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在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的培养路径研究

2023-03-11 22:26吕常乐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孙 瑜,吕常乐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富民强的理想追求,也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与责任感。“家国情怀的文化内涵,既包含通过移孝作忠把在家尽孝的情感转化为为国尽忠的这种个人对国家的自下而上的道德情感,也包含通过爱民如子使为政者治国如家这种国家对个人自上而下的道德责任。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家国情怀在当代处理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中的思想结晶和升华。”[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饱尝艰辛而百折不挠,其中,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意识是重要原因。世界近现代史作为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历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将“家国情怀”融入高校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家国情怀”在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任何人都应做到开放包容,反对固步自封,既要热爱祖国又要了解世界。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高校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强化“家国情怀”教育尤为重要。高校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因此,在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更应扩大视野,更新视角。

(一)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不但可以让学生对国家所处环境有所感悟和认识,而且可以强化学生对我们国家、对我们党的热爱。纵观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其包含众多国家的重要事件,对树牢学生“家国情怀”思想具有重要启示。世界近现代史涵盖众多国家杰出人物,其爱国方式截然不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其目的是通过和平方式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则力图通过革命手段摆脱美、西等国的殖民统治,如桑地诺领导的反美游击战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运动等。从中可窥见,不同国家的英雄,他们所领导的民族独立方式虽各有差异,但最终目的皆是为了获得民众支持,增强民族凝聚力,赢得国家独立。

长期以来,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发展存在差异,“对世界史进行了解、学习与研究,不仅能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且能为全球社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及启示。”[2]因此,学生通过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能够更清晰地将自身民族与外国民族进行对比,从而进行反思。世界近现代史内容涉及范围较广,是培养高校本科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素材之一。近代以来,列强大肆侵略中国,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华民族陷入苦难境地。在这场苦难中,我们强烈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重要性。无数革命先烈为实现国家复兴,不畏牺牲,同各种反动势力进行顽强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绩。”[3]学生通过对近代中华民族奋斗史的学习,能够深刻反思中西方历史的反差,深化对近现代中国屈辱历史与顽强奋斗精神的理解,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二)维护人类基本价值准则

教师在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在脑海中认可中国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让学生尊重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各国已不是零星的个体,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秉持开放与合作的态度,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如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沿线国家有效配置资源、拉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为人类发展注入正能量的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4]

同时,在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我们对待侵略、屠杀等破坏人类基本价值准则的行为,要予以强烈谴责。如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占领中国旅顺城后,大肆屠杀中国平民。20 世纪初,因国际权力和殖民地分配不均,帝国主义国家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相关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奥斯曼帝国在一战期间对亚美尼亚人实行残酷的大屠杀政策。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大肆宣扬“种族优越论”,600多万犹太平民惨遭迫害和屠杀。1937 年,中国南京失守后,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遇难者人数达30 多万,对中国人民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教师在讲授世界近现代史课程中,应加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做到与人为善,与暴力事件作斗争,让维护正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谐相处等基本价值准则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三)树立正确“三观”意识,塑造健全人格

青年是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青年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则显得尤为重要。“‘三观’决定着一个人的理想信念,规范着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指导着一个人的行为选择。”[5]目前,高校部分大学生因受西方享乐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自我中心现象严重,只注重自身利益,缺乏大局意识,甚至为实现自身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部分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无需再努力,生活中追求享乐,过分注重物质需求,导致精神“缺钙”。同时,部分学生价值观发生偏差,认为对自身有利的事情则极力争取,与自己切身利益不大的事情则不予理睬,没有全局观念。

高校在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改革进程中,应时刻加强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指明方向。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只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要坚定信念,锤炼品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腐蚀,积极参加学院与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增进同学友谊,为自身树立正确“三观”意识夯实基础,塑造健全人格。“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6]54-55

二、“家国情怀”在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在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加强“家国情怀”教育具有增强凝聚力、维护人类基本价值准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等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在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关于“家国情怀”培养面临诸多问题。其中,部分学生爱国情怀意识淡薄是根本原因,教师教学中未充分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也是原因之一。此外,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部分网站充斥着不良信息,成为腐蚀大学生思想的重要媒介。

