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提升劳动教育实效路径研究

2023-02-20 21:30
辽宁高职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高职

张 盼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新时代高职院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根本任务,在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但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却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致使劳动教育实效低下,无法有效发挥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及作用。我们需要探索出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并发掘提升劳动教育实效路径,以弥补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效低下的问题,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高效开展,切实落实劳动教育目标,真正发挥劳动教育重要价值,有效增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效果,让学生成为尊崇劳动、善于且勤于劳动的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

一、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实施主体单一

现阶段虽大力倡导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形成劳动教育合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仍由学校单方完成,家庭及社会参与度、重视度严重不足,并未形成劳动教育充分合力。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个别学校对家庭及社会、学校共同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知程度不足,存在未合作或合作程度不高现象;个别家庭对参与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知程度不足,存在不配合或参与过程形式化现象;社会方面对参与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知程度不足、积极性不高、配合度不够、深入性和责任感不强等。

(二)参与劳动主体单一

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多以学生为劳动主体,校内教育者参与劳动程度低,在根据岗位特点自行组织劳动活动或积极参与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方面相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充分发挥教师榜样引领作用,同时也使学生缺失在劳动过程中接受教师有针对性指导的机会。当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涉及大扫除等体力劳动时,如果教师只作为旁观者、监督者,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甚至逆反情绪,这既不利于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也不利于真正实现劳动教育重要价值。

(三)劳动教育主体缺乏系统培训、专业性不足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各劳动教育主体专业系统培训方面存在空缺,各劳动教育主体对专业系统培训必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劳动教育力量薄弱、水平不够、专业性不强。同时,各劳动教育主体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劳动教育的目标以及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等方面并未达成统一认知,对劳动教育的过程及实施、监督标准也缺乏明确统一规范,致使对开展的劳动教育理念掌握不透、目标模糊不清、规律把握模糊、主观随意性明显、专业化不足、系统性不够、形式主义频现等,无法有效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高效开展、切实落实劳动教育目标、真正发挥劳动教育重要价值。

(四)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系统化、规范化程度不足

当前各高职院校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多缺乏整体规划,课程内容系统化、规范化程度不足,随意性、片面性、表面化明显。主要表现在:第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重实践轻理论,个别学校甚至并未安排专项劳动教育理论课时,忽略理论的重要性及指导实践的重要价值;第二,多数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时量严重不足,无法充分开展劳动教育;第三,部分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课理论部分简单等同于劳动实践前的动员工作,即简要介绍劳动概念、为何劳动,宣布劳动任务分配及劳动实践过程注意事项等,严重窄化劳动相关理论涵盖内容,淡化劳动理论对劳动精神及劳动观念的重要影响作用;第四,部分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课实践部分等同于体力劳动,不仅使劳动教育实践形式趋向窄化,同时也矮化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第五,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特色、岗位需求、企业需求等缺乏有效结合,与专业课及创新创业课等缺乏有效链接。

(五)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单一

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组织的劳动教育活动仍多以校园公共区域值日这类学校日常要求的常规体力劳动为主,劳动教育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多样化、创新性不足。虽部分高职院校意识到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化的重要价值,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由于多种原因并未将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化落到实处,存在知行不统一现象。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单一既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热情,易误把劳动教育片面理解为打扫卫生,也将使劳动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六)劳动教育缺乏有效激励及监督机制

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未建立针对劳动教育者及学生的有效激励和监督机制,在劳动教育者及学生对劳动教育理念、重要价值认知不足情况下,致使劳动教育过程频现劳动教育者及学生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态度敷衍应付,结果得过且过、表面化形式化明显等现象,严重降低劳动教育开展质量,削弱其重要价值,阻碍目标有效落实。

(七)劳动教育与职业精神缺乏有效融合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认知有误,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既忽视劳动教育真正理念及培养目标,窄化劳动教育内容,也未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独特性将劳动教育与职业精神相融合。虽个别高职院校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专业课、实习实践课过程,但执行时由于专业教师水平限制、对劳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关职业精神挖掘不到位、缺乏激励监督制度等原因,致使劳动教育与职业精神融合效果并不理想。

(八)劳动教育各环节“全程性”落实不到位

2020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然而当前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仅占学生整个学习生涯极小部分。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包含积极的劳动精神、正确的劳动观念、必备的劳动能力、良好的劳动习惯及品质,以上均需长期引导和实践方能养成,短期教育将使收效大打折扣,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养成流于表面、未得内化,对劳动能力的掌握也一知半解,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养成更无从谈起。

