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对辽宁外语人才的新需求及培养研究①

2023-02-11 21:16冯代红
关键词:辽宁外语一带

冯代红 杨 莉

(1.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辽宁沈阳 110031;2.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168)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辽宁是重要省区之一,是连接欧亚大陆桥和海陆大通道的重要门户节点,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贯穿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支撑。[1]另一方面,辽宁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合作基础,不断完善开放体系,加强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互联互通。辽宁产业涉及航空装备制造、能源、交通、旅游、现代农业、互联网经济等领域,是全国工业行业最全的省份之一,各大城市发挥自身、区位、资源、技术等方面优势,增强辽宁经济发展动力,加快实现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标。2014年12月,辽宁省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辽宁“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构想,并出台《辽宁省参与“一带一路”实施方案》等纲领性文件。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持续释放高能发展新动力,加快推动辽宁企业“走出去”,2020年11月,辽宁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顺应区域发展趋势,提出构建以沈阳、大连“双核”为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以及“十四五”规划纲要,都部署了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规划。时至2021年,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总量达到1.35万亿元,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7.9亿吨,完成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跃居全国第二位,达133万标箱。[2]2022年2月,《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出台,绘出了具体的时间表、路线图,加强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经贸合作,为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提供了政策保障。本溪“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大材料和大数据”五大产业加强与俄罗斯在资源开发、加工制造、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进行扩大合作;丹东利用临港产业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开拓出辽宁经济新的增长空间;营口港、丹东港、大连港等港口企业深化与德国铁路集团和俄罗斯铁路集团的合作,以期实现欧洲及俄罗斯物流和东北亚的高效对接。[3]辽宁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经贸合作在这些动能推动下得以顺利开展。在此时代背景和发展蓝图下,研究辽宁外语人才培养和储备,是实现辽宁经济发展与腾飞的重要一环。

一、辽宁省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用分离,脱离语境化

英语是世界科技经济和学术交流的国际通用语。传统应试教育下催生的重输入轻输出的英语学习模式一直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延续,导致学生口语和写作能力极其薄弱,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差。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大学英语考试以能力等级为驱动,致力于基础英语人文教育发展,从1987年开始至今历经多次改革与完善,但应试教育的弊端是大学生即使通过了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在实际应用中,仍旧缺少用英语阅读技术文献和用英语开展工作和交流学习科研成果的能力。以发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检索论文为例,SCI是收录专业领域最前沿的信息和交流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的学术期刊论文检索平台。SCI引文数据库覆盖全球多个学科的8000多种检索刊物,其中文献用英语写作发表的占95%。[4]缺少英语作为“二语”的使用语境和学习目标,语言应用能力匮乏,中国高校学生能在SCI检索的期刊中发表论文的人数虽逐年上升,但相较于高校本科学生总量来讲,仍是凤毛麟角。如果大学生不参与国际前沿的科技研发和学术论证,吸收、借鉴世界最新研究成果,也不出国留学或者工作,汲取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信息,只是闭门造车,就很难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中国学生没有使用英语的大语境,也无英语使用的实际交际需要,在非母语语境下学习英语,平常所接触到的英语主要靠课堂上有限的输入和课后自学,在实际生活当中,很少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英语的学习进程比较缓慢,一段时间不学,便大部分被遗忘。

(二)专业设置、学习内容同质化

《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语言能力全面的、能够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外语应用型人才,学生经过四年的外语专业训练,毕业后可以从事教学、翻译、管理等外语相关工作。《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并未突显英语专业的专业特色。在中国现有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中,90%院校设有英语专业,专业培养目标缺乏特色,多数照抄照搬《高等学校英语本科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培养方向设置也没有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院校的特色,致使各院校的英语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以辽宁为例,辽宁省除了大连外国语大学专业设置上开设了“外语+专业”的课程,其他院校外语专业几乎只开设英、日、俄等相似度极高的通用语专业。此外,学生学习使用教材、教学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日益突出。“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的非通用语专业在辽宁英语本科高校中开设得更是少之又少。摒除同质化学习内容及专业设置、结合辽宁地方专业特色和各大院校学科特色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能够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外语人才是辽宁外语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二、“一带一路”建设对辽宁省外语人才的新需求

(一)科技翻译人才

辽宁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省份,肩负着服务全国和联动“东三省”的重要使命,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科技口笔译为代表的各种实用翻译已占翻译实践的主流,英语专业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使他们在做科技口译和笔译时受到很大的局限。要从根本上改变英专学生不懂专业、理工科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不强的“尴尬”现状,在改进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同时,有必要加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培养出符合“一带一路”需求的科技翻译人才。[5]