(一)部分学生家国意识淡薄

当前,大多数高校学生生活环境相对优越,未经历过战争年代血与火的锤炼,对革命先辈所经历的生活缺乏切身感受,因此,部分大学生很难体会到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真正了解、学习家国情怀相关内容的主观意愿。在社会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对外来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其沉迷于游戏等虚拟世界,甚至不惜花费金钱购买游戏装备,对家国情怀培育缺乏兴趣。此外,很多大学生过分痴迷于崇拜娱乐明星,购买明星的照片、签名等。但实际上很少关注诸如“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人民楷模”王继才、“敬业奉献模范”陈祥榕等为国无私奉献,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也要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先进人物。他们才应该是新时代青年崇拜的明星。青年需要有梦,需要追星,但不应盲目,更需理性应对。

(二)教学中未充分弘扬“家国情怀”

现今,在高校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也存在部分教师未充分向学生弘扬“家国情怀”的现象。大多数高校在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教师在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应该摒弃以往只传授理论知识的观念,需充分运用课堂,在教学中对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爱国英雄事迹进行深入讲解,使学生深刻感悟到世界各国民族英雄不同的“家国情怀”思想。此外,在世界近现代史教学过程中应抛弃以往只重视讲述世界其他国家历史的做法,还应兼顾中国史相关内容。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殖民侵略、争取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的斗争历史对弘扬“家国情怀”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本科教学中,一方面要向学生传递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英雄的爱国事迹,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宣扬本国革命先烈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三)不良网络环境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新时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提供了便利服务,但同时也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问题。现今,部分网站充斥着不良信息,大学生因刚步入社会,社会阅历不足,容易受虚假信息欺骗,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如部分网站充斥黄赌毒等负面内容,大学生如受其影响,容易走向歧途。面对此种现象,高校作为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阵地,须及时了解学生的“三观”取向,在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情怀的熏陶。

三、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培养路径

在深入了解现今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现状后,为进一步塑造学生爱国情怀,应通过多种渠道深化学生“家国情怀”意识。为了实现国富民强的宏伟目标,在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国家教育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深化爱国意识的重要阵地,其教育对学生发展起主导性作用。高校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引导,促使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作为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直接培养者与教育者,在教学中通过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观念、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提高自身品德等方式,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为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夯实基础,而且对筑牢学生爱国意识起到关键作用。除上述国家、高校、教师三方的努力外,学生作为知识的吸收者,应积极进行实践活动,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将“家国情怀”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坚守宣传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国家是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过程的“统领者”,在整个培养环节中具有把舵作用。学生“家国情怀”与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密切相关,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对学生的培养进行系统研究策划。

首先,国家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应的法律与法规。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媒体散发不良信息,国家需推出关于优化网络、整顿网络资源的政策,切实加强对媒体环境的改善。国家应该整顿社会网络漏洞,提升高校学生对互联网的辨别能力,引导网络舆论的正向性,坚决打击社会上不良网络信息,尤其是损害国家形象的言论。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讲到:“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7]因此,国家主管部门需及时整顿腐蚀青年学生的不良媒体,明确相关主体责任,营造清新的网络空间。

其次,国家应加大力度宣传关于“家国情怀”方面的知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面对外开放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8]155除播放公益广告、主办赛事活动、反映爱国题材的电视剧和纪录片等宣传方式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是极为重要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8]165如“人民楷模”王继才在开山岛守护国家疆土长达32 年;“排雷英雄”杜富国为救他人,不惜失去自己双臂与眼睛。此外,《亮剑》这部经典电视剧,也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素材。

(二)营造良好氛围,壮大师资队伍,加强对教师的引导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直接挂钩。学校一方面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义务,另一方面负有培养学生品德的责任。高校教育不应仅局限于课堂之上,可以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多途径教育。世界近现代史是世界通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目前世界近现代史教学现状,高校应有完善的应对之策。高校除为学生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外,更应注重对教师“家国情怀”的培养。2022 年4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讲到:“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9]因此,高校可通过以下几点强化对教师、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

首先,高校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校应根据现状,通过校园画报、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爱国情怀方面的人物或事例。学校亦应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每所大学所在地都有相应的纪念馆、博物馆或遗址,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博物馆或纪念馆等,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以更直接的方式教育学生。在意识形态工作中,高校是一个重要阵地,不应只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应对历史类课程重视起来。历史课程中的世界近现代史就是强化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

其次,高校须壮大师资队伍,改善师资不足状况。部分高校世界史课程可能存在教师资源短缺的情况,教师需负担多门课程。为改变此类情况,高校应大力发掘世界近现代史师资力量,壮大师资队伍,可通过外聘其他高校的教师达到助推发展目的。另外,不同的老师具有不同的授课风格,高校应根据教师擅长的专业领域,做到“对症下药”。

