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彭阳姚河塬城址Ⅰ区北墓地M1、M2 西周组墓葬发掘报告*

2023-02-28 01:37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与文物 2023年6期
关键词:残片墓室墓葬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姚河塬城址位于六盘山(陇山)东侧泾水流域上游支流红河流域,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新集乡姚河村北,遗址北、南两侧分别有红河的支流李儿河、小河流过并在遗址东侧交汇,形成一三角台塬地(图一)。该遗址系2017年4月,在彭阳红河流域开展区域系统考古调查过程中发现,通过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1],确认遗址面积92万平方米。发现有墓葬区[2]、铸铜作坊区[3]、制陶作坊区、夯土建筑基址、墙体、壕沟、路网、渠池等遗迹,确认是一处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国都邑城址,从甲骨文材料来看,其国别为“获国”[4],时代从西周早期延续到春秋早期[5]。

图一 姚河塬城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姚河塬高等级墓葬区位于遗址区东北部,面积8000平方米,在遗址分区中属Ⅰ区,位置最高,海拔1636米,比遗址南缘高出23米左右。整个墓葬区经过1994年[6]的梯田建设,和2009年的土地平整,普遍被削低约2米左右。

姚河塬Ⅰ区北墓地,共清理西周墓葬40座,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其中甲字形大墓2座、竖穴土坑大型墓5座、中型墓16座、小型墓17座;马坑6座、车马坑4座;祭祀坑2座(图二)。墓葬区内清理灰坑多座,加之墓葬填土中包含较多陶片、红烧土等遗物。由此判断,在被辟为墓地之前,当是一处生活区,属居葬合一性质的遗址。

图二 姚河塬城址Ⅰ区北墓地墓葬分布图

墓葬均南北向,有熟土二层台。大中型墓葬多为一棺一椁,并漆绘云纹等图案,小型墓葬仅为一棺,或无葬具,普遍使用垫木,底有朱砂。均有腰坑殉狗。大中型墓葬有殉人,整个墓地殉牲普遍,有马、黄牛、山羊、绵羊、鸡、犬、兔子等。

因特殊葬俗,墓地出土器物不多且大多残碎,但是种类丰富,有陶、原始瓷、铜、玉、石、骨角牙、蚌器等,以及费昂斯珠、煤精制品等[7]。

墓地的中部有4组互相连通的墓葬,我们称之为“组墓葬”,现就ⅠM1-ⅠM2组墓葬(图三)的考古发掘情况报告如下。

图三 ⅠM1、ⅠM2 平面图

ⅠM1-ⅠM2组墓葬位于Ⅰ区高等级墓葬区中部,皆开口于现代耕土层下,距地表约0.4米。ⅠM1位于ⅠM2东侧,两者以一条未至底部的过道相连,依据墓葬面积大小,ⅠM1为大型竖穴土坑墓,ⅠM2为中型竖穴土坑墓。

一、ⅠM1

(一)墓葬形制

ⅠM1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口大底小,以墓室西壁计方向5°。开口南北长4.96、东西宽4.3米,四壁有弧度,东西两壁明显,墓底南北长3.7、东西宽3.13米,墓口距墓底深9.85米。墓底中部有一腰坑且殉狗,四周有熟土二层台。墓室东南角有一方形坑。ⅠM1发现盗洞两处,编号ⅠM1D1、ⅠM1D2(图四、五)。墓葬南壁底部发现两处较浅的长条形痕迹。墓底有几处形状、深浅不一的凹坑,坑内填土以浅黄色粉沙土为主,较为疏松,最深坑约0.2米。

图四 姚河塬城址Ⅰ区M1

图五 ⅠM1 平、剖面图

填土 清理墓室时,在墓葬东南两壁留有剖面,自墓葬开口向下至8.15米处,南壁剖面共有17大层,东壁剖面可分18大层(图六),填土以黄褐色粉沙土为主,土质较疏松,偶见淤土裂痕。距墓口0.2~3.25米处共出土人骨7块。墓室东北角距墓口8~8.4米处人骨较多且较为集中,有散乱肋骨、肩胛骨、股骨、胫骨、盆骨、上肢骨和椎骨(图七)。墓室填土内有较多的朽木痕迹,共计30处,或方木,或圆木,或叠压堆放于一处,或散乱放置,主要集中在墓室南侧距墓口5.4~6.6米处、墓室东北角将至二层台处(图八)。长短不一,方木宽约0.09~0.18、圆木径约0.08米。墓室填土内有一处朱砂痕迹,坐标为0.25×2.2-7米,椭圆形,长0.1、宽0.08米。出土有铜、玉、绿松石、骨角牙、蚌器以及贝类和陶瓷器等350件。

图六 ⅠM1 东壁堆积剖面图

图七 ⅠM1 墓室7.9~8.5 米平面图

图八 ⅠM1 墓室5.4~6.6 米木痕平面图

翻土台 位于墓葬南侧,南北向长条形,二级台阶状,长约2.1、宽1.74~1.97米。1.1~1.8米深处翻土台的南侧为长条形,北侧为半圆形,总长2.05、宽1.43~1.9米;3.9米处,底部平整,呈半圆形,南北长1.45、东西宽1.63米。翻土台和墓室的填土属同时填埋,且填土多是南高北低的坡状堆积(图九)。出土器物共70件,有铜、玉、陶、骨、蚌器、货贝等。

图九 ⅠM1 翻土台填土堆积剖面图

二层台 距墓口约8.5~8.6、高1.25~1.35米。北、东、南、西二层台分别宽约0.55、0.65、0.45、0.55米。北二层台上出土货贝1、毛蚶3、泥蚶1枚;台内有蚌鱼1件。东二层台上出土铜片1件、货贝3枚;台内有毛蚶1枚,人跖骨1块。南二层台内出土蚌鱼、毛蚶各1件。西二层台上出土有玉器、绿松石、骨角牙器、蚌贝类37件。

腰坑 位于墓底中部偏北处,呈椭圆形,圜底,长约0.95、宽0.5、深0.25米,因受盗扰,其内殉狗骨骼散乱。根据残存的颅骨、肢骨判断,殉狗为雄性,年龄为24~36个月。

祭祀坑 位于墓室内东南角,编号ⅠM1J1,因上层土质土色难以观察区别,发现祭祀坑痕迹时已距墓口深3.65米,在划分地层时以3.65米处的平面为第一层,计算深度时从墓口算起。ⅠM1J1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打破墓葬填土、二层台、椁室、墓葬底部生土。东、南两壁与墓葬同壁,距墓口深3.65米处的平面长1.55、宽0.95~1.1米;4.5米处平面最长,长1.65、宽0.95~1.1米;4.7米处平面最宽,长1.35、宽1.2米;至此,祭祀坑向下斜收,底部长0.95、宽0.56米;总深9.55米(图一〇)。祭祀坑内填土可划分为21层,且填土多以黄褐色粉沙土为主,有少量淤土,包含物较少,出土器物有铜爵柱1、铜渣1、陶罐残片1块,另有人指骨1块。祭祀坑中出土有马、绵羊、完整岩羊、兔、猛禽、幼雉等动物的骨骼。祭祀坑底部有3处朽木痕迹,皆为方木,分别长0.37、宽0.13、厚0.05米;长0.46、宽0.07、厚0.07米;长0.55、宽0.15、厚0.06米。

图一〇 ⅠM1J1 平、剖面图

盗洞 ⅠM1D1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穿过北壁中部,打通二层台后进入棺椁室,打破ⅠM1D2,出土铜残片3、货贝2、陶片3件。ⅠM1D2平面呈圆形,穿过西壁北部,经二层台西北角进入棺椁室内。ⅠM1D2出土遗物共24件,包括玉、骨、蚌器和贝类以及自然石块等,另有蛋壳、木炭、漆皮、大量人骨、动物骨骼等。

(二)葬具

ⅠM1有一椁一棺,皆木质,椁下有垫木两根,仅存痕迹(图一一)。

图一一 ⅠM1 棺椁底部平面图

椁室 由棚板、立板及底板构成。平面呈长方形,置于垫木之上,东西两侧立板卡在南北两侧立板内,东西宽1.96、南北长2.96、高1.25~1.35米。棚板呈东西向,残存南侧2块,宽约0.22、厚约0.1米。立板厚约0.1米。底板呈南北向,共9块,宽0.1~0.32米不等,厚约0.07米,末端伸入南侧二层台内,北部不详。椁四侧各覆盖有至少3层殓席,距离椁室下端约有0.1米。椁底板下有1层殓席,为苇席,西侧稍伸进二层台内。椁室填土内朽木痕迹较多,共计11处,皆方木,宽约0.13~0.21米,初步判断木痕或为木质葬具的一部分。椁室填土中有少量朱砂痕迹,出土铜器、玉器、绿松石、骨器、蚌器和贝类131件。椁室内出土有游离齿和散乱人骨。

