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2015~2016 年出土的石制品

2023-02-28 01:37李三灵杜水生李占扬
考古与文物 2023年6期
关键词:石片石器台面

李三灵 杜水生 李占扬

(1.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3.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一、地理位置与发掘概况

灵井许昌人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西侧,地理坐标为34°04′N,113°41′E,海拔117米。遗址所处地貌为嵩山东南麓丘岗地貌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北距黄河约100千米,西南与颖河河道最近距离约6千米(图一)[1]。

图一 灵井许昌人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改自Li et al.,2019[5])

1965年,古人类学家周国兴首次发现该遗址,他从村民挖井取出的扰土中采集到大量打制石器、细石器和动物化石等,并认为灵井遗址年代为“中石器时代”早期阶段[2]。200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首次发掘,发掘面积90平方米,明确了旧石器时代遗存出土层位[3]。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灵井遗址进行第2次发掘,发掘面积218 平方米,此次发掘注重埋藏学观察,明确遗址的埋藏类型经历了由湖相滨湖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的过渡过程[4]。2007年,灵井遗址首次发现头盖骨化石,出土于第11层,引起学界广泛关注[6]。在随后的10年中,又相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掘。2014年和2017年的发掘材料已经公布[7],2007~2013年,由于灵井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发掘受限,材料较少,所以未单独公布。本文是对2015、2016年出土石制品的报道与研究。

二、地层及年代

灵井许昌人遗址上部地层由于早年村民挖井取土而遭到破坏,钙板层(Q3和Q4交界)以上仅有零星分布[8]。为复原该区域完整地层剖面,发掘人员对遗址周围进行调查,在遗址保护区内的废贮水池地基中找到被现代搬运的细石器文化层堆积,在发掘区北侧高台找到新石器和商、周文化层的原生堆积[9]。由此,灵井许昌人遗址完整地层得以复原,复原后的灵井许昌人遗址地层共计11层(图二),详细地层介绍如下:

图二 遗址柱状剖面图(改自Li et al.,2019[10])

第1层 褐色砂质黏土。现代表土层,采集有陶片和空心砖残块等。厚约0.3米。

第2层 红褐色壤土层。商、周文化层,剖面可见陶片、灰坑、陶窑和房基等。厚约0.6米。

第3层 褐色壤土层。龙山、二里头文化层,剖面可见灰坑,采集有磨光黑陶和绳纹陶片等。厚约1.1米。

第4层 砂质黏土层。仰韶文化层,剖面可见袋状灰坑和房基,采集有彩陶片。厚约0.9米。

第5层 桔黄色粉细砂层,局部含粗砂级物质。细石器文化层,含细石器、鸵鸟蛋壳饰品和动物化石等,碳十四年代测定为13402±406BP[11]。厚约0.55米。

第6层 钙板层(Q3和Q4交界)。厚约0.2~0.4米。

第7层 桔黄色粉砂土层。含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厚约0.85米。

第8层 黑褐色黏砂土层。桔黄色湖相沉积过滤沉淀,含铁锈。厚约0.2米。

第9层 棕褐色黏砂土层。含丰富的纵向黑色根孔,黄褐色锈斑点。厚约2米。

第10层 含黄褐色铁锈根孔的黏粉砂土层,发育有薄的由北向南倾斜的层理。旧石器文化层,含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等,并由上而下逐渐增多。厚约1.6米。

第11层 灰绿色粉砂土层。旧石器文化层,含古人类头骨化石、石制品、动物化石和铁锰结核等。未见底。

以往,研究者将遗址第7层称为上文化层[12],文化遗物较少,而本文研究的石制品来自遗址第10层和第11层,为下文化层,年代距今约12.5~9万年[13]。

三、石制品概述

1.原料和尺寸

灵井许昌人遗址2015、2016年的发掘共获得石制品1213件。经统计,石制品原料以脉石英为主(92.99%),石英岩(5.19%)和石英砂岩(1.6%)次之,另有玄武岩和辉长岩原料各1件(表一)。根据石制品的最大长,将尺寸分为5个等级:微型(<20毫米)、小型(≥20毫米,<50毫米)、中型(≥50毫米,<100毫米)、大型(≥100毫米,<200毫米)和巨型(≥200毫米)[14]。这批石制品的尺寸以微型和小型为主(94.64%),中型次之,大型最少。脉石英原料的石器仅1件为中型,其余均为微型和小型;石英岩原料的石器尺寸全部为小型(N=6)和中型(N=4);石英砂岩原料的石器仅有1件,尺寸为大型。

