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共同体”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①

2023-02-11 21:16尹晗昕
关键词:共同体基地协同

尹晗昕

(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依据一定模式建立,使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专业实践,以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长期稳定场所。“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最初由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旨在促进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出台,实践育人成为我国“十大育人体系”之一;2019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再次提出,深入推进实践育人,着力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实践育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如何提升社会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亟待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在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思想下,探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高校实践育人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一、实践育人的基本内涵

实践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界关于实践育人的研究历史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其基本内涵、存在问题、机制建设等方面。较之实践育人丰富的研究成果,学界对实践育人共同体的研究尚不成熟,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解读和机制构建的探讨上。

关于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内涵解读,徐瑾指出,实践育人共同体是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建立的利益实体,主要目的是要丰富高校实践教育的主体,促进各教育要素资源发挥更大的“合力”[1];郑传娟、洪晓畅认为,实践育人共同体是一种结构化的实践育人策略,通过对资源利用和配置,形成实践育人功能的有机整体[2]。关于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机制构建,刘宏达、许亨洪认为,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要加强整体性制度设计,促进不同育人活动的管理融合和价值提升[3];董广芝、夏艳霞提出,目标共同、价值共识、共建共赢以及系统性应是建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基本原则[4];邓欢、严敏基于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视角,指出要按照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的要求,厘清政府、企业及高校三者之间的联系[5]。也有学者从具体实践经验出发对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进行总结,如刘扬等以同济大学为例,介绍了该校在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上主要分为校内多部门协作、校外形成“校—地—企—社”协同[6];罗萍等人以南京大学学生社区挂职为例,指出大学生社区挂职可促进校地实践育人共同体的长效机制构建。

可见,实践育人共同体是一种强调将“教学”“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育人机制,既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又主张大学生通过实践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高校、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联动,实现人才培养。因此,积极探索实践育人共同体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对促进人才培养、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育人共同体”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内在逻辑

在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思想下,本文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为:育人主体的多元性、育人机制的协同性和育人资源的整合性。

(一)育人主体的多元性

传统模式上,高校作为育人主体,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实施,承担了绝大部分责任,其他主体发挥的作用较小。而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思想倡导要将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等多种力量动员起来,为学生搭建平台。因此,实践育人必须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相结合,通过多元化参与主体,解决当前实践育人合作浅层化、内容形式化等育人难题,促进共同体内各个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

(二)育人机制的协同性

实践育人共同体得以实现良性运行离不开各参与主体的协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进来,以实践为载体,以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形成“目标共同、价值共识、风险共担、资源共享”的统一体。高校不再是育人的唯一力量,各参与主体都在为育人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实践育人主体的协同合作,实现育人理念共享化,育人价值最大化。

(三)育人资源的整合性

一方面,依托社会实践基地,高校可以将分散的校内外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以志愿服务、实习实践等多种方式,实现校企、校地等合作,促进知识技术共享、科研成果转化,以社会资源创新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等主体,不仅可以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平台,践行社会责任,也可以共享高校在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成果,为自身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实现政策、资金、人力、知识、技术、场地等资源整合,以资源共享反过来又推动育人主体的联动,实现互利共赢。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各地、各高校结合地方特色、专业需求等,探索形成了多样化的基地建设模式,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分析如下。

(一)育人主体单一

目前,在社会实践的开展过程中,尽管一些高校已经从形式上建立起了社会实践基地,但现实情况是高校仍是主要甚至唯一的育人力量,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很小,仅仅处于提供实践场所的阶段,对于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没有进行深入思考,也不甚关心。甚至在高校内部,也未形成全员参与的实践育人体系,认为开展社会实践是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专职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等未参与进来,育人主体单一导致各种教育力量割裂,不利于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的整合。

(二)缺乏长效协同机制

2005年2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强调,要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长效机制的构建,不仅需要组织支撑,还需要制度保障。但在基地实际建设过程中,不论是组织支撑,还是制度保障,都较为缺乏。从组织建设方面来说,尽管高校近年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和关注有所提高,但仍存在经费不足、指导教师匮乏等问题,多元主体协同模式尚未形成;从制度保障来说,相应的管理规章、工作规范、监督考核等尚未以制度化形式落实,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无制度可循,不利于基地的长效发展。

(三)资源整合不足

一方面,由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形式大于实质问题的普遍存在,因此,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不管是提供实践平台的基地,还是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高校,都缺乏深入思考,高校未能整合好校内外各类资源为其人才培养服务,而基地也未能充分利用高校在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果为自身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形成各自为营的现象。另一方面,基地也存在区域内高校共享度不够的问题,“一对一”是常见的基地模式,这就造成基地建设较为分散,现有资源难以形成共享机制。

四、“实践育人共同体”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实践共同体”强调共享的理念和对长期追求共同利益的共识。从高校育人的角度而言,“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可以为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

“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核心在于把育人体系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将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整合起来形成合力,最终实现育人价值和育人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监督政策的执行和落实。高校要发挥主体作用,统筹规划,消除各主体间合作壁垒,促进各主体协作,对内建立管理机制,激发师生参与热情;对外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育人资源共享,营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企业和社会组织要发挥基地建设的协同作用,主动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利用好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将自身发展与基地建设相结合,实现互利共赢。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体系,实现育人权力的分散和权利的共享,内在地形成合作共治的目标追求力。

(二)以制度建设实现基地长效发展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应该以提高实效性和长效性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或为了挂牌应付检查而使其流于形式。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制度保障是推动基地发展、促进高校与其他主体可持续合作的根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如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评估监督机制等。从微观层面来说,一方面高校和基地要克服条块分割的局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沟通与协调,厘清双方的权、责、利关系,建立统一高效的协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利用此机会,将社会实践真正纳入人才培养环节,建立社会实践学分机制,指导教师及学生社会实践参与考评机制,促进产、教、研相结合机制,使基地发展有制度可依,真正将基地建设落到实处,实现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受益,促进实践基地长效发展。

(三)统筹协调多方资源

在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思想指导下,要改变以往实践育人资源单向输入的问题,统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高校要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一是加强校内实践与教学的联动,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高效联动,调动各部门、师生之间的参与热情,促进全员育人体系形成;二是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科研优势等,通过“三下乡”、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在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与各主体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基地平台打造,推进校企(地)在产品研发、科研成果等转化方面的合作,促进行业、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资源供给的合理性和效率最大化,以资源共享推动实践育人共同体的进一步联动。

五、结语

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场所,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普遍存在育人主体单一、缺乏长效协同机制、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实践育人共同体”可以促使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种育人力量,以“目标共同、价值共识、风险共担、资源共享”的理念参与进来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共同体,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促使实践育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发展,真正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猜你喜欢
共同体基地协同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我的基地我的连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