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安全风险防御机制护理管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护理风险事件的影响

2023-02-17 06:17李静蕾龙晓宇杨胜男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防御机制手术室护士

李静蕾 龙晓宇 杨胜男

手术室是医院内十分重要的技术部门,手术室护理质量与患者的生命安全关系密切[1],对手术患者的手术应激反应、手术风险和患者术后的恢复均具有重要的影响[2]。然而,由于手术室护理工作量大、患者流动量大、手术室紧急意外状况多、护士职业暴露风险高、手术室内多种精密的手术仪器设备、新技术新设备的更新、手术室特殊的环境等多种问题的影响,导致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和较大的护理风险[3-4]。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是手术室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是指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各项操作流程、加强监控督导培训等途径来降低护理风险的防御模式。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受护理人员、管理制度、安全文化、工作环境、仪器设备和患者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5],为保证手术室护理安全工作的有效落实,临床中还需要在实际护理管理过程中不断提升手术室护士的风险认识和防范意识。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基于安全风险防御机制的护理管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基本资料匹配原则选取医院收治2020年6—10月手术患者300例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1—5月手术患者300例为观察组。纳入条件:择期手术患者;年龄18~65岁;无严重内科疾病;意识清楚,语言表达能力正常,具有一定认知能力,能够配合手术室护士护理工作;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条件:急诊手术患者;术前合并有压力性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合并有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手术护理的患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且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入选患者和家属也均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科室来源、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手术室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按照手术室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管理,具体方案如下:

1.2.1 加深风险防范认知

(1)不同手术类型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知识培训:针对手术患者不同疾病类型,如骨科手术、妇科手术、泌尿系手术、脑部手术等,由护士长负责,各手术类型跟台护士组成3~5人的小组,结合手术类型特殊性和手术护理实践经验,对各种手术类型的手术室护理安全内容进行总结,明确各种手术类型的护理风险,针对各风险制定护理风险防范对策。每周组织1次PPT讲课,每次讲课明确主题,如“骨科手术护理安全风险管理”“腹部手术护理安全风险管理”,由对应的护理小组作为授课者,向手术室其他护士讲授该疾病类型手术患者护理风险有哪些,高危因素有哪些,护理安全管理对策等,讲课结束后由其他护士提出问题或进行补充,最后将PPT内容和补充内容制作成纸质文件,放置于手术室护理台文件架中以供护士日常翻阅学习。

(2)针对手术流程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知识培训:针对手术护理的各个流程环节,如手术接台、手术体位安置、外科手卫生、手术巡回护理、规范手术核查、病理标本管理、预防手术感染、预防锐器损伤等,由护士长负责,手术室全体护士每3~5人组成1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1个手术环节护理安全相关资料的收集,针对每一手术环节,结合临床经验,分析总结该环节中的护理风险,通过查阅文献,结合经验制定护理风险防范对策。每周组织1次PPT讲课,每次讲课明确主题,如“手术患者体位安置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预防手术感染护理安全风险管理”等,由对应的护理小组作为授课者,向手术室其他护士讲授该环节的护理风险有哪些,诱发因素有哪些,护理安全管理对策等,讲课结束后由其他护士提出问题或进行补充,最后将PPT内容和补充内容制作成纸质文件,放置于手术室护理台文件架中以供护士日常翻阅学习。

(3)知识考核: 以问卷星的形式每个月对手术室全体护士进行1次手术室护理风险防范知识考核,考察卷满分为100分,护士答卷得分在90分以上为合格,90分以下护士再次考核直到合格。

1.2.2 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1)召开护理安全反思会:由手术室护士长组织,每个月开展一次“手术室护理安全反思会”,针对本月出现的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和手术室典型的护理风险和隐患进行讨论总结,分析归纳风险和隐患的发生原因,反思护理风险事件给患者和科室带来的不良影响,认知风险事件的危害,最后针对风险事件的发生原因集体商讨改进措施。

(2)贴标识:在手术室相关位置粘贴相应的护理安全标识,如在洗手台上粘贴外科手卫生的步骤示范图,转运床上粘贴“注意保暖”,警醒护士规范护理。

(3)学习法律知识:定期组织开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护理规章制度、手术室护理规章制度、医疗法律法规德等知识学习,端正护士工作态度,提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4)心理疏导:护士长负责不定期开展护士心理疏导交流,针对在某一时间段工作积极性不高、有消极情绪表现的护士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了解护士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组织氛围感差还是因为个人家庭生活所导致工作状态变差,护士长尽可能协助护士解决相关问题,消除护士工作顾虑,激发护士工作热情。

1.2.3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1)科室内健全责任制度和建立奖惩制度:针对手术室具体护理工作,修订完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如手术期查对制度、病理标本管理制度、消毒隔离无菌制度、手术患者交接转运制度等。制定各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质量评价和考核标准,如体位摆放、仪器使用、护理记录等。针对部分手术护理环节制定出工作流程图,如手术患者接送流程图、手术标本送检流程图等。针对各项意外事件制订护理应急方案,如术中大出血护理急救方案、术中心脏骤停护理急救方案等。将所有内容编订成册,在科室中传阅。

