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早期阅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2023-03-07 00:01张雅璇薛海英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发展规律学龄前儿童早期阅读

张雅璇 薛海英

摘   要:全民阅读”“书香社会”“阅读起跑线”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社会对阅读活动越来越重视,阅读低龄化趋势明显。但以家长为主导的幼儿早期阅读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性和盲目性,为更好地开展早期阅读,家长应尊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以孩子的思维和视角进行引导。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发展规律;早期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6-0035-03

阅读是学习者自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佳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目标和语言的内容与要求部分也指出,要引导幼儿“听故事、看图书”,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并一以贯之,让学习者从幼儿时期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无疑有利于人的终身发展。

一、概念的界定

(一)学龄前儿童

在我国,通常将年满6周岁作为秋季入学的年龄标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学》按照年龄将1~3岁定义为幼儿期,3~6岁或者7岁上学之前称为学龄前期。《教育大辞典》将“学龄前期”定义为“广义指儿童从出生至入小学的时期。狭义指儿童从三岁至六七岁的发展时期。”因此,本文将学龄前儿童界定为年满3周岁至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前的儿童。

(二)早期阅读

我们将学龄前儿童的阅读行为称为早期阅读。早期阅读作为幼儿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不仅对幼儿语言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也会在社会、科学等领域中发挥重要的教育价值。由于学龄前儿童未系统接触或掌握文字符号,所以早期阅读涉及范围很广,对图画的观察、分析成年人的语言、复述故事等一切有利于发展儿童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早期阅读。

二、早期阅读的开展现状

(一)阅读氛围浓厚

近年来,“全民阅读”“书香社会”“阅读起跑线”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社会对阅读活动越来越重视,阅读低龄化趋势明显,很多图书馆专门为幼儿开设绘本馆、幼儿馆。各大传媒公司也推出“叫叫绘本”“喜马拉雅儿童版”等适合儿童网络软件,内容丰富、覆盖年龄广,可根据儿童的兴趣、年龄等自主挑选内容,为儿童随时随地听故事、读绘本提供了可能。

阅读已然成为幼儿园开展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在教室内设置图书角,让幼儿接触更多的图书;也鼓励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绘本带到幼儿园,与老师和小朋友分享绘本上的故事;幼儿园还会定期开展“新闻播报”“我是小主播”等主题活动。诸如此类,均着眼于培养幼儿的获取信息、复述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开展早期阅读存的误区

在社会浓厚阅读氛围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买书、阅读成为众多家长的首要选择。但在早期阅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很多误区,这些误区让早期阅读事倍功半,甚至成为幼儿发展早期阅读能力的障碍。

1.功利性。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培养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表现之一是教幼儿识字,读绘本的过程中,家长对绘本上的文字进行指读,幼儿注意力跟随家长的手指落在文字上,很容易忽略绘本上图画的色彩及细节。功利性的第二个表现是单纯追求阅读量。很多家长将孩子的阅读量作为培养孩子的硬指标,没有对绘本进行深入挖掘,这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阅读浪费了绘本资源。功利性的第三个表现是让孩子学习甚至是死记硬背绘本上的知识,表现出明显的小学化倾向。这种不以兴趣为前提,不以理解为基础,通过多次重复产生的记忆是机械的,幼儿无法运用这种知识,更谈不上掌握和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幼儿甚至会产生厌烦情绪。

2.盲目性。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早期阅读培养时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主要表现为挑选绘本缺乏针对性。家长没有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阅读需求和兴趣,在网上搜一些推荐书单,或者看到别的家长买就跟着一起买,忽视了儿童的个体差异。儿童的身心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但具体到每个幼儿而言,又有自己的特性,这就需要家长付出一定的精力来分析幼儿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挑选绘本,着重向孩子的发展需求倾斜。

三、儿童早期阅读开展建议

(一)尊重儿童成长发育规律

家长“内卷”的焦虑似乎并没有随着“双减”的逐步落地得到缓解,反而因为没有了可帮助幼儿“开外挂”的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愈发严重。所以,家长亲自上阵帮助幼儿提前识字被认为是最可行的、能帮助幼儿赢在起跑线的方式。

幼儿时期孩子对图形、色彩更为敏感,丰富的色彩和画面能帮助幼儿发展具象思维。不可否认,识字能辅助幼儿获取更多的信息,但提早识字也存在诸多弊端。笔者随机挑选了40名3~4周歲幼儿为样本人群,让他们挑选自己喜欢的绘本进行阅读,可以是自己读过的,也可以是没读过的。识字的幼儿能点读绘本上的字,因而阅读速度很快,但观察画面时间少。不识字的幼儿表现不同,有的幼观察画面时间很长,来来回回翻阅不同的画面;有的幼儿会问出一些问题,如Z幼儿阅读《首先有一个苹果》时,提出“为什么里面小鸟的眼睛和绘本封面上小鸟的眼睛不一样?”的问题;有的幼儿选择复述绘本的故事,复述过程中还会加入自己的理解。

这里并不是将提早识字“一棒子打死”,幼儿时期的识字应该是顺其自然的。家长在阅读绘本时,孩子会记住家长的讲述,在幼儿进入识字敏感期后,就会慢慢地对应着点读绘本上的文字,反复几次之后,幼儿会很自然地记住一些文字。

因此,家长要放平心态,不要将识字量作为幼儿时期学习好坏的衡量标准,更不能不顾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让幼儿死记硬背文字,这无异于揠苗助长。

(二)再当一回“小不点儿”

家长在陪伴孩子进行亲子共读时,应放下“身段”,再当一回“小不点儿”,以孩子的视角观察世界。好的绘本画面看似简单,实则每一幅图画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给幼儿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也给家长留下了拓展故事情节的空间。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绘本内容,家长可与幼儿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变身”感知绘本中各个角色的思想,找到故事情节之间的逻辑。以Z幼儿为例,在阅读立体翻翻书《消防车》时,通过反复观察画面,串联起了小朋友发现火灾,拨通了119火警电话和120急救电话,以及后续开展救援行动等情节,并与家长反复扮演,使之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在阅读《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时,Z幼儿也多次与家长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了牙科医生的工作也明白了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再当一回“小不点儿”,需要家长用孩子的思维习惯读绘本,用心观察绘本上的细节,努力挖掘这些细节内容,通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还以Z幼儿阅读《首先有一个苹果》为例,该幼儿提出“为什么里面小鸟的眼睛和绘本封面上小鸟的眼睛不一样?”的问题,有的家长会这样回答“印刷的问题”“每次印刷和每次印刷不一样”。Z幼儿的家长通过这一个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Z幼儿讲述了瞳孔在不同的光照情况下大小不同。很快,该幼儿对比了在晚上刚熄灯和熄灯一段时间后,自己观察房间的感受,并用瞳孔的变化进行解释。

美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鲍利斯·赛德斯博士认为,对孩子开始进行启蒙教育最合适的实践就是在他们2岁或者3岁的时候,孩子们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养成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因此,早期阅读的开展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正确地开展早期阅读,唤醒孩子对知识的渴望,点燃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对知识的探索热情,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发展规律学龄前儿童早期阅读
幼儿美术活动的优化策略研究
全语言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早期阅读
学龄前儿童家具设计与应用研究
国际与国内城市安全体系对比与发展规律研究
幼儿早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
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论家园共育视野下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东家人传统服饰艺术发展的规律性及制约因素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