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3-03-09 05:30卜琳华李崇正
关键词:智库决策学科

卜琳华,李崇正

(哈尔滨工业大学 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哈尔滨 150001)

《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要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 高校智库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对外交流优势成为了新型智库建设的重中之重。 我国高校智库在多年的发展中集聚了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智库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就必须实现创新发展。 因此,探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创新的内在逻辑机理、认清其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悖论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在遵循高校智库创新发展逻辑的基础上,针对其遭遇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推动其创新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一、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的新时代,高校智库发展的国内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库有其自身的发展特色,在创新发展中应遵循独特的内在逻辑。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政治逻辑

服务于党政决策是高校智库创建的宗旨所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创新发展首先应遵循促进党政决策科学化的政治逻辑,发挥学术团体对国家治理活动的咨政建言作用。 中国高校承载着“教育强国”的重大政治使命,坚守政治意识阵地、服务政治发展需要成为新型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的逻辑前提。 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成为党和政府最重要的政治使命,也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为此,新型高校智库理应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必然包含科学化、民主化的政治决策系统,智库组织则日益成为现代国家决策咨询智囊系统的构成要件,在促进国家政策设计、制定与实施能力的现代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智库作为国家政策研究的学术性组织,与其他类型的智库相比明显不同,具有诸多先天优势,在推动国家治理决策现代化进程中占据基础性地位。 第一,高校智库具有人才优势,便于集聚各领域、各层次人才,既有擅长科学研究的各领域专家学者,也有规模庞大的学生研究团队,可以为现代化国家决策咨询系统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人才保障。 第二,具有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新型高校智库可以推动多学科融合、文理交叉整合,协同开展跨学科、前瞻性研究,形成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思想和治理理论体系。 第三,具有基础性研究优势,高校智库的决策研究更注重学理性,善于探寻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并致力于发掘问题的本质,以便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此高校智库的研究会为国家战略和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强大的学术根基。 第四,具有交流合作优势,高校智库可以利用对外学术交流的便利条件拓展政策研究的国际视野,了解国外先进的决策技术与决策方法,为现代化国家决策体系的建构提供经验。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脉络下,中国智库如何嵌入国家治理体系,体现中国决策咨询体系中的中坚力量”[1]也成为智库创新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实现创新发展应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根本方向,在此政治逻辑下智库课题需瞄准相关研究领域,智库成果也需以是否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评价标准;智库调研工作也需要在国家治理最薄弱的环节中展开,努力揭示国家治理中最紧迫的问题,进而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早日实现。

(二)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功能逻辑

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一方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趋势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是担负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时代使命的现实需要。 大学主动融入社会生产和生活,优化其社会服务功能,实现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可以促进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而高校智库便是大学与社会融合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不仅承载着智库兴校的固有责任,而且担负着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的历史使命。 “高校智库以服务政府决策为导向,就需要准确把握政府最迫切想解决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2]。 新型高校智库应聚焦中国现有经济改革与社会变革中的核心问题,聚焦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创新发展智库的社会服务功能。 首先,确认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是新型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的首要任务。 高校智库应该关注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性、紧迫性问题,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中找准坐标,将对社会的关切、民众的诉求、贫弱者的关心置于首要地位,实现成果的优质高效转化,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频共振。 其次,明确社会服务功能优化的基本方向是新型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一方面,优化高校智库功能应基于自有优势拓展相应的社会服务内容。 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不能贪多求大,不应盲目追求研究领域的“大而全”,轻易上马无法产生创新性成果的研究项目,忽略学科基础与研究优势,弱化和消解原有优势性功能,而应坚持理性的智库建设思维和创新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优化高校智库功能应避免功能同构化、同质化。 高校智库虽然服务于政府决策,但不应受困于行政化思维惯性,避免出现“情报政治化”现象,一些高校智库对政府已发布的文件和热点公共事件等研究项目情有独钟,短期内多个智库一拥而上,扎堆研究,出现了大量同质化、无创新的研究成果,影响了咨政效果。 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应做好长期发展规划,在智库矩阵中明确定位自身的供给侧服务特色,通过错位化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建言咨政合力。