(2)定期组织开展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提高手术室护士对突发护理风险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每个月对手术室护士进行1次手术室护理各个环节的安全考核,如考核规范手术核查这一环节时,两名护士通过情景模拟进行物品核查、器械核查、输血核查等,护士长通过观察评估护士手术核查是否规范化、流程化。考核不合格的护士需加强训练,进行再次考核。

(3)在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时责任到人:在医院原有的护理安全防控组织(护理部-护理质控科-护士长)外,由护士长负责,每周指定3名护士作为本周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员,阐释安全管理员的职责,重点职责为对手术护理各个环节的工作现状进行安全巡查,来发现护理不安全隐患和督导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执行。护士长职责为每月对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检查和护理安全现状进行分析汇总,组织全体护士对护理风险事件进行根因分析,督导改进措施落实。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护士护理风险防范认识和能力:通过理论考核和操作实践考核的形式在两个时间段(2020年6—10月,2021年1—5月)对手术室护理风险防范认知度和能力进行考核评估。认知度考核以100分试卷通过问卷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手术室护理风险防范和安全管理的相关内容,能力考核随机抽取3项手术室护理操作,按照100分制的操作考核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最后计算对比3项操作最后得分的平均分。

(2)护理质量: 邀请护理质控科相关人员和护士长通过暗访(现场评估)的形式于研究前后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体位安置、物品准备、仪器管理、医护配合、手术核查、术中巡视、感染防控、护理记录和整体质量10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均为1~1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

(3)护理风险事件: 统计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手术切口感染、体位摆放不当、物品准备不全、器械数目不符、术中低体温、手术急性压力性损伤、标本污染、管路脱出、护理投诉等。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干预前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手术室护士的护理风险防范认知和能力评分比较

我院手术室共有护理人员38名,干预后护士的护理风险防范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手术室护士的护理风险防范认知和能力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手术室作为医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外科治疗的主要重任,手术室工作节奏快、医疗风险高,为降低手术患者的医疗风险,手术室安全高效的护理管理也至关重要[6-7]。然而临床手术室中常规的护理管理,手术室护士通常是参照医院既定的护理规范,忽略了手术室护理的特殊性和特殊风险管理内容,因此容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影响患者手术安全。

3.1 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护理风险防范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期间手术室护士的护理风险防范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基于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进行手术室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护理风险防范知识和能力。这主要得益于对手术室护士风险防范知识的培训和能力的强化。本研究通过对手术室全体护士进行不同手术类型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知识培训和针对手术流程的手术室护理安全知识培训来建立基于护理风险防范认知的防御机制,通过标识警示、定期反思和护士心理疏导等来建立基于护理风险防范意识的防御机制,通过健全制度规范流程、加强具体操作培训和形成科室自查机制来建立基于护理风险防范能力的防御机制,最终从制度层面、认识层面、意识层面和行为形成等方面建立了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防御机制。

3.2 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基于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进行手术室护理管理,可有效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减少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分析原因如下:①通过对手术室护士进行风险防范知识全面化、系统化的培训,在认知培训过程中,一方面以不同手术类型的不同风险防范知识展开,另一发面从手术室整体护理各个流程环节的风险防范知识展开,既考虑到了不同患者不同手术风险的差异性,又考虑到了手术室各护理环节的风险差异性,从而能够全面认识到手术室护理风险[8]。此外,在知识培训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高年资护士授课,低年资护士学习的被动教育模式,通过分组指导全体护士积极参与相关风险防范知识的收集整理,使得所有护士在资料收集、授课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和加深风险认知,保证认知防御机制的有效建立。认知为行为改变的基础,护士护理风险防范认知的提升,为护理行为的改善和护理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9]。②通过对手术室护士进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的强化,在手术室相关区域粘贴标识警示、定期组织开展护理风险反思会,及时对科室护士进行心理疏导,这些举措能够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性,不断强化护士对风险防范的意识,有利于促进风险防范行为的落实。张莉等[10]的相关研究中提到,加强对手术室风险意识的管理后,护理风险发生率降低到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同样,林英[11]相关研究中将风险意识融入到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显示,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1.67%。由此可见风险防范意识在风险防御中的重要作用。③通过健全制度规范流程、加强护理操作培训、形成科室自查机制来建立基于护理风险防范能力的防御机制,制度和流程的完善规范保证了护理工作的有章可循,护士操作能力的强化和定期考核有利于操作逐渐规范化和水平不断提升,而建立科室自查机制形成了一种督导作用,最终能够保证各种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的有效落实,进而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改善和护理风险的降低[12]。孙邈等[13]相关研究也指出,在手术室中进行安全隐患自查,自查能够反映出科室护理安全工作的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能够规避风险事件的发生,进一步能够促进护理质量的改善。夏涛等[14]研究认为,在手术室护理安全工作中基于前馈控制理念进行了风险防控,同样开展了安全问题分析、整改相关流程制度、护理人员安全培训等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对护理风险进行事前防控,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得到了明显提高,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也降低了,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武丹等[15]相关研究中建立了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屏障,并指出,安全屏障的建立以降低护理风险为目标,护理制度和流程的改善是基础,构建意识屏障是保障,制度流程的优化是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保证了护理的同质性,而加大对护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的培训,能够将被动遵守制度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防范,使得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基于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进行手术室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护理风险防范知识和能力,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减少手术室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不足是临床中未突出强化对手术室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的建立,今后需深入探讨研究。

猜你喜欢
防御机制手术室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中的中介作用*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