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中国建设视域下网络舆情的挑战、治理与实践

2023-03-09 05:30秦小琪邢文利
关键词:舆情建设

秦小琪,邢文利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大连 116026)

一、问题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1]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安中国建设被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其战略定位、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重要载体等价值意蕴先后得以明确。 2020 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安全”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 远景目标之一[2],这有其历史性、现实性与必然性。 在历史性方面,平安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安全观念也得到古代往圣先贤的重视与推崇,例如孔子、孟子等人提出的“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3]“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4]“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5]等观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重视安全成为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主题主线之一,“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6]。 进入新时代,“平安中国建设”成为对古代思想家安全观念和党的平安理念的承袭以及对新形势、新趋势的涵摄。 在现实性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成为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两个大局”的叠加、激荡导致新矛盾、新风险的涌现,其复杂性、破坏性、共振性更为突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7],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是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因应以及各类风险挑战的应对。 在必然性方面,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安全是前提,发展是保障,随着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纵深推进,推动更为安全的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实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实现网络清朗是平安中国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会议指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网络更清朗[8]。 网络舆情是网络安全和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对某一问题、现象、事务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和宣扬自身情感、态度、观点等表现的总和。 作为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网络舆情更具有自由性、即时性、突发性、外显性、破坏性、非理性等特征。 其正向功能在于强化政社之间的互动性、推动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等,负向功能在于加剧舆论裹挟的广度与深度、破坏网络舆论良好生态等,对其治理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程。 从现有的研究情况来看,学术界对于网络舆情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关于网络舆情内涵外延的界定,包括概念解析[9]、理论基础[10]、基本特点[11]等方面;第二,关于网络舆情生命周期的研究,包括发展过程[12]、传播阶段[13]、形成机制[14]等方面;第三,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探讨,包括传播规律[15]、关键节点[16]、评价指标[17]等方面;第四,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探究,包括主要特点[18]、存在问题[19]、应对策略[20]等方面;第五,关于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包括重塑政府信任[21]、云治理模式[22]、循证治理[23]等对策;第六,关于安全视域下网络舆情的探讨,包括政治安全[24]、公共安全[25]、食品安全[26]等方面。

综上,学术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舆情本身,虽偶有结合政府治理和领域安全等背景进行探讨,但对其规范与治理研究仍然缺少视角支撑和视域观照,尤其缺少平安视角的透视,这是不应有的缺憾。 平安中国建设是国家“十四五”时期的重大战略擎画之一,网络舆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源头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等为特征的平安中国建设视域有助于跳出就政府论网络舆情治理的传统桎梏,解构网络舆情治理的平安逻辑,丰富研究视角,反之也能够为更好地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提供思想资源。 鉴于此,对其研究重要且迫切。 基于对平安中国建设研究方兴未艾的现状,网络舆情在平安中国建设当中面临何种突出挑战、平安中国建设视域下的网络舆情应当遵循何种治理逻辑、应该采取何类措施,这三个基础性问题是思考的重心,这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递进逻辑和透视结构对于探究平安中国建设视域下的网络舆情治理尤为必要。

二、平安中国建设视域下网络舆情的现实挑战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往往伴随着新挑战和新风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网络空间成为现实场域的映射和延伸,网络情境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现实生态,网络平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和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要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27],维护网络安全和网络舆情安全成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网络信息技术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深度融合,使得网络已成为生成谣言、滋生新型犯罪、侵犯公民个人隐私、传播错误思想观点言论的高频场域,网络舆情的共振性治理挑战、模糊性治理挑战以及共治性建设任务成为平安中国建设视域下网络舆情治理的显著议题。

