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六地”红色资源融入高职育人实践研究

2023-02-20 21:30
辽宁高职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辽宁红色育人

李 超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丹东 118303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1]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肩负着培育大国工匠的神圣使命,务必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在我党的奋斗历程中,辽宁始终与党创造的伟大事业同频共振,与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紧密相连,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红色资源。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简称辽宁“六地”。把辽宁“六地”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育人实践,用好辽宁红色资源,讲好辽宁红色故事,全方位展示辽宁红色文化的魅力,多维度呈现辽宁的红色印记,厚植大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对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一、挖掘辽宁“六地”红色资源的时代内涵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鲜活的题材,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一)崇高信仰是辽宁“六地”红色资源精神特质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2]。崇高信仰是辽宁“六地”红色资源的精神特质,辽宁“六地”红色资源中处处渗透着信仰的力量。比如,雷锋同志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以及他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坚持,都生动诠释了雷锋同志的崇高信仰。信仰的力量,让雷锋同志能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由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坚定信仰,乐观向上。正是信仰的力量,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再比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冰雕连战士“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的坚强,彰显着志愿军战士的崇高信仰,最终赢得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正义之战的胜利,让信仰的力量得以彰显。崇高信仰正是辽宁人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中所应具备的精神特质,让我们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中战胜困难、应对挑战、创造辉煌注入了强大的信仰力量。

(二)家国情怀是辽宁“六地”红色资源传承基因

辽宁是一片红色的沃土,“六地”红色资源是辽宁的城市名片,使红色成为辽宁历久弥新的鲜亮底色,其中的家国情怀是辽宁“六地”红色资源的传承基因。爱国是人世间最自然、最朴素、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3]。“六地”红色资源中的家国情怀在历史事实中再现,以不同的方式述说着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深深爱恋。

比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是最真挚的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电影《长津湖》中有一句让人泪目的台词:“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用最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的无私大爱,诠释了志愿军战士“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再比如,辽沈战役中的“苹果故事”,展现了东北野战军纪律严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的家国情怀。正是这样的家国情怀,让辽宁“六地”红色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奉献担当是辽宁“六地”红色资源实践品格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4]。辽宁“六地”红色资源把奉献、实干、担当载入史册,奉献担当成为辽宁“六地”红色资源的实践品格。

比如,抗日战争中1928 年赵一曼的宁死不屈,体现了奉献与担当精神。雷锋同志的无私奉献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也感染了无数人向他学习,“当代雷锋”郭明义,就是践行雷锋精神的典范。辽沈战役中也饱含着辽宁人民的奉献与担当,人民以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前线。“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这种奉献与担当精神是辽沈战役精神的真实写照。辽宁是共和国工业奠基地,这里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的一千多个第一,为新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是奉献与担当精神的体现。

二、发挥辽宁“六地”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

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红色文化史,挖掘红色文化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彰显,对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有力诠释,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有力践行,可以加深大学生对辽宁红色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让红色血脉入心、入情、入行。

(一)挖掘文化感染力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浓缩着五千多年华夏文明的底蕴,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因图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鲜活写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辽宁“六地”红色资源是人、事、物的生动再现,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要素和文化要素,为高职院校育人提供了鲜活的文化素材。

文化有没有感染力,要看它离群众有多近[5]。红色文化育人务必要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把辽宁“六地”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育人实践,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挖掘文化感染力,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增强红色文化自信。收集辽宁“六地”的典型人物、历史事件、革命精神,尤其是作为新中国国歌素材地的艺术创作故事,融入高职院校美育实践中,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讲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朗诵红色诗词,吟唱红色歌曲,创作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辽宁“六地”红色资源的文化之美。

(二)用好文化亲和力

文化具有强大的亲和力,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成为当代人与历史人跨越时空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构建文化的亲和力话语体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直接现实、是民族血脉的重要维系、是国家形象的赋新再现[6]。辽宁“六地”中的每一个标识的背后,都有数不尽的人、事、物,每个人、事、物的背后都有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这些红色故事跨越时空与当代人“对话”,带给人们情感和温度,为思政育人提供强大亲和力。

把辽宁“六地”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育人实践,要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原则,把红色资源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活素材,比如,聚焦解放战争转折地,向大学生讲清楚辽沈战役胜利对于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决定性意义,讲清楚辽宁在中国革命史上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讲清楚辽宁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使命与担当,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挺膺担当。

