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综合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3-02-24 01:55李松峰姜忠峰赵毅楠
科教导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知识点考核

李松峰,姜忠峰,吴 丽,梁 峰,赵毅楠

(河南城建学院 河南 平顶山 467041)

我国产业发展为应对国际竞争,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创新,2017 年,教育部组织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被称为新工科建设“三部曲”,这对当下“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新工科教育不是与传统工科对立,而是对卓越教育的升级。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水平及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标尺,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我国正处于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过渡阶段,为加快这一进程,加大在新一轮世界工程教育改革中的影响力,地方应用型高校需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能够胜任产业发展新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高职业竞争力[2]。本文以“综合地质学”课程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方面探讨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

1 培养目标

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近年来,随着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推广,地方应用型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制订培养目标时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能够从不同的视角考虑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从而灵活运用新技术解决问题。

以“综合地质学”课程为例,首先要阐明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人类作为地球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与地质过程和地质事件(尤其是那些涉及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及大气圈的地质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航天事业、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预防、矿产利用、废物(包括核废物)处置、土地利用、环境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涉及人类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关地质工科以及其他工程建设类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工作方法,才能在工作中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 课程定位

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演变规律的自然科学,“综合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强调的是地质学的认识性、实践性和方法性,是一门综合性和方法性学科。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尤其是地质类非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注重的不是基础研究、理论研究,而是更倾向于知识的掌握和方法的应用。

“综合地质学”常作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市政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如在水文地质中,各种岩石的结构、构造、孔隙度影响了透水性、隔水性等方面,各种地质构造在水的储存性、漏水性等方面也不同;在工程地质中,各种岩石特征、地质构造的好坏,对工程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综合地质学”将传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以及构造地质学等学科有机结合,且自成体系,从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到研究方法,到实际应用,从课堂理论教学,到野外实践教学,囊括了地质学专业必修的大部分课程,满足非地质学专业的培养需求[3]。

3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应秉承OBE 教育理念,培养学习兴趣;紧扣专业,明确课程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帮助学生培养地质思维,学以致用。

3.1 培养学习兴趣

“综合地质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授课对象基本为00 后或05 后,该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为活泼、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思辨能力有待提高。在实际教学中,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调研发现,上课不认真听讲、互动不积极、课后作业敷衍了事等学习态度较差的学生,多数是对该课程不感兴趣,慢慢演变成厌学、挂科等问题[4]。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掌握该课程知识点及方法论的目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建立从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如何知的过程(图1)。

图1 课程实施过程

3.2 模块化教学

依据培养方案,结合生产实践和岗位需求,“综合地质学”的课时从原来的48 学时压缩至24 学时,具有典型的“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在比较短的课时内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如何快速吸收和消化教师所讲的内容,否则会容易引起学生厌学或浅尝辄止的问题[5]。

因课时非常有限,为了高效利用这些课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精心准备课程设计,实施模块化教学,优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知识模块,将与本专业相关性不大的章节及知识点进行删减,但是对于实际工作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适当增加(表1)。

表1 课程知识模块划分及教学内容优化

3.3 多元化教学方法

“综合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涉及的知识点繁多,在教学上应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综合利用传统课堂、反转课堂等方式。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考虑将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进行展示,在学习通等线上平台进行针对性和形象化教学[6]。例如,在讲解构造样式时,有些初学者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可以采用三维模型来展示其具体形态,用动画视频来演示其形成过程,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就能更加形象直观,学生也易于掌握。

在反转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任务驱动式、引导式、启发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7-8]。例如,在讲解三大类岩石时,可以将岩石标本按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含量、命名等,之后再上台给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4 建立地质思维

“综合地质学”的课程目标简单来说有两项,一是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知识,二是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地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前文所述培养学生兴趣、模块化教学、多元化教学方法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地质思维,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这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地质思维是地质学的精髓,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理解地质现象、构造演化等地质内容,是学习地质类课程的关键所在[9],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合理的地质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课程内容系统化、逻辑化,主要是理论概念的系统性,还有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出知识体系,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地质思维能力的目的[10]。

4 课程评价

4.1 多元化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的有效反映。“综合地质学”采用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即期末考核(60%)+平时考核(40%),其中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20%)+平时作业(10%)+平时出勤(10%)。平时考核主要是考虑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和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期末考核则是考虑学生考虑重要知识点的掌握和实践能力及地质思维的培养。

4.2 定量化课程评价

“综合地质学”应用课程考核对课程目标达成的支撑情况(表2),采用定量化的课程评价方式,按照课程目标中知识掌握权重0.6、能力培养权重0.4,分别算出2 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最后得出课程的达成度(表3)。通过对课程达成度的分析,编写课程持续改进报告,分析本轮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轮次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

表2 课程考核方式

表3 课程达成度计算

5 结语

“综合地质学”是地质类非地质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建立正确合理的地质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的与综合性大学不同,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的不是基础研究、理论研究,而是更倾向于知识的掌握和方法的应用,也就是学以致用。因此,“综合地质学”这门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建立地质思维,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地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作为任课教师,应该理论结合实践,大胆创新,不断完善课程设计及评价,持续改进,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知识点考核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