表一 石制品分类统计表

2.类型

(1)石核 66件。有单台面石核(N=16)、双台面石核(N=22)、多台面石核(N=18)、盘状石核(N=5)和砸击石核(N=5)五种类型。本文在对石核进行观测统计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理念,从技术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石核剥片面数量、剥片方向和剥片程度等因素,尽量解读石核本身所反映的打制者技术行为特征[15]。通过对上述技术因素的统计(表二),我们可以看到灵井古人类在对剥片面的利用上未表现出较强的倾向性,利用同一剥片面(N=21)和不同剥片面(N=21)的比例相同(尝试石核和砸击石核除外)。在剥片方向的选择上,单向(N=7)、双向(N=8)、对向(N=8)和向心(N=6)剥片三者比例相近,表明古人类在剥片方向上也未表现出较强的倾向性。台面利用程度以局部剥片(N=25)为主,全部剥片仅有6件,表明古人类倾向于局部剥片。考虑到遗址中高比例的脉石英原料,节理发育,形态多不规整,且石核尺寸以小型和微型为主,处于剥片的最后阶段,我们认为灵井古人类在面对这种原料时采用灵活多变的石核剥片策略,不固定剥片面和剥片方向。向心循环剥片的盘状石核存在,说明灵井古人类在面对优质原料时也能发挥出较高的石核剥片技术。

表二 石核技术因素统计表

单台面石核 16件。这类石核个体尺寸差异十分明显,以小型为主。最小的单台面石核为脉石英质,长18.64、宽14.53、厚10.97毫米,重2.8克;最大的单台面石核为石英砂岩质,长131.62、宽97.27、厚70.57毫米,重1498.6克。单台面石核的利用率较低,台面角均小于90°,通常在核体上仅可见1~3个片疤。标本16L091,石英岩质。台面为平坦的节理面,沿台面一周单向剥片。从石核上遗留的片疤数量看,这件石核至少已被剥取8个石片,台面角在56°~78°之间。长44.25、宽34.31、厚17.55毫米,重29.6克。主台面长44.25、宽35.54毫米(图三,7)。

图三 灵井许昌人遗址2015、2016 年出土部分石片、石核

图四 不同石器类型毛坯数量分布图

图五 单刃刮削器不同毛坯形态刃缘角度分布图

图六 不同原料石器长、宽分布图

双台面石核 22件。这类石核除1件石英砂岩质尺寸较大之外,其余21件脉石英质的石核尺寸均为小型或微型,最大一件长31.52、宽24.93、厚22.14毫米,重21.3克。脉石英质的双台面石核基本处于石核剥片的最后阶段,石核利用率较高。标本15L232,脉石英质,不见内部节理,质地较好。这件双台面石核均以节理面为台面,对向剥片,能从核体观察到7个片疤,但是由于石核尺寸较小,剥片多数未能成功。台面角在85°~95°之间,已经处于石核剥片的最后阶段。长27.71、宽23.22、厚14.34毫米,重11.1克。主台面长24.69、宽20.73毫米(图三,3)。

多台面石核 18件。尺寸差异较大,最大的一件为石英岩质,长109.31、宽90.42、厚70.33毫米,重976.5克;最小的一件为脉石英质,长16.41、宽15.52、厚12.53毫米,重4.2克。在多台面石核中,石英岩质和石英砂岩质石核2件,尺寸较大,利用率较低;脉石英质石核16件,其中6件节理发育,内部杂质较多,其余10件内部节理和杂质较少。多台面石核利用率最高,基本已处于石核剥片最后阶段。标本15L233,脉石英质,内部节理和杂质发育,质地一般。这件石核存在8个台面、8个剥片面和8个片疤,台面均为打制,多向剥片。台面角在100°~120°之间,从石核尺寸和台面角看,已经处于石核剥片最后阶段。长32.41、宽29.84、厚28.67毫米,重31.1克。主台面长27.84、宽26.49毫米。这件多台面石核形似小石球,也可称为“多面体石核”(图八,1)。