(二)非通用语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在科技文化、经济技术、教育等诸多领域辽宁开展了更为广泛的交流合作,非通用语外语人才的作用及匮乏程度在合作与交流中暴露无遗。辽宁省内普通本科院校40余所,有综合大学,也有化工、电力、建筑、能源、医学、林业等行业特色高校。这些学校都没有开设与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诸国进行“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发展交流所需要的非通用语言课程。这种非通用语言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市场和社会需求相脱节,一定程度阻碍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应该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非通用语语言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也是紧迫的。[6]

(三)复合型翻译人才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包括基建、贸易、金融、运输、科技等领域,还包括能源、电商、旅游、法律、文化等多边贸易、多领域合作,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这需要大量的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精通外语、熟悉外国文化的复合型“外语+经贸+创新实践”的外语人才助推“一带一路”经济带的经贸合作。辽宁省现有的外语语种布局与传统的外语专业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多元化需求,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外语人才只具备外语语言能力,缺乏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无法适应实际工作中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7]辽宁省内只有部分高等院校逐渐尝试由单一培养模式向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例如,东北大学开设“日语+X”复合型培养方式,大连外国语大学开设的“外语+X”(X=商贸/翻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装与服装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课程。“一带一路”建设不仅需要外语人才进行语言沟通,还需要能够解决双边问题的政治法律人才、懂国际贸易的金融人才、各领域的专业科研技术人才,从外语人才入手培养专业技能,或从专业人才入手拔尖精通外语的人才,即“外语+X”和“X+外语”的形式,都是培养和贡献于“一带一路”建设外语人才的重要手段。以点带面,加强外语同其他学科的交叉,在辽宁省内高校利用多学科优势推进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

三、“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辽宁省外语人才培养策略

(一)产学融合

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适应辽宁“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外语人才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和产业服务相结合,二者相互支持与促进,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学生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形成学校与企业一体的办学模式,培养服务企业一线岗位需求的外语应用型人才。[8]教育部已设立专项研究推动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如设立人力资源提升项目、就业实习基地项目、重点领域校企合作项目、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等深化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此外,以探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通过引入真实的行业运行机制,拓展具有显著特点的外语专业校企合作项目,构建以“用”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训与职业发展通道,实现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随着非英专业学生外刊文献阅读能力和英汉互译能力等外语水平的大幅提升,提高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外语翻译水平,也是外语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的有力手段。[9]科技翻译的“瓶颈”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一带一路”建设亟须科技翻译人才,企业参与高校翻译人才培养中,产学融合、补偏救弊,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技翻译实用能力都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自身培养出产业化、创新型外语人才。

(二)做好非通用语专业布点设计,加强非通用语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经济带起源于中国,涵盖40多个国家,是世界最具发展潜力、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其西系欧洲经济圈,东牵亚太经济圈,贯通东南亚、中亚、西亚、南亚至欧洲,语言超过40种。为满足辽宁“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语人才特别是非通用语人才的需要,政府与人才培养单位需上下联动,做好非通用语专业布点设计。相关部门应提前做好辽宁语言学科规划,预测亟须语种人才缺口数量,调研需增设的非通用语专业和亟须优先发展的非通用语专业,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优化辽宁非通用语种数量结构。关于非通用语新专业的申报,各高校应充分论证,避免出现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人才培养趋同,供过于求而无法消化的局面。针对某些还不具备设置专业非通用语语种,可以和国外相关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委托培养、交流培养和访学等方式培养,如俄英复语、法俄复语、英土复语等非通用语多语种复合型专业人才。此外,还可以制定非通用师资提升计划和非通用人才支持计划等,多角度多维度地培养和储备非通用语言人才。同时相关主管部门应前瞻性地制定政策,支持语言类教师和大学毕业生攻读非通用语专业的硕博学位(国家留学基金委已增设相关支持计划),创造条件培养非通用语专业师资和高端人才。

(三)搭建实训基地,创新实践教学

培养适应辽宁“一带一路”发展的外语人才,不仅要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更需在实践教学中锤炼学生的翻译技能。搭建翻译实训基地,加大翻译实践教学比例,为外语人才培养创建更多的应用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以创建翻译工作坊的实践教学形式开展。开展以实践为导向,项目模拟、学生为中心,学生团队和导师共同参与的职业化培养为宗旨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和翻译教学实践模式。此外,应以“一带一路”为契机,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要主动对接辽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实训基地的形式将真实的行业运行机制引入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训项目中,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感受职场岗位要求和专业相关业务流程,搭建更多适应辽宁省“一带一路”建设的外语翻译实训基地,使学生既能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又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为外语人才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10]

四、结语

“一带一路”建设为辽宁振兴带来了新机遇,面对“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语人才的新需求,依据辽宁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高校应科学地设置课程,优化非通用语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强产学融合,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对接,满足“一带一路”经济体系多样化的外语人才需求。

猜你喜欢
辽宁外语一带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辽宁舰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