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①

2023-02-11 21:16加亚杰
关键词:资助育人心理

加亚杰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山西太原 030001)

2007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标志着我国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正式建立[1]。伴随“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政策体系的出现,高校逐渐形成了“减”“补”“助”“贷”“奖”相结合的资助模式。但在资助育人的社会实践中,传统的资助育人模式却存在诸多现实难题,经济困难学生虽然能够满足物质层面的需求,获得正常入学、学习及生活的保障,但更深层次的“精神诉求”“发展诉求”“社会诉求”“交际诉求”及“文化诉求”还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如何进行优化和创新,如何确保资助育人工作发挥出育人效用,逐渐成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完善、优化及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资助育人的科学内涵

资助育人的内涵是在落实政府资助政策、实施资助举措的动态过程中达成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或效果。在功能性层面,资助育人主要指对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管理与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是一种具体的资助实践活动;而在价值性上,资助育人则指帮助贫困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过程,强调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资助育人的价值性与功能性是有机的整体,是互为统一的过程。需要通过具体的、规范的、标准的实践过程,发掘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与育人价值。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院校在落实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神帮扶和物质资助的实践活动[2]。深入理解高校资助育人的内涵必须明确其工作内容、主体以及客体。第一,高校资助育人主体通常指思政工作者、管理者、专业教师以及政府、社会、家庭等。第二,高校资助育人客体是经济困难的学生,即家庭经济条件难以负担高校基本生活费、学费及日常开支的学生。第三,资助育人内容通常包括精神资助与物质资助,具体涵盖“绿色通道”“勤工俭学”“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等资助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费、学费等方面的经济压力。而精神资助主要包括通过“主题实践活动”“教育活动”,发挥资助育人的“能力锻炼”“心理疏导”“品格塑造”“精神激励”“思想引导”等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及诚信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资助育人的基本功能

高校资助育人功能主要包括思想引导、情感激发、心理培育、能力提升等。首先是思想引导。主要指帮助学生在解决生活困难、学业困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与发掘资助育人的内涵,指引学生正确认知西方负面思想及社会多元思潮,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学生得到资助后,能够增长才干、完成学业,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政治意识,用自己的行动回馈祖国、回报社会、建设家乡[3]。其次是情感激发。情感激发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感恩意识与爱国情感的激发,能够通过关怀学生的需求,推进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使其感受到国家的期望与关怀,从而调动学生的爱党与爱国之情。再次是心理培育。心理培育功能不仅体现在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状态上,还包括指引学生形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包容开放的心理品质上。通过主动沟通、资助服务的方式,学生可以提高自信心,缓解心理压力,进而减少消极情绪。最后是能力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灵活多样,不仅包括勤工俭学、还包括社团活动。学生的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及协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提升。所以,在整体层面上,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功能多样,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三、传统资助育人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资助育人政策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从单一的“奖学金+助学金”模式逐渐发展为“偿”“减”“补”“助”“贷”“奖”相结合的资助体系。金额从千万元逐渐发展为如今的575.33亿元。以2019年为例,全国助学金与奖学金的学生规模已达到总人数的37.45%。每学年人均金额为3024元。2014—2020年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人均的资助金额从576元增长到1342元[4]。并且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不论在数量、形式、内容、性质上还是在主体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资助育人工作的育人功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道德、思想、心理、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

首先是资助育人工作的精准性不足。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通常以“一刀切”与“标准化”为抓手,缺乏对学生个体的精准分析,采用“统一”的举措为学生提供物质资助、思想资助和精神资助。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在精神、心理及道德上得到充分的帮扶,进而弱化了高校资助育人的实效性,使其难以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成为推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与此同时也极大地弱化了资助育人工作的“思想指引”“道德塑造”“能力提升”“心理培育”“情感激发”等育人功能。

其次是资助平台与资助机制的不健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内容广泛,不仅包括心理、思想、道德等层面的指引,还包括能力、素质等层面的提升[5],需要科学、完善的资助平台作为支持。然而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资助平台普遍存在不够完善、不够健全的问题,导致资助平台难以发挥出丰富的育人功能,不能从职业规划、勤工俭学、价值引领等层面,帮助学生获得思想、心理、职业成长等层面的提升。此外是缺乏协同机制与评价机制,致使资助主体出现各自为政、各自为营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价值指引、道德熏陶、能力提升等作用。

