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画外音”,读懂“画中意”

2023-02-20 10:29沈浩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12期
关键词:高中美术

沈浩

摘 要:《从传统到现代》一课教学,让学生循着《最伟大的作品》MV的脚步,借助歌词的“画外音”,读懂“画中意”。先借助歌词的提示,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概貌;之后辨析歌词的隐喻,体会西方现代绘画的创作风格;接着,深挖歌词的内涵,探究西方现代绘画的时代背景;最后,围绕歌词进行再创作,内化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美术;西方现代绘画;《从传统到现代》

受传统审美观的影响,有些学生会认为,一件具象的栩栩如生的美术作品才是好作品。湘美版高中美术必修教材美术鉴赏的《从传统到现代》一课,呈现的多为西方现代美术作品,以变形、夸张、怪诞的形象为主。对此,学生往往感到迷惑不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如何改变学生的审美认知,让他们懂得西方现代绘画作品中这种怪诞、抽象的表现也是一种艺术美,是艺术家艺术审美的情绪宣泄和表达,以及艺术情感的升华,懂得“和而不同”的道理,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一直困扰着我。周杰伦的音乐专辑《最伟大的作品》MV上线后,在学生中间非常流行。这首被网友戏称为“一部西方近代美术史”的音乐作品,展现出了20世纪初期的独特文化。MV即音乐短片,又名“音画”,融音乐和画面于一体,具有视听结合的优势。我由此产生了一个大胆设想:把《最伟大的作品》MV引入《从传统到现代》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循着MV的脚步,借助歌词这一“画外音”,读懂“画中意”。

一、 借助歌词的提示,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概貌

课堂伊始,我先播放这一MV,创设一种情景交融的视听艺术氛围。唯美的MV画面加上一个时空旅人邂逅艺术家的故事,立刻将学生的视觉、听觉调动起来。我适机提问:你找到《最伟大的作品》中的艺术彩蛋了吗?

这一引导让学生再次有目的地观看视频,借助其中的歌词,将画面和教材上西方现代美术作品的图像进行直观地对比识读,在轻松、愉悦的流行音乐氛围中,拉近了自己与西方现代美术作品的距离。

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杰出画家以及与他们对应的作品,也初识了这些画家的作品风格。如“不是烟斗的烟斗,脸上的鸽子没有飞走……”描写的是“偏执”的马格利特;“达利翘胡是谁给他的思索……融化的是墙上时钟还是乳酪……”形象传递了达利的外貌特征,也致敬了他的作品《时间的永恒》;“星空下的夜晚,交给梵谷点燃”则很明显地指向画家凡·高和他的作品《星空》。

视听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西方现代美术作品的识读变得轻松而有趣。

二、 辨析歌词的隐喻,体会西方现代绘画的创作风格

《最伟大的作品》MV为学生搭建了走进西方现代绘画的桥梁。在学生对西方现代美术作品有了基本的认识后,就需要进一步挖掘作品的内涵,加深对西方现代美术作品的感悟。

例如,学生通过歌词 “不是煙斗的烟斗”“脸上的鸽子”迅速找到马格利特的代表作《图像的背叛》和《戴圆顶硬礼帽的男人》。《图像的背叛》的画面就是一支烟斗,下面却配了“这不是一支烟斗”的文字。我抓住“这不是一支烟斗”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图像与文字是否产生了矛盾?如果是,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设置是否是作者有意为之?学生围绕是不是“烟斗”展开了深层讨论,在情境中感知、思考作品的内涵,转变了思维方式,提升了思辨能力。

此时,我又出示教材中马格利特的作品《错误的镜子》及其自述,“这是一面错误的镜子,因为它是自然的幻影,不是自然本身,它仅是一幅画,只有眼睛的主人实际所感知的自然,才是可信的真实”,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式欣赏西方现代作家作品:“画面中人类的眼睛为何是错误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可以看到什么?”这一问题启发学生重新思考《图像的背叛》中画面、文字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实物的烟斗有其功用性,画面中的“烟斗”图像显然没有,也就是说,图像只是物体的再现,只是作为一种符号出现,是事物的视觉幻象,并非现实的真实事物。画家借“这不是一支烟斗”的说明补全了图像叙事的内容,否定了自古希腊以来的美学和艺术中的再现原则,同时也建构了图像之外的哲学阐释语境。

