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外互补,学科间互通

2023-02-20 10:29吴雪雪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2期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化学习初中历史

吴雪雪

摘 要:开展“品味南京‘海丝遗韵”的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厘清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主要实施策略为:校内外互补,校内学习为校外实践提供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校外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校内所学;学科间互通,各学科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联结在一起,共同助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历史;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化学习

统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一子目的内容为“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也让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巅峰。教材主要围绕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概况和意义三个方面展开,没有提及郑和下西洋与南京的关系,更没有涉及海上丝绸之路与南京的关系。实际上,南京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唯一的都城,以“通江达海”的地缘优势,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2012年,南京加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行列,12处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进入申报材料。目前,南京依然在积极筹备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南京,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补充与此相关的南京乡土史料。学生对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尤其是对南京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的保存现状、南京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开展的工作等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基于此,我们尝试开展“品味南京‘海丝遗韵”的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厘清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历史核心素养。

一、 实施过程

“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把知识从学术情境转移到现实生活场景中。如果不能激发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在一个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实践,那么他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可能就一直处于惰性和无用的状态。”[1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其历史探究的兴趣,我们设置了“设计助力南京‘海丝申遗的方案”这一驱动性任务,请学生从初中生的视角为南京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添砖加瓦,意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唤醒其作为城市主人的责任和担当。

项目开始阶段,我们向学生提供申遗相关知识作为学习支架,要求学生查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报告以及南京明孝陵申遗成功的相关资料等,学习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标准、申遗流程、申遗成功的因素等知识。在对标申遗成功的案例,整体梳理申遗知识后,学生就有了更为明确的探究任务:实地寻访南京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论述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的价值。

(一)实地寻访南京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

南京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在六朝时期和明朝均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综合考量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遗产点位置和文旅资源,我们设计了6个适合学生寻访的主题:主题一为“六朝风华·国际都会:六朝博物馆”,通过寻访六朝博物馆,认识南京海上丝绸之路中心城市的地位;主题二为“石城虎踞·沧海桑田:石头城遗址”,通过寻访石头城遗址,认识到南京是六朝时期远洋航行的起点;主题三为“巍峨宫阙·祺然有灵:明故宫遗址”,通过寻访明故宫,理解南京作为明朝中外交流的决策地与见证地的意义;主题四为“龙湾江口·宝船远航:郑和宝船厂遗址”,通过寻访龙江船厂遗址,了解明朝宝船制造的相关史实;主题五为“狮子山下·静听海韵:静海寺、天妃宫”,通过寻访与郑和航海活动密切相关的宗教建筑遗迹——静海寺、天妃宫,了解南京作为明朝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实物例证;主题六为“海陆佛缘·千年对望:大报恩寺遗址”,通过寻访大报恩寺遗址,了解明朝时南京经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外进行文化、文明交流的情况。

每个寻访主题都包括“历史篇”和“现实篇”两个部分。“历史篇”依据各个遗产点的实物史料,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关联。“现实篇”从文物保存现状、展陈布置、公众普及度、周边环境、交通便利等角度,调研南京各个遗产点的申遗现状。

以主题二“石城虎踞·沧海桑田:石头城遗址”为例。六朝政权为了建立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国家的友好往来,形成了以都城建康(今南京)为起点的东海航线,建康成为各国文化交流的主要城市。为了让学生探寻这段历史,任务设计如下:

【历史篇】

1. 打卡“鬼脸照镜”“龟石群”等景点。观察墙壁和石群的特点,思考这两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2. 寻访城墙西段最高处的建筑(“鬼脸”的上方)。请你说说建筑的名称,以及它的功能。

3. 石头城临江一面有重要的水上码头“石头津”,实地考察推测码头大致的位置,在导览图中描绘出来。东吴时,从这一码头出发,最远可能到达哪里?

4. 打卡“城墻拜佛”景点。观察石碑上的花纹和字迹,你知道该景观相关的宗教发源地及传入我国的时间吗?

【现实篇】

1. 写下你参观石头城遗址的感悟。

2. 采访石头城遗址公园的游客,请他们谈谈参观感受。

3. 询问游客/工作人员是否知道南京海上丝绸之路正在申遗?如果知道,请他们具体说一下知道的内容和建议;如果不知道,向他们简单介绍一下南京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项目。

在石头城遗址公园,学生了解到六朝时期到现在南京城地理环境的变化,通过一次跨学科学习,合理地进行了想象,再现东吴时期石头津的繁忙,穿越时空与当年下夷洲的卫温进行对话。最后,学生认识到:南京是六朝时远洋航行的起点。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的实地寻访,学生关注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探究遗产点本身的历史资源,厘清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能力。同时,在与工作人员、普通市民的交流中,在实地走访、探究观察的过程中,学生收集并思考助力南京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建议,提高了作为南京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二)论述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价值

