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类短视频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①

2023-02-11 21:16杜晶波孟天一
关键词:情感政治内容

杜晶波 孟天一

(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16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思政类短视频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短小精悍等特点,其时长一般不超过5分钟,能够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化难为易,在传播教育信息时能够有效调动起大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积极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相比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政类短视频的呈现更具象直观,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强,更易调动情绪、引发共鸣,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有利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此,厘清思政类短视频的育人功能,探究充分发挥思政类短视频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意义重大。

一、思政类短视频的育人功能

1.价值导向功能

“价值导向是指社会或群体、个人在自身的多种具体价值取向中将其中某种取向确定为主导的追求方向的过程”[2]。思政类短视频的价值导向功能,体现为利用思政类短视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价值取向,并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实践行为。其一,思政类短视频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与说教的方式,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教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其二,思政类短视频能够寓教于乐、寓理于趣,以讲故事的形式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用语将理论通俗化、形象化,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大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2.精神引领功能

精神引领,即实现精神方面的引导和带领。思政类短视频的精神引领功能,体现为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呈现丰富的精神资源,使隐性的精神引领成为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感,用中国精神构建精神世界。其一,思政类短视频摆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受时空限制的不足,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超越时空、情景再现,通过实拍历史档案、采访亲历者等珍贵画面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英雄人物,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民族情怀;其二,通过选取新时代具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和劳动模范的光荣事迹,使大学生切身感悟时代精神在每个人身上的碰撞和融合,重塑大学生的精神理念,激发大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动力。

3.情感认同功能

情感认同,是主体在对客体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在情感上对客体作出认可、赞同的价值判断,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动力。思政类短视频的情感认同功能,体现为通过短视频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育情境或浓厚氛围,将理性寓于感性之中,引导大学生产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并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其一,思政类短视频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其鲜明清晰的视听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使大学生获得感官享受,并与大学生的情感进行有效融合;其二,思政类短视频的丰富内容,使教育过程更具有亲和性、代入感更强,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将教育内容植根于自己的情感体系,转化为现实行为。

二、思政类短视频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1.主题鲜明,明确价值导向

主题之于短视频,就好比人脑之于人体,须臾不可游离。主题鲜明,是指在思政类短视频的谋篇布局中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让这个主题贯穿始终,统领短视频的全部内容。主题鲜明不仅能够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而且能够凸显其思想内涵、强化价值导向,对思政类短视频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思政类短视频的选题不可过大过散。对于思政类短视频主题的确定,要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选择。其次,思政类短视频的目标要明确。由于短视频的时长有限,想要清晰地表达出鲜明的思想观点,使大学生获取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做好主题的提炼工作就尤为重要。“主题提炼就是对材料进行研究,从中挖掘出深刻内涵,提炼主题的过程就是寻找角度、分析事实、寻找线索的过程”[3]。再次,思政类短视频的重点要突出。要抓住关键、删繁就简,对材料的取舍、次序的安排都必须以主题为主导。最后,思政类短视频的结构要得当。“短视频不是将长视频简单切割,它需要重新探索视频的叙事模式,放弃传统电视叙事的某些套路,在四五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聚焦于主题或事件的一个纵切面,以最快的节奏形成视觉高潮,甚至需要在几秒内产生一个能抓住人眼球的视觉亮点,在视频表达中如何理解‘少即是多’这一原则,成为一个新的探索方向”[4]。要围绕主题精心设计结构布局,以视频画面为主,通过有感染力的语言、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迅速抓住大学生眼球,不要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而是要将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阐述道理。

此外,要加强思政类短视频的后期制作。后期制作是对思政类短视频素材的再创作,是对主题的进一步强化,这就要求短视频创作者对众多素材进行设计调整和补充完善,将抽象的主题形象化、具体化,确保最终达到主题表现的最佳效果。

2.视角微观,增强亲和力

微观视角是指思政类短视频对一个片段、场面、镜头或对某个具体事件、具体人物的微观呈现。“短小精炼作为短视频的媒介特质之一,短视频的时间长度和内容跨度决定了其适合微观视角的内容呈现”[5]。对微观视角的挖掘和深耕要遵循角度小、思想深的原则,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既以社会宏大价值为中心,坚持正确导向、符合时代要求,又能注重“以学生为本位”,从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出发,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发展需求。

一方面,要善于挖掘典型人物。思政类短视频的创作者要深入大学生中,对于典型人物的选取,应是大学生乐于接受和效仿的榜样。可选取更能够让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革命领袖或历史人物,通过呈现他们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的表现给大学生以深刻启发;以校园人物为蓝本,将理论说教融入校园故事,深挖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突出表现的榜样人物,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另一方面,要善于选用典型事件,利用重大纪念日、重要节日节点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庆祝建党百年的系列思政类短视频作品中,新华社以“红色百宝奋斗百年”为专题,推出了面向年轻人的“百宝箱”。“百宝”包括毛泽东手书的“奋斗”、李大钊使用过的风琴等珍贵文物,每一件红色文物背后都承载着真实的历史故事和动人的细节。短视频以小物件为依托,既深挖红色文物的细节增强其故事性,又创新叙事表达增强其贴近性,以微观视角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引发大学生“追剧式”学党史,激发了大学生爱党爱国的精神力量。