棺室 平置于椁室内,由盖板、立板及底板组成,仅东、南两侧立板及底板痕迹可见。残长1.58、宽约0.95、残高0.37米,立板厚0.06、底板厚0.05米。棺底板下有1层殓席。其中出土铜泡、玉戈、玉柄形器配件、货贝和毛蚶21件。棺底板上出土人右侧距骨1件。

垫木 两根,方木,东西向放置在墓室南、北两侧。北侧垫木长2.7、宽0.2、厚0.07米,南侧垫木长3、宽0.15、厚0.12米。

(三)出土器物

1.墓室填土中出土器物

铜器 46件。

铜铃舌 1件。标本ⅠM1:64,长条形,上端是扁平的弧角三角形,下端截面近菱形。有一菱形穿孔。残长4.3、残宽0.6~1.2、厚0.28~1.03厘米;重9.5克(图一二,8)。

图一二 ⅠM1 墓室填土出土铜器

圆形铜泡 24件。中空半球状,背部有扁平横梁。

器身正面光滑且无窄边的有14件。标本ⅠM1:20,直径2、高0.7、壁厚0.1厘米;横梁宽0.2、厚0.1厘米;重3.1克(图一二,1)。标本ⅠM1:88,直径2.1、高0.7、壁厚0.1~0.2厘米;横梁宽0.2、厚0.2厘米;重1.8克(图一二,5)。

器表饰凹弦纹的有8件。标本ⅠM 1:2 5,直径2、高0.7、壁厚0.1厘米;横梁宽0.2、厚0.1厘米;重3.1克(图一二,2)。标本ⅠM1:41,直径2、高0.8、壁厚0.1厘米;横梁宽0.2、厚0.2厘米;重3.8克(图一二,6)。

正面平整,边缘有窄边的有2件。标本ⅠM1:234,直径2、高0.6、壁厚0.2厘米;横梁宽0.2、高0.2厘米;重3.5克(图一二,3)。标本ⅠM1:257,直径2.1、高0.6、壁厚0.2厘米;横梁宽0.2、高0.1厘米;重3.6克(图一二,7)。

椭圆形铜泡 1件。标本ⅠM1:247,平面呈椭圆形,正面隆起,背部有短轴向的扁平横梁。长4.1、宽1.6、壁厚0.1厘米;横梁宽0.5、高0.3厘米;重11.7克(图一二,4)。

铜环 5件。形制相同,圆形,截面呈椭圆形,器身有一纵向范线,器表有打磨修整痕迹。标本ⅠM1:214-1,外环直径1.8、厚0.32厘米;重3.2克(图一二,9)。标本ⅠM1:214-2,外环直径1.9、厚0.17~0.28厘米;重2克(图一二,10)。标本ⅠM1:214-3,外环直径1.7、厚0.21~0.31厘米;重1.8克(图一二,11)。标本ⅠM1:214-4,外环直径1.8、厚0.32厘米;重1.8克(图一二,12)。

铜器残片 15件。标本ⅠM1:52,不规则形,一面平整,一面凸起。残长0.6、残宽0.4、厚0.29厘米;重0.3克(图一二,13)。

玉器 11件。

玉璜 1件。标本ⅠM1:159,残。墨绿色,一端受沁呈褐色,下端有白化现象。器身光素无纹,两端有对钻圆穿。残长8.4、残宽2.3、厚2.8~5.6厘米;重22.7克(图一二,7;封二,2)。

1.玉鱼(ⅠM1:302+304+D2:6)

玉戈 2件。标本ⅠM1:38,青玉,有墨斑。仅存前锋,前锋呈三角形,双侧有刃。残长1.7、残宽1.2、厚0.14厘米;重0.6克(图一三,2)。标本ⅠM1:404,青玉,有墨斑,仅存援部,直援,三角形前锋,无脊。残长3.5、残宽1.3、厚0.1厘米;重1.3克(图一三,3)。

图一三 ⅠM1 墓室填土出土玉、石器

玉鱼 3件。标本ⅠM1:235,青玉,仅存首端,弧形,吻部斜直,中部内凹,头部前端有一圆穿,一侧面有一凹槽,当为取料加工所致。残长1.8、残宽1.4、厚0.13~0.22厘米;重0.8克(图一三,5)。标本ⅠM1:246、323两件残片可拼合。墨绿色。仅存鱼身前端,头部窄于身体,两者交界处有一凸棱,上下吻用一凹槽分隔,上吻宽且长,下吻窄而短,上吻处有一圆穿。残长3.5、残宽1.8、厚0.18厘米;重2.2克(图一三,8)。

残玉片 5件。其中3件可与西二层台面出土玉器拼合,1件可与椁室内出土玉器拼合。标本ⅠM1:198,豆青色。仅存一端,平面呈一端大一端小的亚腰形,截面呈方形,形似动物首,上有刻划的眼、嘴。残长1.4、残宽0.7~1.1、厚0.42厘米;重1.6克(图一三,4)。

绿松石片 2 件。标本ⅠM1:36-1,长方形片状,一角内凹。残长0.49、残宽0.7、厚0.1厘米;重0.2克(图一三,1)。标本ⅠM1:36-2,长方形片状。残长0.38、残宽0.3、厚0.1厘米;重0.1克(图一三,6)。

骨角牙器 20件。

骨甲片 17件,12件残破严重。由大型哺乳动物肢骨制成。长方形片状,边缘有圆穿,穿孔分布不尽相同。标本ⅠM1:83,右上角及两端残,上下两端分布有6个穿孔,穿孔内侧各有一道横向刻划,左侧中部有1个穿孔,右侧上中下各有2个纵向排列的穿孔。残长7.4、残宽2.7、厚0.51~0.7厘米;穿孔径0.3厘米;重7.3克(图一三,12)。标本ⅠM1:137,上端有5个穿孔,下端有6个穿孔,右侧中部有1穿孔,左侧上中下各纵向排列2个穿孔。残长6.8、残宽2.8、厚0.41~0.77厘米;穿孔径0.2~0.3厘米;重13克(图一三,14)。标本ⅠM1:82,上下两端残,两端横向排列5个穿孔,穿孔内侧各有一道刻划横向,两侧中部各有1个穿孔。器表粘附朱砂痕迹。残长7.9、残宽3.3、厚0.21~0.65厘米;穿孔径0.25~0.4厘米;重9.4克(图一三,13)。标本ⅠM1:115,右下角残,上端有6个穿孔,下端残存3个穿孔,左右两侧各有1个穿孔,器表粘附朱砂。残长6.3、残宽2.8、厚0.5~0.71厘米;穿孔径0.2~0.25厘米;重7.2克(图一三,16)。标本ⅠM1:117,下端残断,其余三部分略有残破,上端残存4个穿孔,左右两侧各有1个穿孔。残长5.3、残宽2.5、厚0.29~0.61厘米;穿孔径0.3厘米;重5.5克(图一三,15)

骨笄 1件。标本ⅠM1:144,仅存榫头一端,长条形,榫头呈梯形,直角直边,表面风化,或与连缀的附件材质有关,笄身截面呈椭圆形。残长3.8、残宽1.4、厚0.49~0.84厘米;重5.7克(图一三,10)。

象牙器 2件。标本ⅠM1:24,器呈长条形,一侧弧形内凹,内凹一侧边为斜面。残长5.7、残宽0.7~1.2、厚0.42~0.58厘米;重2.9克(图一三,11)。标本ⅠM1:172,器呈三角形,截面呈倒梯形,正面腰部微束。残长3.5、残宽0.3~1.2、厚0.7厘米;重1.6克(图一三,9)。

蚌器 71件。

蚌泡 3件。圆形平底,正面隆起。其中2件有穿孔。标本ⅠM1:151,无穿孔,器表光滑,可见打磨痕迹。直径3.1、高0.6厘米;重7.8克(图一四,1)。标本ⅠM1:44,仅存二分之一,中部有一圆形对穿。直径2.1、高0.7厘米;穿孔径0.4厘米;重1.6克(图一四,9)。标本ⅠM1:167,中部有一圆形对穿,穿孔底端径大于正面。直径2.5、高0.7厘米;穿孔径0.2~0.5厘米;重5.3克(图一四,15)。

图一四 ⅠM1 墓室填土出土蚌、贝器

柄形器附件 2件。平面呈长方形,侧面正反两面均弧形斜收,上宽下窄,窄端有三角形凸起。标本ⅠM1:72,残长2.1、残宽0.2~0.5、厚0.39厘米;重0.7克(图一四,14)。标本ⅠM1:122,残长2.2、残宽0.5、厚0.34厘米;重0.6克(图一四,12)。

圆形蚌饰 2件。圆形片状。标本ⅠM1:5,仅存二分之一。径长1~1.3、厚0.1厘米;重0.1克(图一四,8)。标本ⅠM1:222,一面有打磨痕迹。径1.25~1.3、厚0.1厘米;重0.1克(图一四,16)。

蚌饰残片 34件。标本ⅠM1:3,长条形,两端残,风化较甚。残长2、宽1、厚0.17厘米;重0.4克(图一四,13)。标本ⅠM1:48,长条形,两端残,一面有纵向打磨痕迹,一面有横向切割痕迹。残长3、残宽1、厚0.16厘米;重0.8克(图一四,5)。