“六朝都城”和“明代都城”为确定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提供了政治和社会基础。以明代为例,永乐三年正式开始的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大航海活动,把与中国有关的“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高峰,当时南京成为“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航海“宝船”的建造地。[2我们从国家课程中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史事入手,指导学生运用多样的史料深度学习、探究考证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价值。

学生探究成果如下:

明初,南京作为都城,是与国外进行海上物质文化交流的核心地,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官方贸易的重要中心城市,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促进了中外的商贸交往、文化交流,展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实力……

(三)公開真实的探究成果

项目化学习最终要形成探究成果。本项目的成果包括两类:一是小组撰写助力南京“海丝”申遗的方案,二是各小组以PPT的形式进行总结汇报。无论是助力申遗的方案还是汇报,都能实现探究过程的可视化,都能反映出对探究主题的深度理解。多数小组的助力方案中包含了相关遗产点的历史渊源、维护现状以及申遗建议等内容。例如,向相关部门反映景点环境问题、史迹维护问题;建议打造南京“海丝”旅游观光带,加大南京“海丝”申遗的宣传力度等。手绘图表、采访实录、访谈视频、遗迹照片等过程性材料,以及精心制作的PPT,配合极富感染力的现场解说,学生的成果展示精彩纷呈。

六朝博物馆小组完成了六朝朝代更替及都城示意图、六朝考古地层图、彰显六朝时期南京国际地位的文物图绘制及拍摄等;石头城遗址小组呈现了“东吴第一军事要塞”烽火台照片、遗址刀削状墙壁形成原因的探究汇报(长年累月江水冲刷而成)、无人机航拍寻找“石头津”码头的视频等;明故宫遗址小组搜集了明故宫平面示意图、遗址内石构件的重量和体积测量实录、明初中央主要外事机构简介等材料;郑和宝船厂遗址小组展示了脚步丈量郑和宝船规模的实录、明代宝船厂规模简介、作塘功能简介、船舱采光及榫接钉合等造船技术等;静海寺、天妃宫小组创作了海外植物西府海棠(郑和下西洋带回并栽种在静海寺内)描摹图、李时珍朋友圈设计展示(李时珍为了编纂《本草纲目》曾在静海寺考察海外药材)、采访南京妈祖研究会会长的视频等;大报恩寺遗址小组拿出了大报恩寺发展历程时间轴绘制图、“七宝阿育王塔”文物简介、明万历年间的大报恩寺全图、大报恩寺佛塔手绘想象图等。

二、 实施反思

项目化学习活动的模式是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围绕某一主题或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和素养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资料查阅、调研分析、讨论汇报等一系列活动,完成驱动任务。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促进他们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例如“品味南京‘海丝遗韵”的项目化学习中,学生熟练掌握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运用教材所学“郑和下西洋”的知识,论述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价值等。此外,我们在本次活动中也总结出了一些项目化学习活动实施的策略。

一是校内外互补。我们首先利用教材中的一个个与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相关的知识,描绘出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发展的过程,勾勒出海上丝绸之路与南京的联系。课堂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同时实现了学生学科知识的生长。之后,组织学生赴南京“海丝”遗址实地寻访,调研南京“海丝”申遗的现状,形成助力南京“申遗”的方案。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真实感知、触摸身边的历史,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联系。

校内学习为校外实践提供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校外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校内所学。“品味南京‘海丝遗韵”项目主题,将学生的校内和校外活动勾连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学生在助力“海丝”申遗的情境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是学科间互通。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仅仅依靠历史学科知识是不可能完成的,学科的融合在研究中越来越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学生实地寻访南京“海丝”遗址时,为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要运用数学学科中的比例计算、地理学科中的地貌变化、语文学科中的表达、物理学科中的质量计算……这意味着学生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用多元智能认识世界。各学科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联结在一起,共同助力学生的学习。我们还专门成立跨学科教师指导小组,邀请多学科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开展深度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彰显了综合育人的特色。

接下来,“品味南京‘海丝遗韵”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还将继续迭代升级:一是拓展学习主题,不局限于六朝时期和明代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价值的探究,而是拓展到南京航海技术的发展、南京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研究等;二是完善评价体系,针对学生活动制作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评价量表,同时利用App高效、便捷地展示过程性材料和学生作业成果。

参考文献:

[1]科丝婷·罗卡.现象式学习[M].葛昀,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1:31.

[2]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南京市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研究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史迹[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9:13-14.

猜你喜欢
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化学习初中历史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印媒: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欲连印“季节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