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XX文学(学)”的分析探究①

2023-02-11 21:16高立明
关键词:流行语民众社交

张 涵 高立明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46)

2020年度热词“凡尔赛文学”流行于各大社交平台,网友们称之为“凡学”,即说话人用看似苦闷的情绪、低调的语言不经意间进行了欲扬先抑的炫耀,这种幽默的话语表达拉近了说话人与听话人彼此之间陌生的社交距离、缩短了烦琐的社交时间、降低了复杂的社交成本。这种流行化的表达方式能够消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因阶层固化、高压生活带来的焦虑,增加人们社会关系的亲密感,从而得到人们的喜爱并争相模仿。因此继“凡学”后,网友们运用发散性的思维和实际生活需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XX文学(学)”式新型话语结构,同时借助各种互联网平台和各种新媒体传播后,成为新型的网络流行语。

一、“XX文学(学)”的结构探究

“XX文学(学)”是由词根和词缀两部分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即由不定项“XX”和定项“文学”组成,其中“XX”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多音节词,并决定整个偏正结构的意义。

(一)名词+文学(学)

如,“废话文学”“丫头文学”“鬼打墙文学”。基于网络赋义,“废话文学”是指没有任何实用意义的文字表达,其活跃于视频软件bilibili的评论区,表示一堆看似有用而毫无实际意义的话,如例1;“丫头文学”是指普通男性在追求女性时狂傲盲目自信的语言行为,产生于微博网友晒出来的被男性追求时的聊天记录,如例2;“鬼打墙文学”是指倒装式的毫无逻辑的话语表达,起源于自媒体人萝贝贝对某种网络语言风格的归纳总结,如例3。

例1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bilibili)

例2 “丫头,别嘴硬了,眼神是不会说谎的。”(微博)

例3 “家人们啊,咱就说,整个一个大无语。”(微博)

(二)形容词+文学(学)

如,“卑微文学”“油腻文学”“萌学”。基于网络赋义,“卑微文学”是指说话人在面对自己追求的人或物时无限放低姿态的言语行为,流行于抖音微博段子,如例4;“油腻文学”是指说话人在社交时浮夸自大的语言行为,常被用于异性刚相识时的交流,如例5;“萌学”是指说话人交谈时可爱撒娇式的言语行为,因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而流行于网络,如例6。

例4 “不想聊就不聊了呗,摆什么臭架子,觉得自己很帅、很牛吗,嘿嘿,巧了,我也这么觉得,明天继续舔你,我的宝。”(抖音)

例5 “头像是我,是不是被吸引了。”(表情包语录)

例6 “中国娃娃风的琦琦子可爱中也不失飒气。”(微博)

(三)动词+文学(学)

如,“发疯文学”“糊弄文学”“嗑学”。基于网络赋义,“发疯文学”是指说话人通过胡言乱语进行宣泄情绪的话语表达,起源于网友与客服间的聊天语录,如例7;“糊弄文学”是指说话人以敷衍懒散的态度表达自己对人或事的看法,起源于某品牌的官方运营话语,如例8;“嗑学”是指观众对于影视中或生活中的情侣的旁白式话语输出,流行于各种综艺和影视剧,如例9。

例7 “谁在乎啊笑死当初说这句话的我现在半夜睡不着想到你不退款处理在乎得要命起来嚎……”(微博)

例8 “咯咯咯咯哒。”(微博)

例9 “cp如果是假的,无所谓。但万一有一对儿是真的,造福。”(综艺《吐槽大会》)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XX文学”表达灵活、意义明确、特点突出,其中“XX”以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为主,点明整个结构的中心意义。如例1“废话文学”的标志是句子中相同词语的重复出现,例4“卑微文学”的标志是句子中出现“宝”,例7“发疯文学”的标志是激进的情感和疑问语气的表达。关于文学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斗争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与传统的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不同,网络流行语“XX文学”中的“文学”更多的是指一种文字表达风格,具有抽象和象征意义,与前些年的网络流行语“XX体”相像,“XX文学”主要是依据中心词的特点和句子的表达情感来定名,在流行语结构中“文学”的使用少了严肃感和学理性,多了活泼感和随意性,易于成为常用的口语表达。