蚌鱼 30件。标本ⅠM1:194,长条形片状,风化较甚,头部呈弧状,有一圆形对穿,吻部下钩,尾端稍宽于首端,尾残。鱼身两侧面有切割留下的凸棱,两面皆有打磨痕迹。残长4.55、残宽1.5、厚0.3厘米;重3.3克(图一四,2)。标本ⅠM1:215,长条形片状,头部残,尾部外折,歧尾,器身一面光滑未经加工,系自然面,一面经打磨,侧面可见切割痕迹。残长4.3、残宽1.3、厚0.17厘米;重1.7克(图一四,3)。

货贝 66枚。大小不一,最小壳长1.2、宽0.8厘米;最大壳长6、宽2.1厘米。低卵圆形,背部有穿孔。背部前端有穿孔者3枚,整个背部被加工为穿孔者63枚。标本ⅠM1:233,背部前端有穿孔,壳长2.1、宽1.4、高0.49~0.96厘米;穿孔径0.7厘米;重1.8克(图一四,6)。标本ⅠM1:6,整个背部被加工为穿孔,穿孔周缘有加工形成的小平面。壳长2.3、宽1.7、高0.56厘米;穿孔长1.1~1.6厘米;重2.4克(图一四,4)。

毛蚶 110枚。左壳40枚,右壳21枚,因残破无法辨认的49枚。壳体大小不一,最小者长1.6、高1.4厘米;最大者长4、高3厘米。壳顶皆有穿孔。40枚左壳中打磨穿孔1枚,打击穿孔3枚,成型不明者8枚。21枚右壳中打磨穿孔2枚,打击穿孔17枚,成型不明者2枚。标本ⅠM1:75-2,左壳,顶部打磨而成的近圆形穿孔。壳长2.7、宽0.9、高2.2厘米;穿孔径0.2~0.3厘米;重2.3克(图一四,11)。标本ⅠM1:62-2,左壳,顶部有打击而成的不规则穿孔。壳长2.7、宽0.9、高2.2厘米;穿孔径0.3厘米;重2克(图一四,10)。标本ⅠM1:99,右壳,顶部有打磨的椭圆形穿孔。长2.4、宽0.7、高1.9厘米;穿孔径0.4厘米;重1.3克(图一四,7)。标本ⅠM1:78,右壳,顶部有打击的椭圆形穿孔。长3.7、宽1.5、高3.1厘米;穿孔径0.3厘米;重6.6克(图一四,17)。

陶器 49件。

鬲 13件。标本ⅠM1:103,鬲足。夹砂陶,内灰外红。锥状足,外饰绳纹。残长4.3、残高6.5、厚0.7~4.4厘米(图一五,5)。标本ⅠM1:141,鬲足。夹砂红陶。扁锥状足,裆部较高,外饰绳纹。残长5、残高6.1、厚0.75~3.4厘米(图一五,6)。标本ⅠM1:148,鬲口沿。夹砂灰陶。卷沿,圆唇,自唇下饰绳纹,抹光,沿面外凸一棱,有慢轮修整痕迹。残长8.2、残高2.3、厚0.52~0.7厘米(图一五,4)。标本ⅠM1:168,鬲口沿。夹砂红陶。方唇,直口,唇下贴附一周带状饰交错绳纹的泥片,其下遍饰竖向绳纹。残长4.2、残高3.6、厚0.7~1.7厘米(图一五,2)。

图一五 ⅠM1 墓室填土出土陶、原始瓷器

罐 10 件。标本ⅠM1:14,泥质灰陶。束颈,素面,颈部及肩部有修刮痕迹,内壁有泥料褶皱痕迹。残长10.2、残高4.8、厚0.75~0.9厘米(图一五,1)。标本ⅠM1:108,罐底,泥质灰陶。斜弧腹,平底。腹部饰绳纹,绳纹分段压印,每段方向不同,交接处略有交错,底部素面,内壁有纵向抹痕。残长7.4、残高6.2、厚0.8厘米(图一五,11)。

盆 4 件。标本ⅠM1:29,泥质灰陶。平卷沿,唇残,上腹近直。腹部饰竖向绳纹,器身上部绳纹抹光。残长4.8、残高5.4、厚0.44~0.75厘米(图一五,12)。标本ⅠM1:86,口沿,泥质灰陶。折沿,方唇,唇下缘凸出。自唇下饰绳纹,稍加抹光。残长7.5、残高3.1、厚0.65厘米(图一五,7)。标本ⅠM1:136,口沿,泥质灰陶。平折沿,方唇,内外壁都有慢轮修坯痕迹。残长6.9、残高4.4、厚0.6~1厘米(图一五,3)。

簋圈足 1件。标本ⅠM1:184,泥质,灰胎黑皮。圈足,斜直壁,素面,上部贴附一周泥片,内外壁都有慢轮修整痕迹。残长8.7、残高6、厚0.5~1.2厘米(图一五,9)。

另有20件陶片无法辨别器形。

原始瓷残片 6件。

豆残片 5件。标本ⅠM1:4与ⅠM1:158、187、191以及ⅠM6:17、ⅠM13D1:34、ⅠM28:126的3件残片拼合。灰胎青釉,施釉不均,外壁局部呈灰色,火候高。敛口,内折沿。从现有残片观察,口沿外侧贴附四组系,每组由两块并排的方形泥片构成。方唇,唇外缘凸出,腹部斜直,内壁遍饰同心圆形凹弦纹。外壁多见修坯刮胎形成的划痕。复原豆盘口径约15.1、折沿处为最大径16.1、残高3.6、壁厚0.5厘米(图一五,13)。标本ⅠM1:209,灰胎青釉,火候高。残存口沿及腹部。口沿外壁脱落,折沿。腹部饰同心圆形凹弦纹。残长2.4、残宽1.8、厚0.6厘米(图一五,10)。

尊口沿 1 件。标本ⅠM1:163,灰胎青釉。圆唇,折沿。残长5.8~6.3、残宽3.2、厚0.5~0.8厘米(图一五,8)。该残片可与ⅠM12、ⅠM14、ⅠM38出土的残片拼合。

自然石块 30件。

2.椁室填土出土器物

铜器 13件。

铜钖 1件。标本ⅠM1:300,圆形片状,正面隆起,周边分布四组穿孔,每组2个。表面可见磨痕。直径约16、厚0.2厘米;孔径0.2~0.3厘米;重177.9克(图一六,4)。

图一六 ⅠM1 椁室填土出土铜、玉器

铜泡 8件。有圆形及椭圆形两种。

圆形铜泡 7件。形制相同,中空半球状,背部有扁平横梁。标本ⅠM1:15,直径1.2、高0.6、壁厚0.1厘米;横梁宽0.2、厚0.1厘米;重1.8克(图一六,1)。标本ⅠM1:303,直径1.2、高0.6、壁厚0.1厘米;横梁宽0.1、厚0.1厘米;重1.8克(图一六,2)。

椭圆形铜泡 1 件。标本ⅠM1:362,正面向上隆起,背部短轴向有方形横梁。长3.66、宽1.66、高0.95、壁厚0.21厘米;横梁宽0.3、厚0.2厘米;重8.5克(图一六,5)。

铜片 4件。残破严重,形制不详。

玉器 12件。

玉戈 1 件。标本ⅠM1:299,残。青色。整体长直,内部较短,两侧斜直,呈梯形,内援交界处有一对钻圆穿,戈身加工出中脊和两侧边刃。器身附着朱砂。残长2.7、残宽1.2~1.5、厚0.13~0.32厘米;重2.6克(图一六,7)。

玉鹿 1 件。标本ⅠM1:291,青白色,内有墨斑。扁平片状,头部残,鹿作站立状,用阴刻线分隔胸、腹、臀部,短尾,短腿,有蹄。残长2.5、残宽1.7~1.9、厚0.35厘米;重3.4 克(图一六,10)。

玉鱼 3 件。标本ⅠM 1:282,白色,微透光,器身有白化现象。鱼身瘦长,首端残,未见鱼鳍,鱼尾斜直,歧尾。残长5.6、残宽1.3、厚0.38~0.45厘米;重5.5克(图一六,12)。标本ⅠM1:293,与ⅠM1:149拼合,青白色,有白化现象。鱼身瘦长,首端残,可见管钻圆睛,前端有一斜向圆穿,以斜向平行阴线示背鳍、胸鳍、腹鳍,尾端斜向断裂,断面平齐,略加修整,可知是埋葬前断裂,尾端亦有一对钻圆穿。残长5.3、宽0.9~1.2、厚0.38厘米;穿孔0.2厘米;重4.6克(图一六,11)。标本ⅠM1:302可与ⅠM1:304、ⅠM1D2:6拼合,青色,透光。整体呈璜形,吻部平齐,管钻圆睛,首、身交界处有一弧形阴线分割,刻划背鳍,歧尾,首尾两端各有一圆穿。长6.5、宽2、厚0.17~0.32厘米;头部孔径0.3、尾部孔径0.3厘米;重8.8克(图一六,17;封二,1)。

