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路径研究①

2023-02-11 21:16
关键词:高质量育人思政

戢 颖

(云南开放大学,云南昆明 650000)

2019年,习近平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建设纲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高等院校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动力[2]。然而高校要想实现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还需要从国家发展、学生成长、教师教学等角度出发,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追求”。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追求

首先,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基本需要。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发掘各类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思政教育资源,将价值观教育充分融入学科知识教育中,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融为一体,从而实现育才与育人的系统统一。这种统一是以立德树人作为价值共识的,是将思政教师与授课教师纳入思政教育共同体中的,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协同发展,获得“三全育人”的效果。通过高质量构建课程思政,可以发挥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功能,帮助学生将个人私德、社会公德和国家大德融合起来,形成内容丰富、层次多元、目标具体的思想道德秩序。因此推进思想政治建设是育人体系重构的抓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举措。

其次,课程思政是教师担负教书育人使命的必然要求。教师是学生培养的主体,是引导学生明德崇善的关键力量。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不仅是传统教育的思想精髓,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对教师所提出的全新要求,然而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却存在注重知识教育缺乏德育教育的现象,很多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维度与能力维度上,忽视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教化功能。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课程的育人属性,难以将育才与育人进行协同推进,导致学生难以全面健康地成长。课程思政强调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的同向同行,是促进德育与智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渠道,是让教师践行教书育人责任与使命的强大助力,能够让学生在启迪智慧、增长知识的过程中坚定信念、滋润心灵、塑造品格,同时也能为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了思想基础。

最后,课程思政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诉求。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基,是价值理性在人才培育中的回归。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价值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价值基础”。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多元价值并存及主体意识觉醒所带来的工具理性、极端个人主义不断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如何指引大学生定位自我价值,谋求发展道路,推动学生的生命成长,是教师在新时期的新使命与新责任。课程思政是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追求的,能够使课程思维回归主体关照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实现“精神塑造”“人性启迪”及“思想启蒙”。所以高质量建设课程思政对学生健康发展,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高质量建设课程思政要求高校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及学生发展等角度出发,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知识传授中获得价值引领和心灵净化。然而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却存在诸多层面的问题,导致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受到影响。

(一)顶层设计不够完善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依旧存在任务、载体、体系及评价等要素上的表述问题,造成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与建设出现方向性困境。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文件,明确高校的发展与建设方向,但由于缺乏具体而翔实的实施细则,致使相关指导文件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此外部分高校在构建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缺乏总体规划,没有形成多部门协同参与的实施方案,难以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相互交流搭建平台,也没有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出发,形成育人合力,无法发挥课程思政在学生培育中价值。

(二)育人目标不够明确

专业课程不仅承担着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责任,还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主要载体。但部分院校还存在目标不够清晰的问题,譬如专业课在教育目标、教学目标、培养目标上存在明显的同质化问题,甚至所有机械类专业的目标,都可以概括为工匠精神,并没有结合专业的基本属性和特点,制定出具体的育人目标。通常来讲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与基础,需要结合专业课程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及课程特点,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差异化、具体化,从而使课程思政建设更具针对性。但在实践中,很多专业课教师都难以根据章节内容细化育人目标,思政元素发掘也不够深入,致使课程思政无法达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3]。

(三)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到位

专业课程是学生培育的主要抓手,是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载体。能否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关系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但通过实践调查发现,专业课教师在思政元素挖掘中普遍存在着挖掘不到位、不充分的问题。例如外语课程,难以发掘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政元素,育人目标与教学活动很难紧密结合。换言之,高校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难以把握意识形态的问题。包括专业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原理、学术诚信、法治思想、职业准则、理想信念等内容。不能将教材中的隐性思政元素有效地挖掘出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弱化,课程思政建设过程沦为形式[4]。究其原因在于高校专业课教师缺乏较高的政治鉴别能力及政治敏锐性,难以把握社会现实问题及国内外时政新闻,造成思政元素无论挖掘,还是利用,都存在不够到位的问题。

三、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是指在各类专业课程中渗透道德教育、政治观点、思想理念等思政教育内容,以相关课程为抓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方式。通常来讲,课程思政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普通高等院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出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载体、路径、任务及目标;制定出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实施方案。但要想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高校应从以下三方面出发:首先是强化领导。通过党委领导、党政齐抓、部门牵头的领导体系,可以充分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规范化、系统化程度。其次是加强支持保障。高校应结合高质量建设计划,整合物、财、人等办学资源,提高对课程思政的支持保障与投入力度。最后是加强示范引领。高校应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推经验、树标杆、抓典型等方式,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范式,为我国其他高校协同推进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提供“示范引领”。此外,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还应加强制度优化工作,通过教师培训制度优化、专业建设机制优化、协同合作机制搭建,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健康、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让立德树人任务,得到充分的落实[5]。

(二)细化课程的育人目标

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科研教育、文化交流等基本职能。学生培育是高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及首要职能。高质量构建课程思政必须将课程思政建设渗透到人才培育体系中,通过细化育人目标,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在具体实践中,高校应树立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育人理念,遵循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的育人原则,将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贯穿到学生培育的不同环节中,从而深化对学生职业文化、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的教育,让课程思政从教学理念逐渐转变为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建设目标得到全面地、有效地落实,帮助专业教师结合课程特性,充分发掘隐性思政元素,将劳动教育、红色基因、国防教育、法治观念、工匠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爱国主义、政治认同等内容,渗透到专业知识传授及能力提升中。帮助学生树立“三观”,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在细化育人目标的实践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将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结合,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例如法学专业应将马克思法治观作为育人目标之一;师范专业应将师德培养与思政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合起来。

(三)提升思政元素的挖掘质量

首先是加强教师培训。思政元素挖掘与利用是“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基本内容,要求专业教师拥有较高的政治站位、政治敏感力及政治辨别能力。因此,普通高等院校应提高对教师培训的关注程度,提升专业教师的政治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使其能够结合专业特性、课程属性,发掘出针对性较强的隐性思政资源[6]。在实践中,高校应通过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各类学习资料、分析红色文化、先进文化资源,循序渐进地增强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站位、政治觉悟及政治敏锐性。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将课程思政的教学观摩、教学理念、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工作坊作为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通过专业培训,提升专业教师发掘思政元素、选择思政载体的能力。其次是加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协同质量。高校应通过构建集体备课制度的方式,鼓励思政教师参与到专业教师挖掘思政元素的过程中,提升思政元素挖掘及利用的质量。或者构建全新的教师评价机制。通过思政教师评价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技巧、元素利用效率,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此外高校还应鼓励专业课教师加强自我学习,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方法,提高对思政元素挖掘、利用的精准性。

四、结语

由于我国高校在历史、文化及资源上存在诸多的差异之处,所以课程思政建设,很难形成固定的实施方案。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深入研究,精准施策,摸索出适应自身办学特征的、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方案”。从而通过顶层设计、目标细化及加强教师培训等方式,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高质量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思政课“需求侧”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