(一)网络舆情的共振性治理挑战

舆情是社会的“皮肤”,“舆情的发生其实是由现实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所决定”[28],网络舆情是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的问题与矛盾的共同表征。 一方面,网络舆情突出和放大了平安中国建设的现实矛盾纠纷,线上线下协同治理的任务更为艰巨。 平安中国建设的重心在基层,基层是矛盾纠纷涌现、叠加的源头与阵地。 随着自媒体、社交媒体、短视频媒体成为“人人手中的麦克风”,网络成为高扬、排解、宣泄现实基层矛盾纠纷的主要空间。 在“乌卡时代(VUCA)”“后真相时代”等环境的作用下,网民的“羊群心理”“多元无知心理”呈现出高度的“沉默螺旋效应”,涉及基层矛盾纠纷的网络舆论具备被快速放大、无向传导、无限叠加的可能,网络作为“观点的公开市场”越来越体现为“意见的叠加市场”。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矛盾纠纷的压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吸引了相关治理主体的注意力,但同时也破坏了良好的网络空间秩序与生态。 尤其易被别有用心的网民和组织所感知、利用,通过放大、助推、引导等形式,以造谣抹黑的网络舆论挑动政社矛盾、煽动阶层对立等,“对国家政治安全造成压力和干扰,破坏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29],如中央网信办最新通报的“水稻上山”谣言、“捡瓶子卖钱挣学费”等“视觉贫困”谣言。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冲击着其他平安中国建设领域的安全,跨层级、跨部门、跨主体的协同治理机制创新的任务更为艰巨。 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成为最能直观反映、直接映射平安中国建设风险的“皮肤”。 抛开“数据鸿沟”“信息鸿沟”的变量影响,无论是网络安全风险,还是政治安全、社会安全和公共安全风险,都会或多或少以网络舆情的形式体现出来。 同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激荡、网络与现实的同频,不同领域、不同组织、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强化,涉政类网络舆情、社会类网络舆情、公共安全类网络舆情之间传导、共振、联动的趋势明显,网络舆情的线上线下协同治理、纵横府际协同治理、政社协同治理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的显著议题。

(二)网络舆情的模糊性治理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网络舆情的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和多元。 在其内容上,网络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涌现出政治类、经济类、社会类、文化类等不同类型以及综合类、复合类的网络舆情;在其形式上,网络舆情呈现出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手段复合化、传播目的隐秘化等显著特征。这对于平安中国建设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一方面,网络舆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模糊性,“风险的本质并不在于它正在发生,而在于它可能会发生”[30]。 其既容易助推造谣抹黑、扭曲事实、煽动舆论等问题的频发,更易成为境内外敌对分子发布、传播错误思想和反动言论的载体,网络舆情成为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最大变量;同时,也易滋生网络套路贷、养老诈骗、网络水军等新型网络犯罪,新型网络犯罪是网络社会环境中所产生的“新的财富形式、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产物[31],网络舆情成为诱发新挑战、新矛盾、新风险的最大变量。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在发展上的模糊性。 在“两个大局”以及“发展和安全”的交互作用下,当前的网络舆情呈现出高度的无序性和无限性,其破坏力可能仅限于所在领域,例如经济类网络舆情带来市场低迷、股市震荡等金融风险,但其造成多大程度影响以及影响多大范围则难以预知;其破坏力也可能超出所在领域,例如社会类网络舆情带来政治环境、营商环境动荡等复合风险,其能够向哪些领域传导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产生共振也难以预测;网络舆情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大变量。 这决定了平安中国建设视域下的网络舆情治理需要同时聚焦于网络舆情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全过程治理、全链条治理、全要素治理,这是化变量为增量的必然路径。

(三)网络舆情的共治性建设任务

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价值追求,网络舆情治理在推动形成平安中国建设共同体方面作用明显。 一方面,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态度、意见和情感,这对于更好明确平安中国建设的努力方向、重点任务和工作重心提供了民意参照,能够更好聚焦、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平安诉求,使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关切和感受得到有效回应。 同时,也能够实现对平安中国建设工作不断纠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网络舆情当中包含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对于审思平安中国建设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必不可少,是创新平安中国建设工作机制、方法手段的重要参照,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而对于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吸纳也有助于构建平安建设共同体,营造平安建设的良好氛围。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治理能够不断强化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满意度,进而形成治理共同体。 网络舆情所包含的风险信息对平安中国建设发挥着预警性作用,能够使治理主体及时感知风险矛盾的苗头、趋势以及程度,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化解,规避重大风险隐患的发生以及发展,将平安中国建设的风险隐患化解在早、在小。 同时,网络舆情治理也能够化危机为契机。 正向和负向的网络舆情与好的和坏的结果之间并非必然对应的关系,负向网络舆情也可能带来好的结果,例如“‘广东茂名3·30 事件’就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一个典型案例”[32],其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化解与治理。 负向网络舆情处理得当,能够淡化民众的正面信息“审美疲劳”,激发民众参与和监督平安中国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为平安中国建设工作带来治理合力。

