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临床研究*

2023-02-09 03:35杨春莲马丁李黎
河南中医 2023年1期
关键词:胃轻瘫泻心汤半夏

杨春莲,马丁,李黎

巴中市中心医院,四川 巴中 636000

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常见并发症,是由于长期高血糖的刺激作用,导致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以早饱、恶心、嗳气、痞满、饮食后加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1]。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主要体现在控制血糖及恢复胃肠动力等方面,此类药物虽然对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不适宜长期用药,停药后易复发,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2-3]。糖尿病胃轻瘫属中医学“消渴病”“胃痹”“胃缓”等范畴,由脾胃气机升脾功能失调而致,临床治疗多以中药口服和针灸为主。针灸为中医学特色疗法,采用针刺穴位的方法可通过经络刺激的方式实现对胃肠节律信号的调节作用,温针灸是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联合艾灸,通过将热力传于穴位,发挥通经活络、益气活胃的作用[4]。笔者采用温针灸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0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脾胃气虚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45.8±12.4)岁;病程(28.6±5.6)个月;空腹血糖(6.92±1.16)mmol·L-1,餐后2 h血糖(9.58±1.24)mmol·L-1。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43.8±11.7)岁;病程(31.6±7.1)个月;空腹血糖(6.89±1.24)mmol·L-1,餐后2 h血糖(9.42±1.06)mmol·L-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5]中寒热错杂之诊断标准,以胃脘痞满、疼痛、遇寒加重、口干口苦为主症;以纳呆、嘈杂、恶心、便溏、肠鸣为次症;舌质淡,苔黄,脉细滑,主症2项加次症2项,结合脉诊和舌诊即可确诊。

1.2.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罗马Ⅳ标准解读》[6]的诊断标准,并结合其他辅助性检查项目综合判定。

1.3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血糖控制水平一般,胃肠功能紊乱持续时间不少于2个月,近2周内未服用其他促胃肠动力药物;患者对本研究方案所采用的药物无禁忌证;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并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病例排除标准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患者胃肠动力紊乱者;合并肠梗阻及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有其他器质性病变,服用其他药物可能干扰研究结果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妇女;肿瘤患者。

1.5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按照其基础疾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包括糖尿病治疗宣教、依从性、康复运动等多种形式,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合理选择口服降血糖药或者胰岛素,以积极控制血糖,待患者血糖基本稳定后进入针灸治疗阶段。

对照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具体药物组成:半夏10 g,黄芩9 g,干姜9 g,人参9 g,炙甘草 9 g,黄连3 g,大枣4枚。以上处方经医院药剂科调配,煎药后分装成,每袋200 mL,每次1袋,每天2次,连续服用30 d。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气海、三阴交等,其他穴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辨证增减。针刺得气后留针,将2 cm左右的艾条套在针柄处,同时做好针刺部位的防护,避免艾条灰烬散落对皮肤造成烫伤,每个穴位点燃艾条3次,30 min后起针,患者每针灸治疗5 d,停2 d,连续治疗30 d。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胃脘痞满、口干苦等主症按照其轻重程度分别计0分、2分、4分、6分;纳呆、便溏、嘈杂等次症按其轻重程度分别计0分、1分、2分、3分[7]。

1.6.2 胃肠激素水平采用荧光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血管活性肽(vasoactive peptide,VIP)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水平[8-9]。

1.6.3 胃动力学指标采用实时B超胃窦单切面法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收缩频率、胃排空时间、胃排空率等胃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10-11]。

1.6.4 胃电图指标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电振幅、胃电频率等胃电图指标变化情况。

1.7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率>70%;有效临床症状好转,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率为30%~70%;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者加重,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率<30%。

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

2 结果

2.1 两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有效率为81.67%,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GAS、MTL高于本组治疗前,血清VIP、CCK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2.3 两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治疗前后胃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胃收缩频率、胃排空率高于本组治疗前,胃排空时间短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治疗前后胃动力学指标比较

2.4 两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治疗前后胃电图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胃电振幅、胃电频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治疗前后胃电图指标比较

3 讨论

“糖尿病胃轻瘫”的概念是由Kassander在1958年首次提出,又称为“胃麻痹”或“胃潴留”,根据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症状,中医学将糖尿病胃轻瘫归属于“痞满”“呕吐”等范畴[12]。糖尿病胃轻瘫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可能是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水平较高,机体植物神经调节失衡,胃排空速度被高浓度的血糖抑制,其排空速度降低,胃肠排空速度的下降又可导致患者血糖控制不稳,恶性循环导致病情恶化[13-14]。目前,对其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尚不明确,多认为可能与其高血糖、自主神经病变、胃肠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15]。温针灸借助艾灸的火力,经过经络腧穴传输作用及信号通路的负反馈作用,促进胃肠经气的运行,改善胃肠传导动力及胃肠功能紊乱的状态[16-17]。

半夏泻心汤为张仲景《伤寒论》经典方剂,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糖尿病胃轻瘫的病机为脾胃升降失调,中焦气机阻滞。半夏泻心汤中以半夏消痞散结、降逆止呕为主要功效,为君药。黄连、黄芩苦寒降泻、清热燥湿;干姜温中散寒、温中止呕,为臣药,以增加加强清热之功,增强君药降逆之效。大枣、人参温中补气,以加强气机升降,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方随法变,药因证异,诸药合用,共奏开痞散结、调畅气机、平衡寒热之功[18-19]。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20-22],半夏泻心汤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调节胃肠蠕动,如升高P13k表达水平,降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雷帕霉素靶蛋白、表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加速病态细胞的凋亡,逆转胃肠病变进程,也可增加机体免疫、调控血清炎症因子,下调内皮素、胃泌素-17的表达,进而发挥修复胃黏膜的作用。

三阴交穴具有调补肝、脾、肾三经气血,调节内分泌功能的作用,特别适合胃功能虚弱证者;足三里为阳明经之合穴,刺激该穴位可发挥多重功效,对胃肠功能提升和血糖的调控均有一定作用;中脘属奇经八脉之任脉,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内关位于前臂内侧,针刺内关穴有助于改善消化系统疾病所引起的胃胀、胃痛;太冲属足厥阴肝经,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气海具有补气健脾、调理下焦、培元固本的功效。

综上所述,温针灸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胃肠激素水平,提高胃动力指标。

猜你喜欢
胃轻瘫泻心汤半夏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经口内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胃轻瘫研究进展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邱保国教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经验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
理中化痰丸加味治疗糖尿病胃轻瘫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