柄形器附件 4件。平面呈长方形,侧面有收分,长短不一。

短者2件。青白色。侧面呈直角梯形,斜边一侧的正面末端凸出一棱。器身可见打磨痕迹。标本ⅠM1:292-1,长1、宽0.5、厚0.24厘米;重0.2克(图一六,15)。标本ⅠM1:292-2,长0.9、宽0.5、厚0.27厘米;重0.2克(图一六,14)。

长者2件。青色。侧面弧形斜收,上宽下窄,窄端正面凸出一棱。标本ⅠM1:296,残长1.6、宽0.35、厚0.13~0.34厘米;重0.5克(图一六,9)。标本ⅠM1:306,残长1.5、宽0.3、厚0.36厘米;重0.5克(图一六,13)。

残玉片 3件。标本ⅠM1:403,可与墓室ⅠM1:244拼合。青色。两端残,平面梯形,截面呈长方形。残长3.8、宽0.8~1.2、厚0.71~0.81厘米;重6.3克(图一六,6)。标本ⅠM1:276,青色,局部受沁呈褐色。长条状,截面呈弧边方形,一端两侧各有一斜向圆穿,一侧残。残长2.8、宽1、厚0.58厘米;重4.3克(图一六,16)。标本ⅠM1:298,青白色。长方形,两端残,器表残存一周阴刻线。残长1.4、宽1.2、厚0.8厘米;重2.2克(图一六,3)。

绿松石片 1 件。标本ⅠM1:356,长方形片状,一角内凹,表面有凸棱。残长0.8、宽0.4、厚0.1厘米;重0.1克(图一六,8)。

蚌器 34件。

笄帽 1件。标本ⅠM1:289,管状,中间有对钻圆穿作卯孔,两端平整,外端可见切割和打磨痕迹,器身亦有打磨痕迹。直径2.4、厚1.5厘米;穿孔径0.6~0.9厘米;重13.9克(图一七,1)。

蚌泡 2件。圆形平底,正面隆起。标本ⅠM1:226,中间有一圆形对穿,穿孔底端径大于正面。正面饰卷云纹。器表风化严重。直径2.1、高0.7厘米;穿孔径0.5厘米;重4克(图一七,3)。标本ⅠM1:275,无穿孔。直径3、高0.6厘米;重6.7克(图一七,2)。

方形蚌饰 1件。标本ⅠM1:294,六棱柱状,器身中间有一竖向穿孔,孔径一端大一端小。器表光滑,底、正两面有打磨痕迹,其中一面有横向凹槽,表面附着朱砂。长1.7、宽1、高0.75厘米;穿孔径0.4~0.5厘米;重2.3克(图一七,11)。

蚌器残片 2件。标本ⅠM1:224,残。仅存壳体部分下端,内外皆有打磨痕迹,外侧较甚,边缘形似刀刃。残长4.8、残宽5.8、厚0.23厘米;重9.1克(图一七,12)。标本ⅠM1:295,残。左壳,后端残,外侧有打磨痕迹。残长21.6、残高10.4、厚1.5~6.5厘米;重178.6克(图一七,15)。

蚌饰残片 14件。标本ⅠM1:309,长条形片状,风化较甚,一面有打磨痕迹。残长2.5、宽1.5、厚0.17厘米;重0.9克(图一七,6)。标本ⅠM1:311,长条形片状,风化破损较甚,一侧长边边缘有横向切割阴线,断面处有切割形成的凸棱。残长5.15、宽1.7、厚0.32厘米;重3.5克(图一七,5)。

蚌鱼 1 4 件。标本ⅠM1:23-2,长条形片状,头部残,残存一圆穿,腹部有一三角形刻槽表鱼鳍,歧尾,一面有打磨痕迹,腹侧有切割痕迹。残长2.8、残宽1.5、厚0.18厘米;重1.1克(图一七,7)。标本ⅠM1:271,长条形片状,头部残破,背、腹均以雕刻的三角形表现鱼鳍,歧尾。一侧平斜,器身一面为光滑的自然面,另一面密布斜向打磨痕迹,腹、背可见切割痕迹。残长4.7、宽1.4、厚0.21厘米;重2克(图一七,8)。

贝类 48枚。

货贝 40枚。大小不一,最小壳长1.5、宽1.8厘米;最大壳长2.8、宽2厘米。低卵圆形,背部有穿孔,其中1枚残破严重,穿孔形制不明。背部前端有穿孔者8枚。标本ⅠM1:277,椭圆形穿孔。长2.1、宽1.6、高0.5~0.93厘米;穿孔径0.4厘米;重2.4克(图一七,13)。整个背部被加工为穿孔的有31枚。标本ⅠM1:284,椭圆形穿孔,周缘有加工形成的小平面。长1.9、宽1.7、高0.65厘米;穿孔长1.1~1.5厘米;重3克(图一七,14)。

毛蚶 31枚。左壳17枚,右壳12枚,2枚不详。最小壳长1.8、高0.9厘米;最大壳长4.2、高3.1厘米。17枚左壳中12枚顶部有打击穿孔,1枚有打磨穿孔,4枚不明。12枚右壳中1枚顶部有打磨穿孔,7枚有打击穿孔,3枚不明,1枚无穿孔。长卵圆形,顶有人为打磨的近圆形穿孔。标本ⅠM1:313-13,左壳。高2.45、长2.9、宽1厘米;穿孔径0.2厘米;重2.8克(图一七,4)。标本ⅠM1:279,左壳。长3.2、宽1.2、高2.6厘米;穿孔径0.5厘米;重4.2克(图一七,10)。标本ⅠM1:287,右壳。长3、宽1、高2.5厘米;穿孔径0.3厘米;重2.2克(图一七,9)。

3.棺室填土中出土器物

铜泡 15件。有圆形及椭圆形两类。

圆形铜泡 14件。形制相同,中空半球状,背部有一扁平横梁,器表可见磨痕。其中9件出土于棺底板上,一字排列,背部朝上。标本ⅠM1:308-1,直径1.3、高0.5、壁厚0.1厘米;横梁宽0.2、厚0.2厘米;重1.6克(图一八,1)。

图一八 ⅠM1 棺室填土出土器物

椭圆形铜泡 1件。标本ⅠM1:361,正面隆起,背部短轴向有扁平横梁。正面有磨痕。长4.11、宽1.62、厚0.24、高1.03厘米;横梁宽0.4、厚0.2厘米;重11.7克(图一八,4)。

玉戈 1件。标本ⅠM1:363,可与CJ:108拼接。白色,透光,一面受沁呈黄色。仅存内,直内,援内交界处有一对钻圆穿。残长2.4、宽2.7、厚0.2厘米;穿孔径0.2厘米;重3.2克(图一八,2)。

玉柄形器配件 1件。标本ⅠM1:364,青色。长方形,一侧末端有一凸棱。长1.7、宽0.3、厚0.24厘米;重0.5克(图一八,3)。

货贝 2枚。低卵圆形,将整个背部加工为穿孔。

毛蚶 2枚。左、右壳各1枚,壳顶均有打击穿孔。

4.西二层台出土器物

玉戈 2件。标本ⅠM1:322,可与墓室ⅠM1:217拼合。白色。仅存内部和援局部,内援交界处有一对钻圆穿,戈身上加工出中脊和两侧边刃。残长3.4、残宽2、厚0.08~0.26厘米;孔径0.1厘米;重3.3克(图一九,5)。标本ⅠM1:325,可与墓室ⅠM1:160拼合。青玉,有较多墨色斑点。仅存援部,无脊,刃部锋利,三角形前锋。残长3.4、残宽0.9~1.25、厚0.9~1.5厘米;重1.2克(图一九,7)。

图一九 ⅠM1 二层台上出土器物

残玉片 1件。由西二层台台面ⅠM1:340和墓室ⅠM1:51的两件残片拼成。青玉,局部受沁呈褐色。梯形片状,可分两部分,末端呈梯形,中部有一三角形弧凹,此部分当为榫头,器身亦呈梯形,可见横向打磨痕迹。残长2.8、残宽2.2、厚0.29厘米;重3.4克(图一九,8)。

绿松石片 1 件。标本ⅠM1:327,窄长方形片状,一端残,侧面有刃。残高0.9、残长0.25、厚0.1厘米;重0.1克(图一九,10)。

骨针 1件。标本ⅠM1:326,细长,器身弯曲,针孔呈椭圆形,尖部锐利。长5.9、宽0.19、厚0.09厘米;重0.1克(图一九,9)。

象牙小腰 1件。标本ⅠM1:345,纵向断裂,仅存二分之一。竹节状,截面呈扁圆形。细腰,腰部经刮削而成,多有棱角。残长2.4、残宽0.6~0.9、厚0.39~0.51厘米;重1.2克(图一九,6)。