(九)劳动教育评价有待进一步落实

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评价重要性认知不足,在评价过程中显现诸多弊端,如评价理念模糊、评价主体单一、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评价主观随意性明显、评价指标内容不清晰、评价过程和结果表面化形式化严重等。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提升劳动教育实效的路径

(一)拓展劳动教育实施主体,切实落实家、校、社三方协同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的共同责任。三方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可有效扩充劳动教育资源,全面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劳动实践能力、劳动素养及社会责任感,提高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质量并增进效果,充分发挥劳动教育重要价值与作用。第一,开通家、校、社三方协同劳动教育公众号,内容涵盖通知、风采展示、公益课程等;第二,组织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开发精品劳动课程,学校、学生及家长三方评选,将入选课程在学校劳动教育公众号推送;第三,将学校课程与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相结合,如根据校园劳动教育课程策划安排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第四,定期聘请优秀家长代表或各行业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优秀创业者等新时代劳动者入校开展讲座、承担劳动教育相关培训课程;第五,组织劳动教育相关竞赛,如“劳动教育教学能力大赛”“劳动之星家庭”“家庭劳动小能手”“年度优秀家长”“最美社区”“最美企业”等,提升参与性、趣味性;第六,拟定多个劳动教育相关主题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等劳动实践。

(二)师生共同参与劳动,树立榜样并营造浓厚校园文化

全校不同岗位教职员工可根据岗位特点自行组织劳动活动或参与学生劳动实践活动。师生共同参与劳动既能在劳动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多样化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也能对学生劳动观念、精神、能力、习惯和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榜样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增进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水平,培养劳动习惯,涵养劳动情怀,营造浓厚的尊崇劳动的校园文化。

(三)多元劳动教育主体定期参与系统培训

劳动教育能否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高低[3]。系统且专业的培训有利于各劳动教育主体明晰劳动教育重要价值,统一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厘清劳动教育理念、目标、规律及具体内容,规范劳动教育过程及标准,有效避免各劳动教育主体劳动教育理念掌握不透、目标模糊不清、规律把握对模糊、主观随意性明显、专业化不足、系统性不够、形式主义频现等现象,增强专业性、责任感。

参与培训主体即各劳动教育主体。各学校需通过上级相关部门定期培训明确劳动教育理念、目标和重要价值,为在校内切实有效推广落实劳动教育奠定扎实基础;教师培训要在学校定期展开,内容不仅涵盖劳动教育理念、目标和重要价值,还需结合本校实际涵盖劳动教育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与技巧、激励监督评价标准等;家长培训需学校结合时代特点定期开展,使家长领悟参与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掌握家庭劳动教育理念及科学方法,增进家校共育效果;社会主体培训需重点突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方式方法、必要性及重要价值。

(四)增强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化、规范化

学生从大学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4]。系统化、规范化劳动教育内容可统一劳动教育内容范围和标准,具备系统全面、可行性高且易复制、易推广等特征,有效避免劳动教育课程实施阶段可能产生的随意性、片面性、表面化等弊端。第一,劳动教育课程需理实并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二者缺一不可;第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内容,均需体力脑力劳动并重;第三,明确理论课及实践课内容范围。劳动教育理论课内容可包含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劳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劳动关系、劳动安全等。教师还可发挥劳动模范榜样引领作用,引入真实案例,将理论生动形象化,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责任感。劳动教育实践课内容可归纳为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性劳动、创新性劳动四大类,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调用学校、家庭及社会一切可用资源,确保课程效果最大化。

(五)劳动教育形式多样化

灵活多样的劳动教育可全方位渗透学生生活以及学习,发挥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也可丰富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度、获得感。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并未领悟劳动教育精髓,只将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体力劳动,不仅理论匮乏,形式上与多元化也相去甚远。高职院校可开展的劳动教育形式包括:增设劳动教育理论课,邀请各行业劳动模范等新时代劳动者入校开展讲座,组织在培育学生劳动品质方面表现的优秀家长代表开展讲座,充分利用寝室、食堂、社区、校外合作企业等设计并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适当增加竞赛成分以提高积极性等。

另外,虽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均有开展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创业实践等具备劳动特征的活动,但通常仅停留于表面,即活动虽与劳动有关,却并未与劳动教育真正结合,活动中渗透的有关劳动观念及精神的针对性引导严重缺失,劳动能力、习惯和品质的养成也未引起足够重视。活动仅限于活动本身及活动带来的功利性结果,对突出劳动价值与作用、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并未起到实际效果。因此真正意义上的“融合”需具备明确指向性,明确突出劳动教育元素,最大程度发挥活动本身对优秀劳动观念、精神、能力、习惯和品质养成的引导作用。

