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茶文化融入专业学位授予标准研究

2023-03-06 14:29
福建茶叶 2023年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学位硕士

周 寰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0)

目前,国内外普遍将研究生学位类型划分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国外探索起源较早,发展也较为成熟。法国是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最早的国家,早在18世纪初便进行了尝试。美国在1908年授予了第一个专业学位[1]。英国和德国也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对专业学位教育的探索。而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萌芽[2]。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的一种意识形态。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传说起源于商周时期,至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茶”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是吴自牧《梦粱录》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还是高雅、淡洁的代名词。茶经常出现在文人吟诗作画的场合,文人得到赠茶,往往赋文唱和以表谢意,这不仅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衍生出了茶文化的精神。

近年来,随着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也逐年递增,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据了硕士研究生的半壁江山。面对新时代专业学位迅速发展的大好机遇,专业学位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大量学者、教育工作者对我国专业学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探索解析,但鲜少有人将茶文化融入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进行探索分析。将茶文化融入专业学位授位标准分析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研究,更全面看待问题。

1 专业学位研究生现状

1.1 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

研究生招生规模近年来大幅增加,从2016年的28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47.4万人,增幅达到69.3%[3]。由此可以看出,自2009年我国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专业学位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教育部网站公布的“中国教育概况”中,从2014年一直到2019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直在飞速发展,实践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不断加强,足以看出国家不仅有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决心,而且不断在修订完善一系列政策,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1.2 招生比例远超过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为满足社会经济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近年来高校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远大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对外贸易经济大学和重庆大学四所高校2020年招生数据的分析,专业学位比重最少都在各高校总招生人数的60%左右,上海财经大学甚至将要达到80%,远远大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教育部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要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各高校也在研究生招生结构上不断调整优化[4]。

1.3 专业学位数量在急剧扩张

我国专业学位设置经历了3个阶段,从最初的探索增长期只有8个专业学位,现在急剧扩张到有47个专业学位。目前我国共有599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27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30年的时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2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部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提到,要完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和授予标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不仅是要授予学生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要传授并建立学生研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面对急剧扩张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如何让他们能达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个标准就像茶一样,怎么能保持每一种正宗的茶的核心竞争力,值得我们深思。在现今一个快消的时代,茶产业也有了自己的角色转换以及消费升级。而我们对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进行调整优化也迫在眉睫。而我国在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课程体系与学术学位研究生高度同源化,缺乏特色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2002年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深化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改革,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观察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5]。教育部在2010年发布《教育部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重点对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创新[6]。

清华大学在2009年7月制定并于2017年6月修订了《清华大学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原则意见》,要求培养方案设置需按学位类型分别设置,同时新增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必须按项目制定[7]。四川大学在2013年提出“3*4矩阵式培养体系”,培养理论基础良好、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高层次专业技能型人才[8]。

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仍然存在和学术学位研究生高度同源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课程设置上仍然延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在课程模块上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虽然课程名称略微存在差别,但实际内容大同小异,缺少专业学位特色[9]。二是缺乏实践型教师授课比例。目前国内高校授课教师同时教授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课程,对专业学位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导向认识不够全面,模糊专业学位授课重点,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而日本在专业学位教育中明确规定了专业学位必须有专业教师,由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组成,并对理论型教师比例和课时安排做出了要求[10]。三是专业学位专业必修课程存在占比偏低,理论课程比例过大,课程总量偏少等问题[1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性不够鲜明,校企合作存于表面[12],理论学习脱离实践致使实践能力等不到提高,人才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四是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与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衔接。美国早在1938年就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并多次修订完善[13]。英国在职业资格和大学学位之间实行双向互通[14]。