图八 灵井许昌人遗址2015、2016 年出土的石核、石片

盘状石核 5件。4件单面石核和1件双面盘状石核,1件石英岩质,1件石英砂岩质,2件脉石英质和1件玄武岩质。最大的一件为石英砂岩质,长78.43、宽61.22、厚45.14毫米,重267.3克;最小的一件为脉石英质,长24.41、宽19.32、厚15.42毫米,重6.3克。标本16L115,红色石英岩,内部节理和杂质较少。砾石毛坯,台面为砾石面和打制台面。剥片方式为向心循环剥片,核体可见15个片疤,台面角在88°~90°之间,处于石核剥片的最后阶段,石核利用率较高。长45.11、宽40.34、厚33.37毫米,重62.4克(图三,8;图八,5)。标本16L001,玄武岩,内部不含节理和杂质,质地均匀。砾石毛坯,有2个不对称的剥片面,其中一个剥片面为水平面,采用向心循环剥片模式,另一个剥片面为砾石面,单向剥片。水平面可见10个片疤相互叠压,砾石面可见8个不连续的片疤。台面角约为90°,处于石核剥片的最后阶段。长54.84、宽48.82、厚33.45毫米,重102.2克(图三,5;图八,4)。

砸击石核 5件。均为脉石英质,节理较为发育,质地一般,以小型为主。最大的一件砸击石核长54.7、宽29.82、厚22.82毫米,重35.35克;最小的一件砸击石核长24.1、宽23.93、厚10.14毫米,重5.42克。砸击制品在灵井许昌人遗址石制品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本次统计的也仅有5件。标本15L263,脉石英质,内部节理发育,质地较差。点台面,从核体遗留的片疤痕迹来看,这件石核已被至少剥取6个石片,处于石核剥片的最后阶段。这件石核上另有2个小片疤是垂直于砸击方向用锤击法剥下,以核体上较平坦的节理面为台面。长34.61、宽15.65、厚14.7毫米,重10.8克(图三,6;图八,2)。标本16L112,脉石英质,内部节理发育,质地较差。线台面,核体上遗留有10个片疤,石核利用率较高,处于石核剥片的最后阶段。石核形状呈双锥形。长24.77、宽24.65、厚21.74毫米,重17.7克(图八,3)。

(2)石片 64件。包括锤击石片62件和砸击石片2件。完整锤击石片53件,不完整9件,完整砸击石片2件。原料以脉石英为主,另有少量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石片尺寸差异较大,较大的石片原料以石英岩或石英砂岩为主,脉石英原料的石片尺寸较小。最大的一件石片是石英砂岩质,长72.41、宽63.43、厚40.93毫米,重187.4克;最小的一件石片长14.33、宽7.56、厚3.23毫米,重0.3克。对完整石片测量统计,发现脉石英质的石片长度集中于10~30毫米之间,宽度集中于10~20毫米之间,石英岩质的石片长度集中于30~70毫米之间,宽度集中于20~50毫米之间,石英砂岩质的石片最大长基本都大于55毫米。

脉石英质石片以打击台面为主,石英岩和石英砂岩质石片以自然台面为主,另有6件石片台面为点台面,少数石片台面有疑似修理痕迹。石片背面片疤数量一般集中于2~4个,石英岩和石英砂岩质石片背面多存在砾石面,而脉石英质石片背面一般不存在砾石面。受到脉石英原料内部结构影响,脉石英质石片打击点和打击泡通常不清楚,腹面形状多不规则,而石英岩或石英砂岩质石片相对较清晰,一般都有较为规整的腹面。

对于任何植物的生长而言,土壤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元素,在进行林木种苗培育的过程中,对于土壤的管护更是重中之重。管理人员应该首先确认林木种苗种植的土壤是否可以满足林木生长的需求,通过选择质地优秀的土壤,可以更好的为种苗的生长提供帮助。

对2015、2016年出土的64件石片和毛坯为石片的53件工具统计石片外缘角、背脊形态和石片形状,其中可统计石片外缘角的标本有109件,石片背脊形态的标本有88件,石片形状的标本有83件。其中,石片外缘角以小于90°(N=86)为主,占比78.90%,外缘角大于90°的石片(N=23)占比21.10%;石片背脊以纵向为主(N=49件),占比55.68%,其次为不规则背脊(N=20)和无背脊(N=12),分别占比22.73%和13.64%,Y型背脊(N=4)和凸度砾石面(N=3)占比最少,分别占比4.55%和3.40%;石片形状以不规则石片(N=37)为主,占比44.58%,其次为宽尾型石片(N=19)和窄尾型石片(N=17),分别占比22.89%和20.48%,平行石片(N=10)最少,占比12.05%。

