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①

2023-02-11 21:16邵学军王斯漠
关键词:作弊诚信学术

邵学军 王斯漠 于 杨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136)

一、研究背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诚信是个人精神层面的价值准则,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诚信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诚信不仅是对个人道德品质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还是国家建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也是我们要去践行的。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行为规范,也是其他一切道德品质的基础。但在当今,部分人却连最基本的道德品质都舍弃了,社会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许多诚信缺失的现象。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被誉为纯净“象牙塔”的高等学府中亦出现严重的诚信缺失的问题[1]。大学生应是言而有信、积极乐观的,但随着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负面评价也有所增加。因此,高校要更加注重大学生诚信教育。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是掌握新技术,学习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因此分析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从而发现诚信教育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诚信危机表现

当前,社会中部分人群基于“求利心理”,不顾行为规范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导致社会诚信危机加剧,大学生也受到影响,诚信水平呈现下滑趋势,诚信危机显现。具体表现为:

(一)学术诚信缺失,存在学术失范行为

通过调查以及查阅文献了解到,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问题比较严重,并且作弊的手法花样百出、层出不穷,尽管各高校对考试作弊的行为会给予严肃处理,但仍有学生“顶风作案”,出现考试替考、夹带、传答案等作弊现象。

除了考试作弊,更严重的便是学术抄袭。前些年,著名的“翟天临知网”事件引起了教育部门对学术造假、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视。即便对于学术不端的行为我国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以遏制其发生,但在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想要抄袭的学生仍有办法找到“门路”。比如:改变其他学者观点的语句顺序以应对查重、将许多人的观点简单拼凑、进行“学术武装”等,可谓防不胜防。

(二)经济诚信缺失,存在拖欠贷款行为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问题,提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此,政府会通过银行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缓解学生家庭承担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的压力,这项助学政策,帮助了数以万计的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2]。然而,并非所有得到帮助的人都会心怀感恩,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将助学贷款“抛之脑后”,将还款日期一再延后甚至不还。在各高校的财务处或学生工作处网站上,发布的学生欠费催缴工作的有关通知屡见不鲜。这种拖欠助学贷款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学生自身的信用记录,还会影响社会大众对大学生的印象和评价。

(三)社会交往诚信缺失,存在简历造假行为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增加自己简历被用人单位选中的机会,从而选择简历造假,夸大自己的能力,但这种行为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在因为“简历漂亮”而进入面试环节时或是侥幸入职后,依旧会暴露出自己的缺点,被用人单位发现简历造假。这不仅降低了与其同一学校毕业生的可信度,还会为自己以后的就业埋下隐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已迫在眉睫。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已经针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及政策,但想要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体系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完善的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挑战,具体表现为:

(一)大学生主观上缺乏诚信意识

上文提到了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诚信缺失的行为,比如:考试作弊、学术不端、拖欠贷款、简历造假等。为此,高校也实施了各种措施以减少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发生,比如考试作弊一经发现会严肃处理、学术造假一经发现会收回学生已获得的学位证等。但大学生在主观上缺乏学术诚信意识,导致他们自身对诚信教育工作不配合,即便知道自己的失信行为会受到处罚,依旧选择知错犯错。

一方面,大学生学术意识淡薄,学术问题意识缺乏,道德评价能力不足,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再加上学术诚信监督机制、学术失信惩戒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大学生的学术意识淡薄,学术积累能力薄弱[3]。另一方面,学生并没有将学术诚信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要求,也就不会将学术诚信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这使得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体系建设面临着“制度完善后,实施对象不遵照制度执行”的问题。

(二)高校实施诚信教育的力度不足

首先,高校在学术诚信上对学生的教育不够。西方的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入学诚信教育,在学生刚入学时就会让其签订诚信合同或是进行诚信宣誓,以书面或口头的承诺形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让学生从一开始便意识到遵守学术道德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而我国很少有高校会对学生进行入学诚信教育,只有部分高校会在考试前宣传诚信考试的重要性,让学生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等,对于诚信教育的力度不足。

其次,据了解,我国的多所高校在学生就读期间并没有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学术规范课程。高校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没有重点说明学术规范的重要性,造成大学生对于学术规范知识知之甚少,无法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就不能将学术规范作为指导自己的行为准则。

最后,各高校对于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的惩罚成本过低。尽管高校对于毕业论文的审核十分严格,但对一些专业课程的结课论文审核要相对宽松很多,学生撰写的论文只要达到规定的查重率标准甚至不查重,论文的内容符合结课要求就算“过了”。同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第五十七条指出:除开除学籍处分以外,给予学生处分一般应当设置6到12个月期限,到期按学校规定程序予以解除。解除处分后,学生获得表彰、奖励及其他权益,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而这一规定表示学生在作弊后即使接受了处分,但处分会在6到12个月后解除。这会让部分学生认为即便作弊被发现,处分到时间也会解除的,对自己的影响不大。由此可以看出,惩罚成本过低会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侥幸的心理,选择在考试中作弊。