蚌饰残片 5件。

蚌鱼 8件。标本ⅠM1:339,长条形片状,首残,腹背微弧,歧尾,器身一面有打磨痕迹。残长3.7、残宽1.5、厚0.2厘米;重1.7克(图一九,3)。标本ⅠM1:342,长条形片状,首端圆弧,有一圆穿,吻部下钩,尾部呈三角形。残长3.7、残宽1.3、厚0.21厘米;穿孔径0.2厘米;重1.4克(图一九,4)。

货贝 6枚。低卵圆形。背部前端有穿孔者1枚。标本ⅠM1:321,长2.1、宽1.5、高0.52~0.88厘米;穿孔径0.7厘米;重2.1克(图一九,2)。将整个背部加工为穿孔者5枚。标本ⅠM1:330,椭圆形穿孔,穿孔周缘有加工形成的小平面。长2.1、宽1.4、高0.44厘米;穿孔长1.1~1.5厘米;重0.7克(图一九,1)。

毛蚶 12枚,左壳2枚,右壳4枚,其余无法区分壳体。长卵圆形,壳顶有穿孔,皆打击而成。标本ⅠM1:317,左壳,顶部有打击而成的椭圆形穿孔。残长2.9、宽1.1、残高2.35厘米;穿孔径0.4厘米;重2.5克(图一九,12)。标本ⅠM1:324,右壳,顶部有打击而成的椭圆形穿孔。残长3、宽1.1、残高2.6厘米;穿孔径0.6厘米;重2.5克(图一九,11)。

5.翻土台出土器物

铜器 19件。

铜泡 1件。标本ⅠM1翻土台:2,中空半球形,背面有一扁平横梁。直径1.2、高0.5、壁厚0.1厘米;横梁宽0.2、厚0.9厘米;重2克(图二〇,7)。

图二〇 ⅠM1 翻土台出土器物

铜环 4件。形制相同,出土时四者紧贴。标本ⅠM1翻土台:40-1,外径1.61、内径1.2、厚0.21厘米;重4.3克(图二〇,2)。标本ⅠM1翻土台:40-2,外径1.53、内径1.08、厚0.23厘米;重3.7克(图二〇,3)。标本ⅠM1翻土台:40-3,外径1.5、内径1.04、厚0.27厘米;重2.8克(图二〇,4)。标本ⅠM1翻土台:40-4,外径1.7、内径1.37、厚0.21厘米;重1.9克(图二〇,5)。

铜片 14件。皆残。标本ⅠM1翻土台:1,窄长条形,两端残。残长0.9、残宽0.5、厚0.21厘米;重0.2克(图二〇,10)。

玉鱼 1件。标本ⅠM1翻土台:30,残。青白色,白化较甚。仅存鱼首,吻部斜直,中部内凹,管钻圆睛,以圆弧线分隔头部和鱼身。残长2.8、宽0.8~1.4、厚0.47厘米;重3克(图二〇,9)。

骨锥 1件。标本ⅠM1翻土台:14,动物肋骨边缘残块,一端有使用时所形成的尖端。长7.3、宽0.3~1.2、厚0.2~0.57厘米;重2.8克(图二〇,13)。

蚌器 8件。

蚌泡 1件。标本ⅠM1翻土台:3,圆形平底,正面隆起,中间有一圆穿。直径2.4、高0.67厘米;穿孔径0.3~0.6厘米;重5.2克(图二〇,8)。

蚌饰残片 4件。标本ⅠM1翻土台:12,长条形片状,两端残。残长2.4、残宽1.1、厚0.14厘米;重0.5克(图二〇,11)。

蚌鱼 3件。标本ⅠM1翻土台:23,长条形片状,头部有对钻圆穿,腹中刻一三角形鱼鳍,尾呈三角形。残长6.3、残宽1.7、厚0.29厘米;孔径0.2厘米;重2.8克(图二〇,1)。

货贝 23枚。低卵圆形,均将整个背部加工为椭圆形穿孔。最小壳长1.4、宽0.8厘米;最大壳长2.7、宽1厘米。标本ⅠM1翻土台:17-2,壳长2.1、宽1.5、高0.47厘米;穿孔长1.2~1.5厘米;重1.1克(图二〇,12)。

毛蚶 13枚,大小相近。左壳5枚,右壳4枚,无法辨别的4枚。长卵圆形,顶有穿孔。左壳中打击穿孔2枚,3枚穿孔成因不明;右壳打磨穿孔1枚,打击穿孔2枚,1枚不明。标本ⅠM1翻土台:13-2,左壳,顶部有打击的圆形穿孔。壳长3.3、宽1.7、残高2.8厘米;孔径0.3厘米;重3.8克(图二〇,6)

陶器 5件。鬲、罐腹部残片。

6.祭祀坑出土器物

铜爵柱帽 1件。标本ⅠM1J1:1,伞型柱,柱头作上小下大的束腰状,横截面呈圆形。总长5.7厘米;重43.2克(图二一,1)。

图二一 ⅠM1J1、ⅠM1D2 出土器物

铜渣 1件。标本ⅠM1J1:3,残长0.8、残宽0.7、厚0.15厘米;重0.1克(图二一,9)。

陶罐腹片 1件。标本ⅠM1J1:2,泥质灰陶。素面。残长5.5、残高3.9、厚0.5厘米(图二一,5)。

7.盗洞内出土器物

ⅠM1D1出土铜片3、货贝2、陶器3件。

ⅠM1D2出土器物共24件。

玉鱼 1件。标本ⅠM1D2:6,可与椁室ⅠM1:302、304拼接。

玉柄形器附件 1件。标本ⅠM1D2:12,豆青色。长方形,侧面呈直角梯形,正面两端及中部有一凸棱,中部凸棱有一横向阴线。长1.1、宽0.4、厚0.13~0.36厘米;重0.5克(图二一,4)。

骨小腰 1件。标本ⅠM1D2:1,纵向断裂,仅存二分之一。竹节状,截面呈扁圆形。细腰,腰部经刮削而成。长2.6、宽0.6~0.9、厚0.45~0.57厘米;重1.3克(图二一,7)。

蚌饰残片 2件。标本ⅠM1D2:7-1,残长1.3、残宽1.3、厚0.12厘米;重0.2克(图二一,10)。

蚌鱼 2件。标本ⅠM1D2:9,长方形片状,头部残存圆穿,腹背微弧,斜歧尾。残长4.3、残宽1.25、厚0.14厘米;重1.4克(图二一,2)。标本ⅠM1D2:15,长方形片状,头部残,歧尾,无鱼鳍。长3.8、宽1.4、厚0.21厘米;重1.9克(图二一,3)。

圆顶珠蚌 1件。标本ⅠM1D2:3,长椭圆形,右壳,顶部残存穿孔。残长1.6、残宽1.6、高0.4厘米;重0.3克(图二一,8)。

货贝 8枚。残破严重,低卵圆形,背部穿孔。标本ⅠM1D2:8-1,残长1.9、残宽1.5、壳高0.1厘米;穿孔径1~1.4厘米;重1.1克(图二一,11)。

毛蚶 8枚。左壳4枚,右壳2枚,另有2枚无法辨别。长卵圆形,顶部有穿孔。左壳中1枚为打磨穿孔,2枚为打击穿孔,1枚不详。最大壳残长3.1、高3厘米;最小壳长2.3、残高0.6厘米。标本ⅠM1D2:2,顶部有打磨的椭圆形穿孔。长2.9、宽1.3、高2.5厘米;穿孔径0.2~0.3厘米;重2.5克(图二一,13)。标本ⅠM1D2:11,顶部有打击的椭圆形穿孔。长3、宽1.2、高2.5厘米;穿孔径0.5~0.8厘米;重3.3克(图二一,12)。右壳中1枚为打击穿孔。标本ⅠM1D2:5-1,顶部有椭圆形穿孔。残长2.6、残宽0.9、高2.1厘米;穿孔径0.15~0.3厘米;重1.2克(图二一,6)。

二、ⅠM2

(一)墓葬形制

ⅠM2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以西壁计方向为0°(图二二;封二,5)。墓葬开口北窄南宽,长4.24、宽2.95~3.8米。北壁稍有倾斜,其余三壁自开口至深3.5米处倾斜较大,南壁最甚,推测是回填之前坍塌导致。深3.5米处墓室南北长3.3、东西宽2.4米,3.5米以下四壁基本规整,墓底长3.18、宽2.25米。墓口距墓底深7.5米。距墓口深6.6米处,墓壁四周有熟土二层台,台高1米,南北两端二层台宽0.3、东西两端二层台宽约0.5~0.6米。

图二二 ⅠM2 平、剖面图

过道 东西向长条形,由ⅠM2东壁起始,向东侧延伸与ⅠM1相连接,过道北侧长约2.2、南侧长1.2、西端宽3、东端宽2.6米。底部呈三级阶梯状,宽约0.35米,由东向西第一阶梯长0.4、深1.9米,第二阶梯长1.35、深2.65米,第三阶梯长0.8、深3.45米。ⅠM2墓室填土与过道填土、ⅠM1墓室填土属同时回填。ⅠM2墓室填土与过道填土较为单一,以黄褐色粉沙土为主,黄色粉沙土次之,南壁剖面填土多为波状,西壁填土基本为南高北低的坡状,填土当从南向北回填。其内0.6米处出土自然石块1件。