对石片上展现的技术特征分析,发现灵井古人类在石核剥片时倾向于在台面角小于90°的部位剥片,并且时常利用剥片面棱脊引导剥片,但是剥下规则平行石片的比例较低,可能由于脉石英原料内部节理发育,石核剥片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通过对出土的石核和石片进行技术类型学分析,我们发现灵井古人类主要使用锤击法对石核进行剥片,砸击法较少使用,这与同样以脉石英为主要原料的周口店第1地点上文化层的石核剥片技术有明显区别[16]。另外,灵井古人类在对石核剥片时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剥片策略,不固定剥片面和剥片方向,而是寻找合适的剥片角度和带有棱脊的剥片面生产石片,这种石核剥片技术较为简单。然而,向心循环剥片的盘状石核存在也说明灵井古人类可能已经掌握更复杂的剥片技术,只是这种技术没有被应用于质量较差的脉石英原料上。因此,灵井古人类灵活多变的剥片模式可能是为了应对脉石英原料剥片的不确定性而有意为之。

标本16L241,I-3型石片,脉石英质,内部杂质和节理较多。台面为节理面,台面长24.12、宽10.96毫米,石片角为90°。腹面打击点、打击泡、锥疤和放射线等特征均不明显。石片形状不规则,远端呈反卷状,背脊形状不规则,刃缘锋利。背面有10个片疤,不存在自然面。长57.12、宽48.71、厚15.02毫米,重39.9克(图三,4;图八,6)。

标本16L232,II-2型石片,石英岩质。台面为打制台面,台面长23.52、宽12.76毫米,石片角90°。石片腹面打击点和打击泡清晰,锥疤、放射线和同心波等特征不明显。石片形状为宽尾型,腹面较平坦,石片远端呈羽状,刃缘锋利,有使用痕迹。背面由片疤和砾石面组成,片疤数量为4个,石皮占比40%。长47.12、宽37.33、厚14.45毫米,重29.5克(图三,1;图八,7)。

标本15L298,砸击石片,脉石英质。石片台面为点台面,打击点清晰,打击泡、锥疤、放射线和同心波等特征不清晰。石片形状为宽尾型,远端形态呈羽状。石片背面有2个片疤,1个片疤方向与石片方向一致,1个片疤方向相对,背面不存在石皮。长19.04、宽16.78、厚5.55毫米,重1.8克(图三,2)。

(3)石器 135件。类型有刮削器、锯齿刃器、尖状器、钻、凹缺刮器和砍砸器等(表三)。其中,刮削器在石器类型中占大宗(N=90),占比66.67%,原料以脉石英为主,仅有5件原料为石英岩。锯齿刃器有15件,占比11.11%,13件为脉石英原料,仅有2件为石英岩原料,部分锯齿刃器加工精细,形态规整,刃缘有直刃(80%)和凸刃(20%)之分。尖状器有12件,占比8.89%,11件为脉石英原料,1件为石英岩原料。钻有7件,占比5.18%,6件为脉石英原料,1件为石英岩原料。凹缺刮器有9件,占比6.67%,原料均为脉石英。砍砸器在石器中数量最少,仅2件,占比1.48%,石英岩和石英砂岩原料各1件。

表三 石器分类统计

2015、2016 年出土石器的毛坯类型包括块状毛坯(N=79,%=58.52)、石片毛坯(N=53,%=39.26)和砾石毛坯(N=3,%=2.22),其中块状毛坯在毛坯类型中占比最高,砾石毛坯仅在刮削器中出现,占比最少(图四)。块状毛坯在刮削器、凹缺刮器和钻中占比高于石片毛坯,而在锯齿刃器、尖状器和砍砸器中占比低于石片毛坯,可能说明灵井古人类在制作刮削器、凹缺刮器和钻时,注重对功能单元(刃缘和尖部)的修理,而更少注重工具形态;在制作锯齿刃器、尖状器和砍砸器时,注重功能单元的同时,可能也会更多注重工具形态。