可见,只有从微观视角入手,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以“小人物”彰显“大情怀”,思政类短视频才更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更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

3.形式有趣,提高吸引力

媒介趣味理论认为,“媒介产品的接受与消费的起点在于受众与媒介的感官接触,媒介传播的趣味性就产生于受众通过感官接收媒介信息的这一动态过程”[6]。因此,在思政类短视频的制作过程中要巧妙地运用媒介趣味,把握大学生的“趣味点”,充分利用其在画面设置、文案创作以及声音处理等方面的优势,提高思政类短视频的吸引力。

首先,在思政类短视频的画面设置上,要打破思维定式,改变传统以理论讲授为主导的灌输式表达,将抽象内容具象化、将理念内容影像化,以趣味化和视觉化的形式呈现。通过具体而微的画面凿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之间的“隔离墙”,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观感上贴近大学生,获得大学生的青睐。其次,要注重文案内容的趣味性和实操性。尽量避免使用学术性用语,通过研究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造性地转化成符合正确导向的思政流行语。用新时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既能让大学生牢记于心,又促使大学生乐于践行。最后,采用软处理的方式处理思政类短视频的声音,将传统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有声有色的短视频方式呈现。通过添加符合思政类短视频内容的背景音乐,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用极富感染力的“讲故事”语调调动大学生的情绪。随着5G时代的到来,短视频创作者应尝试更为多样的新元素,可在作品中运用延时拍摄、快闪、无人机航拍、VR、全息影像等新兴的数字技术,提升作品的表现力,增强受众视听体验。

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要秉持高品质、高标准的匠心理念,在镜头剪辑、声音处理、特效合成以及字幕设计等环节充分地运用新技术,使思政类短视频的画面、语言、思想融为一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眼”“入耳”,并为其“入脑”“入心”奠定良好的基础。

4.内容有料,提升育人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7]。这就意味着,思政类短视频不仅要形式“有趣”,还要内容“有料”,即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一方面,要丰富思政类短视频的内容,扩充思政类短视频的容量。由于短视频的时长所限,每个短视频不可能做到包罗万象,但在思政类短视频教育体系中要涵盖多角度、多领域、多知识面,包括党团建设、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成才励志、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对于学习系列的原创思政短视频,开展以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为主的系列思政短视频制作,讲好中国故事、红色故事、青春故事、时代故事。对于生活系列的原创思政短视频,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工作等各个方面,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思政类短视频与大学生认知的适配性。对于转载系列的思政短视频,要牢牢把握“时、度、效”原则。精选《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发布的短视频,充分利用大数据筛选当前大学生讨论度和热点度高的话题,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另一方面,要注重思政类短视频内容的系统性,包括其内容构成、内容衔接和内容层次。例如,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类短视频,内容构成要进行关联性教育。既要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也要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及其相关内容;在内容衔接上,要遵循大学生的接受规律。要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使大学生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层次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使每个大学生都能接受到符合自己特点的教育内容。

“入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步,打造内容有料的思政类短视频作品有助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进一步增强思政类短视频的育人实效性。

5.情感有温度,激发情感共鸣

“情感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催化剂’”[8]。“意由情生”“情通则理达”“理达则事成”,正是说明了情感的这一特质。因此,思政类短视频除了要“有趣”“有料”之外,还要“有温度”,即具有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是教育者综合运用各种载体、方法,创设情境氛围,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使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进而使受教育者心理、思想和精神上产生正向的引力”[9]。

增强思政类短视频的感染力,打造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作品,一方面,要“寓理于情”。将理论知识赋予情感,这样的理论才是有温度的理论,使大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并产生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知与行的统一,也是情与理的交融,而“寓理于情”则要求短视频创作者要善于挖掘情感因素,将道理蕴含在情感中,变偏重理论阐述为情理交融,以此达到在抒情中阐述道理的目的。用有情感有温度的思政类短视频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大学生认知模式的变化,有助于理论成为由认知向行为过渡的动力支撑。另一方面,要“寓境于情”。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增强代入感,充分发挥思政类短视频在人物刻画、语言表达、故事描述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设置的情境孕育出积极的情感,提升思政类短视频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创设情境时,尽量采用生动的语言文字、激昂的背景音乐、用反问或疑问等方式方法,通过短视频所蕴含的情感唤醒大学生心中相似的情感,使积极的情感得到释放,产生情感交互并形成情感认同。同时,短视频创作者要善于寻找与大学生切身相关的情感契合点,避免“唱独角戏”。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尤其在话语表达上,使大学生能够感受到尊重,从而在情感上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产生情感共鸣。

“入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步骤,思政类短视频要达到直抵人心、温暖人心、鼓舞人心的目的,就要注重把握大学生的情感线,顺应大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使大学生自觉地将思政类短视频所传播的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三、结语

运用思政类短视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凸显短视频的传播特征和优势,打造顺应时代要求和大学生需求的思政类短视频,使其成为深刻影响大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效载体。

猜你喜欢
情感政治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主要内容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