2.2 社会实践环节形式单一,缺乏监督机制

不同茶种不同的口味造就了繁盛的茶文化。单一往往意味着极致或被淘汰。而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实践能力好、研究能力强、应用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实践环节对于专业学位教育至关重要。但我国专业学位实践环节还有待加强。笔者根据国内某“211”高校2021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对30个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进行了数据统计。发现:一是社会实践形式单一,83.3%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只要求学生在相关岗位实习,56.7%的专业只要求3个月以上实习,而麻省理工学院规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到专业相关企业进行不少于六个月的实习。只有少数学院在培养方案中将社会实践划分为专题讲座、岗位实习、社会服务、案例研究与开发、专业竞赛、公开发表实践性成果等方面,全方位锻炼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二是社会实践环节缺乏监督机制。75%的社会实践是在相关岗位实习,选择面广,自由度高。而50%以上专业对社会实践没有具体的考核评价机制,导致无法客观评价和保障社会实践的质量。三是人才培养评价指标单一。大部分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不做要求。只要完成相应课程学分、完成实践环节学分、完成论文答辩即可获得学位。专业学位课程量少,学习时间短,实践环节形式单一,导致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单一,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

2.3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缺乏实务界专家指导

如果鉴茶而不知茶,往往鉴不出茶独有的韵味,在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中也同样适用。高校在邀请评阅专家时对评阅专家的职称都有一定要求,同时适用于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高校对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专家要求一般要“聘请不少于两位与论文有关的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外校至少一位)评阅论文。一些高校要求聘请“本学科或相近学科2位副高级及以上的专家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职称的要求局限了实务界专家在学位论文评阅方面的参与,不利于客观评价专业学位学位论文的实践意义。某高校2020年6月申请学位1650人次,其中57篇论文聘请一位实务界专家评阅,占比3.45%。

在学位论文评阅指标体系方面,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都是对选题、理论知识、研究能力、论文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议,只是各部分赋予的权重略有不同,缺少符合专业学位量化的客观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缺乏实务界评审专家参与专业学位论文评阅,导致在学位论文评阅中评阅专家大多根据经验主观打分或以学术学位评价要素评议专业学位,导致专业学位学位论文不能得到客观评价。

3 将茶文化融入专业学位授予标准的途径

3.1 将茶文化融入课程体系设计中,充分体现专业学位实践特色

首先要充分了解培养目标、学科特色及发展前景。汲取国内外相关课程体系设计的优点,融合区域特色、学科特色、社会评价,优化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判断一款茶是否正宗的标准是唯一的,需要在原产地用传统工艺精心加工。了解每一款茶的特点、生长环境、烘焙手法,才能保持茶的纯粹正宗。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像种茶、品茶、鉴茶一样,要适应专业学位发展要求,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体现专业学位实践特色。完善职业资格准入机制,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准入相匹配,让专业学位教育具有职业导向化,能培养实践性高、应用性强的高水平人才。

3.2 将茶文化融入导师队伍建设,优化校外导师的遴选与考核机制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是先辈们传承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茶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将茶文化融入导师队伍建设有助于培养导师建立民族自信感以及文化认同感,激发导师更好地用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将中国民族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同时要明确导师分工:校内导师着重指导学生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校外导师负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针对指导内容,对导师进行差异化培训。校内、校外导师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完善导师与学生中期考核机制,导师与导师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应定期交流,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充分听取实践型专家意见,细化实践型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的义务和权力。将实践、创新落到实处。

3.3 将茶文化融入毕业设计,引导学生多元化发展

茶文化中的“儒、道、佛”精神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相关建议指南时加入茶文化的多元化文化,引导学生创新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将茶文化精神渗透进毕业设计创作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创新。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保持像“茶”一般高洁的品质,不弄虚作假。在对茶文化的认识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茶取静,以茶静心。

3.4 将茶文化融入论文评价机制中,引入社会评价

鉴茶有专门的鉴茶师,从看、闻、摸、品进行鉴赏。同时还有市场评价。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机制可以借鉴茶的评价机制,了解社会导向、企业需求,从而积极有效完善各专业与社会职业准入机制的衔接。产地、工艺、冲泡时间才能得到绝佳的口感。而社会评价、授位标准、培养方案对于专业学位教育来说三者缺一不可,互相作用。不同环节良性循环方能得到最理想的结果。优化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学位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学位撤销法律规定的现存问题与厘清完善
——以《学位条例》的相关修订为例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