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经典文学作品学习创意表达

2023-03-05 09:44韩宗英
辽宁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学生

韩宗英

(灯塔市佟二堡经济特区第二初级中学)

创意表达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的表述是:“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每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都有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借助写作把这些内容有创意地表达出来,可见有创意地表达需要训练和学习,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写作训练重点即“有创意地表达”。

有创意地表达是指表达时有新意,有个性,不落俗套。一篇有创意的文章能够让读者眼前一亮。那么,如何练习有创意地表达?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之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第二层面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这里表明了阅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创作应该以阅读为基础。阅读是吸收作品中的营养,而创作是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这就强调了向经典文学作品学习是有创意地表达的一条有效路径。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对学生的写作创意表达有示范作用,学生能从中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品位,同时跟着经典学习创意表达能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有利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等核心素养。根据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要向经典文学作品学习“五新”。

一、学习立意新

立意即文章的中心。立意新指的是能打破常规,挖掘出题目或材料中蕴含的新意。立意新的文章独辟蹊径,意蕴深远,吸引读者。我们可以跟着经典文学作品学习立意新。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实践三要求以《春的色彩》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的中心词“色彩”的表层意思即颜色,深层意思即多姿多彩的生活或丰盈的心灵。写作训练中,我们以丰子恺的散文《独揽梅花扫腊雪》为经典范例:

漫天大雪,从去年除夜落起,一直落到今年元旦的朝晨。天井里完全变成白色,只见两株老梅的黑色的树干从雪中挺出,好像一双乌木筷插在一碗白米饭里了。

除了两株梅树以外,还有一个浑身黑色的王老公公。他身穿一件长而厚的黑棉袄,头戴一顶卓别林式的黑呢帽,脚踏一双长筒子的黑钉靴,手拿一把长柄的竹丝扫帚,正在庭中扫雪。他想从大门口直到堂窗边,扫出一条路来,使我们便于进出。他的白胡须映着雪光,白得更加厉害,好像嘴上长着一丛鲞骨头似的……

他扫到梅树旁边,大概觉得腰酸,一手搭在东边的梅树干上,一手扶着扫帚,暂时站着休息。我觉得这光景很可能入画:一片雪地里长着一株老梅,梅树上开着同雪一样白的梅花,一个老翁扶着扫帚倚在树旁。这不是一幅很动人的图画吗?

在选文中作者感叹:“这不是一幅很动人的图画吗?”我们欣赏一下这幅图画:有两株老梅,有一位王老公公在大雪中,梅和雪是白的,树干和王老公公是黑的。有黑有白,有人有花,相衬得特别美丽,这是“色彩”的本意;而王老公公扫雪,累了“搭”梅干“扶”扫帚,梅和人融为一体,在雪中共同入画,此时丰子恺先生笔下的“冬天的色彩”就有了新内涵,即包含着自然美、劳动美和作者对王老公公(无亲缘关系而被作者的父亲奉养的一位老人)的情感美,这个立意新颖丰富。笔者在指导学生写《春的色彩》时,也要求学生尝试创设一个人与景融合的画面,表现丰富的内涵。比如学生可以写春天农民插秧时自然与人融合的色彩,以此突出劳动美这一崭新立意。匠心独运的立意源于经典的启发,就像伟大的发明往往是源自某种启发而获得一样。这种启发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让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丰富而深刻。叶圣陶说:“思想构成的径路,情感凝集的训练,都是我们所要讨究的。”这也正是向经典文学作品学立意的要义。

二、学习材料新

材料新则要求材料有时代特点,是作者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中的富有个性的材料。生活中,有些细节与感受常常被我们忽略,而经典文学作品的介入就起到了“激活剂”的作用。例如,学生写《童年乐园》这一常见题目,最好把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写进去,融入个性的材料才是鲜活的。我们选取经典文学作品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的《我的小园》进行对比阅读。鲁迅写“我”在百草园里做各种淘气的事,从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角度去描写。萧红写“我”在小园里“游荡”,采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那里的植物和“我”都是自由自在的,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两篇文章都写出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并采用了不同的写作方法,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此师生共同学习,旨在激活学生童年生活中的独特体验与感受,让他们“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于是学生就写出了内容各异、生动活泼的作品,如下文:

茄秧上刚长出的茄子蛋绿莹莹的,我在它屁股上咬了一口就跑掉了,妈妈看到了,问我:“是哪个害虫给啃的?还留了牙印儿?”苞米红色的绒垂下来像长发,我就在苞米皮上粘上苍耳做眼睛,抠坏一小块苞米皮,白白的苞米粒露出几颗,这就是现成的牙齿,于是我的芭比娃娃诞生了。佛手瓜为什么长得像小手?我要和它比一比,谁的拳头大?谁的拳头胖?(李禹霏《我的小园》)

文中学生受教师所选的两篇经典文学作品启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经历与感受。可见,跟着经典文学作品学习材料“新”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只有懂得了调动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去写作,才能写出有创意的作品,才不是复制别人的东西。学取材不是搬运材料,而是进行创新,并不影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自由表达。相反,经典文学作品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使学生更加有所思、有所得,从而打破应试作文的套路,进行自由创意地表达。

三、学习角度新

角度新包括构思新,视角新。构思即文章的思路、布局,包括采用什么样的叙事顺序,如何安排开头、结尾,等等。经典文学作品的构思布局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比如学生写第24届“语文报杯”主题征文《起点》,若是按事件发展顺序从头写到尾,就会显得索然无味,这时我们可以学习朱自清散文《背影》中开头倒叙的笔法。《背影》开头就写“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由此引出回忆。有“起点”就有“终点”,我们写《起点》可以先写终点的成绩或收获,然后回忆“起点”是如何开始的。如下文:

我住在辽阳的一个小村子里,我家生活富裕,不仅有吃有穿,有小轿车出行,还在城里买了100多平的楼房,正在装修中。爸爸、妈妈还有和我们一起住的姥姥每天都忙得乐呵呵的,感觉日子特别有奔头。可是他们坐在一起聊起我家致富的经历就感慨万千,那时大家会从爸爸的工作说起。(赵嘉琦《我家致富的起点》)

这样的开头有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再比如写人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鲁迅散文《故乡》中杨二嫂出场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开头,下面是学生作品《邻居》一文的开头:

“呀,这不是月儿吗?期末考试考得怎么样啊?”一个尖细的声音传来。

我抬起头,看见胖婶堵在门框上,赶紧说:“胖婶好!我考得还行吧。”

“别跟我打马虎眼,又考第一吧?你这孩子可真好,又听话又懂事,成绩还好,不让家长操心。唉,不像我家的妮子,成绩不好,还不懂事。”她连珠炮似的说。(张馨月《邻居》)

这样的开头生动活泼,出奇制胜。视角新指切入点新、观察的角度新。“横看成岭侧成峰”,有创意地表达少不了切入点的新颖。例如,我们写怀念性文章,内容往往局限于怀念童年、友谊、师恩等,写法上多从记叙事件入手,这样写通常角度不新、易落俗套。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不一样的怀念”呢?我们看看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佩甫先生笔下的“怀念”:

我怀念藏在平原夜色里的咳嗽声或是问候语。那咳嗽声就是远远的一声招呼,就是一份保险和身份证明,也可说是一种尊严,或许还夹杂着对小辈人的关照呢。在夜色里,那问候也极简短:谁?——嗯。——咋?——吔。短的、远远的、以声辨人,简单、直白,毫无修饰,声来声去,这里边却藏着亲情,藏着世故,藏着几代人的熟悉和透骨的了解。(李佩甫《生命册》)

作者写怀念咳嗽声,借此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原著中作者还写了怀念“牛毛细雨”“小木凳”“老牛的蹄印”等,这些都可谓独辟蹊径,于细微处见深情。受此启发,学生写“冰溜子”怀念童年时的乡村生活,写“啪叽”怀念童年的游戏,写“麻雀的叫声”怀念树木未被砍倒时的环境,等等,甚至还写出了具有时代感的“怀念”。

我怀念开学时同学们互相打招呼的声音。那招呼声在一米以外,是从口罩中传出来的。那招呼声有久别重逢时的激动、喜悦;有无限的关切,像在说:“你还好吧?”那招呼声也流露着对疫情结束满满的期待。那样的早晨,那样的问候,只有一个字:“嗨!”那声音不大,但在对方的耳朵里却格外清晰。听到那声音的同时,你会看到惊喜的眼神,会看到高高扬起的手臂。那是不能拥抱的拥抱,那是理解,是安慰,是信心。(杨沐鋆《难忘那时的“嗨!”》)