二、“XX文学(学)”的流行原因分析

(一)语言本体原因

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事实上,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任何表达手段,原则上都是以集体为习惯的,或者说,是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例如那种往往带有某种表情的礼节符号也仍然是依照一种规矩给定下来的。[1]以怎样的语言表达怎样的内容没有限制和规定,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决定了语言系统的开放性,词语之间的搭配组合没有固定的框架约束。网络语言的流行也是基于民众的普遍使用,并默认其有合理的存在理由。如流行语“emo文学”,来源于英语单词“emotion”,《牛津词典》解释为“强烈的感情;激情;情感;情绪”,今天网友们用其来表示自己的低落消极的负面情绪,如“emo住了”“狠狠地emo了”等。具体而言“emo”是基于网络传播而流行起来的,没有表达内容的限定,根据不同的语境显示不同的内涵,体现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如“我emo了”可以代表“我不开心了”“我难过了”“我抑郁了”等。

2.类比原则

网络语言是汉语的一大变体,类比是语言创造的原则。类比必须有一个模型和对它的有规则的模仿。类比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其他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规则构成的形式。[1]语言的类比原则加速了互联网语言的产生和流行,基于语言的类比原则,网络语言的可复制性和易搭配性不断增强,进而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用频率不断提高,从而成为时代的流行语,今天在各种社交平台很容易看到网友们创造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XX文学”。民众基于对“凡尔赛文学”的模仿,促使此类网络语言毫无节制地产生和泛滥,而至于这种语言模型的模仿会扩大到何种地步,我们无法预测。

3.语法化机制

13世纪元朝著作《六书正伪》:“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之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证明词语语法化很早就出现了。我国语言学家沈家煊认为“语法化”是指语言中有实际意义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2]在现代汉语中义项丰富的名词、动词等在词组中成为位置固定、意义弱化的词缀,汉语中常见的名词后缀有“头”“子”“性”,它们的实词意义被大幅度虚化,多是表示整个词的词性。今天的网络流行语“XX文学”中的“文学”本是义项丰富的名词,根据语法化中的降类原则和频率原则可知流行语结构“XX文学”中的“文学”降为了次要词类,词语框架中的“XX”才是词组的重点,同时“文学”在此类结构中的高频使用也加剧了它本身意义的虚化,促使“文学”一词在该结构中语法意义加强。

4.模因论

模因是英国生物学家查理德·道金斯创造的一个词语,模因的性质就是要不断地复制、创新、感染和传播,复制和突变是模因的本性,人类的思想、言论和行为都是可以成为模因的。[3]而判断网络语言模因的基本依据就是模仿和流行,在网络时代某个瞬间发酵的事件成为网络语言迅速更新的源头。从2020年的“凡尔赛文学”到2021年的“鬼打墙文学”,可以看出人们默认了“XX文学”这一新颖的流行语言结构,语言作为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承载着说话人彼此间的思想传递、情感表达、经验分享等作用。网络流行语“XX文学”产生的速度之快、内容之新颖、传播之广泛,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一时的强势模因。基于相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同的语境、不同的使用心理、不同的语言习惯,人们又在“XX文学”模式下衍生出各种个性化的表达,“保镖文学”“杰克苏文学”,以故事主人公的职业或突出的特色的言语行为为主要表现内容。

(二)社会因素

1.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文化是一种社会亚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核心的一种崭新的文化,网络极大地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4]网络社交环境的自由性强化了人们对语言使用的灵活性、促进了人们思维的开放性、加速了社会信息的传播性。今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状态可以用网络流行语“996”和“内卷”来形容,即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严重的精神内耗。如何缓解社交烦恼和情绪焦虑,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我定位和自我价值成为大家面临的一大难题。虚拟的网络环境为大众创造了一个轻松的语言环境,在互联网社交中大家通过突破传统的语言模式,塑造新的话语表达模式来获得话语权。

2.民众的心理诉求

(1)娱乐心理

例10 “请问老者,这城门上写的是比丘国怎么改成小儿城了呢?”