出土石器的加工方式有6种:正向、反向、错向、两面、交互、对向。其中,以正向加工(N=117)为主,占比86.67%,其余5种加工方式占比较少。但是,无论哪一种加工方式,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即打击台面均为较平坦的石片腹面、节理面或破裂面,体现了灵井古人类在石器修理时注重对平坦面的选择。

出土石器的修疤层数有3 种:1 层(N=104,%=77.04)、2 层(N=30,%=22.22)和3 层(N=1,%=0.74);修疤形态有:鱼鳞状(N=113,%=83.70)、阶梯状(N=14,%=10.37)和平行状(N=8,%=5.93)。其中,修疤层数以1 层为主,修疤形态以鱼鳞状为主,说明灵井古人类在修理石器时以锤击法修理为主,大多数石器单次修理成型,少数修疤层数为2 层或3 层的石器类型主要为刮削器和凹缺刮器,可能为刃缘重复利用或精致修理。修疤形态中存在一种平行状修疤,仅存在于脉石英原料石器上,这种修疤特点为修理部位打击点较浅,疤痕平行,修理规整,修痕细小密集,可能为压制修理。压制法修理石器技术已经在灵井许昌人遗址的研究中得到实验验证[17],并且在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中也找到了相应的骨质修理器[18]。

通过对出土单刃刮削器的刃缘角度和毛坯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图五),发现刃缘角度小于50°时,刮削器的毛坯类型以石片为主;当刃缘角度大于等于50°时,毛坯类型以块状为主。刃缘角度以50°为界,块状毛坯和石片毛坯在临界前后占比变化十分明显,说明灵井许昌人遗址刮削器刃缘角度大小可能受毛坯类型的影响。石片毛坯往往具有小角度边缘,所以加工后刃缘角度也较小;块状毛坯边缘往往较厚,边缘角度较大,所以加工后刃缘的角度也会较陡。虽然陡刃刃缘受毛坯类型的影响很大,但是单刃刮削器中也存在少量以石片为毛坯具有陡刃刃缘的刮削器,或因持续修理,或因石片边缘较陡。

通过对出土的135件工具尺寸进行统计,发现工具尺寸以小型(N=95)为主,微型工具(N=34)次之,中型(N=5)和大型工具(N=1)较少(图六)。将工具尺寸与原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微型工具全部为脉石英原料(N=34);小型工具以脉石英(N=89)为主,另有6件石英岩原料;中型工具以石英岩原料(N=4)为主;大型工具仅1件,原料为石英砂岩。所以,灵井许昌人遗址工具尺寸受原料影响较大。

单刃刮削器 82件。原料以脉石英为主,数量有77件,石英岩质有5件,尺寸以微型和小型为主。根据刃缘形态可分为直刃(N=45)、凸刃(N=25)和凹刃(N=12)刮削器。毛坯形态以断块(N=50)、石片(N=29)和砾石(N=3)为主。

直刃 标本16L063,脉石英质,内部节理和杂质较少,质地优良。石片毛坯,在石片一侧缘连续修理,修理方向为正向,存在2层修疤。修理刃缘角度为65°,修理刃缘长度为21.02毫米,加工长度指数为1。修理部位打击点较浅,疤痕平行,修理规整,修痕细小密集,疑似压制法修理。长21.72、宽21.44、厚7.12毫米,重4.2克(图七,1;图九,1)。标本16L027,脉石英质,内部节理和杂质较少,质地优良。断块毛坯,以断块较平坦的面为台面正向连续修理,修疤层数为1层。修理刃缘角度为67°,修理刃缘长度21.15毫米,加工长度指数为1。修疤形态为鱼鳞状。长21.53、宽13.34、厚5.22毫米,重1.7克(图七,4;图九,4)。标本15L314,脉石英质,不见内部节理和杂质,质地优良。这件单直刃刮削器疑似残件,断块毛坯,以断块较平坦的面为台面正向连续修理,修疤层数为1层。修理刃缘角度为50°,修理刃缘长度为11.93毫米,加工长度指数为1。修理特征与16L063相似,疑似压制法修理。长16.75、宽10.58、厚5.64毫米,重0.7克(图七,5;图九,5)。标本15L223,脉石英质,内部节理和杂质较少,质地优良。断块毛坯,以断块较平坦的面为台面正向连续修理,修疤层数为2层。修理刃缘角度为57°,修理刃缘长度为20.99毫米,加工长度指数为1。修痕特征与16L063相似,疑似压制法修理。长21.41、宽14.75、厚11.63毫米,重2.7克(图九,3)。