我又借用同类作品进行分析,为学生搭建支架,帮助其读懂马格利特的艺术语言。学生通过转换思维方式,获取马格利特“这不是”系列的话语隐喻的方式,在富有哲理的“悖理性”思考中理解其作品的深层内涵。

三、 深挖歌词的内涵,探究西方现代绘画的时代背景

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家赋予艺术成立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探究一件美术作品,离不开对艺术家所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作品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学生理解西方现代美术作品的风格大有裨益。因此,我让学生抓住MV中的关键歌词和画面,深挖其内涵,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

MV的开头部分“我用琴键穿梭,1920错过的不朽”,画面对应出现了于20世纪2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的莎玛丽丹百货。我先提问:“1920年,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有学生立刻想到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一战”的影响,学生讨论归纳为: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战败而告终,英法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经济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严重衰退。“一战”使整个欧洲满目疮痍,社会动荡不安。所以,人们开始质疑“一战”,重新思考原有的社会道德、理性思维和审美文化,长久以来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价值观在战争中被摧毁。

MV播放到“孟克桥上呐喊,这世上的热闹,出自孤单”时,画面直接出示了蒙克的名作《呐喊》。学生通过“这世上的热闹”联想到,19世纪末,俄国瘟疫严重,英国市场收缩,德国对内扩军备战、对外殖民侵略,无政府主义者的人肉炸弹在巴黎下议院爆炸等。欧洲大陆经济萧条,出现严重的经济断层,社会动荡不安,整个欧洲局势开始分崩离析。挪威被英法蚕食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危机重重。此时的蒙克是孤单无助的,对应歌词“出自孤单”。而他母亲早亡,父亲暴病而亡,妹妹的精神状况出现危机,这些又加剧了蒙克内心的紧张和焦虑,令他几近崩溃。他只能在艺术上寻找突破口——桥上“呐喊”:画面中充溢着扭曲运动的线条,深蓝色呈漩涡状的线条似斜贯的大桥下的海水,来回起伏,传达出似堕入深渊的恐惧。

这幅作品呈现出了作者在战争年代下内心的苦闷、焦虑、孤独和对死亡的恐惧。可以说,蒙克以他独特的美术语言表现出了自己的反叛和与战争的对抗。

总之,我引导学生借助对《最伟大的作品》MV中具有时代文化意涵的关键歌词和画面内涵的解读,有效梳理出了“反西方传统绘画”的特点、流派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四、 围绕歌词进行再创作,内化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

美术教学要引导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创作”,将深刻的情感体验以艺术创作的手法表现出来。《最伟大的作品》MV以“我”的身份呈现,第一人称视角让学生很容易在其中找到身份的认同感。基于此,我设计了“最……的……”的实践创作任务,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仿照《最伟大的作品》,化用西方现代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特色、表现特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在《最伟大的作品》MV的歌词里,“ang”“ou”“e”多韵交换,旋律感强,朗朗上口,好唱又好记。西方音乐的节奏和说唱完美结合,给听者一种新鲜感和时尚感,趣味性很强。学生听着歌哼着词,在个性创作中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例如,有学生创作《最糟糕的发明》(如图1所示),思考现实生活中白色污染的问题,利用网络梗“二郎”化身《呐喊》中的骷髅像,被套上塑料袋的骷髅张大嘴似乎声嘶力竭地尖叫,天空中除了飘飞的塑料袋,什么也没有,警醒人类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歌词“孟克桥上呐喊”配上这一画面,生动地表达出现实生活中塑料袋污染问题的严峻性。

在实践创作结束后,我让学生互评,说出作品中的形象带来什么样的视觉感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促进学生进一步内化对西方现代艺术风格的理解。

猜你喜欢
高中美术
试论数字媒体艺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美术的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
论美术课程对高中学生的重要影响
论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如何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民间剪纸在高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