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达唑仑应用于儿童PICC置管术镇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2023-02-17 06:16钟婷钱浩余润婷许莹洪丽霞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管术咪达唑仑置管

钟婷 钱浩 余润婷 许莹 洪丽霞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属于中心静脉导管[1],与外周静脉通路相比,PICC可避免反复穿刺,减轻创伤及疼痛,同时降低静脉炎、药物外渗等并发症发生风险[2],为需长期进行静脉治疗的患者提供更舒适、安全的治疗体验。儿童受其发育水平和认知功能限制,无法配合治疗。因此,儿童PICC置管通常需要镇静干预。儿童PICC置管镇静方案尚未统一,咪达唑仑(MDZ)因镇静起效时间短而常用于外科手术辅助麻醉及机械通气患者镇静[3],但其应用于儿童PICC置管术中的镇静效果观察尚无相关报道。氯丙嗪(CLP)联合异丙嗪(PMT)是临床常用的镇静方案。本研究通过临床对比观察,分析MDZ和CLP+PMT应用于儿童PICC置管术中镇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7月在医院儿科住院行PICC置管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年龄2~7岁;Venham’s Clinical Rating of Anxiety and Cooperative Behavior评分<3分的患儿。排除条件:血小板计数<20×109/L和(或)白细胞计数>30×109/L;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的重症患儿;有严重上气道梗阻、镇静可致梗阻加重、病情恶化者。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16例;年龄2~6岁,平均3.34±1.13岁;体质量10~19.7 kg,平均14.46±2.14 kg;置管部位:左侧4例,右侧47例;置管静脉选择:贵要静脉46例,头静脉5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2~7岁,平均3.44±1.48岁;体质量9.5~24.5 kg,平均14.40±2.99 kg;置管部位:左侧10例,右侧39例;置管静脉选择:贵要静脉37例,头静脉6例,正中静脉6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置管部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置管静脉分布对镇静效果无直接影响。本研究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所有入选患儿的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干预方法

患儿在置管前1 h均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双上肢皮肤,用于局部镇痛及心理安慰[4],均采用B超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并严格依照卫生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 433-2013)执行操作[1]。置管过程中,首剂镇静给药完成后立即对患儿进行Ramsay镇静评分,两组采取的镇静方案具体如下:

1.2.1 对照组 在置管前按照1:1剂量给予CLP和PMT各0.5~1 mg/kg静脉滴注(总剂量≤25 mg),用药结束后根据Ramsay镇静评分结果,对评分低于3分的患儿加用地西泮0.3~0.5 mg/kg静脉推注(总剂量≤10 mg)。

1.2.2 观察组 在置管前给予MDZ 0.3 mg/kg缓慢静脉推注(总注射剂量≤10 mg),置管过程中给予1~2 μg/(kg·min)维持剂量直至操作结束。

1.3 观察指标

(1)镇静效果:包括起效时间、是否一次镇静成功及Ramsay镇静评分。镇静起效时间指从给药开始至患儿达安静、配合操作状态的时间,且在该状态下患儿生命体征稳定。镇静一次成功指给药1次后即顺利完成置管。Ramsay镇静评分共6级,分别为患儿躁动不安(1分),配合、有定向力、安静(2分),对指令有反应(3分),对轻叩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反应敏捷(4分),对轻叩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反应迟钝(5分),无任何反应(6分)[5],分数越高表示镇静越深。

(2)PICC置管效果:包括穿刺次数及置管总耗时。PICC一次穿刺成功指第1次穿刺即进入目标静脉,无皮下探测血管的动作且导丝可顺利通过穿刺针套管进入血管。PICC置管总耗时指从消毒皮肤开始到透明敷贴固定完毕所需的时间[6]。

(3)镇静安全性:包括患儿生命体征、镇静相关不良反应及PICC相关并发症。

1.4 资料收集

由两名PICC置管专科护士完成资料收集。护士1在置管前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并执行置管操作,护士2对患儿进行Ramsay镇静评分,置管过程中协助计时,并填写患儿置管过程观察表。置管完成后由两名护士保存置管相关资料,并录入数据。

1.5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镇静效果指标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平均镇静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镇静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的Ramsay镇静评分高分值比例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89.79%的患儿须联合地西泮才能达到理想镇静效果,而观察组不需要联合地西泮(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镇静效果指标的比较

2.2 两组患儿置管效果指标的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PICC置管总耗时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PICC置管效果的比较

2.3 两组患儿镇静安全指标的比较

在置管前,观察组的呼吸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率及血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给予镇静后,观察组患儿呼吸频率仍然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心率、血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本研究中,两组患儿均未发生镇静不良反应及PICC相关并发症。

表3 两组患儿镇静安全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PICC在儿童人群的应用日趋广泛。儿童的静脉细小而隐匿,PICC置管过程存在诸多难点,如静脉穿刺、导管插入等[7]。同时,患儿因认知功能发育不完善而无法完全配合置管操作,操作过程中可能因疼痛而哭闹躁动,进一步影响置管进程,甚至直接导致穿刺失败或多次穿刺。因此,儿童在PICC置管前适当使用镇静剂是顺利置管的必要措施。