图九 灵井许昌人遗址2015、2016 年出土的工具

凹刃 标本16L084,脉石英质,内部节理和杂质较少,质地优良。石片毛坯,以石片腹面为台面,正向连续局部修理,修疤层数为1层。修理刃缘角度为20°,修理刃缘长度12.45毫米,加工长度指数为0.6,凹刃指数为8.3。加工精细,修理部位打击点较浅,疤痕平行,修理规整,修痕细小密集,疑似压制法修理。长26.21、宽19.87、厚7.89毫米,重3.7克(图七,2)。标本15L061,脉石英质,内部节理和杂质较少,质地优良。断块毛坯,以断块较平坦的面为台面正向连续修理,加工精细,修疤层数为2层。修理刃缘角度为68°,修理刃缘长度为21.09毫米,加工长度指数为1,凹刃指数为9.4。长24.31、宽15.09、厚10.85毫米,重4.1克(图七,3;图九,9)。

凸刃 标本16L068,脉石英质,内部杂质和节理较少,质地优良。断块毛坯,以断块较平坦的面为台面连续修理,加工精细,修疤层数为2层,修疤形态为阶梯状。修理刃缘角度较陡为85°,加工长度指数为1。长27.12、宽18.68、厚13.82毫米,重6.4克(图七,7)。标本15L059,脉石英质,内部杂质和节理较少,质地优良。砾石毛坯,以较平砾石面为台面连续修理,修疤层数为1层,修疤形态为鱼鳞状。修理刃缘角度为56°,加工长度指数为1。长23.71、宽13.33、厚9.32毫米,重3.3克(图七,9;图九,8)。

双刃刮削器 5件。全部以脉石英为原料,4件断块毛坯,1件石片毛坯。尺寸以小型为主。标本16L225,脉石英质,内含节理和杂质,质地一般。断块毛坯,以断块较平坦的节理面为台面连续修理,修疤层数为1层,修疤形态为鱼鳞状。刃缘形态为双凸刃,两条刃缘相对,修理刃缘长度分别为19.91毫米和16.24毫米,修理刃缘角度分别为75°和68°,加工长度指数为1。长19.91、宽18.21、厚9.32毫米,重4.3克(图七,8)。

多刃刮削器 3件。全部以脉石英为原料,均为石片毛坯,正向修理。尺寸为小型,最大长均小于25毫米。标本16L015,脉石英质,内含少量节理和杂质,质地较好。石片毛坯,以石片较平腹面为台面,正向连续修理,修疤层数为2层,修疤形态为鱼鳞状。刃缘形态为2条平行直刃和1条凸刃,2条平行直刃为石片两侧缘,凸刃为石片的远端。修理刃缘角度在65°~70°之间,加工长度指数为1。长24.82、宽11.91、厚7.34毫米,重2.7克(图七,6;图九,6)。

锯齿刃器 15件。13件原料为脉石英质,2件为石英岩质。8件为石片毛坯,7件为断块毛坯。尺寸以小型为主,最大长均在15~40毫米之间。标本16L024,脉石英质,内含节理和杂质,质地一般。石片毛坯,以石片较平坦的腹面为台面,正向连续修理,修疤层数为1层,修疤呈鱼鳞状,刃缘形态为凸刃。修理刃缘长度为16.75毫米,加工长度指数为1。长17.61、宽16.92、厚6.13毫米,重2.2克(图七,10;图九,10)。标本15L312,脉石英质,内含少量节理和杂质,质地较好。石片毛坯,以石片较平坦的腹面为台面,正向连续修理,修理部位为石片的右侧缘和远端,修疤层数为1层,修疤呈鱼鳞状,刃缘形态为凸刃。修理刃缘长度为40.05毫米,加工长度指数为0.6。长31.08、宽30.65、厚13.56毫米,重12.8克(图七,11;图九,11)。