(三)社会不良风气加剧“诚信危机”

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笔者认为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诚信环境不良的问题,从很多学者的观点及研究都可以看出环境对于人的行为影响有多么大,但环境问题却一直被忽视。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重重压力,部分行业的发展受阻。因此,人们的“求利心理”变得更加严重,只注重眼前利益,导致各种失信现象的出现。

在这样一种“利益至上”的社会环境下,社会的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诚信观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学术诚信方面尤为明显。部分大学生可能是为了奖学金的评定或是其他原因,找人代写论文以获得课程的高分成绩,或是随意复制粘贴他人的论文内容,拼凑出一篇“自己”的论文,其他学生也可能会被这种不劳而获的行为影响到学术诚信。因此,社会环境不良的问题给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体系建设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着大学生主观上缺乏诚信意识、高校对于诚信教育的实施力度不足以及社会风气不良使得诚信危机加剧等挑战。如果这些现象一直得不到解决,将会直接影响高校在社会大众眼中的形象,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诚信发展。因而大学生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四、对策及建议

(一)学生层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提升“自我诚信认知”的高度

思想对人的行为起指导作用,要想解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应从其思想观念上入手。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对人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其以后的行为判断。大学生应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学会反思自己,即便做不到“吾日三省吾身”,也应定期进行必要的自我批评,反思自己近期有没有不诚信的行为发生,发生了我们要如何改正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诚信行为相结合,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做到诚实做事,真诚待人,使自身逐渐形成良好的作风习惯。

其次,重视文化对人的影响。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提高自身的诚信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自身修养。认识到学术不端、考试作弊这种失信行为的不可取性,自觉进行诚信行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于“自我诚信”的认知,使其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逐渐将“诚信”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最后,大学生应正确看待“侥幸心理”。前文已经提到过思想对人的行为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侥幸心理”的影响,大家都会觉得自己的失信行为不会被发现,认为“自己做得很隐蔽”“运气不会那么差”等,将失信行为被发现这种情况当成小概率事件,致使大学生出现“学术抄袭”和“简历造假”等情况。因此,大学生更应该学会正确看待“侥幸心理”,学会从过往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坚决摒弃侥幸心理,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学校层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营造诚信校园氛围

首先,高校应建立健全诚信教育制度。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多个位置设置有关诚信教育的宣传橱窗或是在校报上设置“诚信读物”板块;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及朋辈群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在校园内定期评选出学生中的“诚信模范”,并选出诚信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明确奖惩机制,并将诚信档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奖学金挂钩,比如可以规定在本学年没有失信行为的学生才能评定奖学金,让学生知道诚信行为的重要性。

其次,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可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在新生刚入学时便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第一课”,与学生签订“诚信协议”或是进行诚信宣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基本的诚信意识。在之后的思政教育课程中也可以融入有关诚信的内容,创新课堂授课方式,加深学生对诚信思政教育的印象,从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诚信观念。发挥“名人效应”,邀请知名度高的诚信模范到学校开展诚信讲座,使学生受到感染,能够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

最后,高校在进行诚信教育时应多重视学生思想状态的转变。当代大学生是受新时代、新思想影响的新青年,其思想多元且处于发展变化中,因此高校的诚信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思想状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优化教育方式,尽量减少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多做引导工作,使学生能自觉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夯实学生的诚信基础。

(三)社会层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们遇到的许多问题不完全是由个人原因引起的,社会环境也是影响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公民个人、社会群体的诚信建立主要受社会诚信中的道德观、诚信观所支配[4]。因此,想要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不能忽视社会诚信环境的重要作用。

首先,应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美德教育,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其次,要打造诚信政府,加强政府的公信力,使人民信任政府,从而使之起到表率作用。政府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应加强公职人员的作风建设,杜绝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5]。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大力宣传诚信道德模范的事迹,可以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对诚信道德模范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充分发挥榜样对于社会大众的示范作用,引导全体人民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向道德模范看齐,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最后,加强对公民诚信档案的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立法维护诚信。政府可以在社会诚信的建设过程中,鼓励诚实守信先进者,惩罚违信失信者。比如,公民被纳入“失信”名单后,会被禁止银行借贷、禁止部分高消费行为等,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及失信代价,强化大学生对诚信品质的坚守,有效营造良好的诚信社会环境[6]。

猜你喜欢
作弊诚信学术
作弊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有人要你帮忙作弊怎么办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没作弊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