三、平安中国建设视域下网络舆情的治理遵循

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需要把遵循建设规律和遵循治理规律两者结合,组织领导、工作机制、方法手段是对其的全局性承接和基础性体现。 在组织领导方面,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平安中国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是平安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也是网络舆情治理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3]。 把党建引领贯彻落实到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当中,既能够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也能够摆脱网络舆情的“多元治理主体受多重行为逻辑支配”[34]的困境,实现党的领导下的政社良性互动。 在工作机制方面,随着网络舆情的复杂化、叠加化、共振化,将政府视为包揽一切的网络舆情治理主体的思维定式导致“政府失灵”的现象频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国家、市场还是被许多人寄予厚望的公民社会都无法单独承担其应对风险的重任”[35]。 平安中国建设的共建共治共享导向提供了价值遵循,这对于创新网络舆情治理的协同治理模式意义明显。 在方法手段方面,传统的网络舆情以“封”“堵”“删”等治理理念为主,不利于凝聚民心和汇集民意,难以满足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要求,需要将平安中国建设和网络舆情治理的方法手段进行整合创新,构建集科学化、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为一体的融合治理理念。

(一)党建引领遵循

党建引领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的根本保证,具体体现为治理方向、治理格局、治理力量、治理根基、治理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引领遵循。 在把准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方向方面,党建引领能够确定网络舆情治理所应坚持的政治方向,将党对于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理论、精神、路线、要求贯彻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定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重点、任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构建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格局方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格局的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优势,能够最大程度增强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向心力,在党委、政府、群团、社会、公众“共治”当中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 在凝聚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力量方面,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程,需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和积极力量参与其中,这包括党内力量和党外力量。 对于党内力量而言,党建引领可以将党领导下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人民团体、党员等力量充分调动。 对于党外力量而言,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同时,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作风,统一战线是党的重要法宝;党建引领成为充分凝聚党外力量参与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的根本支撑。 在夯实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根基方面,人民拥护是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根基,而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人民主体地位需要通过党建引领得以坚持,这能确保人民群众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和监督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确保以人民满意为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评价标尺,使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感受得到有效回应,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中,提升人民群众的拥护度。 在优化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环境方面,良好的政治生态是优化治理环境的根本,“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36],党是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关键所在。 坚持党建引领能够以优良的党风带动政风、社风、民风的好转,能够以政治生态的优化推动社会生态的好转,推动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环境的优化。

(二)协同治理遵循

协同治理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格局的根本途径,也是“党委、政府、社会和公民构建协作关系的必然选择”[37]。在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方面,协同治理体现为党委、政府、社会以及公民等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合作参与舆情治理,这与平安中国建设的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要求和传统网络舆情治理部分吸纳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参与治理的尝试性做法相恰。 其具体体现为党政之间、政社之间、政民之间的协同治理遵循。 党政之间的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协同治理遵循。 无论是全国性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还是地方性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对其治理都需要纵横交织的党政机关的条块间合作,包括上级部门和下级部门之间的协作、属地管理部门与属事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同级部门之间的协作、区域之间的协作等,这对于推动形成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新体系必不可少。 政社之间的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协同治理遵循。 政府和社会在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当中各有其强弱,应当将两者的优势进行整合,实现优势协同治理。 这需要明确政府在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当中的主导作用,继续发挥政府的传统优势,但又要避免陷入政府是监管者、指挥者而非推动者的困境当中。 同时,激发社会主体、市场主体的协同治理效能,充分发挥其公益性、服务性和专业性,但也要加强政府对社会主体、市场主体的引导、监管,规避其存在的盲目逐利性等问题。 政民之间的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协同治理遵循。 政民之间在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当中并非对立割裂的存在,应当通过拓展参与渠道、协商载体、共享机制、评级体系等系列方式强化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这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和消除政民之间的隔阂,从根源上降低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可能,也能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协同优势和群防群治威力。