(三)激活文化创造力

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决定了民族的文化生命力,进而对内决定了民族文化凝聚力,对外决定了民族文化感召力[7]。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在党的奋斗历程中辽宁始终与党创造的伟大事业同频共振,与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紧密相连,也为打赢新时代的“辽沈战役”,夺取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胜利提供强大动力。

激活文化创造力旨在推动文化守正创新,实现历史性与实践性兼容并蓄。把辽宁“六地”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育人实践,用好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活文化创造力,向老一辈劳模英雄孟泰、尉凤英、王崇伦等学习,广泛搜集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和新中国工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充分挖掘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历程中辽宁取得的创新和突破,帮助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三、用好辽宁“六地”红色资源的实践属性

把辽宁“六地”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育人的落脚点在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衔接原则,把辽宁“六地”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课程和实践活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五育并举”落地落实,构建大思政格局,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

(一)辽宁“六地”红色资源+德育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既是传承与发扬辽宁红色文化的时代要求,也是高职思政课创新改革的现实需要[8]。从辽宁“六地”红色资源中充分挖掘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等德育要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讲党史、唱红歌、诵经典,以及现场观摩、实践教学等方式,将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实践活动中。

基于辽宁“六地”红色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比如,聚焦抗日战争起始地,向大学生讲清楚“九一八”事变之夜北大营爱国军人的抵抗,讲清楚“九一八”事变之于中国14 年抗战的重大意义,讲清楚“九一八”事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聚焦抗美援朝出征地,帮助大学生了解辽宁作为抗美援朝前线大后方和后方最前沿,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所作出的特殊的历史性贡献。聚焦雷锋精神发祥地,让大学生了解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以及以郭明义为代表的雷锋传人的先进事迹。

(二)辽宁“六地”红色资源+智育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探索各门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9]。辽宁“六地”红色资源具有突出的育人功能,应结合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红色资源融入育人实践。聚焦共和国工业奠基地,发挥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比较优势,把高职院校发展建设与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紧密联系起来,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中厂”和“厂中校”建设,落实“职教20条”,为辽宁省振兴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辽宁作为共和国工业奠基地,创造了一千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高职院校作为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中国制造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神圣使命。采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方式,在高职院校专业课中把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红色故事讲清楚,传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三)辽宁“六地”红色资源+体育

体育也是高职院校育人的载体之一,体育精神与红色精神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因此,有必要把体育作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必修课,充分挖掘体育中的思政元素,关注体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推动红色资源与体育深度融合,弘扬体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把辽宁“六地”红色资源有机融入到高职院校体育活动中,通过行走辽宁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采用市区内徒步走、越野跑,跨市区自行车打卡等形式,组织大学生到辽宁“六地”的标志性红色场馆打卡,在红色打卡点参观学习,重温红色历史,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精神血脉,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辽宁“六地”红色资源+美育

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抓手[10]。美育侧重感官浸润,思政教育强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辽宁“六地”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美育之中,搭建美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促进的载体,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发现美、传递美、创造美的能力,以过硬的本领、务实的担当,投身新时代伟大实践。

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红色宣讲团、红色艺术团,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把辽宁“六地”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美育,创新高职院校美育的形式和载体,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打造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注重六个红色标识地的特色优势挖掘,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实践,让辽宁红色文化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入行。

(五)辽宁“六地”红色资源+劳动教育

以辽宁“六地”为线索,生动展现在党的领导下,辽宁人民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广泛搜集辽宁作为共和国工业奠基地,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创造的辉煌成就。辽宁作为雷锋精神发祥地,雷锋在这里成长,雷锋精神从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此作为素材,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深入挖掘辽宁老工业基地和雷锋精神发祥地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别是那种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和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雷锋精神),并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探索现代学徒制,在劳动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立足高职院校实际,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涵养大学生劳动精神,增强其责任心和事业心,帮助他们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用奋斗成就出彩人生,以劳动教育锻造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综上所述,“六地”是辽宁的六大红色标识,辽宁“六地”所蕴含的红色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把辽宁“六地”红色资源融入高职育人实践,要挖掘辽宁“六地”红色资源的时代内涵,发挥其育人功能,用好其实践属性,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助力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挺膺担当。

猜你喜欢
辽宁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辽宁之光
红色是什么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红色在哪里?
辽宁舰
追忆红色浪漫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