腰坑 位于墓底中部,开口呈南北向不规则长方形,开口长0.7、宽0.5米,口大底小,上半部四壁倾斜较甚,下半部近平直,底部平整,北高南低。底部长0.5、宽0.25、深0.3米。内有殉狗,头南尾北,背朝西,前肢反缚于背后,后肢蜷曲。经鉴定,殉狗为雌性,年龄为15~24个月(20%)、24~36个月(17%)。

祭祀坑 位于墓室西侧,编号为ⅠM2J1,打破墓室西壁,整体呈圆形竖井状,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口大底小,四壁较粗糙,向下经西侧二层台直至墓室底部,口径约0.8~1.03、底径约0.75~0.85、自墓口至底部深7.6米(图二三)。祭祀坑内仅发现陶罐残片及自然石块1件,另有牛、马、羊、狗骨骼以及人骨。

图二三 ⅠM2J1 分层图

(二)葬具及葬式

葬具包括一棺一椁、垫木(图二四),仅存朽木痕迹。ⅠM2出土人骨分属两个个体,骨骼出土自祭祀坑、墓室填土、棺椁室填土、二层台台面及二层台内。椁室人骨皆属一号个体,有肢骨、牙齿、掌骨、跗骨等。

图二四 ⅠM2 棺椁平面图

木椁 由棚板、立板及底板构成,平置于枕木之上,平面呈“Ⅱ”型,东西两侧立板卡在南北两侧立板之内,椁室南北长2.53、东西宽1.26、高约1米。椁室深0.55米处中部残留5块塌陷的棚板痕迹,宽0.08~0.12米。其上可见朱砂痕迹。椁室深0.8米处骨骼较多,基本位于椁室中部。底板呈南北向,伸进二层台内,至少有5块底板,宽约0.15~0.25米。在椁底板下方发现殓席,其四面均稍伸进二层台内。另在椁室深0.5米处发现殓席2处,坐标分别是0.6×1.2-7.1米、1.05×1.4-7.1米,皆约1平方厘米。

木棺 平置于椁室内,棺由立板及底板组成,盖板因腐朽塌陷已不可见,平面呈长方形,棺木南北长2、东西宽0.85、残高0.18米,立板厚0.08米,底板厚度不明。棺底板下方(亦即椁底板上方)铺有朱砂。棺立板外侧及棺底板下方发现殓席。

垫木 2根。方木,东西向放置在墓底南、北两侧,两端皆伸进两侧二层台内。北侧垫木总长2、宽0.16、厚0.06米;南侧垫木总长1.98、宽0.13、厚0.06米。

(三)出土器物

1.墓室填土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共195件,包括铜、石、骨、蚌器和贝类等;另有自然石块、人骨、动物骨骼等。

铜器残片 2 件。标本ⅠM2:86-1,残长0.7、宽0.4、厚0.1厘米(图二五,1)。标本ⅠM2:86-2,残长0.6、宽0.5、厚0.18厘米(图二五,2)。

图二五 ⅠM2 墓室填土出土器物

石器 1件。标本ⅠM2:18,圆形,局部有红砂,器身较光滑,边缘有砸击痕迹。长7.5、宽6、厚4.4厘米;重282.8克(图二五,14)。

骨器 4件。

骨甲片 3件。由大型哺乳动物肢骨制成,长方形,仅存一侧边缘,边缘可见穿孔痕迹,侧面斜平,背面打磨光滑。标本ⅠM2:101-1,残长2.5、宽1.1、厚0.55厘米;重0.7克(图二五,3)。标本ⅠM2:101-2,残长2、宽1、厚0.5厘米;重0.5克(图二五,12)。标本ⅠM2:101-3,残长4.3、残宽1.6、厚0.4厘米;重2.9克(图二五,4)。

骨锥 1件。标本ⅠM2:11,由大型哺乳动物肢骨骨干残片制成,断面处磨圆度较高,一端呈尖状。长11.2、宽2.8、厚0.86厘米;重32.5克(图二五,15)。

龟甲 1件。标本ⅠM2:103,背甲残片,未见修整加工痕迹。

蚌器 57件。

蚌泡 1件。标本ⅠM2:88,圆形平底,正面隆起,底部有灼烧痕迹。直径2.7、厚0.7厘米;重4.6克(图二五,11)。

蚌饰残片 31件。长条片状。标本ⅠM2:98-1,两端残。残长2.6、宽1.6、厚0.2厘米;重1克(图二五,10)。标本ⅠM2:98-3,两端残。残长2.6、宽1.55、厚0.16厘米;重0.8克(图二五,9)。

蚌鱼 25件。标本ⅠM2:87-1,头部平齐,有一圆穿,下吻内钩,腹部有一三角形刻槽,尾部斜平,歧尾。边缘多有打磨痕迹。长5.5、宽2、厚0.27厘米;穿孔径0.28厘米;重3.4克(图二五,6)。标本ⅠM2:87-4,头部平齐,有一圆穿,下吻内钩,腹部有一三角形刻槽,歧尾。长5.6、宽1.5、厚0.21厘米;穿孔径0.2厘米;重3.2克(图二五,5)。

贝类 5枚。

货贝 3枚。低卵圆形,背部有穿孔。标本ⅠM2:1,穿孔位于背部前端。残长1.6、宽1.3、高1厘米;穿孔径0.9厘米;重0.7克(图二五,13)。标本ⅠM2:99,将整个背部加工为椭圆形穿孔,穿孔周缘有加工形成的小平面。正面附着有朱砂。长1.7、宽1.2、高0.4厘米;穿孔径0.8~1.2厘米;重0.8克(图二五,7)。

毛蚶 2枚。左右壳各1枚。标本ⅠM2:100,左壳,顶部有打击穿孔。长3.5、宽1.4、高3厘米;穿孔径约0.6厘米;重5.3克(图二五,8)。

陶片 125件。其中有鬲、甗、簋、盆、罐等,84件陶片均无法辨识器型。

鬲 13件。标本ⅠM2:2,分裆鬲裆部,夹砂红陶。裆下贴附泥条,外饰绳纹及附加堆纹,贴附的泥条内壁可见绳纹痕迹。残长4.6、残宽3、残高2.8厘米(图二六,2)。标本ⅠM2:6,口沿,夹砂红陶。侈口,方唇,口沿上方的泥片下折至口沿外侧,上腹部近直。自口沿向下遍饰竖向绳纹,泥片上绳纹抹光。内壁有修刮痕迹。残长5.2、残高6、厚0.8厘米(图二六,3)。标本ⅠM2:10-2,残片,夹砂红陶。外饰斜向粗绳纹,内壁有横向修抹痕迹。残长3.9、残高3.8、厚0.5~1厘米(图二六,4)。

图二六 ⅠM2 墓室填土出土陶器

甗 2件。标本ⅠM2:20,口沿,夹砂灰陶。侈口,卷沿,沿面微内凹,方唇。外饰竖向细绳纹,口沿处绳纹抹光,沿面有修抹痕迹。残长7.2、残高4、厚0.7~2厘米(图二六,7)。

簋 4件。标本ⅠM2:8,残片,泥质灰陶。弧腹,外饰菱形乳钉纹。残长2.9、宽2.4、厚0.45厘米(图二六,10)

盆 1件。标本ⅠM2:12,口沿,泥质,红胎灰皮,胎芯呈灰色。侈口,卷沿,尖唇,唇部下缘突出。未见纹饰。残长3.1、残高1.6、厚0.7厘米(图二六,9)。

罐 7件。标本ⅠM2:102-21,腹部残片,泥质,红胎灰皮。外饰竖向绳纹,绳纹之上有宽弦纹。残长4、残高4.7、厚0.6厘米(图二六,8)。标本ⅠM2:102-18,腹部残片,泥质灰陶。卷沿,腹较直。上腹饰一周弦纹,弦纹之上素面,弦纹之下饰竖向绳纹。残长4.1、残高5、厚0.7厘米(图二六,5)。

鋬 1件。标本ⅠM2:4,夹砂红陶。圆弧状,其上饰绳纹。内壁有压印的绳纹痕迹,当是在器身上施加绳纹后再贴附鋬。残长5.4、宽2.8、残高2.3厘米(图二六,6)。

口沿 3件。标本ⅠM2:7,泥质灰陶。侈口,沿面内凹,圆唇,内外皆有轮修痕迹。残长3.6、残高1.2、厚0.3厘米(图二六,1)。

自然石块 6件。

2.椁室内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大多集中在椁室的北半部,中半部出土遗物较少且分布零散。有玉器、玛瑙珠、蚌贝器、陶器残片等137件。另有自然动物骨骼和人骨。

