统回答了增强调查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自觉性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切了解群众需求愿望、创造精神、实践经验。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一定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19](P296)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调查研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深化了我们党对调查研究价值立场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哲学与群众史观的理论。

(二)为把握事物规律,促进正确决策提供有力保障

调查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14]调查研究是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可靠手段。事物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事物规律不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需要人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调研搜集的材料加以理性科学的分析,从而总结出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百余年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在不断调查研究、上下求索中,不断总结和深化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新形势下,唯有继续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三大规律,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调查研究,不仅是掌握事物客观规律的基本方法,而且是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20](P154)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实际情况,为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创造条件。换言之,调查研究是我们进行一切科学决策所必需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党在出台重要方针政策、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前,都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12](P58)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对于正确决策的重要价值,强调正确决策理应包含三个维度: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第一是科学决策。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更好为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服务。第二是民主决策。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决策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是要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广泛汇集人民智慧,真实反映群众诉求,努力使民主决策贯彻到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第三是依法决策。依法决策直接影响决策质量、关系法治权威,是正确决策的原则底线。党员干部应该敬畏决策权,善用决策权,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使得我们的决策符合宪法和法律要求,避免盲目决策、违法决策。

(三)为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明确思想指引

领导干部的作风既是引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重要风向标,也是人民群众观察党风的重要窗口。调查研究作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环节,代表着求真务实、以民为本的工作作风,忽视调查研究就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泥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取得重大成效,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一些地方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是不行的!这就是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21]这段讲话深刻阐明了通过调查研究改进工作作风的方法路径。第一,调查研究要杜绝形式主义。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站位,带头转作风,靠前指挥、率先垂范,必须彻底治理重形式轻落实、以形式代替落实等顽瘴痼疾,更好地引领和感召干部群众投身基层干事创业。第二,调查研究要杜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整而难治、禁而难绝的内在原因是官僚主义作祟,整治形式主义根治病灶首先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调研、经常调研,以调查研究求工作实效,带头发扬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

调查研究就像一座桥梁,既联通着信息与决策,又联系着党心与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将调查研究视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强调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路线,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练好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干部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为分析解决问题获取客观全面、真实可信的第一手材料,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头解决实际问题,将人民群众关心期盼的切身利益问题作为调查研究的工作核心,以调查研究推动改善党的作风和工作方法。同时,领导干部要把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作风贯穿于调查研究的工作实践中,向基层干部群众虚心学习请教,“善于换位思考,走进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22](P13)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为应对风浪考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行动指南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应对风浪考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新时代新征程上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如何科学认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做好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重大考验的准备,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都需要通过高质量调查研究深刻把握历史大势和客观规律,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不断推进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举措,如何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是关键问题。一方面,领导干部必须沉下去,深入做好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通过督查进一步推动工作落实,通过培养和总结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盘,[23]“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把学习和调研落实到完成党的二十大部署的各项任务中去”,[22](P14)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应增强做好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要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等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24]系统把握调查研究的原则、方法和环节,使各项工作举措符合基层实际和群众意愿,把调查研究成果切实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路举措和具体成效,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调研总书记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