这些启示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中经常会闪现,我们可以向《小王子》学习让动物、植物开口说话,可以向《城南旧事》学习以儿童的视角记事等。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常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我改变一下行文顺序行不行?我不这样写,换一个角度行不行?诸如此类的想法多起来,就会逐渐形成创新思维。

四、学习手法新

语言新包括句式、修辞、词语运用等的独特、新颖。语言、手法这些也是写作的基本功。写文章不仅要考虑立意、选材、全篇结构组织,也要在一字、一词、一句甚至一个标点上下功夫,否则若处处有障碍,谈何自由表达、创意表达?有些人着意拿图画、线条等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的确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但真正落到写作上,有了这些“发散思维”的学生也未必能写出好文章,原因在于基本功不扎实。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向经典文学作品学习,语言上要合乎规范,思维上要合乎逻辑,养成好习惯,促进有创意地表达。

如以汪曾祺散文《葡萄月令》中写葡萄花为范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短小、有节奏的语言句式,然后仿写一种花;以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荷香为典范,学生也尝试用此法写花香。在对经典文学作品语言的感受与评价中,在语言仿写的训练中,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与风格,这是创意表达中语言的创意。我们不仅要体会文学作品中语言和形象建构的艺术世界,还要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以此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比如,我们可以跟着叶圣陶的《牵牛花》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跟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习正侧面描写的手法,跟着丰子恺先生的《梧桐树》学习衬托的手法等。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还能借鉴其写法,提升创意表达能力。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向经典文学作品学习手法新时,一定会学习经典作品中的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比如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等。几乎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都精于细致的刻画,我们可以一一模仿训练,也可以综合训练,以使文章的描写真切到位。如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外出打工背石头,侧重细节刻画,突出他劳动的强度及坚韧的品质,学生写劳动者时可以练习仿写。这样的细致描写能让作品更加有血有肉,更“真”,更“细”。而这份真与细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更需要学生到自然、社会、生活中去观察和体验,充实自己的生活。贾平凹笔下的《风雨》中肯定有作者在风雨中的细致观察与体验,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中肯定有他自己的端午记忆。所以我们在跟着经典文学作品学习创意表达时,更要像那些大作家一样走进生活,多体验与思考,而生活经过我们的艺术加工,就更加具有审美特性。

五、学习形式新

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创造力。初中阶段学生常常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教师可以根据内容需要,恰当地鼓励学生采用寓言、童话、小说、书信等形式开展创作,这是形式新。如谈一谈对“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看法,按要求是写一篇议论文,但我们可以以演讲稿的形式表达,以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为范例,指导学生把握演讲稿的特点,然后进行创作。写记叙文可以写成小小说的形式,新课标也鼓励学生尝试小小说的创作。对此,我们仍可将经典文学作品作为范例进行训练。例如,可以请学生学习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写的《简·爱》中罗切斯特先生和简·爱的初次会面:

“把它们放到别的桌子上去,费尔法克斯太太,”他说,“同阿黛勒一起看看这些画。你呢,”(目光扫视了我一下)“仍旧坐在你的位置上,回答我的问题。我看出来这些画出自一人之手,那是你的手吗?”

“是的。”

“你什么时候抽时间来画的?这些画很费时间,也得动些脑筋。”

“我是在罗沃德度过的最后两个假期时画的,那时我没有别的事情。”

“你从什么地方弄来的摹本?”

“从我脑袋里。”

“就是现在我看到的你肩膀上的脑袋吗?”“是的,先生。”

“那里面没有类似的东西吗?”

“我想也许有。我希望——更好。”他把这些画摊在他面前,再次一张张细看着。

本语段最鲜明的特点是矛盾冲突集中,主要是对话描写,符合小小说的情节特点。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如果把此文改写成一般记叙文会是怎样的,从而总结出小小说与记叙文的区别。教师让学生把想写的记叙文以小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结果定会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

写作素材来源于自然及社会生活,但写作如果只是生活的真实再现,便失去了文学创作的艺术性。向经典文学作品学习创意表达是加强基本功的过程,也是学习如何艺术地再现生活的过程,更是一种审美体验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经典内容与写法的精髓,勤于仿写,多将自己的作品与经典范例进行比较与修改,丰富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这样定能有利于写作中的创意表达,从而渐进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提升阅读与写作素养,涵养性情,增强审美意识。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学生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初探文学作品诵读中意蕴表达构建路径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学生写话
文学作品与数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