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散正气思想探微*

2023-02-09 02:21邓泽之蒲玥衡金钊尤耀东
河南中医 2023年1期
关键词:藿香中焦外感

邓泽之,蒲玥衡,金钊,尤耀东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正气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正气理论的扶正祛邪法为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删补名医方论》言:“藿香之芬,和胃悦脾,名曰正气,谓正不正之气也。”方中正气二字在于“正不正之气”,主要强调了祛邪的必要性。笔者基于藿香正气散的理法方药,从扶正、调气机、祛邪三方面拓展其正气内涵,旨在阐明中医正气思想在藿香正气散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对临床的具体指导意义。

1 正气述略

正气在发病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素问·刺法论》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决定发病的主导因素,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在此发病观的基础上,中医确立了一个基本治则——扶正。扶正并不仅限于补益之法,其含义大体可分为三,其一,补正气。正气充盛于内,自然不易受外邪影响。《张氏医通》曰:“治虚邪者,当先顾正气,正气存,则不致于害,且补中自有攻意。”补正气又可二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若是气不足而精充足,应将精化为气,即将阴化为阳;若气不足且精也不足,精亏则气衰,应补充阴精,即补阴,使正气生化有源。其二,恢复正气正常的运行秩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机升降出入正常,气化正常,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1]。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使正气没有在相应的部位发挥功能,导致局部的虚证,此时的扶正,最重要的是疏通气机,使之恢复正常秩序,即是以通为补[2]。其三,祛邪。张从正提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邪气与正气是对立存在的一对因素,邪正斗争,正气必然损耗,在疾病的后期,常常出现邪虽祛但正已虚的状态。因此,祛邪之法,从长远来看,仍是为了扶正[3]。

2 藿香正气散中正气思想

藿香正气散原名藿香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文曰:“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临床用之,当紧扣其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特点[4]。藿香正气散之证无论外感内伤,均属中气不足而受邪。素体脾胃虚弱者,邪气从口鼻入,阻碍气机,气津运行不畅而湿浊自生,此属表里同病;或无表证者,因饮食不当致脾胃运行受阻,气、津布散不畅、升降失调,而致中焦气滞津停,内湿得生。四时不正之气皆可得此证,故今用之者,不应拘泥于暑湿外感证。方中君药藿香芳香醒脾,其性辛温,外可解表散邪,内可辟秽化湿,和中止呕,表里同治[5]。《药性赋》谓之:“可升可降,阳也。”故其兼有调畅气津之用,作用最为全面。紫苏、白芷、桔梗味辛而长于行散,开宣肺气,使上焦气机通畅,既有治未病思想,避免中焦气机不畅影响上焦卫气的宣通,也有利于中焦气机的恢复;同时桔梗宣肺,引清阳之气上升,半夏辛温降逆,一升一降,可调畅中焦气机;厚朴、大腹皮宽中下气,行中焦之滞,《药性赋》谓厚朴:“其用有二:苦能下气,去实满而泄腹胀;温能益气,除湿满散结调中。”《景岳全书》提出大腹皮能“逐水气浮肿”,故两药能行里滞,使邪有出路。半夏、陈皮理气化湿,消已形成之积滞、痰浊,复胃气升降而止呕;因外邪伤人、湿浊内生均由于中气不足,故用白术、茯苓、甘草健脾以扶正,以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该方如此配伍,表里上下兼顾,邪祛而正安,其治湿之法体现了芳化、燥湿、淡渗之法,中焦失运之气津为病,皆可据此化裁[6]。

3 从正气角度浅析藿香正气散的临床应用

3.1 藿香正气散的内治拓展

3.1.1 时疫温疫不同于普通外感,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明确提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又可又云:“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谓横连膜原是也。”认为异气通过口鼻传播,且不遵先表后里之规律[8]。故“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时疫初起以疏利为主。”治疗时疫,当不循解表常法,在时疫的早期阶段,应以疏利为法。吴鞠通《温病条辨》云:“温疫者,疠气流行,多兼秽浊。”针对以湿为主要特征的初起时疫,藿香正气散芳香而疏表畅中、甘淡而疏里渗下,可助气机通行,三焦畅达,腠理开通。疫病的治疗虽以祛邪为第一要义,但在整个病程中亦要重视扶助正气,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云:“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9]藿香正气散内可扶中气、健脾运,外可散寒祛湿,正邪兼顾,对于时疫初起湿邪郁肺或脾胃之证,可有良效[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温疫”范畴,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以对症治疗、控制并发症为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性为湿、毒[11-13]。藿香正气散长于祛湿,且具有扶正祛邪、恢复气机正常升降的功能,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有积极意义[14-17]。杜海涛等[18]研究发现,藿香正气汤中有五种小分子成分与新冠病毒3CLpro结合良好,网络药理学初步预测藿香正气汤的抗病毒途径可能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病毒复制。邓燕君等[19]分析藿香正气口服液潜在分子机制,认为其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作用。藿香正气散长于表里上下分消、升清降浊,但解毒之力不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毒”之性难免有病重药轻之嫌,但其“正不正之气”的组方思想和配伍特点仍对“湿疫”的治疗有重要借鉴意义。