(三)适应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演进的技术逻辑

从根本上说,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源于对科学知识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科学自身知识再生产的内在要求以及特定生产方式下的科学知识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所推动的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变[3]。 而“智库就是高校创新知识生产模式生产‘跨学科’治理知识的专业学术组织”[4],是高校科技工作者感知社会发展需求、探寻科学知识生产规律、提升科学知识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平台。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创新发展则应尊重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进规律,探索新形势下知识生产的新模式,适应新时代政策科学知识产出的技术逻辑。 当前高校智库在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政策产出方面的有效知识供给仍不够充分,未能完满回应国家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期战略决策的根本需求,为此高校智库必须实现知识生产的供给侧改革,提高政策科学知识生产质量,而提升科学知识生产质量的根本在于生产方式的变革。 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推进,人类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社会情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知识的生产模式从传统学科知识生产、跨学科知识生产向超学科知识生产方式转变。知识的生产与流通逐渐跨越了组织机构与学科边界,显现出弥散化趋势,为此,新型智库建设必须在组织结构、研究范式、运作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寻求突破与创新,以理念、体制、机制的创新适应大数据时代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要以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求真与务实的精神谋求政策科学知识创新,实现以应用性问题为研究导向,运用大数据技术创新科研服务平台,塑造利于科学共同体协同合作的新型知识生产模式。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高校智库的创新发展不仅要适应科学知识生产的一般性技术逻辑,而且要适应中国特色政策科学知识生产的特殊性逻辑。 一方面,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要生产适应中国特殊国情的政策科学知识。 另一方面,要生产突显依托高校学术特色和学科优势的政策科学知识,遵循政策科学知识生产普遍性与个别性相统一的技术逻辑,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科学知识创新,实现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

二、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的现实悖论

高校智库发展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目标之间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实中新型高校智库的创新发展常常陷入难以抉择的悖论之中。

(一)依附与独立: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的关系悖论

独立性是高校智库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衡量智库成果咨政建言信度与效度的重要砝码。 智库的独立性要求智库研究者不受资助方以及相关利益集团的影响而保持角色独立,在对客观事实进行公正研判的基础上获得结论以保证思想独立。 然而,现实中高校智库对高校以及政府部门具有较强的依附性,这种依附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组织上的行政隶属关系和经费上的财政依赖关系。 一是从组织上的行政隶属关系看,高校智库一般依托于高校存在,有的智库由高校单独设立,有的由高校和其他团体、机构协作创设,还有的智库依托于下级学院存在。 总体而言,所依托的高校或学院在智库机构设置、选人用人、人员考评等方面都享有一定决定权,按照高校现行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对智库成员进行人事管理,因此,智库通常很难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的羁绊独立开展研究工作。 二是从经费的财政依赖关系看,高校智库的研究经费多来源于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经费的审批、使用与结算都受到经费提供部门的制约,智库成员可以自主支配的经费通常较少;很多研究工作是在政府资助下以任务指派的方式开展,而且一些课题立项往往是在已有的框架下展开“命题”式研究,长此以往,高校智库容易成为政府政策合理性的证明者或传声筒[5],很难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现实中,高校智库与高校、出资机构之间的依存关系较难把握,联系密切容易影响智库研究的独立性,过于疏远又不利于智库获取更多发展资源,依附抑或独立的关系悖论成为困扰高校智库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盈利与服务: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的价值悖论

高校智库设立的目的是为公共决策的制定与评估提供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其基本功能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所以从性质上说,高校智库应是符合公益目的非营利性组织。 高校智库不可以将“营利”作为目的,但是可以通过“盈利”保证其生存和持续发展,“非营利”是高校智库成立的目的,而“盈利”是其生存的手段[6]。 这也就意味着高校智库虽不以获取利润为组织发展目标,但要获得足够的经费以保证智库研究的持续稳定发展,智库研究人员虽无法获得智库运营所得收益,但可以通过产出科研成果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因此,高校智库能否“盈利”,即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研究人员能否获益,即取得更多劳动报酬,成为高校智库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基本问题。 我国高校智库的组织性质基本有两种情况:一是纳入高校事业编制的非独立性组织;二是仅挂靠高校或由高校入股的独立法人组织。 但无论何种情况,高校智库的盈利都会成为组织存续和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高校智库开展研究工作应以智库组织的生存发展为价值导向,还是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价值导向,成为了困扰智库发展的又一个悖论。 若以促进智库组织的生存发展为导向,高校智库可能会专注于经费支持充足、成果产出快、社会收益明显的研究项目,对于经费不够充裕、精力投入多、收效慢且报酬低的项目却不予关心;若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高校智库则会将研究焦点汇聚在关系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问题,而对这类问题开展研究通常面临经费投入大、研究难点多、成果产出慢、效益难评价等各种困难。 因此,很多高校智库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经常遭遇“盈利还是服务”的两难选择。