玉器 5件。

玉髓珠 2件。形制相同,青白色。柱形,截面为圆角方形,中部对钻圆穿,两端皆有打磨痕迹,其中一端保留有切割痕迹。标本ⅠM2:76,高1.2、长1.1、宽0.9厘米;穿孔径0.2~0.5厘米;重4.4克(图二七,1;图二八,1)。标本ⅠM2:77,高1.9、长1.1、宽1厘米;穿孔径0.2~0.45厘米;重4.9克(图二七,2;图二八,2)。

图二七 ⅠM2 椁室填土出土玉器

图二八 玉髓珠

玉器残片 3件。标本ⅠM2:24,坐标为1.5×3-6.6米,长方形残片,饰一周阴刻直线。残长2.4、残宽1.1、厚0.4厘米;重1.7克(图二七,3)。标本ⅠM2:78-1,青玉。仅存器角,直边直角。残长1.1、宽0.9、厚0.6厘米;重0.8克(图二七,4)。标本ⅠM2:78-2,青玉。仅存器角,直边直角。残长0.8、宽0.8、厚0.3厘米(图二七,5)。

玛瑙珠 10件。形制基本一致,表面稍有破损,作矮圆柱状,中间对钻圆穿。标本ⅠM2:22,两端较粗糙,一端穿孔边缘内凹。直径1.3、高0.5厘米;穿孔径0.2~0.5厘米;重1.1克(图二七,6;图二九,1)。标本ⅠM2:65,一端有打磨痕迹,一端破损较甚。直径1.1、高0.7厘米;穿孔径0.1~0.3厘米;重1克(图二七,7;图二九,2)。标本ⅠM2:67,一端穿孔周缘内凹。直径1、高0.8厘米;穿孔径0.2~0.6厘米;重1.2克(图二七,8;图二九,3)。标本ⅠM2:68,一端穿孔周缘内凹。直径1、高0.7厘米;穿孔径0.2~0.4厘米;重1.1克(图二七,9;图二九,4)。

图二九 玛瑙珠

蚌器 23件。包括蚌泡、蚌饰、蚌鱼。

蚌泡 2件。形制相同,圆形平底,正面隆起,器身边缘有打磨痕迹。标本ⅠM2:57,器身正面有漆皮染痕。直径2.8、高0.8厘米;重8.1克(图三〇,2)。标本ⅠM2:23,直径约2.9、高0.6厘米;重7.6克(图三〇,1)。

图三〇 ⅠM2 椁室填土出土蚌、贝器

蚌饰残片 3件。标本ⅠM2:30-2,长条形片状。残长2.2、宽1.2、厚0.15厘米;重0.6克(图三〇,3)。标本ⅠM2:31,长条形片状,边缘风化残破,器身中部有两个对钻圆穿。长5.2、宽2、厚0.15厘米;穿孔径约0.3~0.5厘米;重2.6克(图三〇,4)。标本ⅠM2:75,现呈菱形片状,一侧残,残长4、宽1.7、厚0.2厘米;重1.8克(图三〇,5)。

蚌鱼 18件。标本ⅠM2:33,长条形片状,首端有圆穿,吻部下钩,腹部有一三角形刻槽以示鱼鳍,尾部平直,歧尾。长6.4、宽1.7、厚0.2厘米;孔径0.3厘米;重3.9克(图三〇,6;封二,4)。标本ⅠM 2:4 6,长方形片状,首端呈圆弧状,有一圆穿,腹部有一三角形刻槽表示鱼鳍,尾部斜直。长5.1、宽1.6、厚0.2厘米;穿孔径0.3~0.4厘米;重2.2克(图三〇,7)。标本ⅠM2:47,长方形片状,首端斜直,有一圆穿,吻部下钩,尾部斜平,歧尾,器身一侧有打磨痕迹。长6、宽1.4、厚0.2厘米;穿孔径0.3厘米;重3.3克(图三〇,8;封二,3)。标本ⅠM2:52,长方形片状,首端较窄,吻部略呈钩状,首部有一圆穿,背部有一三角形刻槽以示鱼鳍,尾部较宽,歧尾。长5.4、宽2.1、厚0.2厘米;穿孔径0.2~0.3厘米;重3.5克(图三〇,9)。

贝类 97枚。

货贝 83枚。低卵圆形,背部有穿孔,其中28枚残破无法观察穿孔形制。分大小两种,大的长2.9、宽1厘米;小的长1.3、宽0.8厘米。背部前端有椭圆形穿孔的13枚。标本ⅠM2:89-3,长2.1、宽1.4、高0.9厘米;穿孔径约0.8厘米;重1克(图三〇,10)。标本ⅠM2:89-4,长1.8、宽1.3、高0.8厘米;穿孔径0.7厘米;重0.7克(图三〇,11)。将整个背部加工为穿孔的有46枚。标本ⅠM2:89-6,长2.3、宽1.5、高0.7厘米;穿孔长1.1~1.7厘米;重1克(图三〇,13)。标本ⅠM2:89-8,穿孔周缘有加工形成的小平面。长1.6、宽1.1、高0.4厘米;穿孔长0.8~1.1厘米;重0.7克(图三〇,12)。

毛蚶 14枚,左壳10枚,右壳4枚。其中大的长3.6、宽2.8厘米;小的长1.8、宽1.1厘米。长卵圆形,壳顶有打击而成的穿孔,部分穿孔成型不明。标本ⅠM2:44,左壳,穿孔为圆形。高2.7、长3.2、宽1.1厘米;穿孔径0.3~0.5厘米;重2.5克(图三〇,14)。标本ⅠM2:38,左壳。高2.4、残长2.5、宽1厘米;穿孔径约0.4厘米;重2.3克(图三〇,15)。标本ⅠM2:55,右壳,穿孔为椭圆形。高3、长2.8、宽1厘米;穿孔径长0.2~0.5厘米;重1.6克(图三〇,16)。

陶片(器) 2件。标本ⅠM2:28,罐腹片,夹砂灰陶。弧腹。外饰交错绳纹。内壁有修整痕迹。残高12、残长2 0.4、厚0.6 厘米(图三一,1)。标本ⅠM2:37,罐底,夹砂灰陶。斜腹,平底。腹部饰竖向绳纹,底部边缘压印有绳纹痕迹。内壁有横向修抹痕迹,有一周因泥条拼接形成的凸棱。残高4、残长8.6、厚1厘米(图三一,2)。

图三一 ⅠM2 椁室填土出土陶器

自然石块 1件。

3.二层台出土器物

(1)二层台台面器物 只南侧和西侧二层台台面及二层台东北角台面上有器物出土。南二层台台面上仅3件,蚌饰残片2件和毛蚶残片1件,另有朽木痕迹1处。西侧二层台台面上共154件,有蚌泡、蚌饰、蚌鱼、毛蚶、泥蚶以及人骨(图三二)。

图三二 ⅠM2 二层台及椁室器物分布

蚌泡 2 件。形制相同,圆形平底,正面隆起。标本ⅠM2:91,直径2.9、高0.6厘米;重6.1克(图三三,1)。标本ⅠM2:95,通体经灼烧,底部较甚。直径2.5、高0.6厘米;重4.5克(图三三,2)。

蚌饰残片 2 件。长条形片状。标本ⅠM2:94-1,无明显加工痕迹。残长1.8、残宽1.2、厚0.11厘米;重0.3克(图三三,9)。标本ⅠM2:94-2,一侧隐约可见打磨痕迹及朱砂痕迹。残长2.9、残宽1.3、厚0.12厘米;重0.8克(图三三,7)。

蚌鱼 2件。标本ⅠM2:94-3,长条形片状,仅存尾端,歧尾。残长3、残宽1.9、厚0.19厘米;重1.1克(图三三,5)。标本ⅠM2:94-4,长条形片状,首尾皆残,首端残存圆穿,鱼身有一三角形刻槽以示鱼鳍。残长3.2、残宽1.8、厚0.3厘米;重2.7克(图三三,6)。

毛蚶 144枚。左壳47枚,右壳23枚,无法区分壳体的有74枚。分大小两种,大的长3.4、高2.5厘米,小的长1.8、高1.1厘米。长卵圆形,壳顶有人为加工的穿孔。其中左壳打磨穿孔2枚,打击穿孔6枚,腐蚀性穿孔1枚,穿孔不详者38枚。右壳打磨穿孔1枚,打击穿孔1枚,腐蚀性穿孔1枚,不详者20枚。标本ⅠM2:90-15,左壳,穿孔系打磨而成。残高1.5、长2.6、宽1厘米;穿孔径长0.2~0.3厘米;重1.8克(图三三,10)。标本ⅠM2:90-11,左壳,穿孔为圆形,系打击而成。高1.9、长2.3、宽0.8厘米;穿孔径约0.2厘米;重1.5克(图三三,13)。标本ⅠM2:90-21,左壳,穿孔疑似腐蚀形成。残高1.5、残长2.4、宽0.9厘米;穿孔径约0.5厘米;重1.4克(图三三,12)。标本ⅠM2:90-25,右壳,穿孔系打磨而成。残高1.4、长2.4、宽0.6厘米;穿孔径约0.3~0.4厘米;重0.7克(图三三,4)。标本ⅠM2:90-7,右壳,穿孔系打击而成。壳高2.3、长2.6、宽1厘米;穿孔径约0.4~0.6厘米;重1.2克(图三三,11)。标本ⅠM2:90-24,右壳,仅存壳顶,壳顶有腐蚀而成的穿孔。残高1.1、残长1.8、宽0.5厘米;穿孔径0.35~0.5厘米;重0.3克(图三三,8)。

