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医学进修生教学和培养模式的探讨

2023-02-26 23:19王文婷董沫含严珺胡兴斌尹文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科室医学培训

王文婷 董沫含 严珺 胡兴斌 尹文

输血医学经近20 年的飞速发展,已成为临床专业知识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等特点的独立学科。2016 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输血医学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同时还明确了三级学科设置,覆盖了输血医学的各个方面[1]。这标志着我国输血医学的发展得到认可,输血科已不同于之前从属于检验科的单一血库,而是集临床输血与“医教研”一体的综合临床科室[2]。输血医学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输血专业人才,对于各级医院输血科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修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文章就如何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输血专业人才及输血医学进修生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际情况对进修生教学和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和探讨。

1 临床输血进修生培训现状

1.1 学科背景知识的局限性

现阶段,我国各地区输血医学发展非常不平衡,目前从事输血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为医学检验专业或少数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3],这主要是受限于国内仅有少数几个院校设置临床输血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培养,且目前还处于萎缩状态。因此,非输血专业在学科背景知识的构建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使得输血医学人才建设及学科发展均受到一定制约,无法满足医院对临床输血专业人员的需求。

1.1.1 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局限性

目前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临床输血不单独设置课程,一般是融入外科学﹑内科学中教学,课时极少,一般不超过4 学时。而在诊断学的本科教学中,也仅在实验诊断学中设置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两个基本内容的讲解。学生对输血法律法规认识程度不一,有关输血风险问题意识薄弱,这就造成在临床输血实践工作中处理问题具有盲目性与被动性。

1.1.2 实验课教学过程的局限性

临床专业本科教学未开展输血实验课,仅有生理学开展血型鉴定实验。临床医学检验专业的医学生所学习的实验操作项目内容过于简单,仅限于简单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而对于疑难血型鉴定﹑疑难交叉配血﹑疑难抗体鉴定的内容﹑原理﹑解决思路和方法讲解程度较低,以至于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相关实验问题思路不清晰,处理困难较大[4]。

1.1.3 工作中学习积极性下降

脱离高校培养后,由于学科背景知识的局限性,输血从业人员解决疑难问题的动力不足,无法深层次剖析问题的解决方案,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幅降低[5],人员整体水平无法在短时间内提升。

1.2 质量体系建设与培训不完善

输血科的质量管理涵盖了从“血管到血管”的全过程,既要保证血液质量安全,又要确保患者整个输血过程的安全。但很多基层医院输血科在质量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1)体系文件只有规章制度及简单的SOP(标准操作规程),没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相关应急预案等文件。(2)在日常实验操作工作中,人员质量控制意识淡薄:如在试验前未进行室内质控﹑在试验过程中不设立对照组﹑未参加室间质评等。(3)输血医疗文书及病历质量控制有缺项:如患者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疗效评价的管控﹑RhD 阴性患者紧急用血流程及相关措施未形成具体文件等。这些弊端均可导致从业人员在工作实施过程存在较大被动性和风险性[6-7]。

1.3 培训方法单一,培训模式受限

受学科背景知识局限性的影响,基层医院输血科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大部分从业人员对学科建设及学科发展认识不足,且受医院软硬件设施的限制,实验操作方法和技术相对落后;带教模式单一,人员对于实验的必要性﹑原理﹑临床意义了解甚少;理论与实践培训落实不到位,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基层输血人员的发展[8]。

2 输血进修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基于输血进修生的人员特点和实际需求,本科室作为集采供血﹑输血﹑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输血科在进修生的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以下改革,以期更好地进行输血医学进修生的培养。

2.1 加强进修生输血医学背景知识的学习

2.1.1 强化理论学习

现阶段,医院输血科工作综合了储供血﹑输血检验﹑输血治疗以及教学科研等多种工作职能。输血科在实际工作中常面临多种挑战,输血安全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危[9]。因此,扎实的输血理论功底是较好完成输血工作的首要前提。

输血科以进修生专业知识需求为基础,首先对其进行岗前理论知识培训,组织进修生了解本院及科室的基本情况,学习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规定。(1)加强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学习。结合输血科的特殊性,组织进修生学习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2)加强进修生数字化信息系统操作的培训。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发展加快了输血闭环管理路径管理的实施和应用,如何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前审核﹑标本采集﹑检测﹑结果上传,如何进行发血调控﹑输血实时监控﹑输血后疗效评估等,在输血医学的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进修生务必熟练应用操作软件。(3)强化进修生对体系文件的学习。在实施带教前,应充分让进修生了解输血科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相关内容。

2.1.2 落实理论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输血科进修生多来自基层医院,其日常工作模式未能有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针对此问题做以下改进:(1)进行输血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及疑难问题的拓展。每周利用集中培训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授课,主要讲解输血相关法律法规﹑临床输血流程及关键环节﹑输血不良反应的鉴别﹑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选﹑交叉配血﹑血液安全管理﹑疑难血型与配血问题的处理策略等[10]。(2)强化进修生实验技术的操作训练。目前,输血科很多检查项目均已实现自动化处理,但来自基层输血科进修生在其日常工作中主要以手工加样为主,对于输血全自动化仪器的了解较少,针对此情况,输血科在安排进修生上机操作仪器前,带教老师必须向进修生介绍仪器的基本构造﹑检测原理,并要求仔细阅读仪器的操作规程。在手工操作环节,以操作规程为标准,纠正既往实验过程中加样随意﹑比例不当等问题。(3)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每日根据当日工作情况与带教老师一起值班,在值班过程中以实际遇到的样本问题进行理论知识的强化巩固。如血型参比室的检测项目,需进修生加强经典试管法的标准操作,同时掌握分析疑难标本的处理思路和方法,将输血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最终解决临床患者的输血难题[11]。