(三)学术与咨政: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的方向悖论

高校智库与其他类型智库明显不同,其研究具有一定特殊性。 一方面高校智库依托于高校这一从事知识生产的实体,其研究必然或多或少沿袭学术性研究传统;另一方面高校智库必须服务于国家发展决策这一根本性要求,其研究又必须适应咨政研究的应用性特色,因此,究竟应偏重于学术,还是偏重于咨政,成为困扰高校智库发展的一个悖论。 这一悖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研究与咨政研究在理念上存在冲突。 其一,两者的选题理念有所不同,学术研究偏重于基础性问题的解决,咨政研究更倾向于应用性问题的解决,著名社会学家默顿就曾指出:在选题自主性方面,研究者选择基础研究问题时相对自由,而应用性研究课题要更多考虑特定使用者的需要[7];其二,两者的价值取向也存在差异,学术研究追求客观公正地描述社会现实,尽力避免社会因素干扰知识生产过程,咨政研究则需要考量多元价值因素,既要坚持科学化决策,又要坚持决策民主化,既要考虑应然性,又要考虑可行性。 二是学术研究与咨政研究在实践中存在冲突。 学术研究很多时候致力于用理论来解释世界,探索科学发展的一般性、普遍性规律,而咨政研究则致力于用对策来改造世界,提出解决现实中地域性、个案性问题的方法。 其一,在发展方向上存在冲突,高校智库的创新发展应侧重于学术研究水平上的突破,还是侧重于咨政经验能力的提升,给智库的应用性研究提出了挑战。 如若注重基础性学术研究,往往耗时较长,但智库成果可能厚积薄发,收效长远;如果注重操作性强的咨政研究,往往成果产出较快,可以丰富咨政经验,提升智库的应用性研究水平。 其二,在人才使用与评价机制中存在冲突。高校智库是大学研究型人才集聚之处,大部分智库成员的主要身份仍是大学教师或科研人员,担负着高校教书育人、学科建设等基本任务,投入智库课题研究的精力过多,可能会影响其本职工作。尤其在人才评价环节,现有高校智库成员的引进、晋升等机制仍是以科研论文、专著以及各类科研项目等指标为主,决策咨询成果只起到辅助作用,不具有决定意义。 因此很多年轻的智库研究人员在选择学术研究还是咨政研究时充满了矛盾,影响了高校智库后备人才的培养。

(四)学科与超学科: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的方法悖论

高校的学术研究基本以学科为单位开展,院系设置也以学科为核心,而高校智库的咨政研究往往要求超越单一学科的界限,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加以展开。 学科研究与超学科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别,遵循着不同的研究逻辑。 现实中的高校发展仍以学科建设为主,根据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一流学科的建设仍然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点,一流学科代表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流学科能够掌握更多的发展经费,在职称评聘、教研考核、绩效奖励等各方面掌握更多优质资源,而且新型高校智库通常也是依托高校的重点学科建立起来的,重点学科为智库发展提供了人才和资金支持。 然而,超学科研究方法更符合智库决策问题研究的科学规律,更适应科学知识生产的新模式。 西利尔斯认为,超学科不但是从学科间的碰撞中发掘新数据和新交互的方法和价值观,而且是促进科学和社会相互融合的复杂研究范式[8]。 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超越学科边界、以科学决策知识生产为核心推进多学科协同研究是大势所趋,但目前高校智库的超学科研究设想受制于学科布局及其发展实践。 超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同行评议制度下较难获得学科认同,因此在成果认定中存在困难。 在许多高校智库开展的跨院系、跨学科智库研究合作中,各学科角色定位不清,科研工作分工模糊,成果归属不明,由于缺少跨学科合作的协同研究机制,研究中出现的摩擦与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最后导致不欢而散。 总之,很多高校智库常年在学科认同与超学科研究之间徘徊不定,在超学科研究理想与学科制度实践中寻求短暂的平衡,无法找到新型智库建设的立足点,也未能建构起促进超学科研究的协同与保障机制。

