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3-07 00:01贾贝贝高丹丹李迪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小衔接家庭教育

贾贝贝 高丹丹 李迪

摘   要:幼儿园与家庭之间形成教育合力,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进而使幼儿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调查研究表明,家庭在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及采用不当的教育策略。为推动幼小衔接教育的顺利实施,应当完善制度保障,做好支持与督导;组建教师队伍,提供公益性指导;建立与完善家庭教育指导组织管理制度;丰富指导形式,落实具体指导;更新“三识”观念,落实行动引导,家园校三方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庭教育;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6-0037-04

幼小衔接主要是指为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进行有效的过渡与衔接,其中家庭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小衔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下本领域研究的热点,笔者对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小衔接策略进行了思考与讨论,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德国哈克教授认为幼儿园和小学在师生关系、社会结构、行为规范、期望水平、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六个方面存在断层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幼小断层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为人不仅受生活中各种事件的直接影响,也会受到更大范围内事件的间接影响,并从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宏观系统四个系统分析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幼小断层理论结合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笔者尝试从家园共育视角下分析家庭在幼小衔接教育上的认识,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小衔接的内涵,从而实施家园共育,使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一、家庭教育中幼小衔接现状与问题

本研究主要围绕家庭在幼小衔接教育上的认识以及开展的教育行为,以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得出以下结论:

(一)家长学历对幼小衔接重视程度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母亲填写调查问卷的比例为82.3%,父亲填写调查问卷的比例为16.87%,这说明在家庭教育中,母亲对于孩子在幼儿园的了解情况要比父亲多一些。年龄构成方面,30~40岁家长占75.72%,母亲学历为本科或大专的比例达到66.26%。调查结果结合交叉分析显示,母亲学历“对幼小衔接重视程度”的影响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初中及以下学历相比,本科或大专学历、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母亲更能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但重视程度较低。通过访谈得知,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关乎幼儿小学生活的适应情况,他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实际情况;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认为自己由于学历低而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不想孩子和自己一样,所以认为幼小衔接很重要。

(二)开展幼小衔接的时机

62.55%的家長认为开展幼小衔接应从幼儿园大班开始,仅有17.7%的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应贯穿整个幼儿园阶段。根据《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要求,小班就应当开始培养良好习惯等身心基本素质,大班可以围绕规则意识、社会交往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虽然幼小衔接的开展在不同的年龄班有不同的内容侧重点,但幼小衔接应贯穿整个幼儿园阶段,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三)家长对幼小衔接内容的了解

家长出于让幼儿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担心孩子一年级学习压力大等原因,大多数家长选择让孩子提前学习,并且学习的内容集中于培养学习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拼音、计算等方面。而没有提前学习的比例不到20%,说明大部分家长比较重视幼小衔接教育问题,并且准备内容较合理。

(四)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认识

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家庭教育集体指导最常用的形式为亲子活动、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但在家长最希望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家庭集体指导的形式结果中,亲子活动与经验交流会排名靠前,说明家长对于经验交流的平台有一定的需求,幼儿园提供的集体指导形式与家长的需求存在差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告机构贩卖焦虑,大部分家长焦虑心理严重,又由于自己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了解不足,导致家长在家庭中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无从下手,不了解家庭幼小衔接教育的技能技巧,出现家长不知所措的现象。

二、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一)完善制度保障,做好支持与督导

首先,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明文规定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权利,将家庭与幼儿园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化、规范化、具体化,为家长合理参与幼儿园相关方面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其次,从政策层面要对生活条件较差、处于不利环境的幼儿提供适度财政支持。最后,要严格执行决策文件,严肃查处幼儿园、小学、教育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并做好记录,定制督察手册,不定期展开督察活动,将违规单位纳入全国信息共享平台,明确惩戒措施。

(二)组建教师队伍,提供公益性指导

社会机构或社区可建设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为家长提供家庭中幼小衔接教育内容及方法的针对性指导。线上可通过相关网站或公众号组建家长课堂,为家长提供公益性指导。线下可与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联合组织讲座、沙龙等活动,为家长答疑解惑,引导家长充分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明确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内容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加大宣传与价值引导,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能力。

(三)建立家庭教育指导组织管理制度

首先,需明确家庭教育指导是幼儿园与小学的责任,要根据国家政策安排与幼儿园、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家庭教育指导制度及实施方案,为家庭教育科学性发展提供保障。其次,幼儿园及学校可以根据家长及幼儿的实际情况,编写入园、入校新生指南以及园本课程,为家长提供学习途径,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最后,应当明确家庭教育指导频率,创建专门的网站或公众号,合理安排固定时间内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帮助家长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家园校三方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四)丰富指导形式,落实具体指导

相对于理论上的学习,家长更需要具体的指导措施。要积极发挥家长志愿者或家长助教的作用,幼儿园可以根据排班情况安排家长进入幼儿园课堂,使家长定期参加幼儿园活动或者为幼儿园提供服务,例如安全志愿者、厨房监督志愿者等。教师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讨论会,或向家长发放学习手册,使家长充分了解衔接信息,鼓励家长参与课程设计与活动安排,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支持。此外,针对不同需求的家长,幼儿园可通过定期指导、调查问卷等形式完成指导计划,做好指导记录,为后续小学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料支持。还可邀请经验丰富的家长来园、来校进行经验分享,用实际案例解析幼小衔接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开展路径,鼓励家长与班级里其他家长沟通交流,为家长与家长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

(五)更新“三识”观念,落实行动引导

由于受自身知识水平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家长扮演了幼儿园与小学配合者的角色,没有发挥中间媒介的作用。可以从国家层面和社会组织层面加大科学育儿教育理念的宣传与推广,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引导家长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首先,家长要具备培养意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其次,家长要具备参与意识,掌握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话语权,不要被动参与,要明确自身职责,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搭建平台,使幼儿园、小学构成有效的双向衔接。最后,家长要具备引导意识,在家庭中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做好进入小学的生活准备、身心准备、社会适应和学习准备。

家庭在儿童幼小衔接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幼儿顺利进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首先要与幼儿园教师积极沟通,掌握孩子在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充分了解孩子;其次要与小学教师做好沟通,了解幼儿的入学情况,并将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小学教师,帮助小学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幼儿,进而制订适宜的发展计划;最后要积极参与民间组织、社区机构等开展的公益活动,例如讲座、家长课堂、经验交流等活动,落实科学育儿理念,提高科学育儿水平。总之,家长要利用家庭的优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锻炼幼儿的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同时,要以社会机构公益服务为支点,以家庭为媒介,以教师为辅助,链接幼儿园与小学,五者构筑五角框架,为实现幼儿更好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本文系2023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一般课题“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小衔接策略研究——以沧州地区为例 ”(课题编号:202310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曾   灿.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南昌市6所幼儿园为例[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2.

[2]钱   盼.幼小衔接阶段家庭教育的現状及指导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9).

[3]石家琪.幼小衔接背景下儿童入学准备家庭教育指导策略[J].福建教育,2022,(38).

[4]盖笑松,杨世君.中国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分析与促进途径[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5]赖卓华.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园、校合作共育模式探索——以广州市海珠区儿童入学准备工作为例[J].教育观察,2020,(28).

猜你喜欢
家园共育幼小衔接家庭教育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论家园共育视野下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