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基因工程技术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3-02-24 01:55覃鸿妮谢钰珍
科教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基因工程岗位思政

吴 凡,覃鸿妮,谢钰珍,张 勇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基因工程技术”是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生物医药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主干课程。而基因工程技术理论发展快,实践性强,单纯以学校为主体开展教学已不能满足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生物医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本课程组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探索产教协同育人,有效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较好地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也形成了有力支撑。

1 “基因工程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陈旧,教法落后

目前,涉及基因工程技术的高职类教材大多是基于经典理论来编写,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理论知识存在“不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企业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工艺相比,总有距离”的缺陷,难以学以致用。而且,基因工程理论抽象难理解,对学生的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获得成就感,学习积极性也难以提高。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灌输式”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缺乏有效载体,学习兴趣低。

1.2 课程实践不足,理实脱节

本课程侧重提升学生在操作技能方面的能力,这需要大量的实践项目来实现。在校内开展教学时,由于学校实践条件存在“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企业最新生产设备相比,总有距离”的缺陷,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操作时间较短,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受限。

1.3 能力培养碎散,未成系统

课程支撑的是分子构建岗,工作中需要技术人员能够连续完成一系列实验操作。但在学校开展教学时,由于时间和场地限制,无法实现一个完整项目的系统过程,实践教学多是碎片式的单项实验的训练,学生对项目缺乏整体认知,系统性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不足。同时,学校教师企业实践不足,存在“不管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双师型’,与企业的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的缺陷,难以设计出符合企业生产实际且又符合教学规律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系统项目。

1.4 思政素材零散,目标不明

基因工程技术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但社会上对于基因工程认识并不全面客观,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得到的信息多种多样,导致学生虽然在理性上对基因技术有一定认识,但在感性上以及自我判断方面对基因技术还是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课程在以往教学过程中,主要集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科学素养等,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技术应用价值导向等方面着墨不多,使得学生学会了技术,但缺乏对技术应用的正确认知。

2 课程改革思路及措施

2.1 优化课程结构,重组课程内容

课程组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以专业目标岗位分子构建岗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开展专业调研,深度剖析分子构建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分子构建岗位核心内容,在原有的基因克隆和基因表达内容基础上,引入最新的基因测序和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读基因、写基因、译基因、改基因”四大教学模块。课程设计依托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将创新药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载体,按照岗位生产流程来设计工作任务,构建项目化教学体系,做到明确每一模块的直接应用目标。学生通过这样项目化的教学,既能掌握所需的理论知识点,又能按照岗位技能要求,分步骤完成技能操作的学习,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能够更好地激发学习热情。

以本课程项目二为例,以PD1 单克隆抗体的编码基因为目的基因,按照基因克隆的四大流程,设置了基因的合成、重组、转化和筛选4 个教学任务。每个任务的安排严格按照岗位工作流程设定,通过项目学习,学生掌握了基因扩增、质粒构建、细胞培养、阳性克隆筛选等实验技术的操作,达成课程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解决实验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深入理解相关原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也得到锻炼,实现课程的能力和素质目标(见图1)。

图1 课程设计图

2.2 创新教学过程,营造课堂生态

本课程将教学场所转移到生物医药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协同营造协同型课堂生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课程开始前,教师通过精准学情分析,针对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不足、不能独立完成复杂项目的薄弱点以及项目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素养、性格特点、特长爱好、学习能力等情况,以学生自愿、结合教师指定原则,组建“异质组合、特长互补”学习团队,强化学习的协同性。同时,为了破解实践指导的难题,组建了由学校专任教师、行业专家、产业教授、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构成的“多元组合、联合指导”互补型教学团队,从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学生评价等方面分工合作、各展所长。

课前,教师在学习平台发布预习任务,上传教学资源,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测验等课前任务。校企导师联合备课,通过平台反馈的完成情况,总结问题。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课堂活动,教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项目任务,并积极拓展自主探究、汇报分享等深度互动的高阶性课程形态。企业导师积极参与教学,对学生的操作技能精准化指导得以实现,有效提升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精细度。课后,教师线上布置作业帮助学生复习总结,并通过主题讨论等方式,鼓励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实现应用迁移,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为了解决学校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课程充分利用产业学院的设备器材补充硬件方面的不足;并吸收新兴产业培训、区域高技能竞赛项目、职业技能行业企业规范等的相关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和考核标准中,来提升课程软件建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教学团队积极开发工作手册式教材和线上MOOC 等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深度适配,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便捷有效。

2.3 改革课程评价,注重能力提升

课程通过前期调研以及对往届从事分子构建岗的学生实习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得到支撑岗位所需的41 项关键能力。围绕这些能力要求,基于培养提升岗位关键能力的目标,在制订考核标准时,将生物制药工程技术高技能竞赛以及基因工程行业认证内容和考核标准融入其中,完善评价体系。

具体来说,课程将41 项岗位关键能力细分为三类,通过成果、过程和表达三构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成果评价主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如无菌操作、质粒提取等;过程评价和表达评价主要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进行,对学生在职业通用能力和社会交往适应能力方面、如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展开评价。项目完成后,综合分析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后各单项能力的分值变化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变化趋势,对学生的能力提升进行评量,体现个人进步和能力的提升。

2.4 构建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

“基因工程技术”课程的知识技能与人类的生命健康密切关联,遵循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念,课程团队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实现途径。课程以责任观、质量观、科学观和生命观的“四观”为课程思政总目标,广泛收集各类素材,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课前,课程团队按照教学内容确定不同任务点适合的课程思政案例,课上通过案例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生命的本质、落实质量至上的行为、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健康中国为己任的担当,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在评价过程中,以单项能力的量化考核,体现学生思政教育的直接成效,同时追踪学生在课后参与社会服务和就业后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评价情况,落实职业素养教育的长效考核。

3 结语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骨架,其内涵是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诸要素的集合体。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课程改革与建设要紧贴行业企业时代发展需求,与时俱进,以形成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有力支撑。

本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展项目化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提升岗位能力的教学目标。课堂实践表明,师生互动交流明显深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课程学习完成后,师生共同承担基因克隆类横向项目,联合发表科研论文,并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学生积极到社区开展生物技术相关知识宣讲和技术服务,参与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生物医药人才接力培养”帮扶活动,寒暑假期间以兼职形式助力企业缓解生产压力,践行“健康中国为己任”的职业使命,服务社会贡献突出,职业荣誉感明显提升。

本课程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设计项目化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培养围绕岗位需求形成体系;构建校企协同的课堂生态,改进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因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升级。课程最终达成对分子构建岗关键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目标,提高了课程对基因工程生产岗位人才培养的支撑度,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为相关课程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示范。

猜你喜欢
基因工程岗位思政
水稻育性发育与基因工程实验室
“自然科学—人文探讨”在基因工程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因工程菌有什么本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