尖状器 12件。11件为脉石英原料,1件为石英岩原料。8件石片毛坯,4件断块毛坯。尺寸以小型为主,最大长基本都在20~30毫米之间。标本15L052,脉石英质,内部节理和杂质较少,质地优良。石片毛坯,以石片较平坦的腹面为台面,采用“两边夹一角”的修理方式正向连续修理,修理疤痕呈鱼鳞状,这件尖状器尖部破损。两侧修理刃缘角度分别为50°和70°,尖刃角为60°。长31.78、宽22.83、厚9.64毫米,重8.4克(图七,15;图九,16)。标本15L313,脉石英质,内部节理和杂质较少,质地优良。断块毛坯,以断块较平坦的节理面为台面,采用“两边夹一角”的修理方式对向修理,修理疤痕呈鱼鳞状,其中一侧刃缘呈锯齿状。两侧修理刃缘角度分别为76°和78°,尖刃角为44°。长27.72、宽23.65、厚10.24毫米,重6.3克(图七,16;图九,12)。标本15L021,脉石英质,内含节理和杂质,质地一般。石片毛坯,以石片较平坦的腹面为台面,采用“两边夹一角”的修理方式正向连续修理,修理疤痕呈鱼鳞状。两侧刃缘角度分别为44°和62°,尖刃角为47°。长24.04、宽17.47、厚9.06毫米,重3.9克。根据尖部形态,这件又可称为“歪尖尖状器”(图九,13)。

钻 7件。其中6件原料为脉石英质,1件为石英岩质。5件断块毛坯,2件石片毛坯。最大的一件钻为石英岩质,尺寸为中型,长64.71、宽35.92、厚14.13毫米,重31.9克;脉石英原料的钻尺寸相差不大,均为小型,最大长均在20~35毫米之间。标本15L062,脉石英质,内含节理和杂质,质地一般。断块毛坯,以断块较平节理面为台面,在相邻的两个边缘部位各打下一个石片修理出肩部,沿两边缘继续修理在尖端汇聚,修理疤痕呈鱼鳞状。两侧刃缘角度分别为90°和84°。长22.7、宽17.72、厚11.46毫米,重3.6克(图七,14;图九,18)。

凹缺刮器 9件。原料均为脉石英,8件毛坯均为断块,1件毛坯为石片。凹缺器尺寸相差不大,6件为微型,3件为小型。标本16L070,脉石英质,不含节理和杂质,质地较好。断块毛坯,以断块较平节理面为台面,两步加工,首先修理出较大的凹缺,然后在凹缺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精细修理,修疤呈阶梯状。修理刃缘角度为68°,修理刃缘长度为21.11毫米,加工长度指数为1、凹刃指数为9.9。长36.75、宽21.99、厚11.57毫米,重9.6克(图七,13;图九,15)。

砍砸器 2件。原料为石英岩质和石英砂岩质,毛坯均为石片。石英岩质石片砍砸器尺寸为中型,石英砂岩质石片砍砸器尺寸为大型。标本16L119,红色石英岩质,颗粒较粗,质地一般。毛坯为厚石片,以石片较平腹面和石片的台面为台面,沿着石片远端、右侧边缘和台面连续修理,存在2层片疤,修疤形态为阶梯状,第1层修疤较大,可能用于修型,第2层修疤较小,可能用于精修刃缘。刃缘形态为凸刃,刃缘角度为75°。长61.87、宽50.12、厚40.11毫米,重115.3克(图七,17;图九,20)。

(4)石锤 1件。标本16L358,脉石英砾石。砾石磨圆程度为次磨圆,在砾石端部有做石锤的痕迹,疤痕密集。长121.16、宽73.42、厚57.21毫米,重775.2克。

(5)烧石 1件。标本16L364,原料为石英岩砾石,形态呈棒状。砾石磨圆程度为次磨圆,重度风化。表面有不规则裂纹,上、下表面有石皮脱落,难以辨识是否有用作石锤的痕迹。长104.32、宽46.77、厚40.05毫米,重318.3克。

(6)断块 425件。断块尺寸和重量差距较大,最大的一件为辉长岩质,标本16L359,长137.42、宽83.96、厚79.63毫米,重801.1克;最小的一件为脉石英质,标本16L161,长10.40、宽10.24、厚4.74毫米,重0.6克。根据重量等级划分,很轻3件(<1克),较轻385件(≥1克,<25克),中等34件(≥25克,<100克),偏重1件(≥100克,<500克),较重2件(≥500克);根据原料划分,辉长岩1件,石英砂岩9件,石英岩21件,脉石英394件。