例11 “原本呐,这是比丘国。这如今呢,改名小儿城了。”

例12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以上语言例子分别出自明代作家吴承恩的作品《西游记》和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作品《秋夜》。这些文学作品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但其语言往往晦涩难懂。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状况,同时标志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今天民众对于各种网络流行语的熟练使用,使得这些作品再次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大家称这些作品为“废话文学”的代表,即仅凭作品中有相同文字重复出现的现象,就定义此类作品为“废话文学”,并直接认为在一段话中后来出现的相同的文字内容为无效信息,这种直白的理解思维实际上是民众求简和娱乐的心理映射,它不要求读者拥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文学素养,打破了读者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必须咬文嚼字的隐性规定,增添了语言对话中的趣味性和易读性,打破了以知识水平划分的社会阶层,促进文化的向下兼容,使得大家都可以看懂这种浅显的话语表达。

(2)求异心理

“XX文学”作为一种流行语表达在听觉和视觉上都增加了语言使用上的新鲜感,消除了传统语言结构带来的审美疲劳。网络流行语是20世纪以来伴随互联网科技发展产生的语言变体,主要使用阵地是各种社交软件和新兴媒体。青年一代是网络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也是网络语言最重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他们能快速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能捕捉社会中的敏锐信息;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在语言使用上以不同于常规用法的表达来创造一种个性化的语言范式,赋予传统固定的语言结构陌生感,并试图发展成社会中的流行因素。“家人们,就是说,咱也跟个风”这种“鬼打墙式”的文字因其怪异性、创新性迅速在网络中掀起一股模仿热流,这些语言甚至毫无逻辑毫无内涵,仅因其使用起来幽默、奇特就演变成一种流行的时尚语言。

三、“XX文学(学)”的语用价值阐释

(一)积极影响

1.缓解社交压力和生活焦虑

网络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虚拟环境,人们的不满和焦虑可以在网络空间得到释放,同时网络交往和语言使用的锻炼,为实际生活中的社交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发疯文学”是由一位网购者发给商家的大段言语错乱式的催货信息而产生的,“大列巴文学”的产生是一位网友买到了坚硬而难以食用的大列巴后,在网络上连发数条微博吐槽自己的不满。互联网加速了当代人的生活节奏,人们基于生活的经验和纯熟的文字运用技巧,促使流行语“XX文学”的诞生,这也是民众积极社交的表现,现代语言的强表现力和高包容性为民众使用拓宽了交往空间,为民众宣泄情绪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2.促进个人多元化发展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指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习得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可以从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和语言运用技巧判断其社会化程度。网络是当代多元化社会发展的一个强劲因素,民众在网络交往中极易凭借独特的语言风格获得多元化发展。以“XX文学”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是人们在社会化中自觉主动发展出的新型网络文化。“蓝瘦香菇”“YYDS”(永远滴神)等谐音词、字母缩略词都是时代发展和网络互动在语言中的反映。一些群体借“XX文学”的流行表达一跃成为网络红人;一些人以此为契机创造了“XX文学”语录、“XX文学”文案、“XX文学”表情包等,既为自己带来了经济效益,又增添了社会语言生活的活力。由导演陈凯歌发展出来的“阿瑟文学”再次增加了其儿子的网络流量和商业价值;“发疯文学”使得经典琼瑶剧的演员再度在网络翻红,引得无数网友争相模仿。

(二)消极影响

1.导致民众的盲目跟风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宽,社会价值观和彼此之间的互动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个人早期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很容易受到冲击。从不同形态的网络流行语可以看出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奥利给”“冲就完了”等反映的是民众积极乐观、不畏困难的韧劲和勇气,而“XX文学”模式的流行语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网友们戏谑、懒惰的态度,对于语言价值观尚未构建的人群来讲,会造成盲目跟风,长此以往必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消极的价值观,以“糊弄文学”为例,固定模式的文案毫无感情可言,语言交流也会失去应有的意义。

2.造成语言失范

网络流行语是民众对语言的重新利用和组建,其结构、语义、使用是否合理有待考究,其产生更新速度之快、内涵之新奇也可能导致有些人患上“现代语言表达综合障碍”,被戏称作“当代语言艺术家”,即不了解新式语言的内涵和使用场合。同时网络流行语普遍的跨性别、跨年龄、跨辈分的特点,极易造成民众在现实生活中身份的混乱,进而对民众之间正常的社交产生影响,造成语言失范问题的产生。

四、结语

索绪尔指出,语言是组织在声音物质中的思想,从心理方面看,思想离开了词的表达,只是一团内有形性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1]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和思维的主要工具,“XX文学”的流行是互联网语言变异的体现。今天语言系统的开放性特点更加鲜明,各种时代词语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严格的规定极容易产生语言滥用的现象,网络流行语传播广泛、使用人数庞大,更需要语言文字工作者提供一定的语言使用标准,需要媒体工作者传播正确的语言价值观,需要民众加以分辨地使用语言,从而共同促进语言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流行语民众社交
社交之城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社交距离
大学流行语考察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巧借 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