(三)融合治理遵循

融合治理是提高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效能的根本方法。 无论是平安中国建设还是网络舆情治理,其本身都是一项复杂化、整体性的工程,单一的手段方法难以满足其治理需要。 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则更需要多种方法并举、多种手段并重的融合治理策略,其具体体现为科学化手段、法治化手段、智能化手段、精细化手段四个方面。 融合治理的科学化手段。 从治理结构来看,平安中国建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治理闭环,而从生命周期来看,网络舆情是一个从潜伏、发酵、爆发到消散的发展过程,这决定了对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要在贴合两者特性、逻辑的科学基础上,从源头、过程到应急等关键节点进行防治。 在源头上要科学认识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产生规律,在过程上要科学把控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各个环境,在应急上要科学把握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黄金”处置窗口。融合治理的法治化手段。 现阶段,关于网络舆情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不够健全和位阶不高的问题,各地出台的网络舆情治理政策以“条例”“规定”为主,尚缺乏专门的网络舆情治理法。 法治是规范平安中国建设网络舆论的根本保证,应采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这既能够确保网络舆情治理主体基于法律事实辨别是非,依法整治网络舆论,又能够以法治力量引领社会风尚,规范全社会的网络活动行为和网络舆论。 融合治理的智能化手段。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科技对网络舆情治理的赋能,推动网络舆情治理的智能化、智慧化水平。 基于平安中国建设的智能化管理平台,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在舆情抓取、分析、预判、预警等方面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更为突出。 传统网络舆情治理平台与平安中国建设的智能化管理平台之间的设施互联、信息互享、数据互通,能够实现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优势融合。 融合治理的精细化手段。 网络舆情的治理需要在保护多元意见和打击违法言论之间保持平衡,需要转变一刀切的粗放式治理理念,提高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的精细化程度。 这能够明确平安中国建设各个领域的网络舆情治理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避免系统误判、数据误判等问题的出现。

四、平安中国建设视域下网络舆情的实践航标

网络安全与其他领域安全息息相关,这决定网络舆情治理必然是一个跨部门、跨主体、跨层级的网络状协作格局。 但受到科层制条块关系的限制、部门利益掣肘、公众参与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平安中国建设视域下的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着治理主体结构分散、各主体缺乏力量整合、治理理念碎片化、治理资源碎片化[38]等体制性、机制性和实操性梗阻,迫切需要重视。 为此,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治理,“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统筹机制、手段、平台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能力建设,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39]。 健全网络社会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创新政社互动以及专群联动机制以及强化全周期动态治理和全要素智慧治理是对上述困境的结构性治理和对中央精神的整体性回应,能够构建起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到方法手段“三位一体”的全过程治理和全链条治理,提高对策建议的完整性、针对性和适用性。

(一)健全网络社会安全综合防控体系

建立健全网络社会安全综合防控体系主要从领导队伍、重点工程、工作平台三个方面入手。 在领导队伍方面。 通过各地现有的平安建设领导(协调)小组成立网络舆情治理专班,建立健全职能部门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权责清单,整合政法、宣传、网信、文化、广电、大数据管理局等部门力量,引入网络运营商、平台服务商、网络意见领袖等社会力量,利用社区、企业等基层党组织力量,建立健全协调联动、集约高效的工作体系,推动建立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一核多方式”网络社会安全综合防控队伍。 在重点工程方面。 通过现有的党建网格、平安网格等搭建网络舆情治理网格,推进各个网格资源力量的共享,把网格作为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的基本单元,获取深层次、预警性的网络舆情线索。 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到网络社会安全综合防控体系的全过程,规范网络舆情治理主体的治理行为,保护治理客体的批评、建议等合法权益,依法打击造谣抹黑、煽动国家分裂、挑动社会对立等违法言论。 推进网安警务室建设,明确各个领域的网络舆情治理重点,重点防控与国家安全和包括经济金融风险、社会矛盾风险、个人极端风险在内的社会安全以及包括人民生命、食品药品等在内的公共安全和包括网络传销、网络套路贷等在内的网络安全相关的网络舆情,强化对涉法网络舆情的宣传引导。 优化网络舆情处置流程,建立网上执法公开、网下查证落地和网上实时监控、网下重点监管的工作规范,健全完善依法办理、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机制。对平安中国建设网络舆情的易发群体采取重点管理办法,对互联网接入服务单位、互联网数据中心、互联网信息服务单位三类对象进行分级管理,严格监督三类对象的主体责任,加强对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的前端发现和即时处置。 在工作平台方面。 利用现有的网格化管理平台、社会治安防控智能管控平台,搭建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平台,建立网络活跃人员数据库,加强同活跃人员的密切联系,实现对重点人员、重点人群的列控;建立网络舆情数据库,按照严重程度对网络舆情进行等级划分,采取差异化的治理策略;建立网络舆情协同治理通道,实现对治理资源和力量的线上整合,提高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效能。