泥蚶 4枚,左、右壳各2枚。长卵圆形,保存较差。仅1枚左壳壳顶可见打击穿孔,标本ⅠM2:93,壳高2.2、长2.5、宽1厘米;穿孔径约0.4厘米;重2克(图三三,3)。

人骨 二层台东北角台面上出土人骨较多,包括颅骨、游离齿、椎骨、胸骨、锁骨、肋骨、肩胛骨等。西二层台台面北侧出土右侧胫骨1件,骨骼上附着较多朱砂。

(2)二层台填土内器物 东二层台填土内出土一号个体右侧髌骨1件。西二层台内出土毛蚶4枚和人骨。4枚毛蚶皆为左壳,3枚壳顶穿孔为打击而成,1枚穿孔成因不明。人骨皆属一号个体,包括掌骨、跗骨等。

ⅠM2殉牲动物骨骼分别位于祭祀坑、过道、墓室填土、椁室填土、二层台内,有马、羊、狗等。

三、结语

姚河塬墓地墓葬形制特殊,这种明确地互相连通的墓葬在西周考古上属首次发现。这种连通墓葬经过解剖发掘确认不是打破关系,而是一次性的填埋。

(一)ⅠM1出土遗物

ⅠM1组墓葬的随葬品分布在墓葬的各个部分,一是盗洞填土中的遗物,皆属墓葬;二是祭祀坑填土中的遗物,皆属墓葬;三是翻土台填土出土遗物的类型与墓室填土中的相近;四是过道出土的遗物,仅有陶片;五是墓室填土内出土的遗物,多为蚌贝器、陶片,铜、玉器次之;六是椁室填土,七是棺室填土,这两部分的遗物基本一致,多为蚌贝器,有玉器、铜泡等出土;八是二层台台面出土的遗物;九是二层台内的遗物,数量较少。

ⅠM1内铜泡较多,且墓葬区出土的椭圆形铜泡基本集中在M1内;整个组墓葬内蚌饰残片数量较多,但从整个墓葬出土的蚌器分析,这些蚌饰残片大多是蚌鱼的残片;墓室填土出土陶片较多,应该是营建墓葬时打破了一处体量较大的灰坑等遗迹,我们称之为“虚拟单位”[8],陶片主要以周文化器物为主,其他文化因素的陶片较少,如寺洼文化的陶片M2:102-26,先周文化的簋残片M2:8,周式鬲口沿M1:148,商式鬲的残片M1:63、M2:10,本地文化因素的鬲口沿M1:168、M2:6。两座墓葬二层台出土的遗物都集中在西二层台,多是蚌贝器。M2是整个墓葬区唯一出土玉髓的墓葬。

整个墓室的填土内无论角落还是墓葬四壁下,均分布有大量的遗物,主要以蚌贝类为主,可见这些遗物是下葬时随意撒到墓葬填土中无序填埋的。

(二)乱骨葬俗

ⅠM1-ⅠM2组墓葬人骨散布于墓室填土、祭祀坑填土、二层台台面、二层台填土内、棺椁内,跟整个墓地情况一致,这种无序填埋骨殖的葬俗很特殊,我们认为是“乱骨葬”。ⅠM1一号个体经鉴定为35~40岁男性,骨骼大部分集中在墓室填土东北角8米深处,其椎骨、小臂骨骼相连,肋骨、胸骨相对集中,棺椁室内也有未相连的椎骨、游离牙齿等。祭祀坑内的人骨应当原属于墓室,后被扰动至祭祀坑内。二号个体骨骼较少,散布在墓室填土中,初步判断该个体为男性,年龄不详。ⅠM2一号个体骨骼数量基本齐全,主要集中在东北角二层台台面,经鉴定为40~45岁女性;二号个体骨骼分布于祭祀坑和墓室填土内,初步鉴定当属M1一号个体所有。

(三)碎物葬

ⅠM1的碎物葬主要以玉器和原始瓷器为主,如ⅠM1D2:6可与ⅠM1:302(椁室)、ⅠM1:304(椁室)拼对为完整玉鱼;ⅠM1:246(墓室)与ⅠM1:323(墓室)可拼对为玉鱼残片;仍有部分玉器残片无法拼合。ⅠM1:295(椁室)出土的蚌壳可与墓室填土出土的一小蚌片拼对,但仍为残损器。该墓葬出土的原始瓷既可在墓葬内拼对,也可跨墓葬拼对。除上述遗物外,墓葬内出土的骨甲片也有可拼对的现象,但仍大部分残破,无法拼合。

(四)年代

ⅠM1内未出土有明显断代的器物,根据BETA实验室对墓葬出土的人、动物骨骼的碳十四测年可知墓葬年代。此次检测了腰坑殉狗、一号个体、墓室殉狗、墓室马骨、祭祀坑殉羊。根据结果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腰坑殉狗、人骨、墓室马骨,腰坑殉狗在1056BC~904BC的置信度为92.2%,一号个体在1114BC~924BC的置信度为95.4%,墓室出土马颅骨在1007BC~891BC的置信度为75.8%。第二阶段为墓室完整殉狗,年代在566BC~492BC的置信度为75.5%。第三阶段为祭祀坑殉羊,年代在772BC~478BC的置信度为95.4%。

ⅠM2未出土可以明确断代的遗物,根据北京大学和BETA实验室的碳十四测年结果来看,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腰坑殉狗、人骨、椁室牛骨的年代,腰坑殉狗的年代在991BC~826BC的置信度为95.4%;一号个体在1050BC~897BC的置信度为93.2%;椁室顶板上的牛骨年代在991BC~826BC的置信度为95.4%。第二阶段为墓室殉狗及马骨,墓室西北角1.2米殉狗的年代在772BC~478BC的置信度为95.4%;墓室深4米的马椎骨的年代在775BC~514BC的置信度为94.1%。第三阶段为祭祀坑内的殉羊,年代在591BC~408BC的置信度为62.3%。

(五)ⅠM1-ⅠM2组墓葬性质

姚河塬遗址是西北地区首次发现的西周分封诸侯国都邑城址,I区北墓地属诸侯国君家族墓地。墓葬形制特殊,文化因素复杂,出土器物种类丰富,大量殉牲以及祭祀坑,“碎物葬”,“乱骨葬”,上层散乱下层完整的马坑等一系列考古迹象,为我们探讨周王朝向西北的扩展、西北边疆区域的人群构成、交流融合、礼制葬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大量的考古测年数据为我们反思已往发掘材料中以一个测年数据定整个墓葬区年代的问题,并对认识后世的“追祭”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ⅠM1-ⅠM2组墓葬是姚河塬墓地中四组互相连通的组墓葬之一,ⅠM1为男性墓葬、ⅠM2为女性墓葬,二者当属异穴合葬墓,初步判断是一代诸侯国君及其配偶的墓葬。

ⅠM1-ⅠM2组墓葬都有腰坑殉狗。在商代晚期的商人墓葬中无论等级高低,普遍流行腰坑殉狗的习俗,被认为是殷人墓的主要特征。周人灭商后,面对大量的殷遗旧族采取了析分迁置、分封、监视、绥靖怀柔等一系列政策。姚河塬墓地或全部都有腰坑殉狗,部分甲字形墓葬还有角坑,从腰坑、殉狗、殉牲、殉人,加上出土器物的器类、器形、纹饰等文化因素,初步判断姚河塬墓地为高等级殷遗民墓葬,是西周早期迁到西北地区的殷遗民旧族,被周王分封为“获侯”而建立的封国,为周王朝戍边保西陲,是周人“以殷制戎”的军事前哨基地[9]。

本文的考古测年由北京大学吴小红教授以及BE-TA实验室完成,体质人类学鉴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明辉研究员完成,动物鉴定由侯富任完成。调查、发掘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旅厅、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局、彭阳县政府、彭阳县文广局、新集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姚河村委会、上马洼村委会、下马洼村委会为发掘工作提供了方便,在此一并致谢。

领 队:马 强

发 掘:马 强 侯富任 白 凯

勘 探:张 卫

测 绘:安博文

绘 图:杨少毅 姬小娟 王召琴

摄 影:边东冬 孟庆龙

执 笔:韩佰伟 马强高梦玲 吴泽帅

猜你喜欢
残片墓室墓葬
“啸”乐考释——以唐太宗妃韦氏墓室啸伎壁画为中心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墓葬中的女人
英藏西夏文《庄子》残片考释
墓室探秘
两则未刊俄藏《天盛律令》残片考释
时光残片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