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创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03-19 07:04刘会子张敏陈娟兰细香
中国医学创新 2023年6期
关键词:抗生素年龄住院

刘会子 张敏 陈娟 兰细香

创伤是急诊科中极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具有突发性、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的特点,是现代生命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1]。创伤可对人体组织造成直接的伤害,引起全身反应及机体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导致伤者发生大出血、休克,甚至是死亡,严重威胁伤者的生命安全[2]。急诊创伤患者入院后需及时地进行清创及手术治疗,但实践中发现,患者创口感染发生风险较高。有报道显示,急诊创伤手术创口感染的概率高达35%[3]。切口感染会极大地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痛苦及死亡风险。因此,掌握创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并及早对其进行控制与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关于急症创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报道较少,且研究结果不相统一[4]。基于此,本次研究对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归纳其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现将研究分享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20 年3 月-2022 年9 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75 例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经整理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分为两组(感染组/未感染组)。(1)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接受急诊外科手术治疗;④3 个月内未接受其他手术。(2)排除标准:①治疗过程中死亡;②中途离院;③合并全身感染;④艾滋病。本研究已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经医院相关部门许可后,经病历系统收集175 例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合并高血压、体重指数(BMI)、切口长度、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术前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及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其中,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参考文献[5]《医院感染防控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判定。

1.3 统计学处理 175 例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Excel 软件进行初步整理后,导入SPSS 25.0 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 检验,多因素用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情况分析 175 例急诊创伤患者中,术后切口发生感染者23 例,占13.14%;术后切口未发生感染者152 例,占86.86%。

2.2 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合并高血压、手术部位、切口出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BMI、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前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术后切口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例)

表1(续)

表1(续)

2.3 多因素分析 以术后切口感染情况为应变量,年龄、BMI、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前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为自变量,并予以如下赋值:年龄(<60 岁=0,≥60 岁=1)、手术类型(闭合=0,开放=1)、手术时间(<6 h=0,≥6 h=1)、BMI(<24 kg/m2=0,≥24 kg/m2=1)、术前使用抗生素(是=0,否=1)、住院时间(<7 d=0,≥7 d=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 岁、BMI≥24 kg/m2、开放手术、手术时间≥6 h、术前未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7 d 是急诊创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术后切口感染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急诊创伤是由机械因素所造成的创伤,属于急诊科中的常见病症,是导致急诊外科手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6-7]。急诊创伤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需要及时地进行手术治疗[8]。由于急诊科人员流动性大,危重症患者较多,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时有手术灭菌不彻底的情况发生,且在患者送往医院途中或在院内环境中易遭受细菌侵袭,增加术后感染风险[9-11]。术后切口感染是医院感染的常见形式,相关报道显示,急诊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大约占医院感染的10%,严重影响了患者疾病转归,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引起医疗纠纷[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75 例急诊创伤患者中,术后切口发生感染者23 例,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率为13.14%。该结果与赵丽敏等[13]的研究相似,提示创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仍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显示,年龄≥60 岁、BMI≥24 kg/m2、开放手术、手术时间≥6 h、术前未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7 d 是急诊创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分析原因:(1)年龄≥60 岁。年龄≥60 岁属于老年患者,由于人体的器官功能、组织功能、免疫功能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同时老年人多合并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使其不能充分地抵抗外来感染因素,因此发生切口感染的可能性较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年龄≥60 岁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风险是<60 岁患者的4.913 倍。有研究学者指出,≥60 岁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年龄因素为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14],与本次研究相互验证。(2)BMI≥24 kg/m2。本次研究结果提示,BMI≥24 kg/m2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是BMI<24 kg/m2的3.922 倍。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脂肪组织太厚会影响正常手术术野,增加手术难度的同时容易对术口周围的组织造成损伤;现文献[15]证实,脂肪组织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影响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增加术后切口感染风险。(3)开放手术。开放手术是指从患者皮肤表面切开,充分暴露目标组织,然后再进行相关的手术操作。开放手术的创伤较大,且在术中患者内部组织可与外界直接接触,增加病原菌入侵风险,从而导致术后切口感染风险增加。(4)手术时间≥6 h。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时间≥6 h 是急诊创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OR=4.090)。手术时间过长会延长术野组织暴露的时间,增加细菌侵袭、感染风险,故而术后切口感染的概率更高。(5)术前未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预防感染的主要药物,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有助于降低术后感染的概率[16]。本次研究结果提示,术前使用抗生素可降低术后切口感染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抗生素应严格按照医院的相关规定合理应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可导致耐药菌株的形成,增加临床治疗难度[17]。(6)住院时间≥7 d。医院是病原菌的集中地,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概率则越大;同时由于医院人员流动性大,时间延长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概率,既往研究显示,院内交叉感染是导致老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医患纠纷的主要因素之一[18]。

根据上述影响因素,临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1)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认真做好手术室、手术器械、敷料等灭菌消毒工作。(2)合理地选择手术方法,尽可能地选用微创手术,以较少对患者机体的创伤;科学地设计手术方案,缩短患者的手术用时,减少患者的术中出现量,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3)加强病房管理。做好病房的清洁、消毒工作,控制好病房内的温度及湿度,积极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减少制探视人员的数量,并要求探视人员佩戴口罩进入病房,避免交叉感染。(4)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可有效地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概率。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应不断地加强学习,充分了解不同抗生素的用药指征,并参考药理试验结果进行合理使用[19]。(5)加强营养支持。术后适当地增加优质蛋白、维生素、纤维素等供给,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病原菌侵袭能力,促进切口愈合,降低感染风险[20]。

综上,急诊创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较高,其发生与患者的年龄、BMI、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前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有关,临床可以此为据,给予针对性干预。

猜你喜欢
抗生素年龄住院
变小的年龄
妈妈住院了
抗生素联合,搭配使用有讲究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故事
年龄歧视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算年龄
猫抓病一例及抗生素治疗