3.1.2 内伤杂病藿香正气散不仅仅可以用于治疗暑湿外感,在内伤杂病中的应用也极为广泛。如口臭因素体脾虚或滥用寒凉而致者,常因湿邪作祟而缠绵不愈、反复发作,可给予藿香正气散,祛内外之湿,扶中焦正气,调中焦气机,使清浊自分,浊湿无源可生则邪无以依附[20];头痛属中焦气虚,水湿停聚成痰,上蒙清窍,或中焦升降失宜而致清阳不升者,予藿香正气散可化痰湿,助中运,使清阳得升,除头痛之急,治头痛之本;胸痹因中焦升降失宜致上焦卫气宣发布散异常者,或因气津停聚影响血行者,治以藿香正气散除湿化痰,调畅气津,津行血自行,胸阳得振,胸痹自除[21-22];寒哮因寒邪入里或阳虚内寒而致津液内停,凝结为痰,上客于肺者,治以藿香正气散,外能疏散表邪,内能芳香化湿,表里兼顾,疗效甚佳[23];急性肠胃炎因外感寒湿或内伤饮食致寒湿中阻,清气在下者,此方能祛寒除湿,疏散表邪,调畅气机,使清阳得布、升降和宜,故临床疗效显著[24-25]。藿香正气散在内治之中运用广泛,究其原因,在于其顺应了人体正气攻邪的趋势,疏通气机,调动人体正气祛邪,是助正而非单纯补益。藿香正气散的正气思想也可以运用于临床的其他疾病论治中,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3.2 藿香正气散的外治妙用《理瀹骈文》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在中医外科疾病中,湿为重要的致病因素。湿邪内侵皮肤可发为湿疮、脓疱疮等。若脾胃虚弱,水液不得运化而内生痰湿,也可发为粉刺或瘾疹等。藿香正气散运用于此类以湿为主要特点的皮肤病,可以通过恢复局部气机、给邪气以出路而达到恢复局部正气的作用。

3.2.1 湿疹湿疹又名湿疮,以皮损有湿烂、渗液为临床特点[26]。《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谓:“浸淫疮,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湿疮的发生,或因先天禀赋不足,肌腠不固而感邪,风、湿、热郁于肌肤而为病,或因脾胃不足,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外发肌肤而为病。临床治之,法当辨证论治。因脾胃不足而生内湿者,藿香正气散可化裁而用之[27]。也可用于湿疹的外治,当皮疹尚未破皮时可用棉签蘸藿香正气水,直接外涂于皮损区;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破皮、有明显的渗出液时,可改用藿香正气液湿敷。局部外用藿香正气散,药力直达病所,一能祛邪,疏散在表之风湿之邪;二能疏通,宣通肌腠郁闭之气机,邪祛正安,气机得通,则正气流转。

3.2.2 粉刺粉刺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颜面、胸背等处。《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劳汗当风,寒薄为渣,郁乃痤。”可见本病治疗的关键为开郁[28]。若因脾虚失于运化,痰湿内生,阻于脉络而发者,皮疹多色黯或形小,散漫分布,痛热不甚。此类患者可在内治的同时将藿香正气水涂于粉刺处。藿香正气水中的风药与酒精性辛,可以调畅局部之气机,开其郁结;郁结一解则气机通畅,气机通畅则邪有出路,如此,配合方中解表祛风除湿之品,透发其在表之风湿之邪,则局部正气得复,气机得通而卫表得固,则邪无停留之窠臼,故可收良效。

4 小结

藿香正气散一方很好地体现了中医学的正气思想,其运用不应局限于暑湿外感之证,要结合正气二字,将正气思想贯穿于临床运用之中,方能“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方而不泥其药”。

猜你喜欢
藿香中焦外感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藿香正气散——感伤岚瘴俱能除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支楠教授治疗外感温热病经验
简化测定藿香正气水中3种成分的含量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