(二)创新政社互动以及专群联动机制

创新政社互动以及专群联动机制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格局的关键所在。 在创新政社互动机制方面。 要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政府职能体系的持续优化,推动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的上下级部门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动融合,厘清上下级部门之间、属地管理与部门之间的权责边界,构建部门协作、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 要优化政府的行政决策方法,提高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的战略、规划、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 要加强政府对参与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的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引导、支持、监管,规避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无序参与和盲目逐利等问题。 坚持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创新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重视群团组织在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当中的作用,发挥群团组织在排查矛盾、掌握舆论和引导舆论方面的群众优势。 重视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在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当中的作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发挥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网络舆情治理当中的服务优势和专业优势,推动建立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 在创新专群联动机制方面。 专群结合是政法战线的独特运用,是指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工作路线的结合,对于同属政法系统的平安中国建设而言,这一工作方法同样适用于网络舆情的治理。 这既能够降低网络舆情发生和发展的可能,也能够形成群防群治的网络舆情治理局面。 为此,要拓展参与渠道,完善群众参与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政务服务平台等提高参与渠道的互动化和多元化程度。 要拓展协商载体,兼顾不同群体对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的需求,推动建立线上协商载体和线下协商载体互通机制,丰富其制度化实践。 拓展评价体系,要完善对人民群众满意度的测评方式,坚持将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评价纳入决策参考和政绩考核范畴,并配套相应的奖罚机制,强化人民群众参与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的满足感和认同感。

(三)强化全周期动态治理和全要素智慧治理

全周期动态治理和全要素智慧治理对于提高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必不可少。 全周期动态治理是将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各环节视为完整链条,将其潜伏、发酵、爆发到消散过程视为治理闭环,所采取的动态式、因应式的治理措施,具体包括源头防控、过程把控、应急处置、善后处理四个方面。 在源头防控方面,要充分发挥实时监控网络舆情和重点防控现实舆情的作用,加强对易发、高发以及可能形成网络舆情的矛盾风险的排查、监测,利用基层组织、基层党组织的一线优势将矛盾风险及时化解在萌芽状态,利用网络监管部门和网络服务平台的技术优势实现对网络舆情苗头的前端处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优化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实现对负面舆情信息的自动识别、过滤以及预警等功能。 在过程把控方面,要注重对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进行全过程治理,针对各个阶段的网络舆情特性采取差异化的治理策略,注重对网络舆情的传导、叠加和转化的可能性进行防控,避免出现单一网络舆情扩散为复合网络舆情、地方性网络舆情上升为全国性网络舆情等问题。 在应急处置方面,要做好突发性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的相关预案,健全平战迅速切换的指挥响应机制,强化对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发展规律的认识,准确识别网络舆情的“黄金”处置窗口。 在善后处理方面,要组织参与网络舆情治理的部门和人员进行总结反思,将新的认识、有益做法进行补充,以便为同类型网络舆情的治理提供思想资源。 全要素智慧治理是指将现代科技贯穿于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治理各个节点,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主要涉及决策、治理、服务三个关键节点。 在智慧决策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化手段和智能化管理平台,加强对平安中国建设的网络舆情预测、预判、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科学性,将其作为开展治理行为的重要决策参考,同时要辅以必要的人为干预,避免陷入数据陷阱。在智慧管理方面,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推进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中,实现信息、资源、数据、力量、功能的互联互通,提高管理效率和治理效能,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在智慧服务方面,服务是最好的治理,这能够缩减网络舆情发生和发展的空间,降低负面网络舆情出现的频率和概率。 要利用现代技术的互动性、便捷性等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和体验,从根源上减少矛盾纠纷出现和加剧的可能,进而规避矛盾纠纷次生网络舆情的问题。

猜你喜欢
舆情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数字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每周消费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