(7)碎块和碎屑 521件。3件原料为石英岩质,518件原料为脉石英质。最大长均小于10毫米。

四、结语与讨论

1.石制品特点

基于上述对灵井许昌人遗址2015、2016年出土石制品的分析,我们对这批材料有以下认识:

(1)出土石制品1213件,原料以脉石英为主,占比92.99%;其次为石英岩(5.19%)和石英砂岩(1.64%);另外,玄武岩和辉长岩各1件。石器原料以脉石英为主(91.85%),除两件石片砍砸器为石英岩和石英砂岩原料之外,其余石器类型中脉石英原料的比例均高于其它原料,并且加工精细程度也普遍高于其它原料。

(2)灵井古人类在石核剥片时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简单锤击剥片模式,不固定剥片面和剥片方向,而是寻找合适的剥片角度和带有棱脊的剥片面生产石片。而盘状石核尤其是向心循环剥片的盘状石核的存在,也说明灵井古人类可能已经掌握更复杂的剥片技术,只是这种技术没有被应用于质量较差的脉石英原料上。

(3)灵井古人类在修理石器时主要使用锤击法,部分石器也可能压制修理(5.93%);石器组合复杂多样,石器尺寸以微型和小型为主,石器修理精致;石器尺寸、类型、修理方式(锤击和压制)和刃缘角度等受原料和毛坯形态的影响。

2.相关问题讨论

使用压制法修理的石器和用于压制修理的骨质修理器(软锤)同时在灵井许昌人遗址发现[19],在国内晚更新世早期遗址中属于首次报道。加上实验对比分析,又进一步明确灵井许昌人遗址中的压制修理技术。灵井许昌人遗址的压制修理技术不同于我们常提到的间接法压制,是一种徒手压制修理,手握骨质修理器,依靠它的边缘与石器修理部位接触,手对骨质修理器施加作用力,进而将力转移至石器的修理部位。这种压制修理方法能准确控制力的大小和在石器上的受力点,减少脉石英原料因受力的不确定性而意外破碎的风险。这种压制技术通常会在石器的修理部位留下细小密集的修疤,应用在尺寸较小的石器上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本文统计的石器中,经过压制法修理的石器有8件,占石器比例的5.93%。经过压制修理的石器原料均为脉石英,内部节理和杂质较少,质地优良。毛坯既有断块(N=4),又有石片(N=4)。尺寸均为微型和小型,最大长在13~28毫米,平均值为20.25毫米,不见压制法修理技术应用于更大的脉石英原料石器上。从尺寸上看,这些石器已经处于可被利用的最后阶段。所以,我们认为使用压制法对这种质地优良、尺寸较小的石器进行修理,可能是对优质脉石英原料的强化利用。从历时性的角度看,锤击法和压制法是灵井古人类修理优质脉石英原料石器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压制法修理的石器比例不高,用于压制修理的软锤工具比例也不高,可能由于这种修理技术在灵井许昌人遗址中并非主流,而是一种石器修理至最后阶段的备选之策。这种修理技术的运用虽然首先报道于许昌人遗址,但是笔者并不认为其为许昌人所独有,只是过去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另外,这种技术和“指垫法”修理技术的关系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灵井许昌人遗址年代距今12.5~9万年,处于晚更新世早期,国内与之年代相近的遗址有许家窑遗址[20]、板井子遗址[21]和周口店第15地点[22]等遗址,这些遗址的石核剥片模式和石器组合与灵井许昌人遗址相似,它们共同构成了晚更新世早期遗址文化面貌的一般特征。但是,灵井许昌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压制法修理石器技术的使用,以及先前报道的疑似装柄工具的使用、骨骼刻划痕迹和赭石的发现等[23],虽与旧大陆西侧旧石器文化有一定相似性[24],但也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勒瓦娄哇技术的缺失,都使我们倾向于认为灵井许昌人遗址石器工业更多地展现出了中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早期遗址的一般特征,而对于一些与中国晚更新世早期遗址相比较为独特的特征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其产生的具体环节与技术背景。

猜你喜欢
石片石器台面
想唱歌的小石片
内向的小孩
内向的小孩
想唱歌的小石片
台面都上不了,怎么成功
石器部落
石器部落
基于两台面计重设备的云计重平台方案设计
这样的智能厨房台面,你会感兴趣吗?
石器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