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命题设计与教学启示*

2023-02-25 14:42刘天晴
学语文 2023年6期
关键词:跨学科命题考查

□ 刘天晴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新要求,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育人方式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教学方式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课程模式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教学内容从学科的分割走向学科的统整。随着课改不断深入,跨学科学习应运而生,试卷中随之产生跨学科命题。对跨学科学习的命题研究,有助于引导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效果。

一、跨学科学习的命题依据

以往的考试命题在内容方面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点考查,缺乏现实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强调学生机械性地记忆而忽略思维品质的培养;在题型设计方面,拘泥于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脱离。基于以往考试命题的不足,创造性地引入跨学科命题形式,这不仅符合课程标准与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而且有助于推进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

(一)紧扣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提出“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42。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要求中明确提出“注意在生活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表达、交流能力”[1]34,可见跨学科等综合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首次提出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2]20,这也是为高中学段释放信号,要关注跨学科学习。

(二)契合评价体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在回答“考什么”的问题上,提出高考的考查内容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回答“怎么考”的问题上,提出高考的考查要求,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跨学科学习的命题契合“四层”“四翼”的要求,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测评学生在梳理与探究、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改革育人方式

2019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在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层面指出: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而跨学科学习的命题正是基于问题解决的视角,以情境为载体,关联真实生活,融合多个学科,拓宽命题设计的途径。

二、跨学科学习的命题特点

语文跨学科学习不是简单地各个学科的叠加,更不是简单地进行学科间的拼凑,而是在多个学科知识中寻找共通之处,建立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跨学科学习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策略,通过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语文问题。从近年的试题命制来看,呈现以下特点:

(一)以创设情境为命题载体

新课标明确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1]48。以2022 年新高考I 卷为例,现代文阅读II 文本来源于冯至的《江上》,在第九题设置的问题是: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本题勾连了个人体验情境与学科认知情境,学科认知还关联到历史学科关于渔夫拒剑故事的认知。在语言文字运用题II 中,材料涉及减肥这一健康主题,关注日常生活中科学减肥的热点问题,勾连了个人体验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学科认知还关联到生物学科关于新陈代谢的认知。总之,试题创设情境,以语文学科为本,整合知识关联性较强的学科。学生为解决问题,就要调动多学科的知识储备,达成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以时代热点为命题材料

试题将时代热点创新性地融入试题,选择的命题材料涉及多个学科与领域。命题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与爱国精神,在试题中厚植文化传统,涵养家国情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2022 年全国卷为例,选材有颇具时代气息的北京双奥之城的设计;有中国革命文化题材的小说,介绍战争年代青年战士的故事;有颇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文字运用选段,涉及视力损害的话题;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语言文字运用选段,介绍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无论是全国卷还是新高考卷,从语料选材来看,都涉及多个领域、内容丰富。今后的材料选择还有更大的创新空间,例如现代文阅读I 关联文史哲类,可涉及金融、消费、人口等社会热点,也可与科技类融合,涉及气候变化、航天、人工智能、芯片等科技热点。文言文的语料涉及到人物传记和论说文,这就会融合历史学科的学科知识。材料选择领域的扩大,必然需要学生破除学科壁垒,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拓展认知边界,提高学习能力。

(三)以考查能力为命题导向

对关键能力的考查,是高考评价体系中对考查内容的要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关键能力的表述是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时,必须具备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而关键能力的提升要以学科素养的提高为核心,涉及到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等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的达成需要多个学科协同,达成知识的渗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以2022年新高考I卷为例,“本手、妙手、俗手”的写作题呈现出聚焦思辨性思维的考查特点,以围棋的术语作为切入点,将写作引向生活,在展现学生对真实生活问题的思考中,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将思维引向深处。

跨学科命题凸显了知识学习的情境性,实现了知识学习的迁移,强化了知识学习的生成;语料选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热点问题,把握时代主旋律;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能体现对学生深度思维能力的考查。这一命题形式契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

三、跨学科学习的教学启示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高考的核心功能是引导教学,高考试题也体现了教考衔接的理念。所以我们要重视在平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树立运用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协同解决问题的意识;立足语文学科,关联其他学科;注重不同学科间的联结,达成深度学习的目的。