三、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新型高校智库的创新发展是中国高校智库提升咨政能力的必由之路。 为此,我们不仅要正视其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而且要在遵循其发展逻辑的基础之上找到消解悖论的实践路径。

(一)精准定位智库功能,明确特色发展目标

高校智库在公共决策的制定与实施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现实责任,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应精准定位自身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功能,遵循智库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明确智库自身发展的特色目标。 首先,精准定位新型高校智库的基本与特有功能。 从基本功能方面看,新型高校智库是现代智库存在的一种组织形式,本质上是桥接权力与知识的中介者、具有比较优势的知识生产者与组织者,智库的这一具有普适性的基本定位要求其创新发展必须理顺“知识与权力”的逻辑关系,发挥科学知识影响公共决策的基本功用。 从特有功能方面看,新型高校智库应体现高校的研究优势和中国特色的研究趋向。 一方面,新型高校智库应利用自身在基础研究、学科融合、科研人才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发挥自身在国家战略研究、舆论引导以及公共外交等领域的特殊功能;另一方面,应立足中国实际,结合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图景中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成为社会公益、政府决策、人民福祉的服务者,分享公共决策权力、推动多元合作互动治理的行动者,促进各方利益平衡、增进社会共识的协调者以及公共政策的解释与宣传者[9],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出谋划策。 其次,明确新型高校智库的学科优势,树立特色发展目标。 高校智库的研究优势在于其基础性、学理性和科学性,而这些研究优势无疑得益于高校的学科基础建构,新型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将高校的学科优势转化为智库的专业优势,高校智库必须在高校自有的学科优势基础之上凝练研究方向,围绕优势学科资源对标国家与地区战略发展需要,协同智库与优势学科发展战略,为公共决策提供精准服务。 同时,新型高校智库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在于确立智库研究的特色,避免智库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同质化、大众化,在优势研究领域深耕细作,创立特色品牌,产出核心成果,提高咨政质量。

(二)转变智库治理结构,建构新型校库关系

目前,我国高校与智库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校管智库,即智库直属于学校,由学校领导直接管理;二是院(系)管研究所,隶属于学校的二级学院(系);三是校内独立智库,即设置在高校内,但不由学校领导而由相关部门领导;四是挂靠研究院所或科研院的智库[10]。 新型高校治理结构涉及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两个方面,内部治理则涉及高校智库内部的组织设置、权责划分以及智库领导者与研究人员之间的治理关系;外部治理结构涉及高校智库与政府、所在高校及其他具有隶属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治理关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关系就是校库关系。 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关系密不可分,高校智库在外部治理关系中获得独立地位是实现内部有效治理的基本前提。 在占比最大的校管智库中,智库的日常运营、考核评估以及经费管理等都受到高校规章制度约束,高校与智库之间自上而下的治理关系与智库研究属性不相匹配,就会影响智库决策的独立性。 因此,转变智库的治理结构,必须摆脱原有的校库附属关系,建构新型校库治理关系,实现高校与智库间的主体性互构。 一方面,高校可以运用行政权威推进不同学科间的协同互动,帮助智库构建超学科研究范式;另一方面,新型智库可以通过加深与高校的纵横合作关系逐渐参与到高校治理格局之中,逐渐摆脱边缘化状态。 高校借助新型智库服务社会的功能优势增强学术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新型智库依托高校的资源禀赋实现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做到双向增能提效。 就具体治理结构而言,高校应该促成“矩阵型”智库治理结构的形成,实现组织的扁平化分权管理。“矩阵型”治理结构将突破垂直功能型组织结构的束缚,在高校智库与优势学科之间、其他智库之间加强横向合作和协同互动,实行项目制治理模式。 扁平化分权管理则将恢复研究团队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将智库项目研究的管理权下放到研究人员手中,同时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主导下的行政领导负责制,理事会主管智库重大决策以及综合协调,行政领导负责日常管理,其根本宗旨在于为智库研究工作做好服务。