(六)制定有效激励机制、监督机制

合理的激励可有效调动参与积极性,细致明确的监督可确保劳动教育高质高效开展、学生高质量参与。激励监督的作用对象即劳动教育主体及学生,并非仅面向其中一方。激励及监督制度建立均需根据不同作用对象制定特定方案,遵循可行性原则,使其便于执行和落地,发挥应有效用。激励方面,可根据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授予优秀组织或个人荣誉,可将劳动教育的量化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监督方面,针对不同主体,监督方案须有所侧重。对于教师需侧重监督教学态度、能力与方法,对于家庭需侧重配合度及参与度,对社会需侧重配合度及责任感,对于学生应侧重积极主动性、劳动观念、精神、能力、习惯和品质养成程度等。

(七)劳动教育与职业精神有效融合

教育部于2020 年5 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5]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着重与职业精神融合,劳动教育形式和内容选择需有意识地向学生所学专业靠拢。社会主体开展的劳动教育也应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有意识强调并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而并非仅限于劳动表面。家庭劳动教育需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将自身教育观点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学生强烈职业责任感。

(八)落实劳动教育各环节“全程性”

劳动教育“全程性”即劳动教育贯穿于每名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涵盖所有劳动教育形式,包括课程贯穿、讲座贯穿、实践贯穿、社团贯穿、竞赛贯穿等。劳动教育各环节“全程性”落实可有效延长劳动教育时长,使每项劳动教育形式均由短期教育转变为长期教育,由集中简练式教育转变为细致浸润式教育,促进每项劳动教育形式教育效果最大化。同时,劳动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生涯并渗透于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有助于形成浓厚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使需要长期引导和实践方能养成的优秀的劳动观及劳动精神、完备的劳动能力及劳动品质深入人心,内化为良好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目标,增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效。

(九)有效落实劳动教育评价

完整的劳动教育评价应包含对劳动教育主体的评价及对学生的评价。在明晰劳动教育评价理念的前提下秉承导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成长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制定具体劳动教育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可有效引导学生成为尊崇劳动、善于且勤于劳动的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为促进评价的激励作用,还可开展家校社互评:学校评价社会参与主体,社会参与主体评价学校,学校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校,家长评价学生和学校,学校评价家长等。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提升劳动教育实效的价值意蕴

(一)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是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高效开展,落实目标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就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但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却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致使劳动教育实效严重低下,无法真正有效发挥劳动教育重要价值及作用,也无法真正有效落实劳动教育目标。因此,探索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提升劳动教育实效,将是不断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高效开展、落实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只有有效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才能培养出尊崇劳动、善于且勤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核心目的是通过恰当的劳动手段达到良好的育人目的[6]。劳动教育蕴含着重大育人价值,其关键在于真正发挥劳动教育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高质高效的劳动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真正有效树立优秀的劳动观及劳动精神、完备的劳动能力及劳动品质,还能帮助学生完善品行、强健体魄,有助于高职院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只有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劳动正是这五方面最为基础的部分,离开了劳动,其他一切都是空谈和想象[7]。从根本上讲,劳动蕴含独特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对于时代新人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8]。因此提升劳动教育实效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具备高实效的劳动教育能充分培养学生美好品德,树立正确三观;能启迪智慧,在劳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增强体魄和毅力,养成劳动习惯;能在劳动中探索美、感受美、创造美,焕发生机与活力;能在劳动中学会合作,增进社交能力;能在劳动中碰撞思维,成长为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四)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是营造崇尚劳动校园文化的重要路径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9]劳动教育既能传授劳动知识与能力,也能塑造优秀的劳动观及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既是提升劳动知识和能力传授效果,又是提升劳动观念、精神、习惯和品质的塑造效果。校园内到处充盈可提升劳动教育实效的举措,不断培养出具备优秀的劳动观及劳动精神、完备的劳动能力及劳动品质的学生,可使学校始终沐浴在崇尚劳动的氛围之中,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

(五)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是提升社会劳动者整体劳动素养的必要奠基

社会的发展需要全体劳动者共同用辛勤劳动不断创造,社会劳动者整体劳动素养对社会发展进程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教育使命,首先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决定中国教育的宗旨之一是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10]。提高劳动教育实效,不仅能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为社会发展不断注入高劳动素养群体,在日积月累中持续提升社会劳动者整体劳动素养,还能使学校、家庭、社会更加明晰劳动教育理念、目标及重要价值,通过自身言行将其贯彻、传播于工作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社会劳动者整体劳动素养。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高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