2.1.3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鼓励进修生主动积极参加每周或每月科室专题讲座和疑难病例讨论﹑跟随科室医生参加会诊及临床病例随访,从特殊病例讨论中获取临床输血相关问题的难点问题,开阔思路,提升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12]。从而进一步提高进修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计划到位。

现阶段很多进修生在临床实践阶段,容易出现动手不动脑的现象,忽略科研思维的形成。因此,本科室着重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输血医学的学科发展特点,让进修生认识到科研创新的重要性[13]。例如,科室要求进修生每周参加科研例会,了解科研人员的研究进展,从中获得科研启发;每周进修生进行文献精读,和科室工作人员一起探讨研究,这些措施均有助于激发进修生的科研兴趣,开阔视野,有利于进修生在其工作岗位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2.2 完善质量体系建设,强化质量控制培训

大部分进修生针对实验室质量控制相关内容的掌握均存在较大问题。针对此情况,输血科带教人员对其培训做出以下改进:(1)在日常质量控制实验中强化进修生对临床输血管理的质控意识,使其对科室所开展的各项输血工作有整体的质控概念。积极鼓励进修生参加省﹑全国室间质量评价讨论会,切实了解输血医学所提倡地从“血管到血管”安全闭环路径的质量控制理念。(2)详细讲述质量管理控制过程的具体程序。严格要求进修生在试验前进行室内质控,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2.3 多元化﹑科学化培训模式的开展

2.3.1 与带教老师交流互动模式改革

为了提高带教效率和带教效果,输血科对带教方式进行改革:以带促学,以学反思,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来加强带教老师与进修生的互动与沟通。如在面对疑难问题时,以进修生为主体,提出解决方案,带教老师进行指导点评,辅助进修生进行处理;同时进修生也可对解决方案提出质疑,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进行探讨。以此模式展开的互动交流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进修生被动接受教学的局面,有效提升进修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3.2 带教时间科学化分配,培训内容统筹安排

因输血科是集采供血和临床输血为一体的科室,部门划分详细,不同于仅具有配发血功能的医院输血科及仅具有采血功能的血液中心﹑中心血站等单位。输血科根据进修生选送单位的不同进行带教内容的划分和统筹安排,详细计划培训内容及要求,规范培训方式及方法,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明确重点掌握的内容(见表1)。

表1 建议轮转的岗位及时间(共计6 个月)

2.4 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持续改进

2.4.1 带教老师的选择严格把关

带教老师的选择在进修生的培养环节十分重要。带教老师要有丰富的带教经验和良好的带教作风,善于沟通[14]。输血科基于人员的学历﹑工作年限﹑参加继续教育程度﹑发表文章情况﹑实验操作能力水平﹑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遴选带教老师。要求带教老师不仅需具备专业的输血知识理论,更要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归纳经验﹑不断学习﹑掌握输血医学最新的发展动态,及时把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更好地掌控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输血科带教老师与进修生建立长期互通互助的机制[15]。

2.4.2 带教过程切实实行“岗位负责”制

输血科要求各部门组长根据组内实际工作情况,为每位进修生分配1~2 位带教老师,做到“一对一”指导各项实验操作,详细讲解各项试验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老师跟进学习进度,耐心解答进修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进修生相互合作交流,培养进修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 对进修生带教效果进行考核评估

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合理的考核评定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输血科各带教老师按照制定的计划,全面对进修生进行理论水平﹑操作技能﹑思想品德﹑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3.1 理论知识考核

通过笔试的形式对进修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主要内容包括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基础﹑临床输血管理﹑疑难输血治疗等。理论知识占总成绩50%。

3.2 实践技能考核

专业技能操作模拟卫健委的室间质评考核设计整个流程,现场进行操作,从基础的实验室操作到疑难病例分析,全方位综合考评进修生的学习效果。带教老师根据进修生所操作的具体步骤给出实验成绩。实践技能考核占总成绩40%。

3.3 日常出勤率的考核

日常出勤率由带教老师根据进修生的考勤进行打分,占总成绩10%。

3.4 进修生带教效果汇总及分析

3.4.1 对进修生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汇总(表2)

表2 进修生对带教内容掌握程度汇总

3.4.2 进修生对血型参比岗位内容掌握程度的分析

血型参比岗位是目前输血技术学带教模块中难度程度最大的一部分,其基本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进修生均能熟练掌握,但由于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复杂多样性,有部分病例处理方法和思路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探索总结,而进修生的进修时间有限,因此进修生在复杂临床问题的处理上仍会存在一定的不足,这需要在日后的工作中反复学习。

3.5 给出结业评语,上报医院进修生培养处

科室带教老师对进修生三部分成绩进行汇总,由业务组长签字确认后交于科室主任评定,给出进修结业评语。

4 结语

如今输血医学的飞速发展,对输血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输血科的进修生带教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完善实践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进修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目标。输血科带教老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大胆摸索﹑总结工作经验,及时调整知识架构﹑提高带教水平,培养出理论知识丰富﹑实验基础扎实﹑科研创新性强的全能输血人才,推动基层输血医学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科室医学培训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医学的进步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爱紧张的猫大夫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