(三)优化智库运行机制,助力创新成果产出

高校智库的运行机制为智库的有序运转提供了常态化保障,新型高校智库的创新发展必须以优良的运行机制为保证,优化新型高校智库运行机制要从人、财、物等基本方面着手。 首先,优化智库人才选聘与交流机制。 新型高校智库的人才选聘应在充分考虑人才分类管理的前提下进行,高效运行的智库既需要专业的研究型人才,又需要专业的运营管理人才。 同时,新型高校智库也要建立开放的人才交流机制,通过开创对外交流平台组织学者互访,开启智库与政府、企业间“旋转门”等方式,丰富研究人员经历,提高智库成果公信力。 其次,优化研究经费筹措与使用机制。开拓资金来源、筹措研究经费是保障新型高校智库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智库研究经费与日常管理开支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 新型高校智库应建立完备的资金筹措机制,加强智库成果的出版与流通;通过举办培训班或智库论坛等方式扩大收益;通过为政府或企业提供咨询建议等方式收取劳务费用。 高校智库还应积极争取政府与社会的慈善捐赠,开辟多元化的资金流入渠道。与此同时,设置高效可控的经费使用管理机制也十分必要。 新型高校智库应去除校库双重管理的财务制度,建立独立的财务管理体系,精简研究经费使用程序,在高校学校财务处实行智库“大账户、小专户、集中管、分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确保专款专用[11],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减轻研究人员报账负担。 再次,优化智库内外沟通与协调机制。 新型高校智库要加强与政府智库、民间智库以及其他高校智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改变过去封闭化、分散化的单兵作战研究模式,转向开放化、集聚化的联合攻关研究模式,建立多维旋转的沟通协调机制。 最后,优化成果评估与转化机制。新型高校智库应改变过去成果评价单一化、机械化的倾向,建立兼顾高校同行评议、利益相关者评议以及社会公众评议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同时,新型高校智库还应建立灵活的成果转化机制,并通过宣传推介和舆论传播打造智库品牌,促进智库成果与社会对接,完善成果使用跟踪反馈机制,确保转化效果。

(四)拓宽智库成长空间,净化创新发展环境

高校智库在现代国家公共决策科学化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国家的公共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化、专业化的基础之上,科学化在于承认公共决策主体的有限理性,破除政府“无所不能”的包办思维,坚持“谋”与“断”功能的分离;专业化在于让擅长咨询研究的高校智库专注于决策参谋职能,让擅长决断行动的政府组织专注于确定决策方案。 为了发挥新型高校智库的咨询参谋功能,我们必须优化智库成长的政治生态,为高校智库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制度空间。 一是加强高校智库的顶层设计与发展布局,针对我国现有高校智库部门化、属地化、小而散、定位不准、水平不齐的现状,国家应加强整体规划与结构升级,避免高校智库低水平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在发掘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二是改革决策权力体制机制,将高校智库融入国家公共决策体制之中,促进公共决策咨询机制法定化,拓宽高校智库专家决策咨询范围,规范咨询论证制度与参与程序;三是推动公共决策权力透明化,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细化政务信息公开规则,对各地方、各部门的政务信息公开情况开展监督与惩戒,为新型高校智库获得全面、客观、准确的决策信息提供条件;四是完善高校智库咨政成果购买机制,从政府需求端促进新型高校智库竞争市场的形成,激活智库思想创新,加快高质量成果产出。 此外,智库研究产生的智力成果是研究人员对客观问题及其对策方案的主观认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人员的研究动机和思想倾向,智库研究也可能存在“专家失灵”的风险,因此新型高校智库必须在制度规范的约束之内创新发展,建立科学的咨询责任机制降低决策风险发生的概率。 一方面,新型高校智库为保证研究人员服务于公益,需要完善公共政策咨询论证责任机制,明确智库专家对方案和建议产生后果所承担的责任,在论证中研究人员可以针对重大决策展开公开辩论,说明选择方案的理由;另一方面,需要健全智库及研究人员违法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因违法或违纪导致的决策失误行为启动问责机制,产生重大危害性成果的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监督制约智库咨政行为规避成果产出的功利化倾向,减少不规范操作现象的发生。

结 语

随着科学技术更新迭代速度逐渐加快,政策咨询行业的发展面临了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核心力量,必须响应时代的要求,实现高速度、高质量发展,从而带动中国智库和政策咨询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创新发展要经历目标重置、结构调整、机制优化和资源整合的系列过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阻力和困难,但只有通过全方位革新,高校智库才能永葆生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未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智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智库决策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超学科”来啦
微智库
微智库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