3.1 咪达唑仑用于儿童PICC置管镇静具有快速、便捷的优势

MDZ属于苯二氮䓬类药物,可在儿童人群体内迅速起效[8-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镇静起效时间及置管总耗时均短于对照组。CLP和PMT分别为中枢多巴胺受体拮抗药和抗组胺药物,二者联合使用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进而降低身体对损伤刺激的动作反应及生理反应[10],是临床常用的镇静方法。但CLP+PMT对儿童镇静的个体差异明显,大多需追加其他镇静药物以达理想效果。在本研究中,87.79%的对照组患儿联合应用了地西泮,而单独使用MDZ即可通过镇静、镇痛、焦虑缓解和肌肉松弛等多种药理功能提升患儿的舒适度,降低其肌肉紧张度,促进患儿配合操作。由此表明,MDZ镇静起效快,给药方式简单,可有效缩短PICC置管耗时,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尤其适用于儿童人群。

3.2 咪达唑仑对儿童PICC置管的镇静效果理想且安全

镇静效果常采用镇静一次成功率和Ramsay镇静评分进行评价。本研究观察组患儿的镇静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若患儿Ramsay评分处于3~5分且无严重的镇静不良反应,则表明该患儿处于最佳镇静状态[5]。本研究中两组的Ramsay镇静评分的数值分布具有明显差异,观察组多分布于3~5分,患儿处于安静或入睡状态,而对照组多分布于1~2分,即躁动状态。由此表明,MDZ的镇静效果更理想。然而,观察组仍有23.53%的患儿的Ramsay评分处于1~2分的低分水平,这与该研究仅在置管前进行1次Ramsay镇静评分有关,无法动态反映患儿在整个置管操作中的镇静状态。在PICC置管过程中,若患儿处于躁动状态,则可能因过度活动而造成PICC并发症,如皮肤出血点、静脉血栓、置管侧上臂肿胀、管道易位等。因此,Ramsay评分处于3~5分有利于降低PICC并发症风险。本研究的两组患儿均未出现PICC并发症,给药后生命体征均在正常范围,未出现呼吸频率降低、呼吸骤停等镇静不良反应,表明MDZ应用于儿童PICC置管镇静的效果安全。

3.3 咪达唑仑给药是儿童PICC置管镇静护理路径的重要环节

护士作为PICC置管的主导操作者,规范建立儿童PICC置管的镇静护理路径,可提高患儿的置管舒适度、降低镇静不良反应及PICC并发症发生率。该镇静护理路径贯穿PICC置管全程,包括置管前准备、置管术中的镇静给药及监测、置管后并发症防治。置管前,详细告知患儿家属PICC置管镇静的重要性,可请家属陪同患儿完成血管评估、穿刺部位消毒等准备步骤,结合音乐、卡通视频等方式,使患儿保持情绪稳定[11-12]。置管术中应结合客观评估工具对患儿进行多次全面评估,以指导镇静药物用量调整,避免镇静不足或镇静过度,实现以目标为导向的精准化镇静[5]。我国对护士的镇静职责尚缺乏明确界定[13],应建立医护联合的程序性镇静模式。由医生启动镇静并设定镇静目标,护士对患儿实施个体化镇静评估及滴速管理[14]。关于PICC置管镇静目标的设定,可根据置管术中操作的刺激程度及患儿的耐受度,设立置管不同阶段的Ramsay镇静评分目标值,如将PICC置管全程分为置管局部消毒与超声血管定位、血管穿刺与扩皮、固定患儿体位送入导管至预定位置3个阶段,各阶段的Ramsay镇静评分目标值分别设为4分、5分、4分。由此在镇静目标导向下对患儿在PICC置管各阶段的镇静效果进行动态评估,必要时及时调整镇静给药滴速,使患儿保持理想镇静状态[15]。置管后,护士对患儿苏醒时间及镇静相关症状进行追踪,完善镇静效果的安全性评价。

4 小结

咪达唑仑对于儿童PICC置管的镇静安全、有效,可患儿迅速进入有效镇静状态,缩短PICC置管耗时,同时降低PICC并发症发生风险。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仅纳入在本科室住院的患儿,在镇静药物选择方面参考了家属意见,未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结果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验证。对于镇静效果的评价,本研究仅对患儿在PICC置管前进行1次Ramsay评分,未对镇静效果进行追踪评估,且缺少患儿苏醒时间的记录,镇静效果评估的有效性仍待探讨。

猜你喜欢
管术咪达唑仑置管
丙泊酚复合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在老年人无痛胃肠镜检中的应用
盐酸多奈呱齐联合咪达唑仑治疗老年性痴呆伴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异位及术后门静脉积气发生情况分析
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无痛清醒镇静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中的应用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不同时段颈内深静脉置管术对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咪达唑仑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探析
基于全麻下不同径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