最后,高校应时刻加强对教师的引导和考核。学校需定期举办一些关于爱国情怀的讲座,督促教师及时参加,引导教师强化其“家国情怀”意识。2014年9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讲到:“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10]除举办讲座外,高校还需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使教师时刻保持学习和进步的状态。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11]44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直接用自身知识、品德影响学生,其言行举止、人品、治学态度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高校作为中国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壮大师资队伍,加强对教师品德的培养,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将“家国情怀”教育内化于教师与学生心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观念,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以往普遍采用的是传递——接受模式,此模式在短期内可以为学生传递大量信息,但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今后的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如教师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相关内容时,要用探究、启发等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教师亦应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在世界近现代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与世界的区别,引发学生共鸣。如在世界近现代史课程教学中,以“1868年明治维新”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为例,两次改革基本处于同一时间段。在学习这段历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日本、清朝当时社会背景、性质、改革层面等出发,使学生掌握两个国家变革的结果。“对于历史研究来说,运用比较方法是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探寻历史真相的重要手段。在历史教学中,比较教学法同样是深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12]教师通过上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课程时可深入了解相关内容涵盖的人文背景,真正做到将国家意识传递到学生脑海中,形成持久性记忆。

在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历史,强化爱国情怀。教师在讲授抗日战争内容时,可结合部分实例。如在哈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731 部队罪证遗址,使学生在面对战争残留下来的遗物时,切身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中国人民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教师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授课过程中,可利用学生手中使用的电脑、人们乘坐的飞机等实物,让学生感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改变。“历史作为客观的存在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但历史研究的方法、角度、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与重点、与现实的联系程度等等,这些总是要随着时代的需求而变化的。”[13]

此外,教师在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如讲述亚非拉民族解放、两次世界大战等内容时应引用互联网技术,将一些博物馆、抗战遗址等历史照片制作成幻灯片放映。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观看纪录片、看红色电影、唱红歌等方式,强化媒体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引导。“在已有教材基础上注意搜集重大时政新闻的历史素材和当代史研究的最新动态,从历史视角、以专题方式回应现实问题。关注当代世界各种现象的起源、现实与未来,既是新时代世界史学科的重要课题,也是许多世界史专业学生的兴趣所在。”[14]

(四)积极实践,坚定历史自信

学生在整个“家国情怀”培养过程中,属于践行者与吸收者。在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意识,除国家宣传、学校营造和谐环境、相关教师传授引导外,学生也需进行自主实践,拥有坚定信念。

第一,在世界近现代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伟大人物奋斗史时,应该深刻理解其付出的努力。如学生在学习“法国大革命”时,需明确拿破仑领导的此次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16 世纪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在欧洲宣传“因信称义”,反对教会蒙蔽普通民众行为,冲击封建神权,促进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1894 年甲午海战中清军将领邓世昌展现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青年学生终身铭记。1919 年5 月,五四运动爆发,该运动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学生在学习时,应掌握李大钊等革命先烈为振兴中华,实现国家富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时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要将先进思想传入中国,唤醒中国人民的先进事迹。纵观整个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涌现出了无数伟大人物,他们的英勇事迹,无不影响着当今青年学生。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优秀的文化是我们的精神之源。因此,学生在世界近现代史学习中,应时刻坚定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事实证明,只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青年拥有坚定信念,其发展必将蒸蒸日上。

第二,学生应积极自主实践,在实践中感悟。高校学生应通过走访调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情。学生还可以在社会上进行调查研究,发掘各类问题,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将自己的力量投入到为国家建设的行动中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体现个人价值,真正将国家意识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事实上,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涌现出众多爱国人士,如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戊戌变法六君子等。“一个人不爱国,甚至欺骗祖国、背叛祖国,那在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都是很丢脸的,也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6]334因此,在高校世界近现代史本科教学中弘扬“家国情怀”显得更为紧迫。

四、结语

总之,“家国情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的精神源泉,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宝贵财富。纵观历史,着眼于现实生活,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只有国家强大了,个人才会有尊严。“家国情怀”教育自古以来就在中华民族的心中根深蒂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发展大势,认清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初心,培植爱国情怀。“家国情怀”教育是一项持久性计划,高校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增强学生认同感、归属感与使命感。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过程,实际上是大学生从对家庭的情感上升到对国家和民族情感的高度,从而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方面有坚定的信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理应筑牢家国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努力维护社会公平等基本价值准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