最后是资助育人的实践活动单一。实践活动是“情感激发”“思想指引”和“道德塑造”的重要载体。如果缺乏多样的实践活动,将导致其教育功能的弱化。但我国很多高校在实践活动上,通常缺乏高度的重视,难以为相关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的创新途径

(一)强化“精准资助”

高校应转变观望和等待态度,精准定位资助育人工作,根据学生的就业、能力、心理、思想等多方面需求采取相应的工作方法。首先,由浅入深,精准施策。高校应聚焦存在精神压抑、焦虑抑郁或少言寡语等状态的学生,从就业、学业、经济等层面探究资助育人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从而开展学业辅导、经济资助、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精准资助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调整心态,回归正常的生活或学习中。其次,科技赋能,精准识别。虽然高校在创新精准育人工作中能够发现学生所存在的负面情绪或行为,但学生的消极信息还难以得到充分的识别。因此在资助育人工作开展中,高校应借助“校园网信息平台”的大数据分析、统计及应用,监测学生的心理状况。例如当学生学业出现滑坡,或突然逃课、旷课时,学校应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明确学生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最后是优化资助机制。在宏观层面上,高校应将资助对象按照就业、能力、心理、思想等因素,划分为不同的资助模块,并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出差异化的资助政策。例如存在就业问题的学生,应减少资金资助比重,提高就业资助力度。存在能力问题的学生,应从心理疏导、活动开展等层面,拓宽对学生的“资助维度”[6]。

(二)丰富“资助平台”

创新并丰富资助平台,可以突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教育属性,延伸育人内涵,提升育人实效,使“道德塑造”“心理培育”“思想指引”等育人功能拥有多元的载体。首先高校应构建“勤工奖学平台”“职业规划平台”“绿色通道平台”“学生互助平台”,营造出良好的资助氛围,扩大学校资助育人的范围。例如构建“学生互助平台”,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开展技能培训、爱心帮扶、社区服务、支教活动等方式,提升实践能力、树立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及奉献精神。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的目标。其次是构建协同机制。在资助平台构建的过程中,高校不仅要从搭建多层次资助平台的角度出发,构建协同合作机制;还要从资助主体的层面出发,如心理教师、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构建灵活的沟通交流体系,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和精准性。例如在社区义务服务中,社区人员如果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会邀请心理教师,与学生取得沟通,并将问题原因反馈给高校,高校再从经济、就业、学业等角度,确定并选择相应资助方案。最后是制定评价机制。在协同机制构建中,高校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主要评价学生心理、思想、政治理念、生活水平、社会关系等,从而明确现有工作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改进意见。

(三)丰富“实践活动”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应契合学生的现实需求,具备时代发展和动态化特征。不仅要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还要为学生的心理、能力、经济保驾护航。但针对资助育人活动不够丰富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出发。首先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在寒暑假期间为学生组织支教活动。通过构建“物资平台”的方式,帮助学生将书籍和衣物送往贫困山区或偏远农村,让学生在感受到山区孩子的温情后,体悟到祖国和党对青少年的关怀。其次在学业结束阶段,组织接受助学贷款、就业贷款的学生,开展专题宣讲会,从真实案例出发,指引学生了解还贷的规范和流程,强化其诚信意识与理念,使其积极、自信地走向社会岗位,成为有利于祖国、社会及人民的优秀人才。当然在此过程中,高校要继续坚定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厚植爱国情感及社会责任心,深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社会主义理念。最后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从资助育人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实事求是地探讨贫困生所面临的问题,通过撰写学术论文为高校开展各项资助育人工作,提供必要的借鉴和支持。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全方位地参与其中,帮助学生从数据调查、资料整理、论证推理的层面,了解资助育人工作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理想。

五、结语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推进贫困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发挥自身育人功能,为国家、社会及人民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措施。但要切实发挥资助育人的育人价值,高校应从“精准育人”“平台搭建”“活动开展”等层面,创新资助育人模式,发掘学生潜能,使资助育人工作更契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心理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心理感受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