(一)树立跨学科意识,设置学习任务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未设置专门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没有专门的课程资源与之对应。但是,教师要有构建跨学科学习任务的意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扩充其他学科知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对知识进行整合,设置跨学科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知识运用能力与激活高阶思维。

从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着眼,以单篇课文开展跨学科学习,以《六国论》为例,以“我来质疑与致敬经典”为任务,引入写作背景、秦国大事件年表等历史学科学习资源,分析文章中与史实相悖的语段,寻找论证的优点和瑕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群文阅读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苏轼与苏辙《六国论》和杜牧《阿房宫赋》等文本资源,以“我看六国破灭”为任务开展阅读讨论会,学生要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文本比较,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文学真实性探究,运用逻辑学知识进行质疑,从而阐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大单元开展跨学科学习,以活动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为例,以“我给家乡建言献策”为任务,需要学生运用历史知识、信息技术了解家乡的人和物,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学知识进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与结果汇总,运用语文和跨媒介知识制作建议书。无论是单篇课文,还是群文阅读,亦或是大单元教学,都可以设置综合学习任务,开展跨学科学习。

(二)探索跨学科教学,创设真实情境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在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情境中综合考查”,强调“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1]48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其中个人体验情境侧重于学生个体的认知与体验,社会生活情境关联学生的社会生活场景,关注热点,贴近现实,体现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学科认知情境侧重探究学科问题,发展学科认知能力。跨学科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还要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到综合性实践活动中。

以古诗词教学为例,统编教材设置了两个单元进行系统地学习,分别是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对应的是“生命的诗意”和“诗意的探寻”。在跨单元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标的要求与单元学习提示,厘定单元大概念是“古诗词的当代价值”,目标是品味诗歌之美,感受诗人的精神境界,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结合统编教材的学习,联系学生生活,设置如下跨学科学习的情境:

为更好地传承中华瑰丽灿烂的诗词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学校将举办“探寻生命诗意,传承中华文化”诗歌文化节活动,请同学们选取你最喜欢的诗人或者诗作,用故事化的叙事与诗意化的影像,阐述诗人诗作给你的人生带来了哪些启迪。优秀的视频作品将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

文化节的情境围绕大概念“古诗词的当代价值”设置,指向情境的真实性,让学生通过诗词的浸润,达成自己与诗人生命之间的对话,心灵之间的共振,落实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素养。而视频作品的拍摄需要语文、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三)拓展跨学科资源,设计学习活动

实施跨学科教学,教师要围绕学习主题,以所教学科的知识点为本,融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实现学科间的融通互助。其中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是作为学习资源的拓展,嵌入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之中,助力语文跨学科学习。风土人情、科技前沿、社科论著、时事热点、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都可以巧妙利用来拓宽视野,发散思维。

再以古诗词教学为例。创设诗歌文化节的情境,围绕特定的主题,以向微信公众号投稿为任务,以一系列的活动驱动学生完成任务,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学科学习。

1.诗歌调查报告。立足于学情,师生合作确定调查问题,进行高中生古代诗歌阅读学习情况的调查,并利用数学知识进行统计汇总,以图表的形式呈现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

2.“千古风流人物”活动。通过知人论世的手法,结合历史知识,把诗人放入时代的背景中去研究;运用地理知识,形成文学地图,把握诗人的人生轨迹;运用美术知识,勾勒典型意象,描摹人物画像。这一活动便于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历程与情感世界。

3.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特点,通过声情并茂地诵读,体味诗歌的情感。配乐的选择就需要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运用音乐知识,选择与古诗词意境相契合的背景音乐渲染气氛。

4.经典咏流传视频拍摄活动。运用语文知识,鉴赏诗词,体会情感,创作视频脚本;运用美术知识,进行构图,添加视频滤镜,选择合适的拍摄视角进行视频拍摄;运用音乐知识,选取恰当的配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视频进行剪辑,以便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学校公众号的推送。

跨学科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缩影”,是沟通学科知识的“桥梁”,是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表”,它催生了新的命题改革趋势——跨学科命题。这是在坚持语文学科本位的前提下,融合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整合命题内容,形成的开放、创新的命题新形式。为了深化教考衔接,实现“以考促学”的效果,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树立跨学科意识,探索跨学科教学,拓展跨学科资源,让学生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跨学科命题考查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